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热激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损检测,线激光热激励,红外热成像,FRP加固结构
热激励论文文献综述
罗聪聪[1](2019)在《基于激光热激励红外热成像FRP加固结构界面损伤无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FRP复合材料,具有自重轻,抗腐蚀性强,施工方便,且耐热性和耐久性良好等优势,近年来在土木工程中的结构柱、墙、梁、板及面板的抗震及补强加固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由于施工技术、黏合剂的质量、环境状况的恶化等原因,在FRP加固混凝土构件分界面中常常会出现剥离损伤通常称为剥离损伤层。针对在使用过程中的FRP加固混凝土构件的剥离损伤层有多种损伤检测方法,其中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与其他无损检测技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检测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但传统热源激励的红外热成像存在资源消耗大,测量精度随着加热距离的增加下降很快,且无法检测到较远距离(一般小于2 m)FRP加固结构剥离损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线激光热激励来实现远距离、高准确和低功耗红外热成像法来对剥离损伤的定位,通过相应的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论证本方法对基于线激光热激励加固板界面剥离损伤定位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文介绍了红外辐射定律以及主动红外热成像技术原理,提出了红外热成像法的结果评估参数。使用移动扫描线状激光热源定位FRP板加固构件剥离损伤的方法,推导了激光热激励下的加固试件表面温度场的分布公式,继而得出试件表面无损区与损伤区温度差方程。分析激光波在大气传中播的大气吸收特性,研究在不同的激光器功率、FRP加固层数对加固试件表面损伤以及无损区域表面温度差的影响。在红外热成像法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红外热像仪的获取表面温度的原理以及最小分辨率的基础参数,计算在线激光热激励下能分辨出试件剥离损伤的最大检测距离。通过COMSOL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针对单一材料的混凝土板内部孔洞损伤进行叁维数值分析,旨在于(1)验证带有损伤的单一材料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2)验证本方法及传统热源激励法对位于浅表损伤的可测性,为FRP加固混凝土界面损伤检测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对损伤大小、损伤埋置深度、热源与试件表面距离等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很好的识别混凝土内部的损伤,随着损伤的埋置深度的加大,混凝土板的表面热谱图趋于模糊,在损伤埋置深度小于3 mm时,本方法可以清晰分辨出内部孔洞的位置;在4 mm-5 mm的埋置深度区间内,本方法已不适用检测该类深度的损伤。同样相对于传统热源激励法,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大幅提高加热距离,对于相同大小、埋置深度损伤的识别能力,线激光热源较于传统热源具有明显优势。建立含有剥离层FRP加固混凝土板模型,在不同加固FRP层数下对不同大小的损伤工况分析,分别使用本文提出的线激光热激励法与传统热源激励法的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在热源能耗上经过对比发现:在相同加热距离与时间下,线激光热源(15 W)能耗比传统热源(3000 W)更小,损伤检测定位的准确性却高于传统热源;并且随着加热距离的增加,传统热源下的试件表面热谱图趋于模糊,而线激光热激励依旧可清晰辨别出损伤位置;本方法能判断损伤的位置,相对于传统方法,能够识别远距离损伤且提高了检测准确性。搭建实验平台,制作FRP加固混凝土试件,介绍对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探究两种热源激励方法下不同大小损伤、不同加固层数工况下加固试件的表面温度分布,通过对经滤波处理的实验试件最后表面热谱图来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性。实验结果说明两个高能卤素大灯传统热源(每个2500 W)在加热距离大于3 m时基本失去了对1-3层FRP加固混凝土板下的不同大小剥离损伤的可检测性,而15 W线激光热源在加热距离为5 m时依旧保持对1-3层加固层数下不同大小损伤位置的检测能力。得到的实验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基本一致,论证了本文提出线激光热激励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可行性。说明了本方法在大大降低能耗的同时克服传统方法对加热距离上与剥离损伤大小检测准确度的不足,更有利于工程上不便甚至不能近距离检测FRP加固结构剥离损伤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唐元政,刘增,何燕,蒋英男[2](2019)在《热激励下碳纳米管与水混合体系传质传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爆发沸腾换热和纳米流体传热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但由于爆发沸腾传热过程中,液体内部空间温度梯度大,相变速度快,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纳米流体传热对其传热过程机理的研究,往往需要在实验条件难以实现的空间和时间极限下,充分研究液相和气相内部的温度、压力和运动状态及其空间分布.