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桩承加筋路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筋体,桩承式加筋路堤,土拱效应,理论分析
桩承加筋路堤论文文献综述
庄妍,崔晓艳,王康宇[1](2019)在《考虑加筋体叁维变形的桩承式路堤沉降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已有研究发现,外界荷载作用下加筋体将产生叁维变形,且变形形状近似于椭圆抛物面.根据加筋体的叁维变形特点推导了加筋体的叁维变形表达式,并据此推导了加筋体的应变、加筋体上作用的竖向应力以及加筋体拉力的求解公式.将加筋体变形叁维效应的解析方法应用于桩承式路堤中,分别分析了桩为正方形与梅花形布置情况下土拱破坏发生在拱顶与桩帽时,作用在路堤底部四桩中心处的竖向应力.进而推求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同时考虑土拱效应、加筋体作用以及软土承载作用的简化计算方法.该简化计算方法可求解获得桩承式加筋路堤中软土表面最大沉降、软土表面作用的竖向应力,以及路堤中竖向应力沿深度的分布规律.将该简化计算方法应用于桩承式路堤的2个工程实例中,计算了软土表面中心处的沉降,并分析了桩间距的变化对软土表面最大沉降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采用简化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的误差分别为19.5%与13.0%,从而验证了该简化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从计算结果中同时可以看出:软土表面最大沉降随桩间距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大的趋势,当桩间距增大75%时,软土表面最大沉降增大约86%~95%.(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期刊2019年12期)
李倩[2](2019)在《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桩承式加筋路堤作为一种道路改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不良土质路基处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土工合成材料蠕变可能会对路基变形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威胁到上部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性。目前,国内外针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路堤设计规范往往采用常规拉伸试验方法对筋材蠕变的标准值进行计算,常规蠕变试验装置的受力方式与桩承式加筋路堤工程实际的受力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的土工合成材料会受到来自桩基竖向顶压力的影响,常规蠕变试验装置已经不能满足蠕变特性试验研究的要求,在顶压受力作用下的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的研究仍有待开展。因此,为了区别于常规的拉伸蠕变试验装置,本文研制了一种顶压蠕变试验装置,并采用该装置进行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顶压蠕变试验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多种因素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基于桩承式加筋路堤受力机理分析,发现了顶压蠕变与传统蠕变的受力特点存在差异,并从顶压蠕变的角度出发,进行了5组顶破试验和3组2500h的顶压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的顶压蠕变特性可通过对数函数、乘幂函数来拟合,拟合曲线相关指数普遍高于0.98;在设计年限为1010 h时,Mirafi PET土工合成材料的长期允许顶破强度的下限值取值范围为1086.3N-1094.36N。(2)顶压蠕变位移曲线主要由叁种类型线段组成,呈快速增长—平缓增长—变化微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规律,Mirafi PET土工合成材料在>240 h时蠕变变化微小,蠕变程度基本保持不变。(3)将常规蠕变折减系数、规范蠕变折减系数、顶压蠕变折减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工程中的蠕变折减系数低于真实值,对工程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为了保障桩承式加筋路堤工程的安全性,有必要考虑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的蠕变特性,Mirafi PET土工合成材料顶压蠕变强度折减系数取值在3.35-3.37之间,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郑俊杰,罗先国,付海平,曹文昭[3](2019)在《基于H&R土拱模型的桩承式加筋路堤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H&R土拱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拱顶或桩顶土单元状态系数,对土拱效应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改进的分析方法不仅考虑拱顶或桩顶土单元的弹塑性状态,而且满足路堤荷载平衡条件,同时也考虑了路堤顶面超载的影响.通过计入筋-土界面摩擦作用,改进了张拉膜效应分析方法,推导了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效率计算方法.最后采用现有文献中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与所提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及数值模拟数据均较为符合,可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庄妍,程欣婷,肖衡林,刘奂孜,周倍合[4](2018)在《桩承式路堤中加筋褥垫层的工作性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桩承式加筋路堤叁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多层土工格栅与单层土工格栅情况下软土表面沉降、软土表面竖向应力与加筋体应变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软土表面的沉降仅与土工格栅的总强度有关,而土工格栅的层数对软土表面的沉降影响不大;对比单层与叁层加筋体模型结果可知,叁层加筋体能更明显地减小作用在软土中心的竖向应力,从而使得两桩之间的竖向应力分布更加均匀.