鞣制机理论文-周永香

鞣制机理论文-周永香

导读:本文包含了鞣制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杯芳烃,磺化,水溶性,无铬鞣

鞣制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香[1](2018)在《磺化杯芳烃鞣剂的制备、性能及其鞣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铬鞣剂因其优异的鞣革性能在制革加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铬鞣工艺中,铬鞣剂的利用率较低,使得铬鞣废液中残留大量的Cr(Ⅲ),在一定条件下,Cr(Ⅲ)易被氧化成致癌性Cr(Ⅵ),且我国铬矿资源匮乏,因此无铬、少铬鞣剂的开发和研制是制革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水溶性杯芳烃与制革常用合成鞣剂的结构相似,含有大量酚羟基、磺酸基和羧基等,能够与胶原纤维中的氨基、羟基、肽基形成氢键和电价键结合,杯芳烃的空腔能与金属离子形成配位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固定金属离子,因此,杯芳烃有望成为新型无铬、少铬鞣剂。本研究设计合成了四磺酸-四羟基杯[4]芳烃(SCA)、四亚甲基磺酸-四苯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STTCR)和四磺酸-四苯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STCR)叁种不同结构的磺化杯芳烃,通过FT-IR和~1H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收缩温度为考察指标,以鞣剂用量、渗透pH、结合pH为考察因素,将其作为无铬鞣剂分别应用于山羊皮鞣制工艺中,获得了叁种磺化杯芳烃的最优工艺,研究了磺化杯芳烃鞣剂结构与鞣制性能的关系,并对其鞣制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如下:(1)以对叔丁基苯酚和甲醛为原料,采用一步法合成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进而采用浓硫酸为磺化剂,控制n_(杯芳烃):n_(浓硫酸)为1:72,磺化温度为90℃、磺化时间为4h,四磺酸-四羟基杯[4]芳烃的磺化度最高。以收缩温度为考察指标,以SCA用量、渗透pH、结合pH为考察因素,对SCA的鞣制工艺进行了优化,应用结果表明:当SCA用量为12%,渗透pH为3.0,结合pH 5.0,鞣制后坯革收缩温度为65.1℃,物理机械性能及增厚率均优于常规铬鞣革。(2)以间苯二酚和苯甲醛为单体,经浓盐酸催化制得间苯二酚杯[4]芳烃;进而采用亚硫酸钠为磺化剂,控制n_(TCR):n_(亚硫酸钠)为1:4,磺化温度为80℃、磺化时间为4h时,四亚甲基磺酸-四苯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的产率最高。STTCR用量为5%,鞣制后坯革收缩温度为66.9℃,物理机械性能及增厚率均优于常规铬鞣革。(3)采用浓硫酸为磺化剂,控制n_(TCR):n_(浓硫酸)为1:75,磺化温度为80℃、磺化时间为3h时,四磺酸-四苯基间苯二酚杯[4]芳烃的磺化度最高。STCR用量为10%,鞣制后坯革收缩温度为77.2℃,物理机械性能及增厚率均优于常规铬鞣革。5%STCR和5%锆鞣剂结合鞣后坯革收缩温度达88.9℃,增厚明显,满足制革要求,可作为无铬鞣剂使用。(4)将叁种磺化杯芳烃应用于同一张山羊皮鞣制工艺中,以收缩温度、物理机械性能等为指标,对比叁种磺化杯芳烃的鞣制性能。结合叁种磺化杯芳烃的结构,获得了磺化杯芳烃鞣剂结构与鞣制性能的构效关系。应用结果表明:鞣剂分子越大、酚羟基数量越多,鞣性越好。磺酸基连接在杯芳烃母体的,鞣性最小;磺酸基通过亚甲基连接在杯芳烃母体上的次之;磺酸基连接在侧链上的鞣性最好,即叁种磺化杯芳烃鞣制性能顺序为:STCR>STTCR>SCA。皮粒面SEM和AFM结果表明:SCA和STTCR鞣制坯革粒面较为粗糙,STCR鞣制坯革粒面细致紧实。坯革EDS图谱及荧光光谱图表明:叁种磺化杯芳烃鞣剂均匀分布于皮纵切截面。鞣制废液结果表明:STCR鞣制废液生化降解性优于其他两种磺化杯芳烃和常规铬鞣,属于易生物降解化学品。(5)选用聚己内酰胺和聚乙烯醇作为胶原模型物,分别与叁种磺化杯芳烃作用,以结合量为考察指标,研究鞣剂与胶原模拟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结果表明:胶原分子链中的氨基是磺化杯芳烃鞣剂主要的结合基团,其次是羟基和肽基。将叁种磺化杯芳烃分别与Ⅰ型胶原和皮块作用,采用现代分析仪器表征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磺化杯芳烃均匀进入皮胶原纤维之间,其上酚羟基与胶原氨基成氢键结合,磺酸基与胶原中电离氨基(-NH_3~+)成电价键结合,且未破坏胶原叁股螺旋结构。基于以上研究,建立了磺化杯芳烃与皮胶原纤维的鞣制机理模型。(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8-10-01)

