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吸热力学论文-张雪峰,黎斌,彭桂兰,孟国栋,罗传伟

解吸热力学论文-张雪峰,黎斌,彭桂兰,孟国栋,罗传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解吸热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油菜籽,解吸,等温线,热力学性质

解吸热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峰,黎斌,彭桂兰,孟国栋,罗传伟[1](2019)在《甘蓝型油菜籽水分解吸等温线及热力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油菜籽储藏期间的稳定性,延长其保质期。采用静态称量法对油菜籽在20、30、40℃温度条件下的解吸特性进行研究,将实验数据用5种常见数学模型进行拟合并对最佳模型进行解析。采用净等量吸附热(q_(st))、扩张压力(Φ)、微分熵(ΔS)、净积分焓(q_(in))、净积分熵(ΔS_(in))以及焓熵互补等特征参数对其热力学性质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油菜籽等温线属于Type Ⅱ类曲线,油菜籽的平衡含水率与水分活度呈正相关,一定水分活度下,平衡含水率与温度呈负相关;描述水分活度与平衡含水率关系最佳模型为GAB模型,不同温度条件下模型决定系数R~2的平均值为0.993 7,卡方x~2的范围为1.396 5×10~(-5)~0.778,残差平方和RSS最低值为4.189 6×10~(-6);较高Φ值能提高干燥速率,储藏过程中,较低Φ值能延长物料保质期;对ΔS_(in)与平衡含水率的关系分析得到最低ΔS_(in)值,在20、30、40℃条件下,籽粒内结合水和单分子层吸附水分子最稳定的平衡含水率分别为5.03%、4.92%以及4.88%。(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邓军,任立峰,吴明明,马砺,翟小伟[2](2018)在《煤对CO_2的解吸实验及热力学参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及其热力学特性,采用吸附常数测定仪在303~343 K,解吸平衡压力从5 MPa到0. 1 MPa情况下进行煤对CO_2的解吸实验,得到了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曲线。研究4种煤样在不同温度时对CO_2解吸等温线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的吸附模型,并计算得到煤对CO_2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结果表明:随解吸体系温度升高,CO_2对煤表面不均匀程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因此,温度在303~323 K之间时,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333~343 K时,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煤对CO_2解吸的特征温度分别为:270 K(LHG)、277 K(WW)、278 K(LG)和298 K(WJL),解吸特征温度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中等量吸附热在吸附量为0. 1 mmol/g时在-60~-90 kJ/mol之间变化; CO_2气体在煤表面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呈Qst=cln(N)+d的对数降低规律,煤对CO_2的解吸能力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对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以及利用CO_2在增产煤层气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蔡婷婷,赵东[3](2018)在《封闭体系中煤体升温解吸的热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体在煤中吸附解吸取决于其压力和温度,气体解吸量随温度升高和压力降低而有所增加。在封闭体系中,温度升高造成煤体解吸量增加,并引起体系压力变大,但同时抑制解吸。吸附态气体和游离态气体相互转化时,伴有能量交换。为研究煤体升温吸附/解吸的热力学特性,依据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玻尔兹曼能量分布理论以及两能态模型,得到了吸附热的数学表达式,并在物理实验基础上加以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封闭体系内温度升高,升温促进解吸和加压促进吸附同时作用直至动态平衡,其中温度对解吸的促进作用要强于压力对解吸的抑制作用,体系整体表现为解吸作用;两能态模型能较准确地反映吸附热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关系,且吸附热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其值与初始平衡条件有关,初始压力越大,吸附热越小,解吸时间越短,更易达到平衡。(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程林,罗晓健,韩修林,王文凯,饶小勇[4](2016)在《中药饮片水分吸附与解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热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中药饮片水分吸附与解吸附过程中的热力学参数及相关方程,分析中药饮片的水分吸附与解吸附特性。探讨微分吸附焓、微分吸附熵、积分吸附焓、积分吸附熵和吸附结合自由能等热力学参数的物理意义,为中药饮片的水分吸附与解吸附机制、最佳干燥工艺参数、贮存条件、包装方法等方面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18期)

