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曾根内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曾根康弘,对华政策,政治大国,中日关系
中曾根内阁论文文献综述
夏倩[1](2017)在《中曾根内阁对华政策研究(1982-1987)》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曾根康弘是日本着名政治家,1982~1987年担任自民党总裁和内阁总理大臣。在其首相任期内,中曾根基于其时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延续了自大平正芳内阁以来的积极友好的对华政策,促使中日关系的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出现了“官民互动,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但中曾根内阁时期,中曾根康弘明确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其包括对华政策在内的全部内政外交政策都立足于此。加之中曾根康弘根深蒂固的新保守主义的政治理念,无可避免地诱导了中日关系中的不利因素,致使摩擦迭起。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局势和中曾根康弘务实地处理矛盾和分歧的态度,使得中日关系发展的良好大局得以持续。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对华政策日益转向“防范”与“遏制”,中日关系的发展亦随之“磕磕绊绊”,直到2012年“购岛风波”后陷于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点。对比中曾根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积极友好的局面不复存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在于两极格局的解体使共同的战略基础不在;日本政治日趋“总体保守化”,日本新生代政治家们承袭、发展并愈加大胆地践行以中曾根内阁为起点的“政治大国”战略;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在冷战结束后的二十多年里发生了重要变化。多种重要关键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中日关系走出了“蜜月期”,进入了曲折反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期”,考验着中日两国领导人的智慧和勇气。本文将通过外交政策理论之一的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中曾根内阁的对华政策,考察这一时期中日关系的发展脉络,反思中日关系的“高潮”与“低谷”的原因,并总结中日关系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和中国对日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李淑芬[2](2009)在《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军事关系是战后日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美两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日美军事关系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到了中曾根内阁时期,日美军事关系开始出现质的飞跃。中曾根内阁通过一系列的承诺与实际行动,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使得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本论文一共分叁部分来分析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战后以来特别是大平、铃木内阁时期日美两国的军事关系进行了回顾,从而为研究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做铺垫。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中曾根内阁的对美军事政策及其成因。从成因上看,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实力的增强、对外战略的调整、执政者中曾根的个人性格以及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曾根政权对美军事政策的形成。这些军事政策落实在行动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两国间的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开展联合演习;日本突破军费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制;加强联合作战研究和配合美军部署可携带核武器的战斗机等方面。然而日美在军事领域还存在着摩擦,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东芝事件”。不过,相比较而言,双方军事关系的主流仍然是合作。第叁部分总结概括了中曾根内阁时期日美军事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叁方面:日本在军事同盟中的主动性增强;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提升;军事技术合作是这一时期日美军事关系的重要内容。最后,笔者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日美军事关系的加强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二,日美实力的变化引起了两国军事关系的调整。第叁,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是日美强化军事关系的动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王晓宇[3](2007)在《中曾根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曾根康弘是当代日本着名政治家,曾在1982~1987年担任自民党总裁和内阁首相。他是日本防务和外交自主一体化,由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的倡导者和积极实现者。中曾根是80年代日本新保守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任期间,他运用老练的政治手腕,发挥强有力的政治指导力,大张旗鼓的进行了政治、行政、财政和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对80年代的日本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曾根提出的“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发展目标,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而在此期间,中日关系也深受中曾根的政治主张和其内阁的各项政策的影响。因此,为全面了解中曾根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笔者将深入研究中曾根及其内阁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和对外战略目标,分析上述因素对当时中日关系的影响。本文除引言外,分四章对中曾根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其中,第一章介绍了中曾根的从政经历、政策理念以及他的中国观。第二章阐述了中曾根内阁的对华政策,并分析了这一政策形成的原因。第叁章分析了中曾根内阁时期的中日政治关系,先后顺次研究了两国关系中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第四章探讨了中曾根内阁时期中日两国的经贸和文化交流状况。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笔者在文章的结论部分归纳和总结了中曾根内阁时期中日关系的特点和总体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7-05-01)
