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毛泽东的人权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黎晨欣,孟献丽[1](2022)在《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内涵、生动实践与当代价值》文中提出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和核心人物,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争取人权、扞卫人权而不息奋斗的一生,毛泽东的人权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毛泽东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强调人民大众是人权的主体,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权是实现人权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物质保障,政治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民主保障。毛泽东人权观具有人民性、广泛性等特征,对我国当前人权事业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高雅楠[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理论来源和艰辛的形成过程。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量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进军。同时,全球进入了大调整、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共同体,实现全面而充分的人权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逐步形成。以“立君为民”“君权民授”“民贵君轻”和“限君为民”等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学东渐”时期引进的先后受“天赋人权”论、新自由主义影响的西方人权思想,以人权的历史观、阶级观、辩证观和相对观为基本架构的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权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以此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经历了1949年至1977年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78年至1990年人权思想的萌芽与反思、1991年至200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以及2002年至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阶段后,开始进入2012年至2017年的正式形成阶段。2017年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该思想的正式形成,并由此进入了深化发展时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而且人权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二是“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实现人权与主权、权利与义务、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三是“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应当把生存权和发展权作为首要人权来看待,同时应当坚持公民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生态权利等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四是“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以法治与人权的关系发展为主线,要求充分重视法治对人权的保障价值,并通过立法“定”人权、执法“保”人权、司法“救”人权以及守法“护”人权来充分实现人权的法治保障。五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阐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并使该思想逐步走向成熟,有力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必须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安全共同体、文明共同体、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统一。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经过了自然主义人权思想、功利主义人权思想、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能力正义人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每一种思想都具有一定历史进步性和现实局限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与西方人权思想之间在价值取向、权利侧重以及现实导向等方面存在重要差异。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以和谐为价值导向,要求在民族国家的整体文明进程中谈论个人价值与个人人权,而西方人权思想始终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导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侧重积极权利,即既重视公民、政治权利,又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和其他各项权利;西方人权思想侧重消极权利,即强调公民、政治权利,忽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最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既承认人权的普遍性,又重视人权的特殊性,倡导人权模式的多元化;西方人权思想混淆人权的普遍性和“普世价值”,倡导人权模式的唯一化。与西方人权思想相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在理论、道路、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为使这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应当夯实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克服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困境,同时确立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并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和传好中国声音两种路径来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应依靠法治、政策和教育三种路径进行贯彻。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经历了人权立法期、人权司法期和人权法治期三个发展时期。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具有主体的普遍性、范围的广泛性、人权享有的公平性、体系的开放性、视野的国际性等突出特点,其基本面向是坚持党对人权法治保障工作的全面领导和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人权法治建设。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不仅表现为制定和发布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还表现为发布指导意见、规定、办法和通知,同时表现为开展专项行动。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具有针对性强、及时高效、灵活易调等优势,但也存在保障主体难以平等、保障水平难以均衡、各项政策难以协调以及难以保持保障的稳定性等局限。基于此,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发展,不但要求加强联结整合,提高人权保护的有效性,而且需要重视学习研究,增强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同时需要扩大社会参与,提升政策实施的影响力,还需要加强监督评估,确保政策评价的科学性。新时代加强人权宣传教育,是增强青年学生“四个自信”、澄清西方国家恶意诋毁和中国承担国际人权保障义务的需要,应当从教育载体、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三方面进行体系架构。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和初步发展三个阶段,且目前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公职教育等方面均面临诸多困境,应当通过在国家层面加大人权教育保障力度、在学校层面推进人权教育专业化发展以及在社会层面实现人权教育全民普及等路径进行优化。