崔璐[2](2018)在《Q16系列有机鞣剂的鞣制机理及鞣革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Q16系列有机鞣剂(简称Q16鞣剂)的活性成分是一类具有叁嗪环结构的衍生物,按主要亲水基团的差异性可分为Q16-1、Q16-2和Q16-3,属一类绿色环保型皮革有机鞣剂。本文针对Q16鞣剂的鞣制机理进行了探索实验,为鞣剂的应用工艺以及鞣革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可寻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优化其最佳鞣制工艺;对比研究Q16-1、Q16-2、TWT和F-90的鞣革性能差异;探索Q16-2与铬粉/硫酸铝的结合鞣制性能及生物降解性;旨为Q16鞣剂的进一步开发、性能研究以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具体研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采用Q16鞣剂分别与聚酰胺和聚乙烯醇进行相互作用,模拟Q16鞣剂与皮胶原中酰胺基和羟基的鞣制机制;通过重量法考察Q16鞣剂与酰胺基和羟基的结合程度。结果表明,Q16鞣剂与胶原中酰胺基和羟基的结合程度较低,推测其主要以氢键方式结合。采用Q16鞣剂分别与未修饰皮粉、去氨基皮粉、去羧基皮粉和去胍基皮粉进行作用,通过重量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Q16鞣剂与皮粉的结合程度,并结合皮粉热稳定性变化规律考察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羧基和胍基的结合程度。研究发现,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和胍基的结合程度较高,推测其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对提高皮胶原的热稳定性贡献较大;而与羧基仅有较少且微弱的氢键或电价键结合,对热稳定性贡献不大。这表明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和胍基的结合与作用程度高于羧基。采用Q16鞣剂对软化绵羊皮皮块和去氨基、去羧基、去胍基修饰的皮块进行鞣制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不同化学介质洗涤前后收缩温度变化考察鞣制前后皮块的晶型改变和耐化学介质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经Q16鞣剂鞣制后,未修饰皮块与去羧基皮块相较去氨基皮块与去胍基皮块的结晶度明显降低。表明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与胍基结合程度远高于羧基,且鞣剂对皮胶原鞣制作用贡献大小的键合方式顺序为:共价键>电价键>氢键。采用Q16鞣剂对软化后绵羊皮进行鞣制,考察不同鞣制条件对坯革收缩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鞣制工艺为:液比50%,时间360 min,Q16鞣剂用量8%~10%,温度50℃。当Q16-1和Q16-2用量不低于4%,Q16-3不低于5%时,所鞣制坯革在无盐浸酸体系中不膨胀。同时,以收缩温度、变性温度、胶原微观形貌特征、粒面粗糙度、耐黄变等级、白度和物理机械性能为考察指标,研究了Q16-1、Q16-2、TWT和F-90的鞣制性能。结果表明,基于Q16-1、Q16-2、F-90和TWT与皮革胶原纤维上活性基因具有相似的结合方式,因此四种鞣剂均能与皮胶原中的活性基团形成稳固的交联网络,都可赋予胶原纤维良好的弹性与韧性,所获得的白湿坯革粒面洁白细致,纤维分散性良好,耐干/湿热稳定性能和耐黄变性能优异。以收缩温度、物理机械性能、胶原微观形貌特征、纵切面铬/铝分布、废液中Cr~(3+)/Al~(3+)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了Q16-2与铬粉/硫酸铝结合鞣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4%Q16-2和5%铬粉结合鞣制的坯革收缩温度可达114.7℃。相比8%铬粉鞣制的坯革,结合鞣制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显着增强,纤维分散更好,粒面平细,纵切面铬分布均匀,废液中Cr~(3+)浓度与COD大幅降低。采用4%Q16-2和5%硫酸铝结合鞣制的坯革收缩温度可达86.7℃。相比8%硫酸铝鞣制的坯革,结合鞣制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介质稳定性显着提高,铝鞣革不耐水问题得以改善,坯革粒面平细,纤维分散性较好,纵切面铝分布均匀,且废液的Al~(3+)浓度与COD大幅降低。BOD_5/COD的研究结果显示Q16鞣剂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通过对Q16鞣剂鞣制与铬鞣废液环境影响评估发现,Q16鞣剂鞣制废液的COD、BOD_5、TS、DS和SS明显低于铬鞣。说明在制革生产中采用Q16鞣剂及其鞣制体系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对无铬鞣生态皮革的加工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8-03-01)

