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塞机理论文-谭鹏,凌建明,钱劲松,曹长伟,李冬雪

淤塞机理论文-谭鹏,凌建明,钱劲松,曹长伟,李冬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淤塞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路工程,细砂路基,模型试验,淤塞机理

淤塞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谭鹏,凌建明,钱劲松,曹长伟,李冬雪[1](2017)在《滨海细砂路基淤塞机理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滨海地区细砂路基在施工期降雨入渗作用下是否存在淤塞现象,揭示其淤塞机理,自主设计并构建用于验证细砂填料渗流-迁移-淤塞现象的模型试验系统装置;考虑滨海细砂路基砂芯结构的压实状态、湿度状态以及降雨条件等因素,采用模型试验系统装置,研究分别采用细砂和含细粒土细砂这2类细砂路基填料压实成型的砂柱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下各层位的渗透性、颗粒级配以及湿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足够大的降雨强度以及相应的降雨历时条件下,入渗水流将引发滨海细砂路基淤塞现象;整个砂柱以及下层砂柱的渗透系数最终呈现出稳定降低的趋势,上层砂柱的渗透系数最终呈现出大致趋于稳定的趋势;砂柱最上层细砂填料细粒组含量的降幅以及砂粒组含量的增幅均为最大,砂柱最底层细砂填料细粒组含量的增幅以及砂粒组含量的降幅最大;各层砂柱的湿度呈现出从上往下增加的规律,并且砂柱中存在明显的干湿分界线;底层细砂填料的持水度明显提高,使得细砂填料的重力排水功能明显降低;细砂路基淤塞宏观上表现为砂芯排水功能衰减以及下层砂芯长时间处于高含水率状态,细观上表现为不同层位细砂粒组的迁移以及迁移的粒组对下层细砂孔隙通道的淤塞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李千[2](2016)在《边坡软式透水管排水机理及淤塞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建设往往因为空间利用、城市规划等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支护,形成的边坡工程作为永久性服役设施,其长期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排水系统作为边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边坡的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福建省典型的残积土边坡,利用室内边坡物理模型试验,对其在后缘补给充分情况下深层软式透水管的排水与淤塞效应展开研究;结合Plaxis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软式透水管作用下的边坡排水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获得各种透水管布设工况下边坡渗流场变化规律;在室内边坡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数码显微镜设备及量测方法对透水管排泄速度、淤塞质量增加量及透水管表面土工织物淤塞面积进行观测来研究透水管淤塞程度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获得主要成果如下:(1)模型两侧边界土体渗水较快,中部次之;底部和后缘渗水较快,中部土体饱水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边界的约束效应以及渗流通道决定的;(2)不同倾角的透水管对边坡的渗流场影响显着。透水管倾角较缓,土体渗流首先汇集,而随着渗流不断带走细颗粒,渗流通道加大,土体密实度下降。排水后期低倾角比高倾角部位渗透强度大几十倍;(3)透水管下端封堵对排水效果增大影响显着。当坡体后缘给水量一定时,地下水流优先往渗透性较好的通道排泄,坡体其他部位渗流强度相对变小,而该有利排泄通道受到的渗透破坏也较严重;(4)数值分析结果显示:边坡后缘地下水位抬升、透水管孔长的增大、透水管下端封堵能够有效提高透水管导水能力;透水管孔径增大对排泄能力影响较小;透水管布设高程与打设角度(仰角)需考虑两者的布置对透水管与地下水位线之间相对位置的影响,透水管越深入后缘丰富地下水,调控的范围越大,导水能力发挥越好;(5)软式透水管使用时间、排泄速度及水头变化周期对透水管淤塞程度的影响规律基本呈现出排水初期淤塞增长较快,随着土体内细颗粒不断被水流携带走,能够被渗透水流携带走的颗粒越来越少,故淤塞程度呈现逐渐衰弱的回归趋势;(6)软式透水管淤塞的实质是土体内细颗粒运移的结果,在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淤塞程度范围内,软式透水管仍能够发挥有效排水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期刊2016-12-01)

侯亚芹,曹云晴[3](2010)在《天然滤床淤塞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河床砂卵石层潜流水取水技术中,滤床存在长期取水条件下的淤塞问题。通过对滤床淤塞机理深入研究分析可知,滤床淤塞主要源于物理、化学、生物叁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滤床的结构特征、原水水质、水动力条件、渗滤取水面积及取水孔布置等是影响淤塞的主要控制因素,以及总结了防治淤塞的措施。(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0年28期)