张文杰[3](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郝娜[4](2016)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获得全面发展并最终形成。本文立足于时代和实践,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的人权思想进行了专门研究。论文首先分析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形成,指出毛泽东人权思想是马列主义人权理论的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创新、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认为其主要内容有: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前提、生存权是人权的基础、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注重保障妇女与儿童的权利、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第三部分探讨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特点,指出毛泽东人权思想具有科学性、大众性、创新性、实践性等鲜明特点。第四部分梳理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贡献,指出毛泽东的伟大贡献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指导了延安时期伟大的人权实践。第五部分主要论述了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所留下的深刻启示,即必须高度重视新时期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必须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中国化;必须着力抓好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首要的基本人权;必须坚决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谬论。毛泽东的人权思想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在延安时期曾经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也会对当代中国的人权建设提供适当借鉴。当代中国应该积极从毛泽东人权思想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切实推进中国的人权建设,使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张珏芙蓉[5](2016)在《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由原陕甘宁苏区革命根据地沿革而来,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正式更名为陕甘宁边区,作为十年内战时期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根据地,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只有它具备了由苏维埃工农民主制度到民主共和国制度转变的现实条件,而在这些条件之中,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的法治实践是重中之重,对陕甘宁红色政权的发展壮大,乃至新中国的成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近代中国战争,使中国人民丧失基本生存权利,人权遭到无情的践踏。近代中国的百年史是中国人民为争取人权不懈努力抗争的历史。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洗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扬起了为人民生存权、国家独立权而战的大旗。同时,中国共产党认为: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政治权利是对各项人权的最集中体现,因而把争取人民的生存权和政治权利作为中心环节。中国共产党在要求国民党结束一党专制独裁政体,变为各党各阶级合作民主政体的同时,在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民主政治、保障人权的法治实践。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人权思想最为重要的实践场,是当时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运用的典型代表。制定颁发了大量权利保障的法律文件,浓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权思想的主张。边区的法制和人权建设在党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贡献和重要的地位。陕甘宁边区的人权法律保障是在战争破坏的背景下,在积贫积弱的边区条件下展开,并取得难能可贵的成果。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一度吸引大量的外国记者和国际友人慕名前来考察。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为中国共产党赢得大量的民众支持,为红色民主政权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即使从人权保障日臻完善的今天来看,当时的边区人权法律保障仍具有相当的借鉴之处。论文从边区人权的立法保障、执法保障到司法保障层层展开论述,将边区对人权的法律保障系统、客观、全面的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陕甘宁边区人权保障概述”。本章对陕甘宁边区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人权保障的理论和实践背景进行了介绍。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使广大的知识青年受到了先进民主科学思想的洗礼,从而实现了思想的空前解放,在中国掀起了生机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创造了条件。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被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的人权思想开始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进行了一系列改善中国人民人权的初步尝试,并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政权展开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立法建设,为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陕甘宁边区是处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地方自治政权具有独特的历史特点,因而需要对边区人权问题经行整体的界定,主要考察抗日战争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斗争对人权问题的映射,从宏观上把握陕甘宁人权问题。第二章“陕甘宁边区人权的立法保障”。陕甘宁边区建立的新型民主法制,是边区时期党中央政策的具体化,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获得了工农阶级的拥护,是边区政权在艰苦环境下能够发展扩大的重要原因。陕甘宁边区的人权立法服务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中心任务。立法过程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实践情况在法律领域不断融合完善的过程。本章概括了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几种主要的立法形式:宪法及宪法性质的法律法规、组织法、经济及民事立法、刑事立法、行政立法、诉讼立法等。分别对几种立法进行简要概括的基础上,对不同法律渊源的人权保障内容进行了阐释:第一,施政纲领性的法律文件确立了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当时主要的纲领性法律文件主要有五部,规定了人权保障的基本内容以及人权保障的基本制度和措施,对于调整各利益阶层的关系,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重要意义。《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是人权保障专门性的法律,在边区人权保障史,乃至中国人权发展史上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它明确了人权的主体和法律概念,并且将人权保障的各种措施具体化。