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饶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与白垩纪红层遥感图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汤谨晖[1](2020)在《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仁差火山断陷盆地处于NE向武夷多金属成矿带西南端与EW向南岭成矿带东端这一独特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区内印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频繁,燕山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多组断裂构造。盆地具有优越的区域地质成矿条件,属国内重要的铀多金属矿聚集区之一。目前,在盆地中已发现多个U、Mo、Au、Ag等多金属矿床和一批矿化(点),成矿前景较好。以往盆地基础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几个已知矿床,矿床外围空白区较多,对许多基础地质问题未进行系统研究。另外,对盆地及邻区丰富的地质、物化探、遥感等地学信息,尚未利用现代矿产资源预测评价理论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这成为制约盆地下一步找矿方向的拓展和找矿勘查突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与盆地有关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矿产等资料,在借鉴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样品测试,在盆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典型矿床研究,基本查明了矿床主要控矿因素;全面梳理了铀多金属矿空间分布规律,厘定了矿床成矿序列及矿床成因,建立了盆地成矿模式。利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多源地学信息,提取成矿异常信息。根据找矿标志,构建矿床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MORPAS评价系统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应用“找矿信息量法”对特征异常信息进行叠加分析,对各成矿单元开展成矿预测,圈定找矿靶区,并对各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具体研究过程中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在古应力要素研究基础上,恢复了盆地自中生代印支期至古近纪始新世的构造—沉积—岩浆演化序列。同时根据对盆地及周边节理在不同地层单元产状和切割关系筛分,认为盆地主要存在四期共轭节理。第四期节理集中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中,最大主应力轴轴向EW,呈现EW挤压及SN伸展的应力状态,盆地在该阶段以伸展断陷为主,与盆地铀主要成矿年龄阶段相对应。区内最关键控矿因素应为断裂构造,NNE向、NWW向、EW向断裂交汇复合部位因拉张作用形成的张裂区(带),是成矿流体最理想的存储空间(容矿构造),控制主要铀矿床(矿体)空间定位。(2)盆地次流纹斑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硅、铝过饱和的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钾玄岩系列的流纹岩特征。岩浆源区可能来自壳源,次火山岩不是结晶分异作用的产物,上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其主要的形成机制,样品表现出来的结晶分异特征应是岩浆超浅层侵入过程中长英质矿物发生结晶的结果。对盆地基底文象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首次测得两个谐和年龄分别为179±1Ma和186±1Ma,形成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即燕山第一幕岩浆活动之产物。测年成果加深了对仁差盆地构造—岩浆演化的认识,也为粤东北地区在早侏罗世缺乏岩浆岩活动的报道提供了新的年代学数据。(3)对典型矿床关键控矿因素及矿床成因进行剖析,认为:差干多金属矿床应属再造富集而成的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隐伏断裂构造控制了深部主要矿体的展布范围,改变了前人对成矿单一“层控”的地质认识;麻楼矿床应属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铀矿床,空间定位于次流纹斑岩内接蚀带边缘相(细斑次流纹斑岩)0~30m内,矿化分布在由挤压破碎产生的次级密集裂隙群带中;鹅石矿床应属沉积—火山热液复成因矿床,产于晚白垩世叶塘组上组上段顶部第三韵律(K32-Ⅲb)中的层凝灰岩、含砾凝灰岩中。盆地酸性火山岩应是铀物质来源的主体,另外因素是深部岩浆活动;成矿流体具有多来源特征,由大气降水和深源流体叠加作用而成。(4)通过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认为盆地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早期(K2)火山活动的产物。铀矿样品206Pb/238U年龄结果表明,成矿时代由晚白垩世晚期一直延续到新近纪上新世,应是多期多阶段成矿。根据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中“地质时代(旋回)—矿床成矿系列(组)—矿床成矿亚系列—矿床”的研究思路,厘定了盆地矿床的成矿系列,将盆地矿床归于晚三叠世—白垩纪(燕山旋回)下3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并依据矿床控矿因素及地质作用环境差异,将盆地4个矿床划分成差干式、麻楼式2个找矿模式。(5)对多源地学信息进行异常提取,盆地内共圈定伽玛综合异常晕圈10个(U-1~U-10),Ⅰ级水化远景区8个(Ⅰ-1~Ⅰ-8);对水系沉积物测量19种元素的地化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原理,确定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组合,提取出Hg-Y-La组合、Bi-Sn-W-Be组合、Zn-Mo-Nb组合、Au-Pb组合、Cu-Zn组合综合异常;选用ETM+遥感影像7个高光谱波段对铁离子蚀变矿物、羟基蚀变矿物及硅化、中基性岩脉等异常信息分别进行识别提取。在上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等信息提取基础上,编制了各类综合异常成果图件。(6)根据盆地成矿规律,结合多源地学信息提取结果,建立区内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找矿判别标志。从成矿地质背景、构造与结构面关系、成矿特征等参数方面研究,建立盆地成矿预测地质模型。采用数据知识的“经验模型法+成因模型法”的混合驱动形式,利用MORPAS3.0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特征信息量叠加分析,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区内共圈定5个A级找矿靶区(编号:A1~A5)、3个B级找矿靶区(编号:B1~B3),对各找矿靶区分别进行了远景评价。
武国朋[2](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文中指出内蒙古集宁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钼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具有较大的钼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然而,该区地表所覆盖的新生代玄武岩和碎屑沉积物对成矿信息具有屏蔽和衰减作用,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结合覆盖区的特点,基于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建立了钼多金属矿找矿模型,综合地质、重磁、地球化学等多源地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提取与成矿定量预测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断裂构造解译基于1:20万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运用位场分离及边界识别方法开展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将覆盖区隐伏断裂及深部断裂刻画出来。同时,借助t统计量分析定量评估断裂构造对矿床产出的最佳影响域为4 km。(2)中酸性岩浆岩圈定基于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及重磁场数据,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有监督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开展中酸性隐伏岩浆岩的圈定。通过t统计量及ROC曲线对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采用随机森林得到的推断岩体与出露中酸性岩体具有更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可进一步帮助揭露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3)综合矿化异常提取基于专家知识获得的矿化指示元素(包括W、As、Bi、Hg、Sb、Cu、Mo、Ag、Pb、Zn、Au),在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矿化综合异常的基础上,采用能谱-面积(S-A)多重分形模型进一步将异常与背景分离,从而压制玄武岩覆盖层影响,同时突出弱缓地球化学异常;(4)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机器学习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数量较少,导致预测结果准确率虽高,但实际意义指示不大。本文探索扩大负样本选取数量,然后对正样本过采样以平衡样本集,训练结果同时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及成功率。正例和无标记样例(即PU算法)学习仅利用正样本标签和无标记样本数据,避免创建负样本标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尝试被引用到成矿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有监督方法。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显示,基于过采样随机森林方法得到的成矿预测结果最优,基于此集宁地区圈定A级远景区6个,B级远景区2个,C级远景区3个,为研究区钼多金属矿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部署建议。(5)泉子沟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评价综合重磁电震等方法,对泉子沟覆盖层区域主要地质体及构造进行勘查,并评估其找矿潜力。重磁震联合建模结果显示,该区发现一隐伏断陷盆地及三个隐伏花岗岩体,其中中部花岗侵入岩具有低阻、高极化率及较高钼异常,因此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且已得到部分钻孔资料验证。