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纯水和碳纳米管/水混合体系爆发沸腾过程,对两种体系密度分布、温度场和应力场研究和对比分析,揭示碳纳米管/水混合体系的强化换热机理,探究碳纳米管对混合体系爆发沸腾换热和纳米流体传热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闫毅芊,冯立春[3](2018)在《阶梯热激励红外热波无损检测用于风电叶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风电系统尤其是风电叶片的质量水平及健康运行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而且叶片的制造水平被视为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技术水平代表。本文采用主动式阶梯热激励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对实际风电叶片段进行检测,并结合相关图像处理办法,可有效提高蒙皮与腹板间有胶区与无胶区以及叶片不同复合材料间的热对比度,实现了玻璃纤维蒙皮与腹板之间粘接检测。从而验证了阶梯热激励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应用于风电叶片无损检测领域的可行性,为风电叶片中较深缺陷的无损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8-07-06)
王孟孟[4](2018)在《某热激励设备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MSC.Patran和MSC.Nastran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热激励设备叁维单元模型,通过面-面辐射计算得出照相区域温度分布。对热激励设备进行结构优化,在照相区域不变的前提下,将热激励设备底端周向放大,结构由圆筒形式改为圆台形式,圆台内壁面对照相区域增加热反射效应,使得该区域温度趋于均匀。此研究方法在结构热强度试验装备设计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工程与试验》期刊2018年02期)
张懿,张云伟,樊阳阳,苟爽[5](2018)在《热激励参数对管道缺陷区域热生成率影响的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利用ANSYS软件模拟对含有典型圆形缺陷的管道内表面进行电磁感应加热,建立了电磁-热耦合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仿真计算得到了管道内表面热生成率的分布图,分析了电流频率、提离高度、输入电流密度这叁个主要的热激励参数的变化对加热区域热生成率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感应加热线圈电流频率的增加,被加热工件表面最大热生成率近似呈线性增加;随着提离高度的增加,被加热工件表面的最大热生成率减小,且呈非线性关系;随着输入电流密度的增加,被加热工件表面的最大热生成率近似呈指数的形式增加;进行电磁感应加热时,被加热工件表面缺陷处的热生成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这一特点将导致温度场分布的差异,利用这种差异可以提取并识别缺陷。(本文来源于《软件》期刊2018年05期)
王卓,张云伟,喻勇,樊阳阳[6](2018)在《主动热激励式红外热成像管道缺陷深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管道内壁缺陷深度检测的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电涡流主动热激励的红外热成像管道缺陷深度检测方法。阐述了红外热成像管道缺陷深度检测的机理,针对埋地管道检测对热激励的特殊要求,设计了参数可调控的电涡流热激励实验装置,按照管道内壁形状制作了检测试件,通过基于电涡流的主动热激励实验,分析了谐振频率、提离高度、输入电功率这3个重要参数对热激励效率的影响,并得出它们的优化值。在此基础上,对预先设计带有不同深度缺陷的检测试件进行主动热激励,并获取其红外热图像,通过分析热图像数据发现,缺陷与非缺陷区域间灰度均值的差值随缺陷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一在定条件下二者呈单值对应关系,且具有较好的线性度。利用这一规律,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建立了槽形缺陷和圆形缺陷的深度检测模型,实验测试显示所建立的模型具有一定的检测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优化的电涡流主动热激励条件下,可以通过红外热图像计算出缺陷深度,所提出的基于电涡流主动热激励的红外热成像管道缺陷深度检测方法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孙超[7](2016)在《多模式红外检测热激励装置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热波检测是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跨应用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而热激励技术是主动式红外热波检测的关键技术,热激励的均匀性不仅直接影响红外探伤热图的品质,而且关系到提取被测物体表面温度差的精度,进而影响到后期的缺陷定量识别,而常用的烘箱、电吹风、脉冲闪光灯等一些激励方式存在随机性,使得实验结果重复性较差,存在无法重现或断定是否是被检工件本身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热激励技术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一些常用光源的物理参数进行对比后,选择红外灯泡作为激励源,实际测量了选定光源的光强分布,然后使用线性插值和叁次样条插值方法对测量的离散数据进行拟合处理,得到了红外灯泡的均匀特性分布。随后通过理论推导建立单灯热辐射模型,把单灯近似优化成了点光源,结合照度迭加原理,推导出多个光源迭加的关系式。