可见,边区的宪法性文件具有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权的斗争纲领的性质;第二,为了保障边区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扩大民主权利的范围,同时为了团结各党派各阶级人民共同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选举制度化并保证其正确胜利地进行,边区政府在继承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选举制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相继颁布了一系列选举法规、选举条例、条例实施的具体办法以及调整选举机关组织与活动的法规,这一系列法律文件,规定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保障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在保障人民选举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并确立了“三三制”原则,是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边区民主政治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边区的经济民事立法,主要涉及土地、劳动、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立法,这些立法从不同的方面保障了边区人民的财产权、劳动权等,涉及的内容丰富全面;第四,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任务,边区的刑事立法,规定了不同的罪名和对应的刑罚种类。抗战时期,运用刑罚手段,惩治汉奸反动派,保卫边区和抗战,是当时刑事立法的主要任务。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多采用人民民主政权或人民解放军宣言、命令或布告的形式颁布。边区的刑事立法,是在革命人道主义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的,并依据不同的历史条件而具体化;第五,在边区行政法设计思想中,始终以群众路线为原则、以人民满意为重要标准。此部分分别对行政监督立法、行政组织立法、部门行政法以及公务员法中涉及人权保障的内容和原则进行了梳理;第六,诉讼立法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法律规定,在保障人权的法律体系中占有显着的地位。陕甘宁边区为保证公正司法,防止冤假错案及徇情枉法等弊端的出现,制定了一系列诉讼法规,明确规定了司法、检察和保安机关,在办理民刑案件时的基本要求、相互关系和办案程序及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等。第三章“陕甘宁边区人权的行政执法保障”。边区政府主要的行政执法活动主要涉及经济、社会、科教文卫、妇女解放、“二流子”改造等方面。在行政执法的过程中,边区行政机关从人权保障的根本目的出发,注重行政执法的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性。文章首先阐述在几类行政执法活动中,人权保障法律是如何被执行的,并进一步总结陕甘宁边区行政执法体制的特点:政执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政府执法为主,以其他机关和组织执法为辅、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同时分别从这三个特点入手对人权保障制度和原则的具体化展开分析。第四章“陕甘宁边区人权的司法保障”。边区参议会和政府指出司法工作的目的,在于与反革命分子以及一切刑事犯罪进行合法、准确、及时的斗争,进一步维护边区秩序,巩固边区政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从边区法律的本质出发,在诉讼活动中,必须严格区分违法与犯罪,罪与非罪的界限,准确地打击犯罪分子,坚决依法保护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绝不允许伤害任何无辜的人民。保障人权的原则同时贯穿在边区的司法工作之中,主要包括为了人民,方便人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增强了司法干部的法制观念,提升群众的权利意识,改善司法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行使拘捕权和审判权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拘捕、审判权相统一的原则。在审判工作中也严格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原则,从案件的审理方式、诉讼程序、诉讼费用等方面给人民便利。在公开审理、代理辩护制度、上诉制度、人民陪审制度、复核和审判监督制度、巡回法庭和法官下乡就地审判制度等具体的审判制度中,人权保障的内容和原则贯穿其中。陕甘宁边区狱政工作中的人权保障工作,成绩斐然、特色突出,它是在继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教育感化犯人政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在运用中,将其具体化为“犯人是人,尊重犯人人格”、“教育为主,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实行革命人道主义,感化教育罪犯”三点。陕甘宁边区政府,以新民主主义政策、法律为指导,结合边区的政治情况和犯人特点,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犯人自治的某些合理的因素和形式,创立了崭新的监狱犯人自治制度。文中对两种主要的犯人自治组织在犯人权利保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同时,边区政府和高等法院十分重视犯人的生活管理和待遇,把它视为感化教育和改造犯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第五章“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文章从战争、边区建设、民心向背三个方面对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历史意义进行了概括。从战争的角度看它奠定了战争胜利的思想基础、法制基础和政权基础;从边区建设的角度看,它促进了边区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巩固了边区民主制和党的领导;从民心向背的角度看,它提高了民众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提升了民众向上的信念。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积极推进保障人权的民主政治建设,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法律规范,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伟大实践,是整个中国革命和人权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既不同与西方,也不同于苏俄及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建设人权法治的今天,探析陕甘宁边区人权保障的法治理论及实践,总结问题和经验,对当下人权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实践中可以得出,要理顺人权保障中的四种关系:人权与政权、人权与政党、人权与主权、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权保障。不容否认,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是战争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瑕不掩瑜,边区的法制和人权建设具有特殊的历史贡献,其法制建设和社会改造的经验对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健全协商民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屈田[6](2014)在《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人权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毛泽东思想中的一座璀璨的里程碑。毛泽东人权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基础之上,并且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研究和学习毛泽东人权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形成条件。通过对国内外社会历史条件、产生的理论来源、理论基础的分析,充分说明了毛泽东人权思想是包含近现代人权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深刻地揭示了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现实性与科学性。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国家主权、人民民主的基本权利、生存权以及我国少数民族基本权利的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是合理、合法并符合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权。