陈维[3](2020)在《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发育的漳州盆地、福州盆地以及邻近的潮汕盆地等一系列新生代滨海盆地,还有同时伴生的北西向断层,它们构成了十分瞩目的地质现象,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向南东凸出的锯齿状弧形,属于中国大陆边缘陆域地块的最前缘。这些滨海盆地在毗邻中国东部新生代边缘海的同时又与地球上最活跃的造山带之一,台湾造山带隔海相望,它们最有可能记录了新生代以来西太平洋俯冲带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影响。漳州盆地因其独特的地理和构造位置而具有了最典型的研究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两侧近似等距的方式位于福州盆地和潮汕盆地之间,同时又正对台湾造山带。因此,以福建漳州盆地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为例,探究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带陆壳上的北西向断层以及锯齿状分布的滨海盆地的成因机制,进一步分析现代活跃的沟-弧-盆系统对邻近陆域地块的构造影响,可以为更深入地认识大陆边缘动力学机制以及洋陆相互作用过程提供实例。基于大量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漳州盆地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与动力学特征这四个方面内容进行研究,获得了关于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的以下几点认识。(1)漳州盆地是一个在北东和北西走向的两组断裂共同约束下形成的扇形伸展盆地,其中北东向断裂以正断运动为主,北西向断裂以走滑运动为主。通过综合考虑盆地周缘构造格局的空间差异性、主要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构造地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第四系沉积物的分布等特征,重新厘定盆地的范围为北起岩溪镇北部弧形山脊,南达大帽山,西以天宝大山一线为界,东侧大致以岩溪镇-陈巷镇-郭坑镇-白云山等地断续为界共同围限的北窄南宽的扇形平坦地形区域。(2)漳州盆地是一个形成于第四纪时期的伸展盆地,以第四系沉积物直接盖于中生代花岗岩上为主要特征,其几何形态与构造格局主要受到了北西向断层两期构造变形的控制。早期阶段以北西向正断层作用为主,导致盆地周缘的构造组合型式由沿海往陆内呈现出规律性的空间变化:东侧的河口区表现为一系列强烈断陷形成的河口海湾,西部高山区则为强烈隆升的线性山脊。晚期以走滑断层作用为主,在盆地北侧和东侧形成了三个由北西向走滑断层控制的转换伸展带。这些北西向左行走滑断裂叠加改造了中生代时期形成的北东向断层,三个转换伸展带内的转换拉伸作用由北往南表现为逐渐增强的趋势,是近平行的北西向断裂之间差异性滑动的结果,它们造成了扇形盆地的被动伸展和东侧断续边界。(3)漳州盆地在新生代时期经历了从晚中生代北东向伸展构造体系向北西向伸展构造体系的转变。以海门岛早新生代基性岩脉的侵入为标志,强烈的北东东(北东)-南西西(南西)向伸展作用在研究区形成了大量北西向正断层和高角度节理。这些正断层在盆地东、西部分别构成了地堑式和地垒式的差异性构造格局,在力学性质则分别代表了盆地东侧沿海一带水平伸展和西侧陆内地区的水平挤压,反映了陆缘带构造应力场在由海往陆方向上存在着着空间上的变化。(4)漳州盆地及其周缘构造格局的空间差异性变化是不均匀构造应力场作用的结果。以沙建、漳州以及龙海以东将研究区分为三个区块,断层滑移矢量结果表明在这三个区块内分别反映了三种不同的最大主应力状态。比如,沙建地区的最大主应力呈北西-南东向;漳州地区则以近垂直的最大主应力为主;龙海以东的地区表现为垂向最大主应力和北东-南西向最大主应力相结合的特征。基于大量节理优势方位统计获得了最大主应力方位,结果显示盆地及其以东的最大主应力方位受北西向走滑断裂的影响,相对于西部发生了近20°的逆时针旋转。(5)漳州盆地的主要断裂在晚新生代时期兼具正断层作用和走滑断层作用。现代地震活动和地震机制解分析表明,福建沿海和台湾造山带西侧处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状态下,前者以正断层和走滑断层活动为主,后者以逆断层和走滑断层为主。这些形成于晚新生代时期的北西向走滑断裂可能现今仍在持续活动,并继续控制着滨海陆缘带的构造演化。最新的正断层作用则是在北西向走滑断裂转换拉伸作用下形成一组北东东向次级构造,以厦门-海沧一带的雁行山脊最为典型。(6)漳州盆地的两期构造演化受到了洋陆相互作用下陆缘带的弧形弯曲和弧后洋壳侧向挤出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陆缘带在俯冲汇聚背景下可以发生弧形弯曲变形,以陆缘带洋壳及其内部的岩浆岛弧在挤压作用下被侧向挤出为主要特征,这个过程导致陆缘地壳和俯冲带发生了弧顶相对凸出的协同弯曲变形。俯冲板片在后撤过程中可以形成弧形应变带和放射状应变带,其中,弧形应变带会向俯冲板片的后缘跃迁,说明板片后撤过程中俯冲带向洋跃迁并不是原俯冲带随板片迁移的结果,而是新生的薄弱带;放射状应变带具有等距分布的特征,可以造成陆缘形态的扰动,最终在陆壳内部形成等距分布的断层构造。综上,本文以漳州盆地的构造演化为例,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了晚中生代北东向构造格局在盆地演化中的继承性作用,并对新生代时期盆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行了探讨。在考虑西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下,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陆缘带的弧形弯曲和弧后洋壳的侧向挤出进行了实验验证。漳州盆地的两期构造演化受到了晚中生代以来洋陆相互作用的影响,其地球动力学机制可以归纳为西太平洋俯冲带的远缘效应在陆缘地壳上的响应。
彭宁俊[4](2020)在《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大湖塘W-Cu矿床是赣北钨成矿带的典型矿床,也是江西北部最早发现的超大型钨矿床,已探明WO3 200余万吨,并伴生Cu 50万吨和Mo 2万吨。大湖塘内包含南区、北区和大雾塘矿区三个大区,含有石门寺、大岭上、狮尾洞等矿段,各矿段地质特征、成矿阶段和矿物组合较为相似,成矿作用均与燕山期130-150Ma多期次的花岗岩体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而矿化以细脉浸染型白钨矿、黑钨矿为主,亦含石英大脉型矿体。本论文通过对大湖塘开展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矿物微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等综合研究,深入探讨该地区成矿作用,为解释成矿机理、阐明超大型矿床成因提供依据,同时也将为丰富成矿理论和指导类似矿床找矿勘查提供借鉴意义。大湖塘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流体均为中高温(190-440℃)、中低盐度(0.5-12 wt%Na Cleq)、低密度Na Cl-H2O(CH4±N2±CO2)热液体系。包裹体中CH4+N2超过CO2占到主导地位,反映成矿系统整体处于低氧逸度的还原环境,CO2只出现在大量钨已经晶出之后的硫化物阶段。硅酸盐-氧化物阶段黑钨矿均一温度(300-440°C),白钨矿均一温度(峰值280-350°C),磷灰石均一温度(峰值260-330°C)均普遍比共生的石英(大部分200-300°C)高,而晚期硫化物阶段的石英集中于190-240°C。北区石门寺和大岭上矿段在晚期硫化物阶段盐度明显降低,但南区狮尾洞矿段和大雾塘矿区一矿带矿段并无明显变化。大湖塘热液体系中金属元素的逐步沉淀伴随有不同的流体作用:即早期黑钨矿、白钨矿和磷灰石的形成并无明显大气水的加入,W的沉淀形成主要经历自然冷却过程;而在石门寺矿段和大岭上矿段,由于构造裂隙较为发育,可能有较多的大气降水加入,流体混合是引起Cu、Mo等贱金属硫化物沉淀的重要原因。大湖塘矿床花岗岩中的熔融包裹体和热液脉中的流体包裹体普遍含有黄铜矿固体矿物,说明残余熔体和热液流体中均含有大量的Cu,也证明了成矿物质的岩浆来源。硫化物S-Pb同位素进一步证明这一观点,硫化物阶段部分样品含有亏损的δ34S值(-14.4~-0.9‰),可能反应成矿流体氧逸度的升高导致流体环境的改变,原因为晚期氧化性大气降水的加入。这与流体包裹体和H-O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一致。白钨矿和磷灰石微量元素、Sr同位素以及电气石主量元素、B同位素等多种研究成果表明,水岩反应是大湖塘钨矿物尤其是白钨矿沉淀的重要机制。水-岩反应过程中斜长石分解为富W流体提供了大量的Ca、Eu和Sr以形成白钨矿、磷灰石等矿物。白钨矿和磷灰石晶体在沉淀过程中稀土配分曲线均由“倾斜型”、负Eu异常转变为“平坦型”、正Eu异常,由于白钨矿和磷灰石优先富集中稀土MREE,早期这些矿物的的沉淀可逐渐形成贫MREE的流体,使得白钨矿等矿物稀土模式发生改变。电气石可分为VT、DT和ST等不同类型,其中石英脉中VT型(VT-1和VT-2)电气石记录了封闭环境下含矿流体与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围岩反应情形下流体环境的改变,新元古代双桥山群浅变质岩中ST型电气石相比细脉中DT型电气石B同位素明显偏低,反映不同的源区属性,而在广泛的围岩交代中,黑钨矿、白钨矿和硫化物沉淀过程中或同样受到围岩物质的贡献。通过总结大湖塘以及其他大型-超大型钨矿床的基础地质和矿物学特征、流体包裹体和H-C-S等同位素特征发现,水岩反应在许多钨矿床广泛发育,是改变流体性质和引起钨矿物沉淀的重要机制。超大型矿床研究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超大型钨矿床往往具有如下特征:1)大地构造位置往往位于板块活动带或大陆热点地区,成矿作用往往与高分异的多期次花岗岩体有关;2)区域基底含钨背景往往较高;3)超大型钨矿床矿体常常赋存于岩体的外接触带,含矿围岩的物理化学性质往往决定了矿床的类型和矿物赋存状态。此外,笔者从成矿岩体、矿化类型、矿物组合和氧逸度等方面讨论了赣北钨矿与赣南钨矿的区别,并提出根据不同围岩性质和蚀变类型在赣北地区寻找不同类型钨矿床的建议。
