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词论文-闵双玲

植物词论文-闵双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隐喻义,植物词,汉英对比,教学设计

植物词论文文献综述

闵双玲[1](2019)在《基于英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植物词隐喻义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汉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日渐增多,这就给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带来更多的挑战。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还应考虑到文化因素,因为一些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植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植物词在各个语言中普遍存在。植物词是词汇中特殊的一类词,因为有些植物词除了基本意义之外,还有着丰富的隐喻义,这些隐喻义在文学创作和日常交际中经常被使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植物词都很丰富,但同一种植物词在两种语言中蕴含的意义却不一定相同,英语背景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因为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学习和使用植物词的过程中往往会误用,从而引发交际障碍。这就要求汉语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仅仅要教会植物词的基本意思,还应在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教会学生植物词的隐喻义。本文主要以英语背景的学习者为考察对象,在对比汉英植物词隐喻义异同的基础上,对学习者关于汉语植物词的学习和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对汉语植物词的隐喻义教学提出建设性建议。全文主要包含六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共分为叁小节,第一节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二节是研究现状,首先是隐喻研究现状部分,这一部分对隐喻的定义、分类做了介绍。其次是汉英植物词隐喻义对比分析研究现状部分,其间对植物词和隐喻义进行了界定。最后一节是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汉英植物词隐喻义对比分析。这一章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教程》以及《发展汉语》中的植物词进行统计和筛选,挑选出典型的植物词。第二部分是对筛选出的植物词进行汉英隐喻义对比。主要从汉英植物词隐喻义重合、隐喻义错位、隐喻义缺失叁个方面进行比较,其次从地理位置、神话传说、宗教信仰、文化观念、语音系统、社会习俗六个方面对汉英植物词隐喻义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叁章英语背景学习者对汉语植物词掌握情况调查与分析。基于第二章汉英植物词隐喻义对比分析结果,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是各个高校英语背景的学习者。在调查的过程中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深入了解学习者学习汉语植物词隐喻义的困难所在。最后对问卷及访谈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学生学习植物词过程中存在偏误的原因。第四章英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植物词教学设计。这一章主要有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学生偏误情况以及学生学习水平,设计了初级班和中高级班植物词隐喻义的两个教学案例。第二部分是课堂植物词的教学实训过程,对教学过程进行录像,课下进行文字还原。第叁部分主要从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言语交互作用叁方面对课堂教学实训过程进行观察分析。第五章汉语植物词隐喻义教学建议。根据国内汉语植物词隐喻义教学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观察结果,对教师如何教植物词、学生如何学植物词及教材如何编写等提出了建议。最后为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回顾和总结,提出了论文中的不足及尚待提高之处。(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黄思凡[2](2019)在《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到开始关注文化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植物词包含的独特文化也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文化义展示的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虽概念义与其他国家植物词相同,但部分文化义是其他国家植物词所不具备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使得汉语植物词文化义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了解到尚未有以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期刊或硕士论文,故笔者选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将教材中出现的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比较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后,提供几点教学建议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归纳目前现有的汉英植物词对比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而总结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概述。针对《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分布情况作出统计说明。第叁部分是汉英植物词文化义的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否具有文化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博雅汉语》中植物词作出归类后,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教学建议及设计。首先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及教材的编写这叁个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植物词为例,作出细致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沈玉成[3](2019)在《寄苔花于天地,寻青苔之意蕴——植物词“苔藓”意蕴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袁枚的《苔》借《经典咏流传》再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喜欢潮湿环境、随处可见的苔藓大约在汉朝开始出现在诗人的描写里,到了唐朝达到一个高峰。不仅中国诗人高度关注,而且日本人对于苔藓的喜爱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是日本人对植物的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回声,苔藓成了人们高级的精神寄托。"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首孤独了300年的诗,借由《经典咏流传》,出现在了公(本文来源于《新课程导学》期刊2019年04期)

种丽霞[4](2018)在《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技巧》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形式,也是重要的认知模式。植物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而人们倾向于利用植物来隐喻其他事物。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比植物词在汉英语中的隐喻投射,考察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讨论其翻译技巧,应视具体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9期)

刘汉斌[5](2018)在《植物词及其他》一文中研究指出蒲公英南湾向北不足一里地,横着一道结实的堤坝,每到夏天,黄灿灿的花儿镶满堤坝的两侧。夏日的堤坝任由这绚烂的色彩肆意洇染。盛花期的蒲公英独自霸占了大堤,遮蔽着低处正在长高的野草。堤坝拦住了蓄意北去的河水,也拦住了在秋日里随风飘飞的蒲公英种子,却总是拦不住水要北去、蒲公英要远行的势头。偶遇雨水充足,坝内的水漫过堤坝,向北奔流,常见秋风中蒲公英的种子飞过了堤坝,在别处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本文来源于《朔方》期刊2018年09期)