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毛泽东的人权理论贡献、实践价值以及历史局限性等的探究,科学评价毛泽东人权思想,为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第四部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立足于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毛泽东的人权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权问题,坚持毛泽东人权思想,彻底批判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依法治国,解决好当前人权的中心——民生问题,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韩蕾[7](2012)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权思想,是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伟大斗争中,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出发,“审时度势”、灵活地调整变更革命不同时期人权问题的主要内容,创造性地将实践转化为科学理论的过程。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权事业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领导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争取国家独立权,实现民族自决权到改善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领导人民取得真正的民主自由,保障大众平等的人权。本文从研究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背景入手,重点阐述了该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人权法制建设成就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作用。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近代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深刻分析,论述了这些思想对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形成所起的重要影响;第二部通过毛泽东对国民劣根性的分析,阐述了毛泽东在两次国内革命时期人权思想和人权法制建设;第三部分,阐明了毛泽东民族自决权思想及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和人权发展建设;第四部分,阐述了毛泽东人民政治协商思想及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和人权发展建设;第五部分,对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人权思想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论述。认真研究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的人权思想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本人权,构造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实践价值。
李奕霏[8](2011)在《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提出延安时期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极为关键的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力量由弱到强、革命事业由挫折走向胜利的辉煌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由于树立了符合绝大多数人利益的人民利益观,从而团结了广大人民,积聚了一切可能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向全国范围内执政的地位转变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史学、哲学、社会学和法学等多种研究视角,运用文献研究、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尖锐的民族矛盾的现实基础之上,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核心内容的人民利益观。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准确地把握了人民利益的时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人民利益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不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当今中国共产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本文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介绍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综述,研究的方法,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相关概念和相关问题的说明。第二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构建”,本章从中国近代以来苦难的民生状况入手,考察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现实基础和思想渊源,认为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苦难、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现实基础,同时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和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形成提供了借鉴。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思想渊源上,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以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最直接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最重要的思想渊源,中国共产党对以上思想进行了继承和超越,并形成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形势紧密结合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第三章“保障人权是人民利益观的实现前提”,本章以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的理论与实践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前提为视角,从人权的基本内涵入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权思想的理论渊源,辛亥革命以后的军阀混战、中日的民族矛盾、国民党的专制统治是中国共产党人权理论的现实基础,并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的理论在主体上、客体上、性质上、获得方式上、保障方式上、以及人权与国权的关系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实践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武装斗争保障人民的生存权,通过立法保障人民的人身自由权、民主政治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妇女解放的权利、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和自治权。第四章“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内容”,本章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认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内容。“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通过保障农民的土地权利、发展经济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等途径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通过推行普遍而真实的民主选举、实行参议会制度等途径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通过制定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方针和普及边区的国民教育、发展民众教育、重视干部教育等途径保障人民的文化利益。