徐欢[5](2019)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岩浆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主体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克拉通西南部、六盘山构造带南段,南隔新生代渭河地堑与秦岭-祁连造山带相望,北接贺兰、阴山构造带,位于稳定地块与活动造山带的交界部位,是认识、研究古老克拉通构造演化及显生宙以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关键部位。在六盘山断裂带南段断续分布着一系列基性和酸性岩浆岩体,前人根据岩体的脉状形态认为岩体的形成过程受到中-新生代六盘山断裂带的控制,这些岩浆岩体应该属于中-新生代岩体。近年来陆续有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开始质疑对这些岩体形成时代和形成机制的现有认识,在这种情况下论文以沿着六盘山断裂带分布,依次出露于宁夏泾源县石嘴子和陕西省陇县铁马河、白家沟等地三条剖面上的钾长花岗斑岩、辉绿岩为研究对象,以下白垩统六盘山群李洼峡组砂岩中的碎屑锆石为辅助,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试图确定这些岩浆岩体的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探讨其形成机制,从岩浆作用的角度揭示岩浆岩体形成之时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的古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特征。论文的研究结果把这些岩浆岩体的形成时代确定中古元古代中-晚期,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序列,分析了不同时期各个岩石单元的形成环境和大地构造背景特征,从而为探讨研究区及整个鄂尔多斯地块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依据。论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成果和认识:(1)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测定结果和地震剖面分析,认为以岩块形态出露于研究区的酸性和基性岩浆岩体为形成于鄂尔多斯地块内部的古老的岩浆岩体,在这些岩体附近发育台地相的震旦系、寒武系和奥陶系地层。中-新生代六盘山断裂的斜向走滑作用使古老的岩浆岩体抬升并以岩块形态出露地表,六盘山断裂带控制了这些岩体的产出状态,但是并没有控制这些岩浆岩体的形成过程。(2)通过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分别确定了陇县铁马河剖面和白家沟剖面出露的钾长花岗岩和辉绿岩的形成时代,它们分别形成于古元古代中-晚期。铁马河剖面辉绿岩形成年龄为2018±16 Ma;铁马河剖面有环斑的钾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781±12 Ma,无环斑钾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814±12 Ma。白家沟剖面钾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1792±16 Ma,白家沟剖面辉绿岩的形成年龄为1804±21 Ma。(3)铁马河剖面的2.0 Ga辉绿岩是目前研究区揭露的最古老的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形成于裂谷环境。辉绿岩的εNd(t)为正值,变化范围在5.144.33之间,Nd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2.062.15Ga,与锆石测年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辉绿岩的锆石测年结果是可信的。辉绿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显示,岩浆来自于未受地壳物质改造或轻微改造的软流圈地幔。通过对其形成时的温压条件分析,表明铁马河辉绿岩形成时研究区的岩石圈和地壳处于减薄状态,而且减薄程度相对较大,可能为成熟的大陆裂谷环境。与华北克拉通整体进行对比,反映华北克拉通在2.22.0 Ga期间存在广泛的裂解事件也影响到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地区,这意味着整个华北克拉通可能都普遍存在2.22.0 Ga期间的裂解事件。(4)1.8 Ga的钾长花岗岩属于高温A型花岗岩,辉绿岩可以分为低钛型和高钛型两种次级类型,它们共同反映一期强烈的伸展构造,为贺兰坳拉槽向南延伸到研究区提供了最直接的岩石学证据,这期裂解事件可能与全球范围内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1.8 Ga钾长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其形成温度大于880℃,属于高温条件下形成的A型花岗岩;锆石测点谐和度高,且都集中于1.8 Ga附近,未见更老的继承锆石,也无更新的锆石,表明花岗岩所测锆石为原生锆石。辉绿岩又分为高钛型(HT)和低钛型(LT)。HT型辉绿岩εNd(t)为正值,LT型辉绿岩和花岗质岩石的εNd(t)为负值,Nd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大于锆石结晶年龄,表明该期岩浆活动既为一期重要的地壳增长事件,又存在原始古老地壳的改造。两类辉绿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显示,辉绿岩岩浆来自于受过地壳物质改造的富集型地幔。这期岩浆活动为贺兰坳拉槽的活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该裂解事件在华北克拉通其他区域都有相应的岩浆作用或变质作用表现,且这次裂解事件可能与全球范围内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有关。(5)2.0 Ga和1.8 Ga研究区虽然都处于裂谷环境,但根据主微量地球化学以及Sr-Nd同位素研究发现,2.0 Ga辉绿岩的地幔源区更亏损,而1.8 Ga辉绿岩的源区已经有富集组分的加入,表明这两期裂解事件为不同地质过程的两期事件。(6)中元古代以后研究区进入构造活动相对沉寂期,接受沉积。直至早古生代受到加里东期作用影响,研究区缺失志留系和石炭系沉积。晚古生代受秦岭造山带影响,在研究区南缘发育一些与造山带有关的岩浆岩,但主体仍然发育沉积岩。晚侏罗世开始,研究区快速隆升,研究区断裂构造开始发育,沉积上侏罗统芬芳河组巨砾砾岩,早白垩世研究区发育一系列幔源超钾质岩浆岩,这期岩浆作用可能与整个华北克拉通的岩石圈破坏有关。晚白垩世至新生代以来,研究区主要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形成以六盘山断裂带为主的一系列脆性构造变形。
王宇佳,陈留勤,李文灏,李鹏程[6](2019)在《江西弋阳晚白垩世塘边组风成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物源意义》文中提出赣东北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以发育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为特征,总体为干旱气候条件下沙漠沉积环境的产物。该地区所采砂岩样品为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碎屑颗粒主要包括石英、长石、云母和岩屑,多呈次圆状,分选性较好。利用碎屑锆石LA-ICP-MS测年法,对塘边组风成砂岩进行U-Pb同位素定年,分析物源。碎屑锆石颗粒大多数大于100μm,Th/U值为0.1~2.1,且大部分锆石内部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表明多数为岩浆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1.4±1.2Ma。锆石U-Pb年龄主要集中于5个年龄段,分别是137~170Ma、431~506Ma、798~1172Ma、1268~2493Ma、2501~3488Ma。这些主要年龄区间与中国东南地区已知的岩浆事件对应,分别为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晋宁运动、吕梁运动。其中,燕山期酸性火山-侵入杂岩提供了主要物源。结合风成砂岩交错层理反映的古风向数据,认为弋阳塘边组碎屑物质主要来自盆地北西部的九岭地区及北东部地区。
付光明,严加永,张昆,胡浩,罗凡,罗磊,王昊[7](2019)在《信江盆地上饶段结构特征与成矿前景——来自大地电磁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信江盆地处于赣东北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近东西向狭长的谷地内,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接合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由裂陷盆地到断陷盆地的演化历程,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陆相碎屑岩系.白垩纪之后经历了喜山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作用,随而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砂岩,俗称"红层".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盆地上地壳的电性结构,研究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依托钦杭结合带及邻区深部地质调查项目在上饶地区探测廊带部署的大地电磁(MT)和高频大地电磁(HMT)剖面,对其中33个MT和43个HMT测深点进行数据处理和反演,结合MT反映的深部信息和HMT反映的浅层信息,对信江盆地上饶段的边界、内部结构及成矿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MT和HMT反演剖面均能较好的反映盆地边界,红层盆地在上饶段跨度达40 km以上,且呈现浅宽深窄的形态,厚度从几百米到2 km左右不等.(2)盆地南侧发现一个产状较陡的低阻带,一直延伸到近10 km以深,推测为华夏和扬子板块边界,也即钦杭结合带的南边界—江绍断裂.(3)盆地内部多为陆相红色砂岩,除前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和石膏矿以外,推断盆地内几大结构完整的凹陷为成油有利区.