陈苗苗[3](2016)在《KEMIRA TANFOR~(TM) T系列鞣剂鞣制机理及其与Granofin~(?)Easy F-90结合鞣制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KEMIRA TANFORTM T (简称T)系列鞣剂的活性成分是以硅铝化合物与特种有机酸凝聚在一起的缩合物,属一种新型生产白湿革的无机-有机复合鞣剂。但是该鞣剂鞣制坯革的收缩温度(Ts)相对铬鞣较低,且关于该鞣剂鞣制机理仍不明确,因此,为了更好的应用T鞣剂,研究T鞣剂的鞣制机理以及与其它鞣剂的结合鞣制性能很有必要。通过炭化、灰化、EDAX、XRD及红外测试等手段对T鞣剂进行了化学组成的分析检测,结果显示T鞣剂分子中主要含铝和硅元素,铝以硅酸盐和有机酸盐配合物形式存在,同时含有羟基与硫酸根。采用KEMIRA TANFORTM T-A(简称T-A)鞣剂对浸酸绵羊皮进行鞣制实验研究,以鞣制坯革的Ts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法优化的最佳鞣制工艺条件为:鞣制浴液初始液比为100%,pH为2.5,T-A鞣剂用量为5%,转动时间180min后用小苏打在120min内缓慢提碱至pH为4.5,补热水至液比为200%,保持浴液温度为40℃,继续转动240m in,次日转动30min鞣制结束,其Ts一般在73~74℃。针对T-A鞣剂的鞣制机理研究,首先以聚酰胺和聚乙烯醇分别与T-A鞣剂进行相互作用,模拟胶原纤维中的酰胺基和羟基特征官能团与鞣剂分子间的各种化学结合,采用重量分析法,考察鞣剂在两种模拟材料表面的结合程度。结果表明T-A鞣剂分别与聚酰胺和聚乙烯醇作用时,二者对T-A鞣剂的结合量分别为0.42%和0.48%,可以看出T-A鞣剂分别与聚酰胺和聚乙烯醇均有少量的结合,说明存在部分氢键的化学作用。以明胶作为皮胶原的模拟物,与T-A鞣剂进行相互作用,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法,考察T-A鞣剂与明胶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T-A鞣剂中的铝、硅均参与反应,与明胶反应后有配位键和氢键生成。以皮粉为模拟物,采用重量法确定了T-A鞣剂对皮粉最佳用量为6%。