第五章“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是人民利益观的实现途径”,本章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入手,认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凭借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质和“只见公仆不见官”的政府形象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通过深入群众和关心群众的工作方法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通过正确的领导充分调动起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最终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人民群众的自身解放。第六章“统筹兼顾是人民利益观的实现方法”,本章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实现方法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处理好“给”人民福利和向人民“要”东西的关系,较好的统筹了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通过实行“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使各阶级阶层人民享有平等的参政议政权利;通过“减租减息”政策调节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关系,通过劳资两利的政策调节了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关系,通过实行合理的税制协调了贫富负担。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合理的政策,较好的统筹兼顾了各阶级阶层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第七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本章在前六章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认为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共产党由局部执政转变为全国执政奠定了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这两个方面。本章重点论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当代启示,指出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巩固群众基础以增强执政的合法性,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探求人民的利益诉求,把实现农民的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不断提高统筹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
富淼[9](2011)在《毛泽东人权思想论析》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和建设,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独具特色的毛泽东人权思想。毛泽东的人权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独特产物,又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人权思想既具有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又具有坚定的国际主义精神;既关注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又放眼世界人民的斗争和解放。本文从毛泽东人权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入手,全面介绍了毛泽东人权思想产生及形成的理论基础,继而进一步阐述毛泽东人权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及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现代启示。全文主体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系统地介绍人权的概念和特征;第二部分,详细阐述了毛泽东人权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理论渊源;第三部分,重点论析了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内容和特征,即: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权、政治经济发展权、人民的教育权利、少数民族的权利及战俘和罪犯的权利,人权思想的阶级性、广泛性和国际性等特征;第四部分,阐述了毛泽东人权思想对现代人权建设的启示: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健全法制、完善人权保障;树立正确的人权标准观。
罗启演[10](2011)在《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9年10月新中国宣告成立,中国的人权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共和国的人权事业开始起步。我们通过研究建国初期(1949——1956年)毛泽东涉及人权问题的理论着作、各种会议讲话、各种场合的谈话、各种文件汇报的批语。整理出建国初期毛泽东的人权保障思想,进而展示共和国人权事业的起步阶段的相关情况。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人权概念的一般界说以及人权的分类情况,以建国初期的背景为基础交待本文拟采用三代人权分类的模式探究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的内容,再根据建国初期时代背景结合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人权的一系列态度、观点概括出这一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的两个发展阶段亦即维护主权独立阶段与建设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并概括出这一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的阶级性、集体性及群众性的三个主要特点。第二部分通过研究这一时期毛泽东涉及人权问题的各种论着、文献资料,采用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集体人权的人权分类方式,探寻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在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的思想方面,政治权利思想与实践集中体现在强调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制度以及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公民权利则集中体现在拒绝官僚主义,尊重人民的人格尊严权以及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与宗教自由。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思想则集中在恢复、发展经济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及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两个方面。集体人权方面以不同集体人权的主体总结归纳出国家、少数民族、妇女、灾民等社会弱势群体、罪犯五类群体的人权保障思想及其实践。第三部分根据前面几个部分关于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的介绍,参照第一部分所归纳出的三个显着特点,结合我国当代人权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全面否认资产阶级的人权观、过于强调人权的阶级性、平均主义思想、重群众运动轻制度构建五个方面进行反思与评析。
二、试论毛泽东的人权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毛泽东的人权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内涵、生动实践与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要义和生动实践 |
(一)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权是实现人权的基础条件 |
(二)人民群众是争取和享有人权的主体 |
(三)经济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物质保障 |
(四)政治发展权是实现人权的民主保障 |
二、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特征和当代价值 |