李祥辉,张朝凯,王尹,刘玲[8](2018)在《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年代及关系研究》文中指出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岩石地层单元的精确时代和对比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总结新近发表火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本次工作补充基础上,修订并厘定了华南赣杭带晚中生代陆相火山-沉积盆地中岩石地层单元的时代和关系,取得了5个方面的基本认识。(1)浙西磨石山群、建德群和永康群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早-中期(145120 Ma、140115 Ma)和晚期(125105 Ma),显示形成有先后,有共存时段;建德群的劳村组、黄尖组、寿昌组之间,永康群的馆头组与朝川组之间存在同时异相的侧向叠加关系;中戴组下部年龄98 Ma指示衢江群始于晚白垩世初期;建德盆地经典寿昌剖面和丽水盆地经典老竹剖面均由两个相似的地层层序重复组成。(2)闽西永安盆地发育赣杭带晚中生代最老地层,兜岭群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62125 Ma),石帽山群主体构建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595 Ma),赤石群的沙县组时限为Aptian晚期-Cenomanian早期(11593 Ma),白牙山组存在时限甚短(10097 Ma),崇安组可能晚于100 Ma;坂头组与下渡组之间,寨下组与黄坑组之间,沙县组、均口组、崇安组及白牙山组之间并非单一上下关系,大多存在侧向叠加的同时异相现象。(3)赣东武夷群建造于早白垩世早期(145125 Ma),火把山群沉积晚于Aptian早期(122 Ma),赣州群初始沉积时间可能晚于Albian早期(110 Ma),圭峰群可能始于晚白垩世初期(100 Ma之后);打鼓顶组、鹅湖岭组、石溪组之间,河口组与塘边组之间主体为同时异相建造,侧向叠加可能性甚大;罗塘组、冷水坞组和周家店组,河口组与莲荷组分别可能为同物异名。(4)赣杭带晚中生代地层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Ⅰ-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阶段,Ⅱ-早白垩世晚期火山-沉积地层阶段,Ⅲ-晚白垩世沉积地层阶段,相应时期的地层记录或许可以各自用一个超群统名,这3个地层演化阶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3个构造演化阶段。(5)赣杭带火山-沉积盆地"组"岩石地层单元广泛的侧向叠加同时异相关系表明,有必要对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上下和侧向关系进行重新审视。
杨永胜[9](2017)在《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文中提出大兴安岭中北段大致为乌兰浩特市以北的大兴安岭及其两侧邻近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部的中间地带,主要由以NE向头道桥-鄂伦春断裂为界的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体组成,古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海和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叠加、转换及复合演化,属大兴安岭成矿省北东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贵金属矿产地,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极具成矿潜力。由于该区域地质工作和研究程度较低,区域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亟需加强,本论文以之作为研究区,通过金、铜、钼典型矿床剖析,成矿岩浆岩成岩作用与成矿专属性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进而试点性应用于区内勘查程度偏低的红彦地区,开展岩浆岩成岩作用研究与成矿有利性评价,并进行成矿远景预测,以期对区域成岩-成矿作用关系研究有初步阶段性总结,同时为矿产勘查实践提供参考。区域金铜钼成矿的岩浆偏在性:解剖区域主要成矿金属金、铜、钼典型矿床,包括古利库Au-Ag矿床、争光Au-Zn矿床,多宝山Cu-Mo(-Au-Ag)矿床、岔路口Mo-Zn-Pb-Ag矿床,对古利库和争光金矿床进行了详细研究,包括野外地质调研、样品采集及相关测试分析,其他矿床以引用前人分析数据和参考已有研究成果为主,进行资料二次整理,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地球化学、流体地质学等理论和方法,主要从与成矿有关岩浆岩的矿化蚀变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机制方面探讨成矿作用的岩浆偏在性,同时确定矿床成因类型。区域金矿床类型主要为浅成低温热液型(ED)和热液脉型(VD),ED型代表性矿床为古利库Au-Ag矿床(低硫化型LS)和争光Au-Zn矿床(中硫化型IS);铜矿床类型主要为斑岩型(PD,PD型铜矿床缩写为PCD),以多宝山Cu-Mo(Au-Ag)矿床为代表性矿床,其次为矽卡岩型(SD);钼矿床类型绝大多数且主要为PD型(PD型钼矿床缩写为PMD),代表性矿床为岔路口Climax型Mo-Zn-Pb-Ag矿床。特别地,本文将争光Au-Zn矿床成因类型确定为IS型,而不同于以往认为的LS型、构造蚀变岩型等。区域金、铜、钼主要矿种组合在成矿时代、成矿大地构造背景及成矿物质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岩浆偏在性。IS型Au-Zn组合存在早寒武世-晚奥陶世、中奥陶世、早侏罗世中晚期及晚侏罗世晚期四期成矿,主要与加里东(早)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性-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成矿流体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大气水成分居多,并存在少量幔源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混合为主,局部隐爆角砾岩范围内沸腾作用可能重要。LS型Au-Ag和独立Au组合为早白垩世晚期成矿,与燕山(中)期区域大规模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和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分别以壳(上地壳)幔混源为主和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均为大气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但分别以岩浆水或大气水成分居多,矿质沉淀机制以流体沸腾作用为主。PD型Cu-Mo(-Au-Ag)组合为早奥陶世成矿,与加里东中期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下的中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幔源为主,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初始流体为岩浆去气流体,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为主,早阶段流体不混溶和水岩反应起重要作用,晚阶段流体混合作用较显着。PD型Mo-Zn-Pb-Ag组合以晚侏罗世(中)晚期成矿为主,与燕山中期区域伸展构造背景下的酸性侵入斑岩具成因联系,矿质来源以壳(上地壳)与地幔混合来源为主,尚有部分下地壳来源,流体来源为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流体,且以岩浆去气流体为主,矿质沉淀机制以多期次流体沸腾作用最为重要。区域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运用岩相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U-Pb成岩年代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关键化学成分特征、岩浆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成岩时代以及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综上进一步论述岩浆岩的成矿物质、时代及空间专属性。区域金成矿岩浆岩化学成分定名侵入岩以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为主,(次)火山岩以英安岩/粗面英安岩-安山岩/粗安岩和流纹岩为主,大部分属准铝质(QA),部分强过铝质(SP),总体具低硅(SiO2=5184%,平均66%)、相对高铝、贫碱(钾)(全碱含量平均6.6%)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无-中等负Eu异常。氧逸度(按单个矿床统计)介于FMQ-0.5FMQ+3.6,平均FMQ+1.7,主体为中等-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较高(全岩锆石饱和温度TZr=723950℃,平均814℃),属“热”花岗岩。主要为具不同分异程度的I型,少数高分异I型,部分为埃达克质岩(AR)或部分具埃达克质岩特征(PAR);其次为中等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贫铝)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本文研究认为争光Au-Zn矿床成矿英云闪长斑岩和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流纹岩分别为高镁埃达克质岩和(高)分异I型。铜成矿岩浆岩主要为花岗闪长(斑)岩,其次为花岗(斑)岩,大部分属弱过铝质(WP),总体具中硅(5976%,平均68%)、高铝、相对贫碱(钾)(平均7.0%)特征,REE含量整体相对较低,配分曲线右倾,无-较弱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2FMQ+5.34,平均FMQ+3.6,主体为强氧化性质,总体低-中等分异、低-中等演化,岩浆温度较低(634884℃,平均785℃),属“冷”花岗岩。为以低-中等分异程度为主的I型,大部分属AR或PAR。岩浆来源以幔源为主,次为壳幔混源,主要来源于变质玄武岩/变质英云闪长岩(相对富铝)的部分熔融,部分来源于变质杂砂岩或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钼成矿岩浆岩主体为花岗(斑)岩,主要为WP,总体具高硅(5982%,平均74%)、低铝、富碱(钾)(平均8.0%)特征,REE配分曲线右倾或“海鸥形”,绝大多数具不同程度(弱-强)Eu负异常。