郑龙金,何雁,张俊鸿,王文凯,李翔[5](2016)在《黄芩饮片等温吸附与解吸曲线及热力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充分了解黄芩饮片的吸附与解吸特性,基于热力学基本理论,采用静态称量法,得到黄芩饮片在25,35,45℃,水分活度为0.10~0.85条件下的等温吸附解吸数据,选用8种常用吸湿模型对其进行拟合并对模型进行评价,探讨黄芩饮片的热力学性质。结果表明,Peleg模型是描述黄芩饮片吸附解吸特性的最佳数学模型,并由模型方程计算得到黄芩饮片的绝对安全含水量与相对安全含水量约为9.22%,13.51%;黄芩饮片的净等量吸附热与解吸附热,微分熵与含水量关系密切且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对黄芩饮片干燥时,可将干基含水率为12.0%判断为干燥的终点;黄芩饮片的吸附与解吸过程均由焓驱动,黄芩饮片的水分吸附与解吸过程均为非自发过程。通过对黄芩饮片等温吸附与解吸规律的考察,可以促进对中药饮片吸附解吸规律的研究,对中药饮片在优选存储条件和干燥加工等方面提供很好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王欣[6](2015)在《上海市典型地区土壤多环芳烃的富集特征及解吸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环芳烃是于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典型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强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通过直接或间接(降雨、降雪、降尘)的方式,土壤成为PAHs陆地最大的汇,尤其是城市土壤。上海市作为长叁角地区城市群的龙头,经济发达、产业密集、人口集中。大范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上海市土壤中PAHs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已有研究,表明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风险。本文选取上海市典型地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对土壤破坏程度小的粒径分组结合密度分离的物理分离有机质方法,探讨土壤不同类型有机质、有机矿物复合体及矿物等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环境行为的影响,揭示在自然状态下土壤中PAHs的环境行为,为土壤修复或治理提供参照依据。并且以超纯水作为溶剂对不同组分土壤进行解吸热力学分析,检验温度如何影响解吸过程,推断在自然环境中更低的水温下,PAHs的解吸含量及生物毒性。所测表层土壤Σ16PAHs范围在5.2-125.6μg/g,样点间Σ16PAHs浓度存在较明显差异。工业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中Σ16PAHs浓度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JS BS DC中Σ16PAHs浓度分别为125.6μg/g,32.6μg/g和25.7μg/g。叁处Σ16PAHS之和占所有样点Σ16PAHs含量的73.5%,是重要的污染区。除JM外,其它样点16种单体PAHs含量整体表现出一致性。就单个化合物含量来看,以荧蒽最高,均值为17.9%,其次是芘(14.3%)、菲(12.2%),萘(1.6%)、苊(0.4%)、二氢苊(0.5%)、芴(0.8%)四种化合物含量最低。JM处含量最高为菲(30.4%)其次为萘(18.1%)、荧葸(17.4%)。除JM外,其它7个样点土壤中4环、5环PAHs含量最高,其次是3环、6环PAHs样点JM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交通便利,车流量大。土壤中PAHs浓度变化表现出4环>3环>2环>5环>6环,其中2环与3环PAHs所占比例高于50%。不同环数PAHs相对丰度可以初步表明污染主要来源于热解或石油来源。8个样点中只有JM地区LMW/HMW的比值大于1,表明该地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及其产品。其它7个采样点低分子量与高分子量PAHs比值均小于1,即都以4环及以上PAHs为主,表明环境中PAHs是以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的污染物输入为主。四种异构体比值两两结合判断PAHs来源与上述比值结果一致,所有样点均指示石油、煤与生物燃烧来源。利用湿筛法将土壤分为5种粒径组分:>500μm,250-500μm,125-250μm, 63-125μm,<63μm.粒径组分质量占原土壤质量比重随粒径变细,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质量比重最高的粒径为<63μm粒径组分,达43.2-56.9%。其次为125-250-μm粒径组分。比重最小的为>500μm粒径组分,只占原土总重量的1.1-1.9%。土壤中5种粒径216PAHs浓度分布不均,范围为2.04-136.34μg/g。最高值并不总出现在某一个粒径,但集中在>125μm以上部分,可能是因为大粒径中包含的碳质材料如植物碎屑、煤与焦炭等对PAHs亲和性较高,具有强烈吸附作用。Σ16PAHs浓度最低值均出现在<63μm粒径组分中,可能与其较低的TOC含量有关。通过有机碳标准化PAHs,采样点原有粒径PAHs赋存能力及有机质赋存能力均发生变化,均值按照125-250μm.250-500μm>>500μm 63-125μm <63μm递减。125-250μm粒径中有机质对PAHs的赋存能力最强,<63μm粒径组分中有机质对PAHs赋存能力最弱。所有样点各个粒径下不同环数对总PAHs的贡献率,总体以3环及以上PAHs为主。4环PAHs占总PAHs含量最大,其百分比占Σ16PAHs的40-52%,远远高于其它环数。2环占总PAHs含量百分比在0.2-8%以下,显着低于其它环数。5种粒径组分土壤继续进行密度分离。粒径越大,颗粒越粗,轻组分所占质量比例越大,范围为1.9-81.1%。轻组分有机吸附剂中Σ16PAHs含量为98.9-228.6μg/g,最高值出现在125-250μm粒径的轻组分中,并依次向粗颗粒及细颗粒两端的轻组分递减。重组分中无机矿物与无定型有机质中E16PAHs的浓度范围为1.3-3.7μg/g,最高值出现在>500μm粒径重组分中。粒径越细,重组分中E16PAHs浓度呈递减趋势。轻组分中PAHs的浓度为重组分中PAHs浓度的32-152倍,高于重组分PAHs浓度1-2个数量级。有机碳标准化PAHs表明,轻组分有机碳标准化值大于对应的重组分,轻组分有机碳标准化最高值仍出现在125-250μm粒径轻组分中,依次向两端减小。重组分标准化有机碳最高值出现在<63μmm的重组分中。粒径越粗,PAHs有机碳标准化值越低,这与各组分PAHs变化规律相反。表明不仅是有机碳的含量,有机碳的质量更是影响PAHs富集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说明对于PAHs,轻组分中有机质吸附剂较重组分具有更高的亲和力。所测土壤样品不同粒径中TOC含量范围为6.9-27.3g/kg, BC含量为0.8-8.2g/kg. TOC BC与PAHs均存在相关性(p<0.01),BC较TOC是强吸附剂。