然后T-A在该用量条件下,分别再与修饰(去羧基、去氨基、去胍基)皮粉进行作用,采用重量法和DSC分析考察T-A鞣剂与皮胶原上活性基团的结合程度及其方式、鞣制皮粉的热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T-A鞣剂与皮胶原上发生反应的基团主要为羧基,其次为氨基,然后是胍基;DSC分析显示,鞣制后的各种皮粉胶原的分布更加不均一,而其胶原纤维的热稳定性提高,鞣制各种(未修饰、去羧基、去氨基、去胍基)皮粉的热变性温度峰值升高量(△Tp)分别为19℃、8℃、13.8℃、18.5℃,可知T-A鞣剂主要与皮粉胶原上的羧基结合,对皮粉热变性温度提高贡献大,而与其上的氨基作用对皮粉热变性温度的提高贡献较小。对T-A鞣制处理的皮粉与原皮粉进行氨基酸分析后,发现二者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各自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T-A鞣剂与皮粉之间的化学键合作用在分析测试条件下不耐强酸介质,为可逆结合。用T-A鞣剂分别对各种(未修饰、去羧基、去氨基和去胍基)绵羊皮块进行鞣制处理,其鞣制皮块的Ts分别为73.7℃、64.7℃、68.4℃、71.9℃,可以看出T-A鞣剂主要与皮胶原上的羧基反应,其次是氨基,然后是胍基。但T-A鞣剂处理的未修饰绵羊皮块经水、丙酮和Na2C03水溶液洗涤后,Ts相应降低值分别为1℃、2.3℃、4.5℃,说明T-A鞣剂与皮纤维主要以配位键结合,其次是电价键和氢键结合。对皮块的XRD检测结果表明,与相应未鞣制的皮块比较发现,鞣制(未修饰、去羧基、去氨基、去胍基)皮块的结晶度降低值(△Xc)分别为11.8%、7.1%、9.6%、10.2%,说明T-A鞣剂进入胶原纤维肽链间并与其上的活性基团均发生了多点化学结合,但修饰后的皮纤维与T-A鞣剂结合作用均不同程度减弱,其中修饰羧基纤维的减弱程度最大,这更加说明羧基在皮纤维与T-A鞣剂结合中占主导地位。采用Granofin(?) Easy F-90(简称F-90)对绵羊软化裸皮进行预鞣,并对预鞣的坯革进行无盐浸酸(浴液pH为2.3~2.7),然后加入T-A鞣剂进行正常鞣制。实验结果发现:当F-90用量≥4%时,预鞣坯革的Ts稳定在70~72℃,其坯革在无盐浸酸浴液中不发生膨胀;在F-90用量为4%的条件下,实施无盐浸酸后加入T-A鞣剂进行结合鞣制,所得白湿革Ts随着T-A鞣剂用量的增加逐步提高,当T-A鞣剂用量超过4%时,Ts增幅不明显,趋于平衡达到82.3℃;这种结合鞣制方式与F-90和T-A单独鞣制相比,鞣制的白湿革耐湿热稳定性有显着的提高,耐化学介质能力增强,纤维分散程度增大,可以获得综合性能良好的白湿革。这种基于F-90预鞣的T-A无盐浸酸结合鞣制技术思路是一种清洁化的白湿革生产方法,不仅实现了无盐浸酸的T-A鞣制工艺方法,而且该工艺方法对无盐浸酸铬鞣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6-03-01)