氧逸度介于FMQ+1.6FMQ+5.26,平均FMQ+3.2,中等和强-非常强氧化,总体高-中等-低分异、中等-强演化,岩浆温度相对最高(768908℃,平均839℃),属典型“热”花岗岩。多数为中等-低分异程度I型,部分为(高硅高镁)AR;其次为中等-较高分异A1型和高分异A型。岩浆来源以壳幔混源为主,次为幔源,主要来源于变质杂砂岩和变质泥岩的部分熔融。金成矿岩浆岩时代主要为燕山期(97181Ma),且集中于燕山晚期(112145Ma),还存在加里东中期(462481Ma)和海西早、晚期(385Ma和254Ma)。铜成矿岩浆岩按成矿规模和数量递减顺序依次为燕山早(中)期(112?204Ma)、加里东中期(461484Ma)、印支中晚期(218238Ma)及海西中晚期(324344Ma;二叠纪)。钼成矿岩浆岩主要为印支晚期-燕山晚期(124202Ma)。其中(超)大、中型矿床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本文获得了古利库Au-Ag矿床与成矿有关的光华组流纹岩和争光Au-Zn矿床与成矿有关隐伏英云闪长斑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26.33±0.93Ma(MSWD=1.7)和462.1±1.8Ma(MSWD=0.34),分别属早白垩世中晚期和中奥陶世晚期。金、铜、钼成矿岩浆岩产出构造背景主要为(陆缘)岩浆弧和碰撞后伸展或弧后伸展背景。挤压背景较利于铜(金)成矿岩浆岩产出,如岩浆弧可产出(超)大型Cu和Au-Zn矿床;伸展背景更利于金和钼成矿岩浆岩产出,如伸展高峰阶段产出多矿种组合和矿床类型,并可产出大型Au-Te矿床;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背景可产出大型-超大型Mo和独立Au矿床。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总结了区域Mo、Zn-Pb-Ag、Cu、Au及Fe矿床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特别分析了岩浆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金铜钼成矿空间分布的对应性规律。矿床空间分布总体具NE向带状展布(分带性)和成区集中(丛聚性)的不均匀性规律,矿集区内具NE或NW向行列或构成格状分布特征。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有加里东中期、海西早中期、印支中晚期及燕山期四期,古生代以Cu(-Mo)-Fe-Au为主,矿床类型以PD(-ED)-SD型为主,其中晚古生代以VMS型成矿为特征;中生代以Mo-Pb-Zn-Ag-Cu-Au-Fe多金属成矿为特征,矿床类型以PD-VD-ED型为主。低分异I型(LFI)和高(-中)分异I型(H(-M)FI)岩浆岩均具金、铜、钼成矿物质专属性,且前者尤为显着,控制了区域大部分金、铜、钼矿床的分布,呈NE向带状分别展布于额尔古纳地块和多宝山-伊尔施岛弧带(铜和金矿床),或呈面型广泛展布于区域中部(钼矿床);中低分异A型(M-LFA)和中高分异A型(M-HFA)分别仅具金和钼成矿专属性,控制少数金和钼矿床的分布。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处于大兴安岭中北段东坡,大地构造位置属兴安地体与松嫩地体交接的多宝山-扎兰屯岛弧带,区内岩浆岩广泛发育,侵入岩以(偏碱性)酸性占绝对优势,均为海西期,火山岩以中(基)性和(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其凝灰岩为主,包括海西中期和燕山中期。对区内主要侵入岩体和火山岩进行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锆石Hf同位素地球化学、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研究了其成岩时代、氧化还原程度、分异度与演化度、岩浆温度、岩石成因类型、岩浆来源及成岩大地构造背景,并与区域优势矿种成矿岩浆岩的时代和空间专属性及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物质专属性对比,分析各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利用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分析区内主要岩浆岩的含矿性;并将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与含矿性结合评价其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岩浆活动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晚期,可细分为至少七个期次,包括中-晚泥盆世(383.8389.8Ma,石头沟D2-3γ和宜合德D2-3ηγ岩体)、晚泥盆世(374.0Ma,奇安绰罗D3γδ岩体)、早石炭世早期(356.0Ma,C1m中性-酸性火山岩)、早石炭世晚期(323.5Ma,拉抛C1ξγ岩体)、晚石炭世(305.3Ma,哈达阳C2ξγ岩体)、早二叠世早期(290.9297.6Ma,山神府P1κγ和P1ηγ岩体)及早白垩世晚期(124.7127.5Ma,K1gh中基性和K1b酸性火山岩)。中-晚泥盆世(389.8374.0Ma)处于后碰撞-后造山局部走滑拉张构造背景,晚泥盆世-早石炭世(363.3352.5Ma或334.3Ma)处于陆缘弧-同碰撞挤压背景,早-晚石炭世(323.5305.3Ma)处于碰撞后伸展背景,早二叠世(297.6290.9Ma)处于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背景,晚侏罗世(145.7Ma)处于区域由挤压向伸展转换过渡阶段,早白垩世(127.5124.7Ma)处于大陆碰撞后与弧后伸展-减薄体制叠加背景。奇安绰罗D3γδ属低分异I型,为壳幔混源;其余花岗岩类(包括山神府P1κγ、哈达阳C2ξγ、石头沟D2-3γ、拉抛C1ξγ及宜合德D2-3ηγ岩体)均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2亚型中的碱性A型(AAG)亚类,前四者均为以壳源物质占主导的壳幔混合来源,后者主要来自壳源物质。白音高老组K1b流纹岩属较高-高分异A型之A1亚型,主要来自壳源物质,与甘河组K1gh碱性玄武岩构成双峰式火山岩,为富集岩石圈地幔来源,并受壳源物质混染;莫尔根河组C1m的中基性-中性-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属低分异I型,中基性岩为富集地幔楔来源,中酸性岩为幔源分异岩浆,均受壳源物质混染。花岗岩类(奇安绰罗D3γδ除外)多具较差的Mo(物质)成矿专属性,奇安绰罗D3γδ(ΔFMQD为+2.4)、宜合德D2-3ηγ(ΔFMQD为-0.4)及山神府P1κγ岩体(ΔFMQD为+0.3)氧逸度相对较高,且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不同程度一致性,其成矿专属性(前者为Au和Cu,后二者为Au和Mo)较为可靠且成矿可能性较大;火山岩均具Au成矿专属性,早石炭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物质专属性与时空专属性存在一定或较好的一致性,后者成矿专属性更为可靠,早石炭世火山岩尚具Cu成矿专属性,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酸性火山岩尚具ED型Ag-Pb-Zn成矿时空专属性。红彦地区岩浆岩Au、Ag、Mo、W、Cu、Pb分异性强且较富集,成矿可能性高。宜合德D2-3ηγ、奇安绰罗D3γδ、山神府P1ξγ及石头沟D2-3γ岩体,J3mk酸性火山岩、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及K1b酸性火山岩具相对较好的Au成矿有利性;Ag和Au可能具相似来源而呈共、伴生产出;哈北C2ηγ和奇安绰罗D3γδ岩体,C1m中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J3mk酸性火山岩及C2P1bl1中性火山岩相对具Cu成矿有利性;哈达阳C2ξγ和山神府P1ξγ岩体最具Mo成矿有利性;山神府P1ξγ和哈达阳C2ξγ岩体W成矿可能性相对较大;J3mk酸性火山岩相对更具Pb成矿有利性。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基于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采用传统方法获得各元素异常下限并进行单元素异常圈定,将共生元素异常组合圈定为综合异常,并进行剖析、排序及分类,评估其矿致可能性和开展矿产检查的必要性。结合区域成岩成矿特征与规律和区内具体成矿有利条件和信息,确定了红彦地区的主攻矿种和主攻矿床类型。进而综合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异常信息,其中将岩浆岩成矿有利性作为重要依据,圈定了成矿远景区。区内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统计显示Au、Cu、Mo、Ag变异系数较高,具较大成矿可能。共圈定10处综合异常,其中元素异常组合以As-Au-Cu(HS-4-乙2)和Sb-As-Cu-Pb(HS-5-乙2)为主的两处综合异常,成矿条件优异,找矿前景好。区内矿产预测主攻矿种按重要程度依次为Au、Cu、Ag,Mo、Pb,W;主攻矿床类型为与火山作用有关的ED型Au(-Cu-Ag)矿床、与侵入作用有关的VD型Au和Mo(-W)矿床、PD型Cu(-Au-Ag)矿床。圈定出3个I级成矿远景区,山神府-奋斗金铜钨钼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小黑山-石头沟铜金银铅成矿远景区及蒋屯-缸窑金铜银多金属成矿远景区,后经矿产检查,在前二者中设置的找矿靶区分别发现了奋斗金铜银矿点和小黑山铜金矿点。
俞德强[10](2016)在《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研究 ——以广丰—萍乡断裂(上饶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地震安全性评价涉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防震减灾法》规定: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在城市建设中,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起着至观重要的作用,它能为工程的抗震设防提出科学合理的设防要求,使工程能够按照科学合理的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计,这样就能够使工程在有效增强地震抗力的基础上抵抗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从而达到有效减灾的目的。本文综述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活动断裂评价的方法,并以广丰—萍乡断裂(上饶段)为例,对该断裂活动性进行评价,同时简单探讨该断裂对上饶地区城市建设的影响。本文在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地震地质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得出广丰—萍乡断裂(上饶段)虽然是一条深大断裂,但是,根据断裂现今的断层结构、地貌特征以及年代学研究,此断裂为一条前第四纪断裂。其活动性和与它相连、性质一致的江山-绍兴断裂一样都为前第四纪断裂。该结论可为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以及制定防震减灾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上饶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与白垩纪红层遥感图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饶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与白垩纪红层遥感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2.2.1 区域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区域岩浆岩 |