在土工格栅总强度相同的情况下,多层加筋体底层土工格栅的最大应变是单层加筋体的1.38~1.50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彭涛,林浛宇,章定文[5](2018)在《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桩承式加筋路堤的设计计算中,荷载分担比和应力折减系数是比较分析土拱效应发挥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随着桩承式加筋路堤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其相关的土拱效应计算方法也不断增多,但是目前尚未有一种适应性较好的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方法。介绍了现有的Terzaghi、Hewlett、Randolph、Low和Van Eekelen土拱理论及英国、德国、日本以及北欧规范中的设计方法,通过3个工程案例,分析比较了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荷载分担比和应力折减系数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并评价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研究表明:由于不同方法的土拱模型假设不同,且与是否考虑加筋体作用及桩基布设形式有关,各种方法所得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通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黄怡君[6](2018)在《软基段刚性桩承加筋路堤的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软基段刚性桩承加筋路堤的作用机理,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软基段刚性桩承加筋路堤进行模拟。研究表明:采用刚性桩承加筋对软基进行处理,能有效减少路基施工期间和工后的沉降;由于桩顶对土工格栅的支撑作用,桩顶位置对应的土工格栅应变比桩间对应位置小,远离路堤中心的土体侧向形变较大,导致其对应位置的土工格栅应变较大;靠近路堤中心的桩受到的主要为轴向应力,其弯矩很小,远离路堤中心的桩由于受到土体侧向变形而产生的侧向应力,其弯矩很大。(本文来源于《福建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桂波[7](2018)在《高速铁路新型桩承式加筋低路堤承载机理与变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铁路新型桩承式加筋低路堤结合了桩承式加筋路堤传统技术和挂网技术的优点,在不良地基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该结构将高强度格栅网固定于桩帽,加之受动力荷载作用,使其受力和变形行为较为复杂,目前设计仍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为此,以高速铁路新型桩承式加筋低路堤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手段,研究其承载机理与变形特征。本文首先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变形特征、加固机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并针对高速铁路低路堤严格控制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的要求和目前桩承式加筋路堤存在的不足之间的矛盾,提出了适用于高速铁路低路堤不良地段的新型加筋低路堤结构型式。通过总结目前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理论的研究,提出了同离心率半椭球体土拱模型以及土拱发展演变过程,通过对新型桩承式加筋路堤进行受力分析,给出了土拱效应和张拉膜效应计算方法,由此得到了新型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的理论计算方法。通过FLAC3D,考虑流固耦合,建立了叁维数值模型,将新型桩承式加筋路堤与挂网技术、单层格栅传统加筋技术以及双层格栅传统加筋技术进行对比,研究了路堤竖向沉降和侧向变形,发现相同荷载工况下新型桩承式加筋低路堤路基沉降和侧向位移均最小,其最大竖向沉降仅为传统加筋路堤路基沉降的84.8%,为挂网技术的94.5%,其最大侧向位移为传统加筋路堤路基沉降的90%,为挂网技术的99%。计算结果表明新型加筋技术相比挂网技术增设了一层格栅,能进一步改善挂网技术性能、减小路堤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约束路堤侧向位移、提高加筋路堤整体性。分析了土工格栅的力学特点及其对路基的加固机理,归纳了格栅拉拔试验时工作特性四个阶段,总结了土工格栅路基加固的施工工艺,说明了格栅预张拉和格栅挂网等关键工序,梳理了加固过程的若干质量控制问题,确保了土工格栅对路基的加固效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马显金[8](2018)在《桩承式加筋路堤叁维土拱效应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桩承式加筋路堤工作体系主要包括路堤填土、水平加筋材料、桩帽、刚性桩体、和桩间地基土组成。由于同时存在竖向和水平向的增强体,所以桩承式加筋路堤可以有效地控制路基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约束路基侧向变形,满足建设工程稳定性和变形方面的技术要求;同时还可加快填筑施工,缩短工期;与常用软基处理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目前在国内外也已将其广泛用于软土地基或其他特殊土地基上桥头连接路堤工程、已有公路路堤的拓宽工程、新建公路和铁路的路堤工程等。由于桩承式加筋路堤体系内多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其工作机理和特性也就比较复杂。目前对于桩承式加筋路堤内部由于桩土刚度差异带来的叁维状态下的土拱效应以及由于加筋体拉伸产生的拉膜效应受力变形状态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项工作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以期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工作性状有进一步的认识。(1)总结桩承式加筋路堤的研究发展现状,了解了各类研究手段及其结论的特点和适用性。(2)进行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室内模型试验,分析空间叁维状态下的土拱效应和拉膜效应。通过自制的沉降板对软土材料表面的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多个因素对其的影响;通过埋设微型土压力盒分析了土拱效应和拉膜效应共同作用下填土内的应力分布状态,也研究多个因素对桩土间的应力转移状况的影响;并将有关应力折减系数的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粘贴在加筋材料表面的应变片对其受力变形状态也进行了研究。(3)为了对比验证试验所得结果,并补充试验的不足之处,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叁维数值模型,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各方面性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数值模拟中所反映的沉降规律和应力分布规律在许多方面与试验结果较吻合。并且通过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研究了填土内的土拱高度和等沉面高度,同时选取了更多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了它们对土拱效应和拉膜效应的影响。并且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加筋体的叁维受力状况和可视化的变形形态。(4)最后选取了近几年提出的在过去已有经典理论基础上做了改进的几种计算方法与本文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不同点以及存在差异性的原因。(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6)
