导读:本文包含了绣襦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绣襦记·,打子》,文本改编,人物形象,舞台呈现
绣襦记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楠[1](2019)在《《绣襦记·打子》叁种不同版本之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襦记》从唐朝流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舞台生命力,其不仅有文本的经典性,更有着一代又一代戏曲艺术家们不断地改编与出色演绎。本文将以《绣襦记》中的经典一折——《打子》作为研究对象,对昆剧、京剧、川剧的舞台呈现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以求对不同剧种的文本改编、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舞台表现手段与方式进行探索。(本文来源于《大舞台》期刊2019年04期)
魏伟[2](2017)在《论川剧艺术的传承魅力及改革潜力——以《绣襦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川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一支,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广受各方关注,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一面是,对于传统的唱腔设计、舞台程式等方面都有令人欣慰的传承。可忧的一面是,剧本选取方面及主题立意方面,尚有很大的改革潜力。就题材的选取而言,无论是川剧还是大多数的传统剧种,都是向历史、向传统文化要素材,从《绣襦记》的故事本身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7年07期)
张文恒[3](2016)在《明传奇《绣襦记》作者徐霖、薛近兖两说质疑》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传奇《绣襦记》的作者历来有郑若庸、徐霖、薛近兖、无名氏四种说法。"郑若庸说"属于误记。"徐霖说"的主要缺陷在于,周晖在《金陵琐事》中的相关记述存在孤证不立的问题,许多文字也是因袭、拼合前人的结果,其所记徐作七种戏文皆无对证,甚至还有误记。薛近兖也不是《绣襦记》的作者,因其经历与受青楼之赂而作《绣襦记》的传言完全不符。更为重要的是,《绣襦记》见诸舞台演出的时间比薛近兖要早得多。因此,笔者认为《绣襦记》的作者还是署无名氏为妥。(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6年12期)
张文恒[4](2016)在《论李卓吾批评本《绣襦记》的特征及其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卓吾批评《绣襦记》目前大陆已无藏本。日本东北大学、东洋文库、台湾"国家图书馆"原西谛藏书各有一个藏本,叁者大致相近。在时间上李评本最早,是其他现存明刊本形成的基础;陈眉公批评本对之修饰甚多,尤其是前二十出;最完善的是明末朱墨套印本。李评本"总论"的出现,使得《绣襦记》由文人就南戏改编而成的推测更接近事实。"薛君受青楼之赂"而作《绣襦记》的传言应属附会,与薛近兖本人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典籍与文化》期刊2016年03期)
张文恒[5](2016)在《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看“戏文”、“南戏”与“传奇”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故事层面,明戏曲《绣襦记》经历了从唐至明近700年的民间积累与文人创造。它有似于《琵琶记》的体大辞美,却没有像高明那样对原主题做巨大地改造,近于"荆刘拜杀"的生气勃发,却又比它们显得精于铺垫、文理细密。该剧民间色彩与文人创造俗雅并陈,表现出多重的面貌。"戏文"、"南戏"与"传奇"叁个概念,"戏文"可指宋戏文,但更多与早期"南戏"(南曲戏文)意思一致。明嘉靖后文人大量参与戏曲创作,"南戏"改称"传奇",以别其俚俗。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可以看出:涵盖了文本、音律与旨趣叁个维度的剧本体制,是"戏文"到"南戏",再到"传奇"演进的内在动力。从民间创造,到文人模拟,再到文人独创,叁者在本质上并无截然的区分。(本文来源于《文化遗产》期刊2016年02期)
薛平鸽[6](2015)在《悲剧乎?喜剧乎?——戏剧《绣襦记》与小说《李娃传》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襦记》讲的是唐代常州刺史郑儋之子郑元和与名妓李亚仙的故事,取材于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绣襦记》有戏剧冲突,能抓住观众,但笔者认为其并未超越《李娃传》。本文主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5年15期)
张国胤[7](2014)在《《绣襦记》中的李亚仙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李亚仙是明传奇《绣襦记》中的旦角,也是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李亚仙的外貌、才气和人物性格分析,得出李亚仙的人物形象超越了所有的"李娃戏"的原因,以及从人物形象的分析看出明代后期传奇作家在创作上的一些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4年12期)
刘爽[8](2013)在《《绣襦记》的悲剧性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绣襦记》为了让李亚仙和郑元和得以欢喜团圆,作者设计了皇帝赐婚的结局,将两人的结合变得合情合理。这种结局的设计无疑是情向理的屈从,情最终还要回归到理中,体现了两人的爱情与程朱理学的禁欲主义观念、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及婚姻观念之间的矛盾。故事在看似喜剧的外衣下,彰显出浓厚的悲剧性。(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樊明君[9](2013)在《四川省川剧院一步步“走出去”》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法国国家歌剧院到美国西雅图国际儿童节再到韩国釜山国际艺术节,从川剧《火焰山》到《镜花缘》再到《绣襦记》,从以销定产到中外合创再到向外输出优秀传统文化,四川省川剧院近年来以一系列有力举措不断建立和提升着外向型文化产品在出口欧美等发达国家时的文化自信。(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3-01-01)
王红杏[10](2012)在《《绣襦记》“剔目”一出两版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传奇《绣襦记》是同题材前代文学作品的集大成者,其中"剔目"一出却是为前代作品所未见,使女主人公形象大放异彩,显示出作者的独出机杼。现选取全剧选本《六十种曲》与单出选本《乐府遏云编》这两个版本《绣襦记》中的"剔目"一出进行比较,它们在回目名称和个别字句上有所不同,而且前版比后版多出宾白及两支曲子的内容。本文分析了造成这样区别的原因,并论述了增加"剔目"一出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2年12期)
绣襦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重要的一支,其传承与发展一直广受各方关注,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谓喜忧参半。可喜的一面是,对于传统的唱腔设计、舞台程式等方面都有令人欣慰的传承。可忧的一面是,剧本选取方面及主题立意方面,尚有很大的改革潜力。就题材的选取而言,无论是川剧还是大多数的传统剧种,都是向历史、向传统文化要素材,从《绣襦记》的故事本身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绣襦记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楠.《绣襦记·打子》叁种不同版本之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9
[2].魏伟.论川剧艺术的传承魅力及改革潜力——以《绣襦记》为例[J].四川戏剧.2017
[3].张文恒.明传奇《绣襦记》作者徐霖、薛近兖两说质疑[J].四川戏剧.2016
[4].张文恒.论李卓吾批评本《绣襦记》的特征及其价值[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
[5].张文恒.从《绣襦记》剧本形态的多面性看“戏文”、“南戏”与“传奇”的关系[J].文化遗产.2016
[6].薛平鸽.悲剧乎?喜剧乎?——戏剧《绣襦记》与小说《李娃传》的比较[J].戏剧之家.2015
[7].张国胤.《绣襦记》中的李亚仙人物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
[8].刘爽.《绣襦记》的悲剧性意蕴[J].宜宾学院学报.2013
[9].樊明君.四川省川剧院一步步“走出去”[N].中国文化报.2013
[10].王红杏.《绣襦记》“剔目”一出两版之比较[J].青春岁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