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形状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工业纯钛,疲劳裂纹扩展,热处理
变形状态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陆磊,周昌玉,常乐,缪新婷[1](2019)在《热处理对裂尖不同塑性变形状态下工业纯钛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开展热处理工业纯钛TA2在不同载荷水平下疲劳裂纹扩展实验,考虑裂尖塑性变形程度,研究疲劳裂纹扩展规律以及热处理状态对疲劳裂纹扩展不同阶段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疲劳载荷下热处理对疲劳扩展速率产生不同的影响。A类加载热处理后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下降是由于近门槛区有效载荷的降低,以及近门槛值的提高。B类加载下热处理对有效载荷以及裂尖塑性变形几乎没有什么影响。C类与D类加载下热处理后裂尖塑性变形受到限制,而导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下降。(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11期)
李麟玮,吴益平,苗发盛,薛阳,张龙飞[2](2019)在《考虑变形状态动态切换的阶跃型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传统阶跃型滑坡位移预测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突变状态预测结果滞后和结果可靠性不明确等典型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改进方法。首先,采用SOM网络和K均值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将阶跃型滑坡的变形状态划分为变形稳定状态与变形突变状态两类。然后,在综合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自适应综合采样算法扩展突变状态样本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能够自动识别滑坡变形状态的集合分类器。最终,基于Bootstrap-KELM-BPNN模型,构建考虑滑坡变形状态动态转换的位移区间预测框架,实现滑坡位移的动态区间预测。以叁峡库区内典型阶跃型滑坡——白水河滑坡为例,选取XD01监测点在2006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的数据进行研究,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林澍,闫澍旺,闫玥,付登锋[3](2019)在《流态吹填土状态划分及变形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疏浚淤泥经水力吹填形成的流态吹填土属于宾汉体,无初始结构与强度,表现出明显的流体特性,与结构性天然沉积土明显不同。因此,无法采用固态土体相关理论进行流态吹填土加固中的变形分析。为了准确预测流态吹填土变形,通过流变试验确定流态吹填土含水率范围,根据加固前后土体状态及物理性质变化提出计算流态吹填土变形的物理指标法,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物理指标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结果显示,结合流变试验成果,采用物理指标法计算所得流态吹填土沉降与实测值吻合度高。最后,根据文中研究成果,对物理指标法在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了一定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港湾建设》期刊2019年10期)
张飞,王燕,李志远[4](2019)在《邻近超载状态下软土深基坑变形时间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邻近超载对软土深基坑变形影响显着,同时软土地区基坑工程施工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而经典弹性及弹塑性模型无法反映这一点.通过建立考虑土体蠕变-固结耦合效应的有限元模型,对不同超载值引起的深基坑工程变形特性进行了分析,并与实测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超载作用会减少因开挖卸载而在周边土体中产生的负超静孔隙水压力,坑外土体主要表现为流变效应,土体固结效应几乎可忽略,而坑内土体则出现流变-固结耦合效应.超载作用对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影响显着,超载值越大,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越大.邻近基坑超载加大了墙后地表沉降最大值,超载作用使墙后地表沉降最大值作用位置更加靠近挡墙.