王勇,克香[4](2005)在《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的大国外交构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本在从一个“四等国家”发展成为经济大国,进而走向政治大国之路上,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经济外交促成了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而经济大国的份量反过来又成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资本和基础。这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的提出上。纵观这一系列发展演变的过程,不难看出,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大国外交构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刘迪瑞[5](2003)在《铃木、中曾根内阁与“临调行革”》一文中研究指出按日本行政学界的一般看法,日本战后以来半个多世纪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四个阶段:从战败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占领下的行政改革;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第一次临时行政调查会("一次临调")为中心展开的行政改革;80年代以摸索解决财政赤字对策为中心在第二次临时行政调查会("二次临调")主导下的行政改革;90年代被称作"桥本改革"的新一轮行政改革。(本文来源于《日本研究论集》期刊2003年00期)
姚文礼[6](1996)在《转型期的日本外交──评大平、铃木、中曾根内阁外交》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期的日本外交──评大平、铃木、中曾根内阁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姚文礼70年代末至80年代,基于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国际形势及本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日本对其外交政策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开始开展“大国外交”的尝试。日本当政者公开宣称:日本要“从被...(本文来源于《日本学刊》期刊1996年04期)
钱学明[7](1985)在《中曾根内阁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了什么?》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5日,日本首相中曾根及18名内阁成员首次以公职身份参拜了靖国神社。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应,遭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严厉谴责。8月14日,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就宣布,中曾根首相和日本内阁大臣如果参拜靖国神社,将会伤害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深受军国主义之害的包括中日两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事情发生后,8月21日,我国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强调,中曾根以及阁僚参拜靖国神社,助(本文来源于《国际问题资料》期刊1985年17期)
成伟[8](1984)在《第二届中曾根内阁初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执政党自由民主党十月叁十一日不经投票而全党拥立中曾根康弘蝉联党总裁。中曾根当晚就改组党领导机构,组成第二届中曾根内阁。其运行之迅速,为战后日本历届内阁所不及。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的政治力量和执政两年的政绩。 在改组领导机构问题上,中曾根注意保持原有的格局,总裁、干事长、总务会长、政调会长仍由中曾根、田中、铃木、福田四派分任。在二十一名内阁成员中,田中派六人,中曾根派、铃木派、福田派各四人,河本派二人,新自由俱乐部一人,其构成比例也与第一届内阁相同。这表明,中曾根着眼于党内和政局的安定,既重视主流叁派的同盟关系,又照顾到派系之间的力量平衡。 从一九七二到一九八二的十年中,日本的五届内阁均以两年左右的政治寿命(本文来源于《了望周刊》期刊1984年46期)
金戈[9](1984)在《中曾根内阁的教育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底中曾根康弘任首相以来,把教育改革列为内阁的主要课题之一,提出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去年6月,中曾根着手建立了名为“关于文化和教育恳谈会”的首相私人咨询机构,就教育改革问题开始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自民党、财界、文部省内部也纷纷建立研究班子。今年2月中曾根在国会发表施政演说时强调,教育改革是“有关日本国家兴亡的百年大计”。最近,内阁(本文来源于《国际问题资料》期刊1984年10期)
王泰平[10](1984)在《第二届中曾根内阁前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曾根康弘12月26日在日本第101届特别国会上蝉联首相,当日组成了第二届中曾根内阁。这标志着中曾根政权克服了“田中判决冲击”造成的政治危机。这次危机的导火线魁执政的自民党在刚刚结束的大选中遭到惨败。12月18日举行的众议院选举使自民党的议席从286席剧减为250席,不足众议院全部议席(511席)的一半。经过一番争取,把9名无党派(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期刊1984年02期)
中曾根内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军事关系是战后日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日美两国对外战略的调整,日美军事关系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到了中曾根内阁时期,日美军事关系开始出现质的飞跃。中曾根内阁通过一系列的承诺与实际行动,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使得日美军事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本论文一共分叁部分来分析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战后以来特别是大平、铃木内阁时期日美两国的军事关系进行了回顾,从而为研究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做铺垫。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中曾根内阁的对美军事政策及其成因。从成因上看,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实力的增强、对外战略的调整、执政者中曾根的个人性格以及两国经济关系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中曾根政权对美军事政策的形成。这些军事政策落实在行动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加强两国间的军事技术合作;进一步开展联合演习;日本突破军费不超过国民生产总值1%的限制;加强联合作战研究和配合美军部署可携带核武器的战斗机等方面。然而日美在军事领域还存在着摩擦,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东芝事件”。不过,相比较而言,双方军事关系的主流仍然是合作。第叁部分总结概括了中曾根内阁时期日美军事关系的特点,主要有叁方面:日本在军事同盟中的主动性增强;日美军事同盟关系得到实质性提升;军事技术合作是这一时期日美军事关系的重要内容。最后,笔者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日美军事关系的加强提供了新的契机。第二,日美实力的变化引起了两国军事关系的调整。第叁,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是日美强化军事关系的动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曾根内阁论文参考文献
[1].夏倩.中曾根内阁对华政策研究(1982-1987)[D].贵州大学.2017
[2].李淑芬.中曾根内阁时期的日美军事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王晓宇.中曾根内阁时期的中日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王勇,克香.战后日本经济外交与中曾根内阁的大国外交构想[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5].刘迪瑞.铃木、中曾根内阁与“临调行革”[J].日本研究论集.2003
[6].姚文礼.转型期的日本外交──评大平、铃木、中曾根内阁外交[J].日本学刊.1996
[7].钱学明.中曾根内阁参拜靖国神社说明了什么?[J].国际问题资料.1985
[8].成伟.第二届中曾根内阁初析[J].了望周刊.1984
[9].金戈.中曾根内阁的教育改革[J].国际问题资料.1984
[10].王泰平.第二届中曾根内阁前瞻[J].世界知识.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