曾晓佳[4](2007)在《天然滤床淤塞机理及防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河床渗滤取水技术是一种通过渗滤系统净化取水的新工艺。与传统取水方式相比,该工艺具有水质好、水量大、成本低等优点。但由于处于开放的天然水环境下,滤床存在长期取水条件下的淤塞问题。渗滤取水滤床泥膜是一种多元化的生物泥膜,吸纳和机械阻隔表水中的杂质和污物,去除病菌微生物,具有较强的物理吸附和生物化学作用,在水质净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同时滤膜压实增厚将导致滤床渗透阻力增大,降低了其渗透速率,也是导致淤塞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结合重庆、湖南等取水工程,通过对滤膜样品进行物理、化学试验、扫描电镜、能谱仪等测试手段,对天然河床泥膜的物质组成、矿物成分、化学和生物性质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淤塞过程可分为污染物穿刺、滤膜形成、滤膜的累积增厚和压实叁个阶段,淤塞方式包括滤床表面的局部淤塞、砂卵石层的淤塞和过滤器及其附近淤塞等,淤塞机理包括滤膜阻滞和砂砾石层阻滞的物理淤塞、由化学沉淀物引起的物理—化学淤塞和微生物大量繁殖及藻类过量生长所致的生物淤塞叁类,并提出了影响淤塞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滤床的结构特征和介质渗透性、原水水质、水动力条件、温度;工艺因素包括渗滤取水面积、取水孔布置方式、水位降深以及工程管理、运行因素。阐述了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防治原则。预防措施包括天然滤床的选择以及对滤床的入渗速度和过滤器的入管流速进行有效控制。治理措施有滤床表面清洗、提高滤床表面水流速度,气水反冲洗和更换过滤器等。(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7-05-01)

曾晓佳,李晓[5](2006)在《渗滤取水河床淤塞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天然滤床是否会淤塞,关系到渗滤取水工程的使用寿命。本文深入研究了滤床淤塞的叁种机理,即悬浮物沉淀、吸附和水动力条件引起的物理淤塞;腐蚀、结垢引起的化学淤塞和微生物大量繁殖淤塞。提出了滤床的结构特征、河水水质、水动力条件及取水工艺是影响淤塞的主要因素,总结了防治淤塞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06年06期)

淤塞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工程建设往往因为空间利用、城市规划等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支护,形成的边坡工程作为永久性服役设施,其长期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排水系统作为边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边坡的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福建省典型的残积土边坡,利用室内边坡物理模型试验,对其在后缘补给充分情况下深层软式透水管的排水与淤塞效应展开研究;结合Plaxis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软式透水管作用下的边坡排水效果进行模拟分析,获得各种透水管布设工况下边坡渗流场变化规律;在室内边坡模型试验及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借助先进的数码显微镜设备及量测方法对透水管排泄速度、淤塞质量增加量及透水管表面土工织物淤塞面积进行观测来研究透水管淤塞程度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规律,获得主要成果如下:(1)模型两侧边界土体渗水较快,中部次之;底部和后缘渗水较快,中部土体饱水较为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边界的约束效应以及渗流通道决定的;(2)不同倾角的透水管对边坡的渗流场影响显着。透水管倾角较缓,土体渗流首先汇集,而随着渗流不断带走细颗粒,渗流通道加大,土体密实度下降。排水后期低倾角比高倾角部位渗透强度大几十倍;(3)透水管下端封堵对排水效果增大影响显着。当坡体后缘给水量一定时,地下水流优先往渗透性较好的通道排泄,坡体其他部位渗流强度相对变小,而该有利排泄通道受到的渗透破坏也较严重;(4)数值分析结果显示:边坡后缘地下水位抬升、透水管孔长的增大、透水管下端封堵能够有效提高透水管导水能力;透水管孔径增大对排泄能力影响较小;透水管布设高程与打设角度(仰角)需考虑两者的布置对透水管与地下水位线之间相对位置的影响,透水管越深入后缘丰富地下水,调控的范围越大,导水能力发挥越好;(5)软式透水管使用时间、排泄速度及水头变化周期对透水管淤塞程度的影响规律基本呈现出排水初期淤塞增长较快,随着土体内细颗粒不断被水流携带走,能够被渗透水流携带走的颗粒越来越少,故淤塞程度呈现逐渐衰弱的回归趋势;(6)软式透水管淤塞的实质是土体内细颗粒运移的结果,在具有一定可信度的淤塞程度范围内,软式透水管仍能够发挥有效排水的功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淤塞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谭鹏,凌建明,钱劲松,曹长伟,李冬雪.滨海细砂路基淤塞机理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7

[2].李千.边坡软式透水管排水机理及淤塞效应研究[D].福州大学.2016

[3].侯亚芹,曹云晴.天然滤床淤塞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

[4].曾晓佳.天然滤床淤塞机理及防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5].曾晓佳,李晓.渗滤取水河床淤塞机理分析[J].地下水.2006

标签:;  ;  ;  ;  

淤塞机理论文-谭鹏,凌建明,钱劲松,曹长伟,李冬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