(一)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特征 |
第一,毛泽东的人权观具有人民性。 |
第二,毛泽东的人权观具有广泛性。 |
第三,毛泽东的人权观具有现实性。 |
(二)毛泽东人权观的当代价值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历史形成 |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背景 |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
2.2.1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2.2.2 “西学东渐”与人权思想的引进 |
2.2.3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
2.2.4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
2.3.1 权利理论的兴起与遮蔽(1949-1977 年) |
2.3.2 人权思想的解放与反思(1978-1990 年) |
2.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旗帜重树(1991-2001 年) |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重大发展(2002-2011 年) |
2.3.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正式形成(2012-2017 年) |
2.3.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深化发展(2018-现在)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
3.1 “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主体思想 |
3.1.1 根本目的:发展为了人民 |
3.1.2 动力来源:发展依靠人民 |
3.1.3 根本价值: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
3.2 “以辩证统一为原则”的人权逻辑思想 |
3.2.1 人权与主权的辩证统一 |
3.2.2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
3.2.3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
3.2.4 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辩证统一 |
3.3 “以全面发展为内容”的人权客体思想 |
3.3.1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 |
3.3.2 坚持各项权利全面协调发展 |
3.4 “以法治保障为核心”的人权保障思想 |
3.4.1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价值基础 |
3.4.2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
3.4.3 依靠法治保障人权的主要内容 |
3.5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依托”的人权全球治理思想 |
3.5.1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
3.5.2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比较优势 |
4.1 西方主要人权思想的流变 |
4.1.1 自然主义人权思想 |
4.1.2 功利主义人权思想 |
4.1.3 新自由主义人权思想 |
4.1.4 能力正义人权思想 |
4.2 中西人权思想的主要差异 |
4.2.1 价值取向不同 |
4.2.2 权利侧重不同 |
4.2.3 现实导向不同 |
4.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体现 |
4.3.1 理论优势 |
4.3.2 道路优势 |
4.3.3 制度优势 |
4.3.4 文化优势 |
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优势表达 |
4.4.1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国际背景 |
4.4.2 新时代中国人权思想对外表达的现实基础 |
4.4.3 建构新时代中国人权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 |
4.4.4 人权思想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的中国进路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的贯彻路径 |
5.1 依靠法治贯彻 |
5.1.1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历史考察 |
5.1.2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突出特点 |
5.1.3 新时代法治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
5.2 依靠政策贯彻 |
5.2.1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主要形式 |
5.2.2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客观评价 |
5.2.3 新时代政策保障人权的基本面向 |
5.3 依靠教育贯彻 |
5.3.1 新时代人权宣传教育的重大意义 |
5.3.2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体系架构 |
5.3.3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发展历程 |
5.3.4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现实困境 |
5.3.5 新时代中国人权教育的优化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
1.3.1 德育 |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7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
2.4 小结 |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
4.4.1 德育评价论 |
4.4.2 德育效用论 |
4.4.3 德才兼备论 |
4.4.4 德育功能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
5.1.1 理想信念教育 |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
5.5 小结 |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
6.3 小结 |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
7.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学术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形成 |
(一)马列主义人权理论的继承发展 |
(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汲取创新 |
(三)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
二、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内容 |
(一)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前提 |
(二)生存权是人权的基础 |
(三)强调人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
(四)注重保障妇女、儿童的权利 |
(五)尊重保护少数民族的权利 |
三、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性 |
(二)大众性 |
(三)创新性 |
(四)实践性 |
四、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贡献 |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中国化 |
(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
(三)指导了延安时期伟大的人权实践 |
五、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启示 |
(一)必须高度重视我国新时期人权事业的发展 |
(二)必须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的中国化 |
(三)必须着力抓好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首要的基本人权 |
(四)必须坚决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谬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来源及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参考文献 |