薛媛,王康建,但卫华,李峰[4](2013)在《常用无铬鞣剂及其鞣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综述了单一非铬金属鞣剂、无铬多金属配合鞣剂、硅鞣剂、醛鞣剂、合成鞣剂、有机膦鞣剂以及超支化聚合物鞣剂等常用无铬鞣剂及其鞣制机理。(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3年10期)

马春彦,金勇,曹志峰[5](2011)在《丙烯酸-聚氨酯-巴豆醛共聚物鞣制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丙烯酸(AA)、可聚合非离子型聚氨酯大单体(PU)及巴豆醛(CA)为原料,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K2S2O8-NaHSO3)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系列含非离子型聚氨酯支链的醛酸高分子鞣剂——丙烯酸-聚氨酯-巴豆醛共聚物(P(AA-PU-CA)),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和差式量热扫描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P(AA-PU-CA)组成与其耐酸性能的关系,探讨了P(AA-PU-CA)的鞣制机理。结果表明:当P(AA-PU-CA)共聚物的单体配比组成为AA∶PU∶CA=5∶1∶4,提碱pH=4.8~5.2,加入量为裸皮质量的5%时,(P(AA-PU-CA))共聚物可将裸皮的热收缩温度提高11℃。(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11年23期)

董秋静,郑建伟,夏修旸,汤嘉陵[6](2006)在《新型无铬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六种新型的同系列的无铬鞣剂;用红外光谱(FT-IR)分别证实了它们带有的官能团的存在;并采用氨基酸分析来初步研究这些无铬鞣剂的鞣制机理。由氨基酸分析表明所合成的无铬鞣剂鞣制机理为:鞣剂分子中多官能度的N-CHOH与胶原蛋白分子主链上的酰胺基,侧链上的胍基、氨基、羟基等发生脱水缩合反应,形成多点交联结合,从而达到鞣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皮革科学与工程》期刊2006年06期)

鲍艳,杨宗邃,马建中[7](2006)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的鞣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皮粉及化学修饰皮粉,分别与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乙烯基类聚合物作用,并对鞣制前后的各种皮粉进行DSC测试。分析DSC谱图得知,鞣制后皮粉的收缩温度、协同单元、发生收缩反应时的反应级数以及活化能,均大于未鞣制皮粉,说明纳米复合鞣剂及乙烯基类聚合物具有一定的鞣制作用,且纳米复合鞣剂的鞣制作用大于乙烯基类聚合物,胶原中的氨基是与鞣剂结合的主要基团。(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06年19期)

董秋静[8](2006)在《新型无铬鞣剂鞣制机理及丙烯酸复鞣剂合成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尿素、乙二醛、甘氨酸和叁聚氰胺为原料,合成了六种新型的同系列(带有相同的官能团,但官能团数目并不相同)的无铬鞣剂。用红外光谱(FT-IR)分别证实了它们带有的官能团的存在;并采用氨基酸分析来初步研究这些无铬鞣剂的鞣制机理;然后对这些无铬鞣剂的结构进行分子模拟,尝试从分子尺寸的角度解释收缩温度的差异。在本文所合成的无铬鞣剂中,2#的收缩温度是最高的(82.2℃);选取此种鞣剂测试,其收缩温度随着无铬鞣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84.5℃),但当其用量达到一定值时收缩温度就基本保持不变;1#-6#无铬鞣剂鞣制出来的是具有丰满、柔软、粒面细致等优点的浅色革,已初步达到了服装革、鞋面革以及箱包革的要求,而且很环保。选用2#无铬鞣剂鞣制后的皮再加2%的铬粉继续鞣制,可以得到手感相当好,收缩温度能达到105℃的革,很好地满足了少铬鞣剂的要求;1#-6#无铬鞣剂的水溶性以及贮存稳定性都很好,达到了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分别合成了水溶性聚丙烯酸(AA)均聚物复鞣剂以及水溶性丙烯酸(AA)和甲基丙烯酸(MAA)共聚物复鞣剂,通过测定各自聚合过程中体系粘度的变化,讨论了反应温度、引发剂加入的量和加料速度等因素对两类丙烯酸树脂分子量的影响以及甲基丙烯酸的用量、引发剂加入的温度和引发剂加入后的保温时间对后者分子量的影响;进而研究控制它们分子量的方法;并从所合成的两类丙烯酸复鞣剂各选取一粘度较为合适的样品与科莱恩公司和斯密特公司同(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期刊2006-05-01)

