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利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英语学习,功利心理,危害,解决
功利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夏珍海[1](2013)在《英语学习中的功利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高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学生的功利心理呈上升的趋势,例如:通过英语的学习成绩可以取得相应比赛的证书,获得比赛的奖金,未来能够出国就业,在国内能够找到一个与英语相关的好工作等等。出于这种功利心理,学生的学习具有了目的性,不是单纯的为了学习而学习。虽然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是,如果学生的功利心理太强,则对学生本身的成长具有危害性,学生想要取得成绩上提高采取一些手段,例如,考试作弊就是一种在功利心理驱动下的行为,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功利心理进行讨论,为有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教创新导刊》期刊2013年21期)
赵明明[2](2012)在《大学生的功利心理和个人性格的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对江苏省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随机选取的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功力心理在利己与利他事件的表现,以及个人性格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1)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在是否准时到达指定现场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因素的B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上差异显着,其他15个因素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不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在是否准时到达指定现场上不存在相关,因素的B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上存在相关关系,其他15个因素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不存在相关。(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12期)
[3](2012)在《林崇德: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怀有功利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在就高校与高中合作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问题回答提问时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探索内心世界、自我发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探索不一定与日后从事学术创造性工作有直接联系,但却是个体创新素质形成的决定性阶段。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素质的奠基,任何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都是一句空话。但基础教育阶段不宜提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基础教育阶段应加强的是创新精神的培养。(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2年07期)
俞水[4](2012)在《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怀有功利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与高中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意义何在?关键何在?如何在机制上加以完善?近日,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期刊2012-06-30)
郎成,王显德[5](2011)在《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功利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所叙述的功利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贬义的功利,提出功利的完整含义。在分析了初期功利心理对物理实验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之后,介绍了有针对性的消除这些不良影响的具体措施。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功利主义的最高境界:要从追求个人的最大幸福转变为服务于整个社会。(本文来源于《吉林化工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瞿建国,姚美雄[6](2011)在《当代大学生功利心理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学生功利心理调查问卷》,抽取了中部、西部、东部叁所高校大学生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的利他与利己和理性与欲求两个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大学生的利他与利己和理性与欲求方面在文理专业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大学生的利他与利己和道义与名利在不同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4)大学生的利他与利己和利远与利近在生源地上存在显着性差异;(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功利心理各维度方面无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咸宁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郭玲,徐友军[7](2011)在《艺术行为背后的“手”——盲从与功利心理驱使下的中国行为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1月《江南时报》的一则报道吸引了社会诸多目光。该报独家披露了南京某餐厅先以10万元招聘"绝代佳人",再将中选的"佳丽"全身彩绘,"零距离"为食客服务。这一事件触动了社会的神经,也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体彩绘"等行为艺术的争论。这类事件的频频发生,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到底什么样的"行为艺术"才能真正称得上是"艺术"?充斥在人们视野中,带有色情、血腥、暴力所谓的"行为艺术"是否是打着"艺术"的幌子在招摇撞骗?(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易宏[8](2011)在《学生写作应克服的功利心理的影响——学生写作心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生写作的功利心理指学生以作文的实际功效——由评判体系所决定的评判值的高低为写作准则的一种规定在先的心理。由于功利心理的驱使,学生写作的动机过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学生写作的意图、打算就不在怎样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而是趋于取悦于评判体系。诚然,任何人的行为,只要其精神正常,都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但就学生的作文来说,其目的和动机应该是把写作视为一(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1年02期)
闫淑莉[9](2010)在《功利心理VS思辨能力——《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引发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教学中,常看到一些教师对实验进行"技术处理",使实验结果更明显,从而在较短时间内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文就对此类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弃功利心理,创造机会引领学生进行理性思辨的训练,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来源于《教师》期刊2010年25期)
刘小英[10](2010)在《除去“功利”心理 走上写作“正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下的作文教学,常出现怪现象:老师指导得越来越细致,学生的作文越写越长,但读来却越来越无味;学生的生活看似丰富而多彩,但提起作文,却总为找不到题材而发愁;老师教给学生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但看到学生的作文时却经常是一声长叹,叹文章的了无生趣,叹(本文来源于《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期刊2010年17期)
功利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对江苏省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随机选取的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大学生功力心理在利己与利他事件的表现,以及个人性格的相关程度,结果发现:(1)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在是否准时到达指定现场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因素的B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上差异显着,其他15个因素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不存在显着差异;(2)大学生16种人格因素在是否准时到达指定现场上不存在相关,因素的B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上存在相关关系,其他15个因素与是否提及加综测分不存在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利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夏珍海.英语学习中的功利心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2].赵明明.大学生的功利心理和个人性格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
[3]..林崇德: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怀有功利心理[J].中小学德育.2012
[4].俞水.创新人才培养不能怀有功利心理[N].中国教育报.2012
[5].郎成,王显德.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的功利心理[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
[6].瞿建国,姚美雄.当代大学生功利心理的调查[J].咸宁学院学报.2011
[7].郭玲,徐友军.艺术行为背后的“手”——盲从与功利心理驱使下的中国行为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1
[8].易宏.学生写作应克服的功利心理的影响——学生写作心理研究[J].学周刊.2011
[9].闫淑莉.功利心理VS思辨能力——《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引发的思考[J].教师.2010
[10].刘小英.除去“功利”心理走上写作“正道”[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