轻组分PAHs含量与TOC具有相关性,重组分PAHs含量与TOC不存在相关性。两种密度组分下各个环数PAHs与TOC具有相关性(P<0.01)。相较于高中环PAHs,低环PAHs(2环和3环)与TOC的相关性较高。水溶态PAHs在8种不同温度下由ASE恒压提取,水溶态PAHs随着温度升高浓度增大,在40℃时PAHs浓度为0.3μg/L,当温度上升到100℃时,溶解在水中的PAHs浓度上升到12.9μg/L。样品解吸焓值范围在38.9-114.3kJ/mol之间。PAHs Phe AnUFln Py的解吸焓均值分别为52.5kJ/mol 51.5kJ/mol 58.8kJ/mol 90.9kJ/mok 96.7kJ/mol尤其是四环Py的拟合效果最好,R2值均在0.99以上,△H分别从86.9kJ/mol至114.3kJ/mol.随着分子量增加,疏水性增加,PAHs的解吸焓值升高。5环及以上PAHs低温时在水中温度往往低于检测限,但在高温时水溶态PAHs浓度仍符合Van't Hoff方程。就同一样点而言,原土、<63μm及轻组分土壤PAHs及其单体化合物AH值相差不大,并且表现出规律一致性,表明各组分具有类似吸附机制。不同样点而言,JS的解吸焓值△均值低于JM.DC.除2环Nap与3环Phe外JM与DC的△H均值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马东民,曹石榴,李萍,张辉,武杰[7](2015)在《页岩气与煤层气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促进煤层气与页岩气在储层评价与开发方式选择上的相互借鉴,进行了煤与页岩吸附甲烷的对比试验。通过多温度点页岩气和煤层气吸附/解吸试验,计算升压过程与解吸过程吸附热差异,发现热演化程度基本一致时,极限吸附热计算结果表明:煤层气在升压吸附时放热量19.148k J/mol,小于降压过程吸热量23.966 k J/mol,降压解吸难以持续;页岩气在升压吸附时放热量44.624k J/mol,大于降压过程吸热量32.656 k J/mol,降压促进吸附/解吸平衡向解吸方向移动。因此,利用排水降压进行煤层气开采时,应重视持续解吸技术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煤炭科学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白建平,张典坤,杨建强,张辉[8](2014)在《寺河3号煤甲烷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煤层气排采过程CH4解吸内在热力学特征及水蒸汽在排水降压产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在20,25,30,35,40℃五个温度点对寺河3号无烟煤(WY)进行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利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计算等量吸附热和极限吸附热。结果表明,升压(吸附)过程和降压(解吸)过程极限吸附热分别为23.31 kJ/mol和24.02 kJ/mol,属于物理吸附,但后者大于前者。从热力学角度看,吸附解吸平衡体系中,降压不足以导致煤层甲烷解吸,但降压促使液态水在煤孔隙中形成局部低压,水分子汽化,水蒸汽分子在煤孔隙表面吸附产生的吸附热约为40 kJ/mol,远大于甲烷吸附热,水蒸汽吸附置换煤孔隙表面吸附的甲烷,最终导致甲烷解吸。(本文来源于《煤炭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夏建国,何芳芳,罗婉[9](2014)在《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间歇法和振荡平衡法,通过实验室模拟,研究了蒙山茶园土壤(紫色土和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的热力学特征,并分析土壤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CEC对其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吸附量都随铝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且各粒级土壤对铝的吸附量不同,表现为土壤颗粒比表面越大,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和CEC越高,其吸附量越大。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等温吸附过程用Freundlich方程描述最佳,说明紫色土对铝的吸附是多层吸附;而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等温吸附过程则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佳,说明黄壤对铝的吸附以单层吸附为主。(2)紫色土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解吸率表现出以下关系:粗砂粒>原土>细砂粒>粉粒>粘粒,黄壤原土及各粒级组分对铝的解吸率则表现出以下关系:细砂粒>粗砂粒>原土>粉粒>粘粒,两者解吸率的大小关系均与其有机质及游离氧化铁相反,表明两种土壤的原土及各粒级组分中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越高,其专性吸附率就越高,从而解吸率越小,说明土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铁影响土壤对铝的固持能力。(3)土壤最大吸附量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和CEC都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而其最大解吸率也均与有机质、游离氧化铁含量和CEC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刘慧,朱霞萍,付小君,刘文华,赵秋香[10](2013)在《镉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解吸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特征,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镉在蒙脱石上长时间的吸附和模拟酸雨对蒙脱石吸附镉的解吸动力学及热力学行为,结果表明:30、40、50℃时,蒙脱石对镉的吸附及模拟酸雨对镉的解吸均能很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R均在0.98以上;不同温度下的蒙脱石对镉的吸附量随时间的增加均呈上升-下降-平衡的趋势,酸雨对蒙脱石吸附镉的解吸量则随时间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趋于平衡;蒙脱石对镉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过程,受温度影响较小,而模拟酸雨对镉的解吸过程与吸附过程相反,是一个非自发的放热过程,温度对它的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矿产综合利用》期刊2013年01期)