鲍艳[9](2006)在《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分别与胶原模型物、明胶、皮粉及皮块等作用,并与乙烯基类聚合物做对比,研究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与胶原的作用机理。选用聚酰胺和聚乙烯醇作为皮胶原模型物,分别模拟皮胶原分子中的肽基和羟基,将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在不同用量和pH值条件下与之作用,以复合鞣剂与胶原模型物的结合量、结合率考察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并与乙烯基类聚合物进行对比;以明胶作为胶原替代物,将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与明胶作用,通过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作用物进行检测,研究明胶溶液与复合鞣剂作用后分子结构的变化;在不同用量和不同pH值条件下,将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与皮粉作用,考察纳米复合鞣剂用量及pH值对鞣剂结合量的影响,找出鞣剂的理想用量和适宜鞣制的pH值;在理想用量和适宜pH值条件下将纳米复合鞣剂与去氨基皮粉、酯化皮粉、铬化皮粉作用,研究胶原氨基、羧基以及铬与纳米复合鞣剂的结合机理,并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与乙烯基类聚合物进行对比;采用皮粉及化学修饰皮粉分别与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乙烯基类聚合物作用,对鞣制前后的各种皮粉进行DSC测试,研究皮粉在鞣制前后收缩温度、协同单元以及热力学参数的变化;将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与皮块、去氨基皮块、酯化皮块及铬化皮块作用,考察鞣制前后皮块收缩温度的变化,并与乙烯基类聚合物进行对比,进一步解释纳米复合鞣剂与胶原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与胶原模型物及皮粉作用的最适用量为30%左右,最适pH值在3.95左右;胶原分子链中的氨基是复合鞣剂主要的结合基团,羧基相对较少,其次是羟基和肽基;复合(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06-03-10)

鲍艳,杨宗邃,马建中,刘寅[10](2005)在《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复合鞣剂与皮胶原模型物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聚酰胺和聚乙烯醇作为皮胶原模型物 ,分别模拟皮胶原分子中的肽基和羟基 ,将乙烯基类聚合物 /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在不同用量和 pH条件下与之作用 ,以复合鞣剂与胶原模型物的结合量 ,考察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 ;并以乙烯基类聚合物与皮胶原模型物的相互作用作为对照 ,考察乙烯基类聚合物与蒙脱土的复合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表明 :复合鞣剂主要以物理吸附、氢键及电价键或酯键的方式与胶原模型物作用 ,且有少量的共价键结合 ;pH在 3 8左右 ,复合鞣剂用量在 2 5 %左右 ,复合鞣剂与 2种胶原模型物的作用效果较好 ;乙烯基类聚合物与蒙脱土的复合 ,具有较好的协同鞣制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皮革》期刊2005年03期)