2.2.4 区域地质演化 |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3.1 航空伽玛场特征 |
2.3.2 重力场、磁场特征 |
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4.1 铀、氡地球化学特征 |
2.4.2 多金属地球化学特征 |
2.5 区域遥感特征 |
2.6 区域矿产特征 |
3 研究区铀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 |
3.1 地层 |
3.1.1 寒武系(?) |
3.1.2 泥盆—石炭系(D_(2+3)—C_1) |
3.1.3 白垩系上统(K_2) |
3.1.4 古近系(E) |
3.1.5 第四系(Q)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裂构造 |
3.2.3 火山构造 |
3.3 岩浆岩 |
3.3.1 侵入岩 |
3.3.2 火山岩 |
3.3.3 次火山岩 |
3.4 变质岩 |
3.4.1 区域变质岩 |
3.4.2 动力变质岩 |
3.5 仁差盆地形成演化及与铀多金属成矿关系 |
3.5.1 盆地形成演化特征 |
3.5.2 盆地形成演化与成矿关系 |
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 |
4.1 差干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床地质特征 |
4.1.2 矿体地质 |
4.1.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1.4 控矿因素分析 |
4.2 麻楼矿床 |
4.2.1 矿床地质特征 |
4.2.2 矿体地质 |
4.2.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2.4 控矿因素分析 |
4.3 鹅石矿床 |
4.3.1 矿床地质特征 |
4.3.2 矿体地质 |
4.3.3 矿石物质成分及围岩蚀变 |
4.3.4 控矿因素分析 |
5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 |
5.1 铀多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
5.1.1 成矿空间分布规律 |
5.1.2 成岩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
5.1.3 矿床成矿系列厘定 |
5.2 成矿要素 |
5.3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
5.3.1 成矿物质来源 |
5.3.2 成矿流体来源 |
5.3.3 铀的迁移与沉淀 |
5.3.4 成矿模式 |
6 多源地学信息提取 |
6.1 地球物理特征及信息提取 |
6.1.1 放射性伽玛场特征 |
6.1.2 异常信息提取 |
6.2 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2.1 非铀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2.2 放射性水化学特征及信息提取 |
6.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
6.3.1 遥感图像数据预处理 |
6.3.2 地质构造遥感解译 |
6.3.3 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
6.3.4 遥感硅化信息提取 |
6.3.5 多源地学信息优化组合 |
7 铀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与远景评价 |
7.1 成矿潜力分析 |
7.1.1 区域成矿潜力分析 |
7.1.2 主要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
7.2 地质模型建立 |
7.2.1 找矿标志 |
7.2.2 成矿预测地质模型 |
7.3 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 |
7.4 矿产资源预测方法选择 |
7.5 预测模型地质单元划分 |
7.6 预测模型的变量选取及赋值 |
7.6.1 模型变量选取的原则、特点及方法 |
7.6.2 区域成矿特征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
7.6.3 综合信息分析 |
7.7 找矿靶区圈定及远景评价 |
7.7.1 找矿靶区圈定原则 |
7.7.2 找矿靶区圈定及评价 |
8 结论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2)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区域矿产预测的研究现状 |
1.2.2 机器学习在矿产勘查中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1.1 太古宇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岩浆岩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地球物理 |
2.4.1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
2.4.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典型矿床与找矿预测模型 |
2.6.1 区域金属矿产 |
2.6.2 主要成矿类型 |
2.6.3 控矿要素 |
2.6.4 找矿预测模型 |
3 机器学习 |
3.1 无监督学习 |
3.1.1 主成分分析 |
3.1.2 因子分析 |
3.2 有监督学习 |
3.2.1 支持向量机 |
3.2.2 随机森林 |
3.3 半监督学习 |
3.4 性能评估 |
4 覆盖区成矿要素提取与预测 |
4.1 断裂构造解译 |
4.1.1 重磁场处理方法 |
4.1.2 重磁构造推断 |
4.1.3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
4.2 中酸性隐伏岩浆岩圈定 |
4.2.1 数据预处理 |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3 基于有监督方法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4.2.4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
4.3 覆盖区矿化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4.3.3 基于S-A多重分形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
5 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 |
5.1 训练模型的构建 |
5.2 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模型 |
5.2.1 基于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2.2 基于过采样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5.3 基于PU半监督算法的多源找矿模型 |
5.4 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评价 |
5.5 成矿远景区圈定以及级别划分 |
6 泉子沟成矿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
6.1 泉子沟地质及矿床地质 |
6.2 重磁构造分析 |
6.3 二维反射地震 |
6.4 重磁震联合二度半建模 |
6.5 泉子沟找矿潜力评估 |
7 结论 |
7.1 主要认识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漳州盆地对于区域地质演化的意义 |
1.1.2 漳州盆地构造演化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
1.1.3 漳州盆地对于区域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意义 |
1.1.4 漳州盆地对于地热开发的资源效应及意义 |
1.2 选题相关方面的研究现状 |
1.2.1 中国东南沿海晚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 |
1.2.2 中国东部新生代北西向构造研究现状 |
1.2.3 西太平洋边缘带的构造格局与演化 |
1.2.4 漳州盆地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漳州盆地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2.2 基底岩系的形成演化 |
2.3 盖层岩系的组成与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漳州盆地构造特征 |
3.1 盆地范围与构造格局 |
3.1.1 盆地范围与边界的厘定 |
3.1.2 盆地周缘构造的空间组合型式 |
3.2 断裂构造 |
3.2.1 主要断裂的构造特征 |
3.2.2 断裂的地球物理特征 |
3.3 节理构造 |
3.4 褶皱构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漳州盆地构造运动学特征 |
4.1 晚中生代挤压构造变形作用 |
4.2 早新生代基性岩脉代表的伸展作用 |
4.2.1 基性岩脉的分布和几何特征 |
4.2.2 伸展作用形成的各种正断层 |
4.3 晚新生代走滑构造变形作用 |
4.3.1 基性岩脉叠加后期走滑变形 |
4.3.2 走滑断层作用及其伴生构造 |
4.4 新生代构造的年代学约束及变形序列 |
4.4.1 基性岩脉的年代学特征 |
4.4.2 构造变形序列与典型断层的活动时代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漳州盆地构造应力场分析 |
