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内聚力论文-田立法

群体内聚力论文-田立法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内聚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体内聚力培训,知识共享意愿,相互协作,人际动力

群体内聚力论文文献综述

田立法[1](2013)在《群体内聚力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相互协作中介下的人际动力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内聚力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意愿时表现为"有中介的调节机制"。基于291名知识型员工的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群体内聚力培训实践、相互协作、人际动力与员工知识共享意愿间的复杂性作用关系。结果显示:群体内聚力培训实践能够直接激发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人际动力对二者的关系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人际动力的调节作用部分通过相互协作的中介作用得以实现。(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张磊[2](2013)在《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内聚力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基于自身年龄、认知的特殊性和发展的逐渐稳定,有别于低年级,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内聚力是非正式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规范、领导、沟通、动力因素甚至群体性质都可以从内聚力上有所体现和变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群体内聚力与劳动效率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内聚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清楚地把握非正式群体的组成发展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管理。论文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群体紧密性的内聚力因素,参考国内外对于该命题的研究和相关概念,以大连市辛寨子小学的5-6年级的两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对作用于非正式群体内聚力的相关要素及表现特点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聚集的时间长度,共同活动的频率,群体性质的行为体现,目的的一致性以及群体显着的排他意识和群体士气,是非正式群体内聚力变化的外在表现。通常情况下,彼此间联结的程度越高,该小群体就具有越高的内聚力。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也具有显着的特征,更侧重于群体内的明星式人物,强烈的情感诉求,显着的排他意识,要求更多的交融与交往空间。根据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内聚力的特点,应积极应对非正式群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性质的群体内聚力,根据不同内聚力的组合特点制定教育对策,团结或者分化各类小群体。重视明星式人物,抓住重点,善于融合各类型内聚力的优势,分清主次,因势就势,潜性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集体意识培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3-03-01)

李洪高[3](2011)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内聚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内聚力又称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是小组成员之间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综合形成的,使群体成员固守在群体内的内聚力量,这种内聚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种内聚力受哪些因素影响呢?应如何提高这种内聚力呢?下面谈谈我对这两方面的认识和做法。(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学习(中)》期刊2011年09期)

邢红英,刘超梅[4](2011)在《妥善处理辨证施护工作中的冲突提高群体内聚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讨论妥善处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与各方面的冲突,来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提高群体内聚力。(本文来源于《中医临床研究》期刊2011年09期)

彭茜,庄贵军,岑成德[5](2009)在《领导行为与人际关系对酒店企业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及其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组织行为和管理理论中关于群体内聚力的讨论为基础,实证探讨了中国酒店企业中,领导行为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对群体内聚力的影响,以及群体内聚力与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关系、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和体恤支持型领导行为会正向影响群体内聚力,但创新适应型领导行为对群体内聚力的影响不显着;群体内聚力对员工工作满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群体内聚力对于人际关系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导向型领导行为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有完全的中介作用,对于体恤支持型领导行为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有部分的中介作用,但对于创新适应型领导行为和员工工作满意感之间的关系却无中介作用。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应用。(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09年07期)

刘家用[6](2008)在《群体内聚力与领导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群体内聚力是影响领导行为和组织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利益、领导者的素质和群体成员的角色特性等。群体内聚力大小并非同群体绩效呈简单的正比对应关系,群体内聚力对领导行为和群体绩效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群体成员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一致时,群体内聚力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领导者就要通过各种手段、措施来增强群体的内聚力。当群体努力方向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时,领导者就要尽力把群体内聚力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本文来源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李亚东[7](2008)在《班级群体内聚力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班级群体内聚力是一个优秀班级所必备的前提条件之一,在当今素质教育为主流的时代,班级群体内聚力更在逐步表现出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教育者对群体内聚力的理论了解甚少,使群体内聚力在教育实践中远远未发挥出它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教育》期刊2008年20期)

吴兰岸[8](2008)在《学习型社会关系支持与群体内聚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者群体内聚力是影响学习型社会中学习型组织存在、学习绩效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开放的学习与科研共同体"中的学习者进行"关系支持"的实验,研究了学习型社会中关系支持与群体内聚力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远程教育》期刊2008年04期)

郑海燕[9](2005)在《增强护理管理群体内聚力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医院护理管理组织是一个以护理部为核心,以护士长为成员的集体,她们有共同的目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个群体,在工作中发挥整体功能,同时对成员产生着影响。1增强护理管理群体内聚力的要点护理管理群体的内聚力是指群体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它主要表现为群体对(本文来源于《中国护理管理》期刊2005年05期)

陈炳亮[10](1996)在《试论群体内聚力》一文中研究指出试论群体内聚力陈炳亮一个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掌握主动权并最终赢得胜利,其群体内聚力的高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群体内聚力影响群体的工作效率,群体工作效率则直接影响群体的竞争力,因此,考察群体内聚力与群体工作效率的关系,对于提高群体士气、增强群...(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群体内聚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基于自身年龄、认知的特殊性和发展的逐渐稳定,有别于低年级,在新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内聚力是非正式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规范、领导、沟通、动力因素甚至群体性质都可以从内聚力上有所体现和变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群体内聚力与劳动效率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小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内聚力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清楚地把握非正式群体的组成发展特点,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管理。论文根据非正式群体的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群体紧密性的内聚力因素,参考国内外对于该命题的研究和相关概念,以大连市辛寨子小学的5-6年级的两个班作为调查对象,对作用于非正式群体内聚力的相关要素及表现特点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聚集的时间长度,共同活动的频率,群体性质的行为体现,目的的一致性以及群体显着的排他意识和群体士气,是非正式群体内聚力变化的外在表现。通常情况下,彼此间联结的程度越高,该小群体就具有越高的内聚力。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这些方面也具有显着的特征,更侧重于群体内的明星式人物,强烈的情感诉求,显着的排他意识,要求更多的交融与交往空间。根据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内聚力的特点,应积极应对非正式群体,有针对性地了解不同性质的群体内聚力,根据不同内聚力的组合特点制定教育对策,团结或者分化各类小群体。重视明星式人物,抓住重点,善于融合各类型内聚力的优势,分清主次,因势就势,潜性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养成和集体意识培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内聚力论文参考文献

[1].田立法.群体内聚力培训提升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相互协作中介下的人际动力调节作用[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3

[2].张磊.小学高年级非正式群体内聚力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李洪高.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群体内聚力[J].新课程学习(中).2011

[4].邢红英,刘超梅.妥善处理辨证施护工作中的冲突提高群体内聚力[J].中医临床研究.2011

[5].彭茜,庄贵军,岑成德.领导行为与人际关系对酒店企业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及其后果[J].管理学报.2009

[6].刘家用.群体内聚力与领导行为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

[7].李亚东.班级群体内聚力的分析[J].吉林教育.2008

[8].吴兰岸.学习型社会关系支持与群体内聚力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

[9].郑海燕.增强护理管理群体内聚力之我见[J].中国护理管理.2005

[10].陈炳亮.试论群体内聚力[J].苏州大学学报.1996

标签:;  ;  ;  ;  

群体内聚力论文-田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