娄珂珂[6](2018)在《《杂字类编》草类植物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日本江户时代着名儒者柴野栗山原撰的《杂字类编》为材料,选取该书植物门中433条草类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描写了这些草类植物词的词汇概貌,考察了其构词特点,同时对其“异名同实”词汇组进行了分析,从而展现出《类编》草类植物词的概况,归纳出近代汉语时期草类植物词汇的特点并揭示了造成其“异名同实”现象的原因。全文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主要介绍了《杂字类编》的作者、版本、体例、内容和性质等基本情况。其次,梳理了《杂字类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植物词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材料、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本文的主体,共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杂字类编》草类植物词的词汇概况,包括对其在词群排列、书写形式、历史来源分布等情况进行描写和说明,以期呈现出《类编》草类植物词的大致面貌。第二章详细考察了《杂字类编》草类植物词的音节结构和构词方式,并对该书草类植物词在音节结构和构词方式上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得出草类植物词在构词上的一些规律。第叁章首先对《杂字类编》草类植物词中具有“异名同实”关系的100组草类植物的命名理据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同时分析了造成草类植物词存在诸多异名的原因。第叁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过程和得出的结论,同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惠慧[7](2017)在《俄汉语植物词文化内涵差异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每个植物词都有自己特定的价值,同一种植物在不同民族的思考中可能引起不同的联想,这是民族文化差异使然。植物词的象征意义也有相类似的情况,这是人类文化共性和不同文化互相渗透、趋同的结果。学生了解掌握俄汉语植物词的文化内涵,能在语言的交流与学习中受益匪浅。(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10期)

李宗序[8](2017)在《汉英植物词的隐喻认知与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与植物的关系日益密切,而语言又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故在世界各种语言中,表称植物的词语异常丰富。人们不仅利用植物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还根据它们的形状、颜色或习性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寄托感情和理想。这样,表称植物的植物词不仅具有理性意义,还具有了隐含在植物词背后的附加意义,只有了解了这些,才有利于我们翻译活动的有效进行。世界上各国、各民族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出现对同一植物有不同的联想。本文将汉英两种植物词进行对比翻译和总结,发现了其共性和遗漏点。从植物词的文化联想意义这一视角透视出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并加以分析、运用,这将会促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有效进行,不仅能减少交际失误,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最终将促进我国汉文化的广泛传播。(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7年08期)

刘娇[9](2017)在《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中国文化也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汉语——这一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对外汉语教的关注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汉语教学不只是讲授语音、词汇、句子、语法等基本的语言要素,文化教学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学习者既要学习好汉语,又要了解中国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汉语中的植物所蕴含的独特文化意义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汉语教学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的文化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这就给外国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这些词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就是本论文所要研究和力图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比了汉英植物词的文化意义,总结差异及原因,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助益。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状况及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从对外汉语教学近年来相继使用的教学大纲找出了留学生应掌握的汉语植物词,将其文化意义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并且与英语中植物词语的文化意义进行对比。第二部分从地理环境、文化溯源、文化观念、审美心理和汉英语音系统等方面来分析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差异形成的原因。第叁部分以西欧文化圈内的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对汉语植物词文化意义掌握情况并分析原因。第四部分阐述掌握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必要性,同时,就对外汉语教学给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通过对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更清楚地表明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更加着重地展现了汉语文化词语丰富的文化内涵,期待以此使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对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方面有所帮助。(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4-01)

孙玉文[10](2017)在《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植物词(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诗文中有大量植物词,比如《诗经·豳风·七月》第六章:“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其中“郁、薁、葵、菽、枣、稻、瓜、壶、苴、荼、樗”都是植物词。再如,《论语·(本文来源于《马鞍山日报》期刊2017-03-03)

植物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文化在国际间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与此同时,对外汉语教学的关注点也随之发生转变,从最初只重视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的教学到开始关注文化教学。众所周知,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汉语植物词包含的独特文化也是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避免会涉及到的一部分。汉语植物词文化义展示的是中国独有的民族文化,虽概念义与其他国家植物词相同,但部分文化义是其他国家植物词所不具备或不完全相同的,这也就使得汉语植物词文化义成为汉语学习者学习的一个难点。因了解到尚未有以对外汉语系列教材为基础,选择其中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对比研究的期刊或硕士论文,故笔者选择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博雅汉语》系列对外汉语教材为例,将教材中出现的植物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比较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后,提供几点教学建议并结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第一部分是绪论。该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总结归纳目前现有的汉英植物词对比及文化教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而总结选题意义。第二部分是概述。针对《博雅汉语》中植物词的数量及类别进行概述,同时对其分布情况作出统计说明。第叁部分是汉英植物词文化义的对比分析,也是本文的核心内容。以植物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是否具有文化义作为分类依据,将《博雅汉语》中植物词作出归类后,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教学建议及设计。首先从汉语学习者、对外汉语教师及教材的编写这叁个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建议,随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语植物词为例,作出细致的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最后一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词论文参考文献

[1].闵双玲.基于英语背景学习者的汉语植物词隐喻义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黄思凡.汉英植物词文化义对比与教学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沈玉成.寄苔花于天地,寻青苔之意蕴——植物词“苔藓”意蕴探究[J].新课程导学.2019

[4].种丽霞.汉英植物词概念隐喻对比及翻译技巧[J].青年文学家.2018

[5].刘汉斌.植物词及其他[J].朔方.2018

[6].娄珂珂.《杂字类编》草类植物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8

[7].惠慧.俄汉语植物词文化内涵差异对比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8].李宗序.汉英植物词的隐喻认知与对比研究[J].西部皮革.2017

[9].刘娇.汉英植物词文化意义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建议[D].辽宁大学.2017

[10].孙玉文.如何理解古诗文中的植物词(上)[N].马鞍山日报.2017

标签:;  ;  ;  ;  

植物词论文-闵双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