5.1 古构造应力场地质分析 |
5.2 现代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特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漳州盆地构造演化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
6.1 成盆前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6.1.1 晚中生代北东向构造格局的继承作用 |
6.1.2 早新生代北东向构造体系向北西向转变 |
6.2 成盆期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
6.2.1 早新生代陆缘带的弧形伸展作用 |
6.2.2 晚新生代北西向断裂的左行走滑伸展作用 |
6.3 盆地成因机制的地质模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漳州盆地构造动力学数值模拟 |
7.1 有限元数值模拟概述 |
7.2 漳州盆地动力学机制的简化模型 |
7.2.1 陆缘带的弧型构造与弯曲变形机制 |
7.2.2 汇聚背景下的陆缘洋壳侧向挤出 |
7.3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设置 |
7.3.1 数值模拟算法与控制方程 |
7.3.2 模型设置与物质参数和边界条件 |
7.4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
7.4.1 汇聚背景下的陆缘带弯曲 |
7.4.2 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片回撤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钨矿资源分布与用途 |
1.2.2 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研究现状 |
1.2.3 大湖塘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特征 |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大岭上矿段 |
3.4.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4.2 围岩蚀变 |
3.4.3 成矿阶段 |
3.5 石门寺矿段 |
3.5.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5.2 围岩蚀变 |
3.5.3 成矿阶段 |
3.6 狮尾洞矿段 |
3.6.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6.2 围岩蚀变 |
3.6.3 成矿阶段 |
3.7 一矿带矿段 |
3.7.1 矿体及矿石特征 |
3.7.2 围岩蚀变 |
3.7.3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成矿流体研究 |
4.1 样品准备与测试方法 |
4.1.1 流体包裹体测温 |
4.1.2 氢氧同位素分析 |
4.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 |
4.2.1 大岭上矿段流体特征 |
4.2.2 石门寺矿段流体特征 |
4.2.3 狮尾洞矿段流体特征 |
4.2.4 一矿带矿段流体特征 |
4.3 单个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4.4 H-O同位素 |
4.5 矿石矿物与脉石矿物流体差异 |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 |
5.1 样品制备与测试方法 |
5.2 Pb同位素示踪 |
5.3 原位S同位素示踪 |
第六章 热液矿物成因矿物学研究 |
6.1 样品准备与测试方法 |
6.1.1 白钨矿和磷灰石的OM-CL成像 |
6.1.2 电子探针主量元素 |
6.1.3 微量元素的原位LA-ICP-MS分析 |
6.1.4 Sr同位素 |
6.1.5 B同位素 |
6.2 白钨矿微量元素特征 |
6.3 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 |
6.4 白钨矿和磷灰石Sr同位素 |
6.5 电气石主量元素、B同位素 |
第七章 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机制 |
7.1 成矿流体来源 |
7.2 成矿流体演化 |
7.3 水岩反应:一种重要的钨成矿机制 |
7.4 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模式 |
第八章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
8.1 大湖塘与其他超大型钨矿成矿规律总结 |
8.2 赣北钨矿带与赣南钨矿带的对比 |
8.3 赣北区域找矿的启示 |
第九章 结论与问题 |
9.1 主要结论 |
9.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岩浆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古/中元古代界线 |
1.2.2 华北克拉通 |
1.2.3 贺兰坳拉槽 |
1.2.4 鄂尔多斯地块 |
1.2.5 六盘山构造带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1.1 蓟县系 |
2.1.2 震旦系 |
2.1.3 寒武系 |
2.1.4 奥陶系 |
2.1.5 二叠系 |
2.1.6 三叠系 |
2.1.7 侏罗系 |
2.1.8 白垩系 |
2.1.9 第四系 |
2.2 区域岩浆岩及基底变质岩 |
2.2.1 秦岭造山带和陇山构造带内部的岩浆岩 |
2.2.2 鄂尔多斯基底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 |
2.2.3 后期被卷入六盘山构造带中的元古宙岩浆岩体 |
2.2.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早白垩世超钾质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断层 |
2.3.2 断层控制基底岩石出露模式 |
2.3.3 区域褶皱 |
2.4 野外地质调查概述 |
2.4.1 宁夏泾源县石嘴子地区 |
2.4.2 陇县辛集川铁马河地区 |
2.4.3 陇县段家峡白家沟地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古元古代中期基性岩浆作用研究 |
3.1 铁马河剖面辉绿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3.2 辉绿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
3.3 辉绿岩锆石U-Pb年代研究 |
3.4 辉绿岩成因和构造背景探讨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古元古代晚期岩浆作用研究 |
4.1 铁马河钾长花岗斑岩 |
4.1.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4.1.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
4.1.3 锆石U-Pb年代研究 |
4.1.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 |
4.2 白家沟钾长花岗斑岩 |
4.2.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4.2.2 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3 锆石U-Pb年代研究 |
4.2.4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4.3 白家沟辉绿岩 |
4.3.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4.3.2 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 |
4.3.3 锆石U-Pb年代研究 |
4.3.4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4.4 泾源县石嘴子花岗斑岩 |
4.4.1 岩体地质及岩相学特征 |
4.4.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3 锆石U-Pb年代研究 |
4.4.4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4.5 小结 |
第五章 鄂尔多斯地块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热事件序列及其构造意义 |
5.1 下白垩统长石石英砂岩碎屑锆石研究 |
5.1.1 长石石英砂岩岩相学特征 |
5.1.2 碎屑锆石U-Pb年代研究 |
5.2 2.5Ga岩浆作用 |
5.3 2.2~2.0 Ga岩浆作用 |
5.4 1.95~1.85 Ga变质作用 |
5.5 1.8Ga岩浆作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存在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江西弋阳晚白垩世塘边组风成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物源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塘边组风成砂岩沉积特征 |
3 碎屑锆石挑选和测年分析方法 |
4 碎屑锆石特征及U-Pb年龄测试结果 |
5 物源和古地理讨论 |
5.1 物源意义 |
5.2 大地构造意义 |
5.3 沉积古地理意义 |
6 结论 |
(7)信江盆地上饶段结构特征与成矿前景——来自大地电磁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数据采集及处理 |
1.1 测线布置 |
1.2 数据采集 |
1.3 数据处理 |
1.4 远参考效果对比 |
1.5 功率谱挑选对比 |
2 地电维性与走向 |
3 反演与解释 |
4 讨 论 |
5 结 论 |
(8)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年代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材料与方法 |
3 浙西盆地群 |
3.1 磨石山群 |
3.2 建德群 |
3.3 永康群 |
3.4 衢江群 |
3.5 浙西盆地群地层关系及对比 |
4 闽西盆地群 |
4.1 兜岭群 |
4.2 石帽山群 |
4.3 赤石群及其它地层 |
4.4 闽西盆地群地层关系及对比 |
5 赣东盆地群 |
5.1 武夷群 |
5.2 火把山群 |
5.3 赣州群 |
5.4 圭峰群 |
5.5 赣东盆地群地层关系及对比 |
6 地层演化 |
6.1 Ⅰ-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地层阶段 |
6.2 Ⅱ-早白垩世晚期混合火山-沉积地层阶段 |