(本文来源于《吉林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余桐泉,李天匀,刘圣超,朱翔[5](2019)在《水下航行体推进轴系多状态下的变形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研究水下航行体推进轴系在多种状态下的变形及轴承负荷变化规律,[方法]以某水下航行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的轴系及水下航行体混合有限元模型,对该模型在船台、码头、水下3种工况下施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载荷,以及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计算航行体结构的变形,分别提取不同工况下的轴承位置变形和轴承负荷,并以轴承1和轴承3的连线为参考线,得到各工况下轴承位置处的相对变形。[结果]结果表明,针对该水下航行体,从船台工况到码头工况再到水下工况,轴系中心线的相对变形及其大小、轴承负荷的改变趋势均有差异;对船台工况的轴系轴承2预设向上0.090 9 mm的初始变形值,可达到轴系在水下工况处于理想状态的目的。[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水下航行体后续的轴系校中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舰船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璠[6](2019)在《铱单晶纳米线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铱单晶纳米线在室温下的拉伸和压缩变形行为。计算结果表明,铱单晶纳米线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均存在尺寸效应。铱单晶纳米线的拉伸和压缩变形行为具有非对称性,在拉伸条件下其伸长率为14%,而在压缩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塑性,在压缩过程中有堆垛层错产生,压缩应变达到0.499后模型还未发生断裂。(本文来源于《贵金属》期刊2019年03期)
华明国,秦贵成,景晨,郭海龙,张天军[7](2019)在《不同应力状态下钻孔孔周变形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叁维矩形巷道钻孔交叉模型,研究不同地应力影响下的钻孔孔周应力分布及位移随钻孔深度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通过分析不同地应力作用下钻孔孔周的Mises应力分布,得到钻孔的左右两侧受压应力,上下两侧受拉应力,呈现出"蝴蝶状"。通过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表明,由于钻孔受到上覆岩层应力及巷道应力重分布的影响,在距离孔口0~20m的范围内即巷道宽度的2倍左右,极易产生钻孔破坏。通过对不同地应力作用下钻孔孔周的应力分布以及位移变化分析,钻孔孔周应力及位移随孔深增加呈现出较强的幂指数关系。(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张纯金,任勇生,张玉环[8](2019)在《受力状态下的复合材料传动轴变形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受力条件下复合材料传动轴变形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建模两种方法对复合材料传动轴单向受力变形规律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然后,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材料传动轴在多重受力情况下不同材料对称铺层模式下不同铺层角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求解。单向受力分析结果表明,对称铺层角为45°时有利于提高抗扭刚度,对称铺层角为0°时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轴的抗弯及轴压刚度。多重受力结果表明,对称铺层角在(0~19)°区间变形主要受扭矩影响,对称铺层角在(19~90)°区间变形主要受弯矩影响,此外还受选用的复合材料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9年09期)
游子龙[9](2019)在《重塑黄土的增湿变形水力特性及渐近状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工程中,因外在因素改变而引发土体失稳的工程问题屡见不鲜,其中降雨积水入渗和排水条件改变是两种常见的工况。降雨积水入渗会引起土体湿度变化,排水条件(排水、不排水和部分排水)的不同会使土体表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两者都可能引发工程问题。因此,对积水入渗条件下增湿变形水力特性及不同排水条件下渐近状态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为此,本文以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维瞬态土柱渗透仪进行土柱积水入渗试验,采用叁联固结仪及渗透仪分别进行常规压缩、渗透试验,以及采用GDS非饱和土叁轴仪进行不同排水(吸水)条件下的叁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干密度、竖向压力对非饱和重塑黄土压缩增湿变形、持水特性及渗水特性的影响,探讨了排水条件对饱和重塑黄土力学特性的影响。