鞣制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Q16系列有机鞣剂(简称Q16鞣剂)的活性成分是一类具有叁嗪环结构的衍生物,按主要亲水基团的差异性可分为Q16-1、Q16-2和Q16-3,属一类绿色环保型皮革有机鞣剂。本文针对Q16鞣剂的鞣制机理进行了探索实验,为鞣剂的应用工艺以及鞣革性能的研究提供了可寻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优化其最佳鞣制工艺;对比研究Q16-1、Q16-2、TWT和F-90的鞣革性能差异;探索Q16-2与铬粉/硫酸铝的结合鞣制性能及生物降解性;旨为Q16鞣剂的进一步开发、性能研究以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具体研究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采用Q16鞣剂分别与聚酰胺和聚乙烯醇进行相互作用,模拟Q16鞣剂与皮胶原中酰胺基和羟基的鞣制机制;通过重量法考察Q16鞣剂与酰胺基和羟基的结合程度。结果表明,Q16鞣剂与胶原中酰胺基和羟基的结合程度较低,推测其主要以氢键方式结合。采用Q16鞣剂分别与未修饰皮粉、去氨基皮粉、去羧基皮粉和去胍基皮粉进行作用,通过重量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和热重分析研究Q16鞣剂与皮粉的结合程度,并结合皮粉热稳定性变化规律考察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羧基和胍基的结合程度。研究发现,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和胍基的结合程度较高,推测其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对提高皮胶原的热稳定性贡献较大;而与羧基仅有较少且微弱的氢键或电价键结合,对热稳定性贡献不大。这表明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和胍基的结合与作用程度高于羧基。采用Q16鞣剂对软化绵羊皮皮块和去氨基、去羧基、去胍基修饰的皮块进行鞣制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不同化学介质洗涤前后收缩温度变化考察鞣制前后皮块的晶型改变和耐化学介质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经Q16鞣剂鞣制后,未修饰皮块与去羧基皮块相较去氨基皮块与去胍基皮块的结晶度明显降低。表明Q16鞣剂与皮胶原中氨基与胍基结合程度远高于羧基,且鞣剂对皮胶原鞣制作用贡献大小的键合方式顺序为:共价键>电价键>氢键。采用Q16鞣剂对软化后绵羊皮进行鞣制,考察不同鞣制条件对坯革收缩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最佳鞣制工艺为:液比50%,时间360 min,Q16鞣剂用量8%~10%,温度50℃。当Q16-1和Q16-2用量不低于4%,Q16-3不低于5%时,所鞣制坯革在无盐浸酸体系中不膨胀。同时,以收缩温度、变性温度、胶原微观形貌特征、粒面粗糙度、耐黄变等级、白度和物理机械性能为考察指标,研究了Q16-1、Q16-2、TWT和F-90的鞣制性能。结果表明,基于Q16-1、Q16-2、F-90和TWT与皮革胶原纤维上活性基因具有相似的结合方式,因此四种鞣剂均能与皮胶原中的活性基团形成稳固的交联网络,都可赋予胶原纤维良好的弹性与韧性,所获得的白湿坯革粒面洁白细致,纤维分散性良好,耐干/湿热稳定性能和耐黄变性能优异。以收缩温度、物理机械性能、胶原微观形貌特征、纵切面铬/铝分布、废液中Cr~(3+)/Al~(3+)为考察指标,分别研究了Q16-2与铬粉/硫酸铝结合鞣制性能。结果表明,采用4%Q16-2和5%铬粉结合鞣制的坯革收缩温度可达114.7℃。相比8%铬粉鞣制的坯革,结合鞣制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显着增强,纤维分散更好,粒面平细,纵切面铬分布均匀,废液中Cr~(3+)浓度与COD大幅降低。采用4%Q16-2和5%硫酸铝结合鞣制的坯革收缩温度可达86.7℃。相比8%硫酸铝鞣制的坯革,结合鞣制坯革的物理机械性能和耐介质稳定性显着提高,铝鞣革不耐水问题得以改善,坯革粒面平细,纤维分散性较好,纵切面铝分布均匀,且废液的Al~(3+)浓度与COD大幅降低。BOD_5/COD的研究结果显示Q16鞣剂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通过对Q16鞣剂鞣制与铬鞣废液环境影响评估发现,Q16鞣剂鞣制废液的COD、BOD_5、TS、DS和SS明显低于铬鞣。说明在制革生产中采用Q16鞣剂及其鞣制体系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对无铬鞣生态皮革的加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鞣制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周永香.磺化杯芳烃鞣剂的制备、性能及其鞣制机理[D].陕西科技大学.2018

[2].崔璐.Q16系列有机鞣剂的鞣制机理及鞣革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8

[3].陈苗苗.KEMIRATANFOR~(TM)T系列鞣剂鞣制机理及其与Granofin~(?)EasyF-90结合鞣制性能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

[4].薛媛,王康建,但卫华,李峰.常用无铬鞣剂及其鞣制机理[J].西部皮革.2013

[5].马春彦,金勇,曹志峰.丙烯酸-聚氨酯-巴豆醛共聚物鞣制机理研究[J].中国皮革.2011

[6].董秋静,郑建伟,夏修旸,汤嘉陵.新型无铬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6

[7].鲍艳,杨宗邃,马建中.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的鞣制机理[J].中国皮革.2006

[8].董秋静.新型无铬鞣剂鞣制机理及丙烯酸复鞣剂合成控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

[9].鲍艳.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06

[10].鲍艳,杨宗邃,马建中,刘寅.乙烯基类聚合物/蒙脱土纳米复合鞣剂鞣制机理的研究—复合鞣剂与皮胶原模型物的作用[J].中国皮革.2005

标签:;  ;  ;  ;  

鞣制机理论文-周永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