6.3 Ⅲ-晚白垩世早期沉积地层阶段 |
7 结论 |
(9)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来源、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选题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
1.2.2 中酸性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
1.2.3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地质勘查程度与研究工作基础 |
1.2.5 存在的主要科学问题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1.5.1 主要认识 |
1.5.2 创新点 |
1.6 测试方法 |
1.6.1 LA-ICP-MS锆石U-Pb定年与微量元素测试 |
1.6.2 锆石Hf同位素测试 |
1.6.3 Sr-Nd同位素测试 |
1.6.4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测试 |
1.6.5 H-O-S-Pb稳定同位素测试 |
1.6.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单元 |
2.1.1 额尔古纳地块 |
2.1.2 兴安地体 |
2.1.3 松辽地体 |
2.1.4 其他构造单元 |
2.2 地层 |
2.2.1 前寒武系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 |
2.2.4 新生界 |
2.3 构造 |
2.3.1 主要断裂 |
2.3.2 次要断裂和褶皱带 |
2.4 岩浆岩 |
2.4.1 前寒武纪 |
2.4.2 兴凯-萨拉伊尔期 |
2.4.3 加里东期 |
2.4.4 海西期 |
2.4.5 印支期 |
2.4.6 燕山期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1 重力场特征 |
2.5.2 磁场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7 金属矿产 |
第三章 金铜钼典型矿床成矿作用特征及岩浆偏在性 |
3.1 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
3.1.1 古利库Au-Ag矿床 |
3.1.2 争光Au-Zn矿床 |
3.2 斑岩型铜矿床 |
3.2.1 多宝山Cu-Mo(-Au-Ag)矿床 |
3.3 斑岩型钼矿床 |
3.3.1 岔路口Mo-Zn-Pb-Ag矿床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金铜钼成矿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 |
4.1 成矿岩浆岩地质特征 |
4.2 物质专属性 |
4.2.1 岩石化学成分 |
4.2.2 氧化还原程度 |
4.2.3 分异度和演化度 |
4.2.4 岩浆温度 |
4.2.5 岩石成因类型 |
4.2.6 岩浆来源 |
4.3 时代专属性 |
4.4 空间专属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优势矿种成矿规律 |
5.1 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1.1 各成矿带中矿床的空间分布 |
5.1.2 由岩浆岩成矿专属性主控的金铜钼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
5.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5.2.1 矿种及矿床类型的成矿时间分布 |
5.2.2 各成矿带的成矿时间分布 |
5.2.3 成矿时间与岩浆岩成岩时间的对应 |
5.2.4 区域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第六章 红彦地区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
6.1 红彦地区地质概况 |
6.1.1 地层 |
6.1.2 构造 |
6.2 岩浆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6.2.1 地质及岩石学特征 |
6.2.2 年代学特征 |
6.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6.2.4 主微量元素特征 |
6.3 与区域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对比 |
6.3.1 时代专属性 |
6.3.2 空间专属性 |
6.3.3 物质专属性 |
6.4 岩浆岩含矿性分析 |
6.5 岩浆岩成矿有利性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红彦地区成矿远景预测 |
7.1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7.1.1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7.1.2 元素异常特征 |
7.2 成矿有利地质条件 |
7.2.1 地层与成矿 |
7.2.2 岩浆岩与成矿 |
7.2.3 构造与成矿 |
7.3 主攻矿种和矿床成因类型 |
7.3.1 主攻矿种 |
7.3.2 主攻矿床类型 |
7.4 成矿远景预测 |
7.4.1 成矿远景区圈定 |
7.4.2 预测效果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8.1 结论 |
8.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图版Ⅰ |
图版Ⅱ-1 |
图版Ⅱ-2 |
图版Ⅲ |
图版Ⅳ |
图版Ⅴ |
图版Ⅵ |
附图1 预测区构造纲要图 |
附图2-1 预测区Au、As、Sb、Hg元素异常图 |
附图2-2 预测区Cu、Pb、Zn、Ag元素异常图 |
附图2-3 预测区Mo、W、Sn、Bi元素异常图 |
附图3 预测区元素综合异常图 |
附图4 预测区综合信息成矿远景预测图 |
附表1 红彦地区岩浆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数据 |
附表2 红彦地区部分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分析数据 |
附表3 红彦地区岩浆岩锆石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附表4 红彦地区岩浆岩主量、稀土及微量元素分析数据 |
参考文献 |
(10)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研究 ——以广丰—萍乡断裂(上饶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地震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 国内现阶段地震安全性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第2章 活动断层与地震 |
2.1 活动断层概念 |
2.2 活动断层研究意义 |
2.3 活动断层的鉴定与研究方法 |
2.3.1 活动断层的鉴定 |
2.3.2 活动断层的研究方法 |
第3章 上饶地区区域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背景 |
3.1 上饶地区地震构造背景 |
3.1.1 大地构造背景 |
3.1.2 新构造运动及分区特征 |
3.1.3 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
3.1.4 区域中强地震构造条件分析 |
3.1.5 地震构造背景小结 |
3.2 上饶地区地震活动性背景 |
3.2.1 地震资料及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 |
3.2.2 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3 震源深度分布特征 |
3.2.4 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特征 |
3.2.5 地震震源机制解及现代构造应力场 |
3.2.6 历史地震对工程场址的影响烈度 |
3.2.7 地震活动性背景小结 |
第4章 萍乡-广丰断裂(上饶段)研究 |
4.1 地貌与第四纪地层 |
4.2 萍乡-广丰断裂(上饶段)区内地质构造特征 |
4.3 主要断裂活动性调查 |
4.4 区内主要断裂活动性特征 |
4.5 地震活动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上饶地区燕山期花岗岩与白垩纪红层遥感图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北仁差盆地铀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汤谨晖.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D]. 武国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漳州盆地构造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数值模拟[D]. 陈维.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赣北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成矿流体与成因机制研究[D]. 彭宁俊.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5]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古元古代中-晚期构造岩浆作用[D]. 徐欢. 西北大学, 2019(01)
- [6]江西弋阳晚白垩世塘边组风成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其物源意义[J]. 王宇佳,陈留勤,李文灏,李鹏程. 地质通报, 2019(04)
- [7]信江盆地上饶段结构特征与成矿前景——来自大地电磁的证据[J]. 付光明,严加永,张昆,胡浩,罗凡,罗磊,王昊.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9(02)
- [8]华南晚中生代陆相地层年代及关系研究[J]. 李祥辉,张朝凯,王尹,刘玲. 地质学报, 2018(06)
- [9]大兴安岭中北段与金铜钼矿有关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及红彦地区成矿预测[D]. 杨永胜.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10]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研究 ——以广丰—萍乡断裂(上饶段)为例[D]. 俞德强. 南昌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