解吸热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及其热力学特性,采用吸附常数测定仪在303~343 K,解吸平衡压力从5 MPa到0. 1 MPa情况下进行煤对CO_2的解吸实验,得到了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曲线。研究4种煤样在不同温度时对CO_2解吸等温线变化规律以及对应的吸附模型,并计算得到煤对CO_2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结果表明:随解吸体系温度升高,CO_2对煤表面不均匀程度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因此,温度在303~323 K之间时,4种煤样对CO_2的解吸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在333~343 K时,煤样对CO_2的解吸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煤对CO_2解吸的特征温度分别为:270 K(LHG)、277 K(WW)、278 K(LG)和298 K(WJL),解吸特征温度随煤变质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煤对CO_2的解吸过程中等量吸附热在吸附量为0. 1 mmol/g时在-60~-90 kJ/mol之间变化; CO_2气体在煤表面解吸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随吸附量的增加呈Qst=cln(N)+d的对数降低规律,煤对CO_2的解吸能力随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强。研究结果对CO_2在煤表面的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以及利用CO_2在增产煤层气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解吸热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峰,黎斌,彭桂兰,孟国栋,罗传伟.甘蓝型油菜籽水分解吸等温线及热力学性质[J].中国粮油学报.2019

[2].邓军,任立峰,吴明明,马砺,翟小伟.煤对CO_2的解吸实验及热力学参数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8

[3].蔡婷婷,赵东.封闭体系中煤体升温解吸的热力学特性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

[4].程林,罗晓健,韩修林,王文凯,饶小勇.中药饮片水分吸附与解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6

[5].郑龙金,何雁,张俊鸿,王文凯,李翔.黄芩饮片等温吸附与解吸曲线及热力学性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

[6].王欣.上海市典型地区土壤多环芳烃的富集特征及解吸热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7].马东民,曹石榴,李萍,张辉,武杰.页岩气与煤层气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对比[J].煤炭科学技术.2015

[8].白建平,张典坤,杨建强,张辉.寺河3号煤甲烷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J].煤炭学报.2014

[9].夏建国,何芳芳,罗婉.蒙山茶园土壤组分对铝吸附解吸热力学特征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4

[10].刘慧,朱霞萍,付小君,刘文华,赵秋香.镉在蒙脱石上的吸附解吸动力学与热力学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13

标签:;  ;  ;  ;  

解吸热力学论文-张雪峰,黎斌,彭桂兰,孟国栋,罗传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