郑俊杰,付海平,曹文昭,郭逸凡[9](2017)在《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效率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土拱效应和张拉膜效应对路堤荷载传递及路堤沉降变形性状有重要影响,进行了室内模型试验,基于PIV技术分析路堤填料沉降分布规律从而研究土拱形态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路堤中的土拱可用高度为0.8倍桩净间距的抛物线描述.之后,基于新的土拱模型,提出了相应的路堤荷载传递效率计算方法.新方法在计算路堤荷载传递效率时同时考虑了土拱效应、张拉膜效应及地基土反力作用.最后,通过现有文献中模型试验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对所提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8期)
黎敏玲[10](2017)在《路桥过渡段桩承式加筋路堤质量保障措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突飞猛进,道路和桥梁工程建设也随之得以快速发展,道路和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通病"也越来越突显,尤其是在桥头不均匀沉降的现象,以及车辆违规行为等对车辆的安全性造成了非常严重影响。为此,本文对路桥过渡段桩承式加筋路堤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改进工程施工,使路桥过渡段的施工质量有可靠的保障。(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7年06期)
桩承加筋路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桩承式加筋路堤作为一种道路改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不良土质路基处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桩承式加筋路堤中土工合成材料蠕变可能会对路基变形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威胁到上部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定性。目前,国内外针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路堤设计规范往往采用常规拉伸试验方法对筋材蠕变的标准值进行计算,常规蠕变试验装置的受力方式与桩承式加筋路堤工程实际的受力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在桩承式加筋路堤中的土工合成材料会受到来自桩基竖向顶压力的影响,常规蠕变试验装置已经不能满足蠕变特性试验研究的要求,在顶压受力作用下的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的研究仍有待开展。因此,为了区别于常规的拉伸蠕变试验装置,本文研制了一种顶压蠕变试验装置,并采用该装置进行了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顶压蠕变试验的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多种因素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基于桩承式加筋路堤受力机理分析,发现了顶压蠕变与传统蠕变的受力特点存在差异,并从顶压蠕变的角度出发,进行了5组顶破试验和3组2500h的顶压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土工合成材料的顶压蠕变特性可通过对数函数、乘幂函数来拟合,拟合曲线相关指数普遍高于0.98;在设计年限为1010 h时,Mirafi PET土工合成材料的长期允许顶破强度的下限值取值范围为1086.3N-1094.36N。(2)顶压蠕变位移曲线主要由叁种类型线段组成,呈快速增长—平缓增长—变化微小直至稳定的变化规律,Mirafi PET土工合成材料在>240 h时蠕变变化微小,蠕变程度基本保持不变。(3)将常规蠕变折减系数、规范蠕变折减系数、顶压蠕变折减系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应用于工程中的蠕变折减系数低于真实值,对工程的安全性造成了一定的隐患,为了保障桩承式加筋路堤工程的安全性,有必要考虑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的蠕变特性,Mirafi PET土工合成材料顶压蠕变强度折减系数取值在3.35-3.37之间,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桩承加筋路堤论文参考文献
[1].庄妍,崔晓艳,王康宇.考虑加筋体叁维变形的桩承式路堤沉降计算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9
[2].李倩.桩承式加筋路堤土工合成材料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9
[3].郑俊杰,罗先国,付海平,曹文昭.基于H&R土拱模型的桩承式加筋路堤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庄妍,程欣婷,肖衡林,刘奂孜,周倍合.桩承式路堤中加筋褥垫层的工作性状[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5].彭涛,林浛宇,章定文.桩承式加筋路堤设计方法比较[J].现代交通技术.2018
[6].黄怡君.软基段刚性桩承加筋路堤的作用机理分析[J].福建交通科技.2018
[7].桂波.高速铁路新型桩承式加筋低路堤承载机理与变形特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8
[8].马显金.桩承式加筋路堤叁维土拱效应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D].长安大学.2018
[9].郑俊杰,付海平,曹文昭,郭逸凡.桩承式加筋路堤荷载传递效率计算方法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10].黎敏玲.路桥过渡段桩承式加筋路堤质量保障措施探讨[J].智能城市.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