三、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概述 |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理论背景 |
一、人权思潮在中国的初起 |
二、中国共产党对人权理论的初步探索 |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实践背景 |
一、饱受侵害与深处困境的中国人权 |
二、中国共产党扞卫人权的最初实践 |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人权的立法保障 |
第一节 宪法: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权的斗争纲领 |
一、施政纲领性法律人权保障的内容 |
二、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权的斗争纲领 |
第二节 选举立法:扩大民主,争取政治权利 |
一、选举权保障的法律化 |
二、民主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三节 经济及民事立法:统筹兼顾,改善民生 |
一、土地立法与人民财产权的保障 |
二、劳动立法与劳工权益的保障 |
三、婚姻家庭立法与妇女权利保障 |
第四节 刑事立法:保障罪犯权益,实行革命人道主义 |
一、刑事立法的制定和发展 |
二、犯罪种类与人权保障 |
三、刑罚种类与人权保障 |
第五节 行政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为人民服务原则 |
一、行政监督法与人权保障 |
二、行政组织法与人权保障 |
三、部门行政法与人权保障 |
第六节 诉讼立法:规范审判权,保障人民诉权 |
一、诉讼立法的制定和发展 |
二、诉讼立法人权保障的内容 |
第三章 陕甘宁边区人权的行政执法保障 |
第一节 行政执法活动与人权保障 |
一、经济发展执法活动与人权保障 |
二、社会发展执法活动与人权保障 |
第二节 行政执法体制与人权保障 |
一、政执法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
二、以政府执法为主、以其他机关和组织执法为辅 |
三、集体领导与分工负责相结合 |
第四章 陕甘宁边区人权的司法保障 |
第一节 保障人权的司法原则 |
一、为了人民,方便人民 |
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三、重证据而不轻信口供的原则 |
第二节 司法审判与人权保障 |
一、司法权的统一行使 |
二、审判制度与人权保障 |
第三节 狱政制度与人权保障 |
一、狱政指导思想 |
二、犯人自治组织 |
三、犯人生活待遇 |
第五章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
第一节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历史意义 |
一、从战争的角度看陕甘宁边区人权的法律保障 |
二、从边区建设的角度看陕甘宁边区人权的法律保障 |
三、从民心向背的角度看陕甘宁边区人权的法律保障 |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的现实启示 |
一、正确处理人权与政权的关系——人民是人权的特色主体,人民政权是人权的根本前提 |
二、正确处理人权与政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健全党内民主,推进政治民主化 |
三、正确处理人权与主权的关系——国家主权是人权的根本保证 |
四、正确处理人权理论与人权实践的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中国化,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文章框架结构 |
(四)研究方法 |
一、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 社会历史条件 |
(二) 理论来源 |
(三)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
二、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 国家主权是人权的基础 |
(二) 人民民主是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必须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
(三) 生存权是最主要的人权,实现人权必须解决好群众的生活问题 |
(四) 必须坚持民族平等与团结,保障少数民族人权 |
(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人权的根本保证 |
三、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科学评价 |
(一) 理论贡献 |
(二) 实践价值 |
(三) 历史局限性 |
四、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 人权问题事关重大,必须高度重视 |
(二) 坚持毛泽东人权思想,彻底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理论 |
(三) 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人权思想 |
(四) 尊重和保障人权,必须依法治国 |
(五) 当前谈论人权最主要的是要抓住民生问题这个根本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方法 |
5.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章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形成的时代背景 |
1.1 理论渊源 |
1.1.1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
1.1.2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人权思想 |
1.1.3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 |
1.2 毛泽东人权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1.2.1 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1.2.2 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苏联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第2章 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2.1 青年毛泽东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
2.1.1 对封建专制的批判 |
2.1.2 对国民奴性的批判 |
2.2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和人权法制建设 |
2.2.1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2.2.2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法制建设 |
2.3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与人权法制建设 |
2.3.1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2.3.2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法制建设 |
第3章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3.1 毛泽东民族自决权思想 |
3.1.1 毛泽东民族自决权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2 毛泽东民族自决权思想 |
3.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与人权法制建设 |
3.2.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3.2.2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法制建设 |
第4章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4.1 毛泽东的人民政治协商思想 |
4.1.1 毛泽东的人民政治协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4.1.2 毛泽东人民政治协商思想 |
4.2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与人权法制建设 |
4.2.1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 |
4.2.2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人权法制建设 |
第5章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人权思想的特征及其当代价值 |
5.1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人权思想的特征 |
5.1.1 实践性 |
5.1.2 阶级性 |
5.1.3 民族性 |
5.2 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人权思想的当代价值 |