然后根据多灯阵列的排列方式和照射距离的不同,计算出光源均匀性最高时,光源之间的最优中心间距。根据计算模型和实验测量结果自行设计和研制一套对激励时间、激励能量和模式均可调节的系统装置。该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被检工件的需要,选择相应激励时间和能量模式,实现对灯阵的实时梯度控制。根据理论计算,利用软件对加热源的辐照度特性进行了仿真,与实际测量结果基本一致,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测定该装置的均匀性,本文提出用标准方差法来表征热激励装置的均匀性。对研制的装置进行均匀性测定后,分别对玻璃钢复合材料和工程塑料进行了实际检测,并与实验室进口的热激励系统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研制的激励系统均匀性高,具有较强的检测能力。综合分析表明本文所研制的热激励装置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且可多模式的对被检工件进行均匀加热。(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6-06-07)
穆德富,祁影霞[8](2015)在《热激励的二氧化碳置换甲烷水合物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2置换甲烷水合物具有开采天然气水合物的同时储藏CO2的功能,但CO2置换法存在反应周期长,置换速率低的缺点。为了寻求新的突破,本文提出了一种借助CO2水合物生成热量激励CH4水合物分解的方法,在低温高压的纯水体系中,探究了在温度275.15K,压力为2.3MPa、2.5 MPa、2.8 MPa、3.0 MPa条件下,带热激励和无热激励两种置换反应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带热激励的置换反应,由于提供了额外的热量,使CH4水合物更易分解,从而加速了置换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12-18)
杨良华,董卫,张庆,乔正辉,程梅[9](2015)在《周期性热激励下PZT陶瓷的输出功率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PZT热释电陶瓷在周期性热激励下其输出功率的变化特性,主要讨论了PZT热释电陶瓷热电转换装置在接入不同负载时其输出功率的变化情况,并通过阻抗优化,获得最大的输出功率。实验结果表明,在0.10Hz调频频率下,当不接负载时,装置输出功率可达72.1μW,输出功率密度1.47μW/cm3;当接入负载时,使负载阻值在0.00~20.00 MΩ变化,实验得出当负载阻值为7.00 MΩ时装置产生的功率最大(实验所用的PZT热释电陶瓷的阻抗为7.96 MΩ),达到了66.7μW,输出功率密度601.90μW/cm3。(本文来源于《热科学与技术》期刊2015年04期)
严红,林科[10](2015)在《热激励器对超声速圆管射流的控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热激励器对马赫1.3超声速圆管射流涡结构的影响,采用加入净热源的方法模拟了热激励器的热效应,分析了不同激励模态(m=±1和m=±4)的降噪和增加射流掺混的效果.研究发现:(1)射流在受到激励作用时,产生了更大的径向和周向速度扰动,这有利于流向涡的形成,m=±1激励模态下流向涡的发展更快,特别是在摆动面上会有更大的增长速度;(2)气动噪声分布的频带很宽,激励作用对抑制高频气动噪声有较强的作用;(3)对于在喷管壁面处产生的固壁噪声,m=±4模态下的激励作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固壁噪声.(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热激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爆发沸腾换热和纳米流体传热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但由于爆发沸腾传热过程中,液体内部空间温度梯度大,相变速度快,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纳米流体传热对其传热过程机理的研究,往往需要在实验条件难以实现的空间和时间极限下,充分研究液相和气相内部的温度、压力和运动状态及其空间分布.采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通过对比研究纯水和碳纳米管/水混合体系爆发沸腾过程,对两种体系密度分布、温度场和应力场研究和对比分析,揭示碳纳米管/水混合体系的强化换热机理,探究碳纳米管对混合体系爆发沸腾换热和纳米流体传热的促进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热激励论文参考文献
[1].罗聪聪.基于激光热激励红外热成像FRP加固结构界面损伤无损检测[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2].唐元政,刘增,何燕,蒋英男.热激励下碳纳米管与水混合体系传质传热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9
[3].闫毅芊,冯立春.阶梯热激励红外热波无损检测用于风电叶片[C].2018远东无损检测新技术论坛论文集.2018
[4].王孟孟.某热激励设备优化分析[J].工程与试验.2018
[5].张懿,张云伟,樊阳阳,苟爽.热激励参数对管道缺陷区域热生成率影响的有限元分析[J].软件.2018
[6].王卓,张云伟,喻勇,樊阳阳.主动热激励式红外热成像管道缺陷深度检测[J].光学学报.2018
[7].孙超.多模式红外检测热激励装置的研制[D].南昌航空大学.2016
[8].穆德富,祁影霞.热激励的二氧化碳置换甲烷水合物的实验研究[C].上海市制冷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9].杨良华,董卫,张庆,乔正辉,程梅.周期性热激励下PZT陶瓷的输出功率特性分析[J].热科学与技术.2015
[10].严红,林科.热激励器对超声速圆管射流的控制机理[J].力学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