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所述:侧限条件下,对相同制样含水率、不同干密度重塑黄土试样,在不同竖向压力下进行了土柱积水入渗试验,同时对不同含水率、干密度试样进行了常规压缩试验以及对不同干密度饱和试样进行了渗透试验,分析了干密度、含水率及试验方法对压缩特性指标及增湿变形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土柱压缩试验测定出土的压缩指数比常规压缩试验的小,但试验方法对弹性指数屈服压力的影响很小;分析了试验方法对饱和渗水系数影响,揭不干密度、竖向压力对以含水率与吸力关系、饱和度与吸力关系表示的持持水曲线和以渗水系数与饱和度及吸力关系的渗水曲线影响较大,而其对饱和度与吸力比关系、含水率比与吸力关系,相对渗水系数与饱和度及吸力关系影响很小,可近似归―;进而构建了考虑干密度、竖向压力影响的同—增湿持水修正VG模型及渗水模。用控制不同应变增量比的方式模拟不同排水条件,对不同干密度饱和重塑黄土试样在不同围压、应变增量比下进行了叁轴剪切试验,分析了干密度、围压及应变增量比对饱和重塑黄土应力成变特性、有效成力路径及渐近状态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干密度及围压一定时,随着应变增量比的增大,应力应曲线上移,线型由强软化型转变为强硬化型,孔压曲线与之相反;两者共同导致了不同变增量比下,完全不同于常规固结排水及不排水剪切试验的有效应力路径。偏成力与净平均应力平面上渐近状态线的斜率随应变增量比的增大而减小,孔隙比与净平均应力平面上的渐近状态线。征成变增量比为正时(部分吸水),与临界状态线基本重合,在应变增量比为负时(部分吸水),随应变增量比减小而逐渐平行下移。最后得到了考虑饱和重塑黄土粘结应力的终值应力比与应变增量比关系,其可用针对砂土提出的渐近状态方程描述,试验点与公式线拟合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苏志毅[10](2019)在《矩形巷道无支护状态下巷道围岩变形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亭东矿首采面的回采巷道的最佳支护方式和支护参数,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矩形巷道无支护条件下的塑性区分布和表面位移量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矩形巷道围岩应力和塑性区分布情况的分析,发现围岩破坏以顶板、底板、两帮表面中部最严重,并沿垂直于巷道表面的方向围岩深部扩展,且以两帮扩展范围最大,巷道顶板和底板破坏延伸距离相似,但顶板破坏范围大于底板,底角并未发生破坏。通过对巷道位移量的分析表明,矩形巷道两帮和顶板位移量较大,底板位移量非常小,这与围岩应力和塑性区分布规律的分析一致,因此考虑对两帮和顶板进行支护,底板不采取措施来控制巷道变形。虽然巷道两帮破坏程度有差异,但相差不大,因此为简化支护设计,两帮采用对称支护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本文来源于《煤炭与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变形状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解决传统阶跃型滑坡位移预测模型研究中存在的突变状态预测结果滞后和结果可靠性不明确等典型问题,提出一种新型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改进方法。首先,采用SOM网络和K均值聚类相结合的方法,将阶跃型滑坡的变形状态划分为变形稳定状态与变形突变状态两类。然后,在综合运用工程地质类比法和自适应综合采样算法扩展突变状态样本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能够自动识别滑坡变形状态的集合分类器。最终,基于Bootstrap-KELM-BPNN模型,构建考虑滑坡变形状态动态转换的位移区间预测框架,实现滑坡位移的动态区间预测。以叁峡库区内典型阶跃型滑坡——白水河滑坡为例,选取XD01监测点在2006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的数据进行研究,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形状态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陆磊,周昌玉,常乐,缪新婷.热处理对裂尖不同塑性变形状态下工业纯钛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2].李麟玮,吴益平,苗发盛,薛阳,张龙飞.考虑变形状态动态切换的阶跃型滑坡位移区间预测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3].林澍,闫澍旺,闫玥,付登锋.流态吹填土状态划分及变形计算方法[J].中国港湾建设.2019
[4].张飞,王燕,李志远.邻近超载状态下软土深基坑变形时间特性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9
[5].余桐泉,李天匀,刘圣超,朱翔.水下航行体推进轴系多状态下的变形特征分析[J].中国舰船研究.2019
[6].张璠.铱单晶纳米线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变形行为[J].贵金属.2019
[7].华明国,秦贵成,景晨,郭海龙,张天军.不同应力状态下钻孔孔周变形规律研究[J].煤炭工程.2019
[8].张纯金,任勇生,张玉环.受力状态下的复合材料传动轴变形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9
[9].游子龙.重塑黄土的增湿变形水力特性及渐近状态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苏志毅.矩形巷道无支护状态下巷道围岩变形数值模拟分析[J].煤炭与化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