5.2.1 理论价值 |
5.2.2 实践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 |
1.5 相关概念和相关问题的说明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构建 |
2.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现实基础 |
2.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
2.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内涵 |
第三章 保障人权是人民利益观的实现前提 |
3.1 人权的基本内涵 |
3.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
3.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障人权的制度与实践 |
第四章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人民利益观的核心内容 |
4.1 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保障人民的经济利益 |
4.2 厉行民主的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的政治利益 |
4.3 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保障人民的文化利益 |
第五章 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是人民利益观的实现途径 |
5.1 人民的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前提条件 |
5.2 密切联系群众是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的必然要求 |
5.3 群众力量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 |
第六章 统筹兼顾是人民利益观的实现方法 |
6.1 正确处理"给"和"要"的关系 |
6.2 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 |
6.3 正确统筹各种利益关系 |
第七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 |
7.1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价值 |
7.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当代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毛泽东人权思想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人权的基本概论 |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和特征 |
一、人权的概念 |
二、人权的特征 |
第二节 人权思想的发展过程 |
第二章 毛泽东人权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 |
第二节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一、民主思想 |
二、平等自由的思想 |
第三节 中国近代民权思想 |
一、大同思想 |
二、 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
第四节 近代西方人权理论 |
第三章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内容和特征 |
第一节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内容 |
一、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决权 |
二、政治经济发展权 |
三、教育权利 |
四、少数民族的权利 |
五、战俘及罪犯的人权 |
第二节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特征 |
一、人权的阶级性 |
二、人权的广泛性 |
三、人权的国际性 |
第四章 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现代启示 |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
第二节 健全法制,完善人权保障 |
第三节 树立正确的人权标准观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10)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现实意义 |
2、国内外关于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研究概况 |
3、研究方法 |
第1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发展阶段与主要特点 |
1.1 人权的一般概念 |
1.2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人权思想的两个发展阶段 |
1.3 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主要特点 |
第2章 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 |
2.1 关于政治权利与公民权利的思想与实践 |
2.1.1 强调人人平等,建立民主制度 |
2.1.1.1 崇尚社会公平,强调人人平等 |
2.1.1.2 注重民主协商,发扬民主精神 |
2.1.2 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
2.1.3 尊重人民的人格尊严权,拒绝官僚主义 |
2.1.4 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与宗教自由 |
2.2 关于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思想与实践 |
2.2.1 重视恢复和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 |
2.2.2 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
2.3 关于集体人权的思想与实践 |
2.3.1 维护国家主权独立 |
2.3.2 争取和平权保障社会主义建设 |
2.3.3 实行民族平等,推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保障少数民族自治权 |
2.3.4 重视妇女的力量,强调男女平等 |
2.3.5 全力救助灾民、失业者、乞丐、妓女等弱势群体 |
2.3.6 保障罪犯人权 |
2.3.6.1 创设死缓制度,保障罪犯的生命权 |
2.3.6.2 对罪犯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尊重罪犯的人格尊严 |
2.3.6.3 立足教育改造,保障罪犯的劳动权利 |
第3章 对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的反思 |
3.1 全面否认资产阶级的人权观 |
3.2 过于强调人权的阶级性 |
3.3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 |
3.4 在人权保障上重群众运动而忽略制度的构建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史料类 |
三、期刊论文类 |
后记 |
四、试论毛泽东的人权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人权观的理论内涵、生动实践与当代价值[J]. 黎晨欣,孟献丽.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2(01)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思想研究[D]. 高雅楠. 河北大学, 2021
- [3]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4]延安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D]. 郝娜. 延安大学, 2016(03)
- [5]陕甘宁边区人权法律保障探析[D]. 张珏芙蓉. 西南政法大学, 2016(12)
- [6]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D]. 屈田. 延安大学, 2014(02)
- [7]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权思想研究[D]. 韩蕾.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4)
- [8]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 李奕霏. 西北大学, 2011(08)
- [9]毛泽东人权思想论析[D]. 富淼.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1(04)
- [10]建国初期毛泽东人权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罗启演. 赣南师范学院,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