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酶产生菌论文-胡珺

脂肪酶产生菌论文-胡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酶产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脂肪酶,铜绿假单胞菌,发酵工艺优化,分离纯化

脂肪酶产生菌论文文献综述

胡珺[1](2017)在《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E.C.3.1.1.3),又称叁酰甘油酰基水解酶。在水相中,能将甘油叁脂水解生成甘油一酯、二酯或者直接生成甘油和脂肪酸。在非水相体系中,脂肪酶具有良好的脂化、转脂、醇解和胺解等特性,该特性可使脂肪酶广泛应用在药物合成、造纸、纺织、食品、化妆品等行业。本文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选育出了一株高产脂肪酶菌株,优化了发酵产酶工艺条件,研究了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并探讨了菌株及其所产脂肪酶在生物降解餐馆废水中的应用。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油脂同化平板和叁丁酸甘油酯平板从生活废渣中筛选出了一株产脂肪酶的菌株HFE733,其酶活为1.93 U/mL。该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系统发育学方法鉴定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对出发菌株HFE733进行紫外及硫酸二乙酯诱变,最终得到最优突变菌株D13。该菌株经摇瓶发酵测得脂肪酶酶活为5.03 U/mL,比出发菌株HFE733的酶活提高了160.62%。并通过遗传稳定性试验证明,D13菌株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将其命名为HFED13。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了HFED13菌株发酵产脂肪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发酵周期60 h,初始pH 7.0,接种量5%,装液量50 mL/250 mL,摇床转速220 r/min。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试验、最陡爬坡试验、响应面法最终得到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为:酵母膏34 g/L、橄榄油5.92 m L/L、蔗糖12.5 g/L、硫酸铜0.4 g/L、硫酸锰0.2 g/L。脂肪酶酶活可达到9.27 U/mL,试验结果与预测值基本吻合,且比优化前酶活提高了84.29%。通过硫酸铵盐析、Sephandex G-25凝胶过滤脱盐、DEAE-cellulose A-52离子交换层析的方法,对HFED13菌株发酵所产脂肪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经SDS-PAGE电泳分析,纯化后的脂肪酶为单一蛋白,其分子量为51.02 kDa,纯化倍数为9.97,回收率为31.54%,比酶活为79.25 U/mg。纯化的脂肪酶最适pH为7.0~8.5,最适反应温度为40℃,该酶在pH6.5~9.0范围内保持稳定。不同的金属离子和化学试剂对该脂肪酶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Fe3+、Al3+、β-巯基乙醇、半胱氨酸和二硫苏糖醇对该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o2+、Cu2+、Tween 80和Triton X-100对该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 mM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完全抑制了该酶的活性。该菌株及其所产脂肪酶对餐馆废水有很好的降解作用,通过废水和发酵液的混合处理,经过六天的培养,废水中油脂含量和COD(化学需氧量)分别由4296.00 mg/L和11449.42 mg/L下降到195.79 mg/L和1243.97mg/L,下降了95.44%和89.14%,基本达到了排放标准。(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6-30)

张谦,贾佳,林智,郭宏涛,王剑英[2](2016)在《饲料用脂肪酶产生菌——黑曲霉G55高产菌株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饲料用脂肪酶产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G55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结合自然分离纯化,选育出了遗传稳定的高产菌株uan370(s)和uan783(s),其产酶量分别为2410 U/m L和2486 U/m L,相比出发菌株G55提高32.1%和36.3%。通过斜面连续传5代,证明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良好。(本文来源于《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二等奖)》期刊2016-12-01)

李鑫玲,孙晓菲,李欣,李璇,张玉先[3](2016)在《一株碱性脂肪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富油土壤样本中分离出一株耐碱性脂肪酶产生菌A6,初步确定为耶尔森氏菌属。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反应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p H值为9.0。在p H值7.0~9.2的范围内,酶活性仍维持在80%以上,为碱性脂肪酶。(本文来源于《肉类工业》期刊2016年09期)

李娜[4](2016)在《两株脂肪酶产生菌基因组扫描分析与HS-BTLm合成及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lipase,EC3.1.1.3,triacylglycerolacylhydrolase,甘油叁酰酯水解酶)是一类能催化长链脂肪酸甘油酯水解为长链脂肪酸和甘油的酶类。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微生物脂肪酶因其资源丰富、种类多、稳定性好、容易批量生产、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油脂化学、手性化合物拆分、生物柴油合成、高分子材料制备等诸多工业领域。鉴于脂肪酶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巨大的需求潜力以及当前制备的高成本,寻找高产脂肪酶菌株仍然是所有研究开发工作的基础。本研究从云南丫沙底温泉池底泥中采样分离1株具有产脂肪酶能力的菌株HS-BTL2,其脂肪酶活力为3.87U/mL。对脂肪酶菌株HS-BTL2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16S rDNA分子鉴定,表明HS-BTL2为嗜热芽孢杆菌(Bacillus thermophilus)。分别提取脂肪酶菌株HS-BTL2和本实验室原来筛选并保存的产脂肪酶菌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HS-L6的基因组DNA,对两株产脂肪酶菌基因组DNA进行扫描测序。测得HS-BTL2基因组4041705bp,预测基因5881个;HS-L6基因组4496304bp,预测基因4976个。对基因组进行GO功能分析,发现具有注释信息的基因数为2078个和3821个。对两株菌扫描基因组进行脂肪酶相关基因簇进行分析,其中HS-BTL2与脂肪降解相关的是一个包含编码41个开放阅读框的基因簇;HS-L6与脂肪降解相关的是一个包含19个开放阅读框的基因簇。同时对两株菌有关脂肪酶的代谢通路进行了初步分析。脂肪酶进行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前提是构建高效的基因工程菌。毕赤酵母(Pichiapastoris)表达系统因其具有外源蛋白表达量高、生长快、营养要求低、适于高密度发酵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生产。由于毕赤酵母和嗜热芽孢杆菌在密码子使用频率上的巨大差异,使其原有密码子在毕赤酵母中整体表达频率较低。本研究对嗜热脂肪酶基因btl的密码子进行了优化设计:选择酵母偏爱的密码子、基因能量较高而mRNA二级结构的稳定性较低、去除富含AT的区域。利用DNAworks在线软件设计引物人工合成优化了的HS-btlm基因,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PICZαA-HS-btlm,并在毕赤酵母GS115中实现了分泌表达。重组工程菌在最佳的诱导条件下诱导96h,重组脂肪酶HS-BTLm活力达到64.97U/mL。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基因的拷贝数是重组蛋白生产表达的一个限制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因表达盒拷贝数的增加可以显着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水平。本文通过体外分别构建含2、4拷贝目的基因的重组酵母表达盒,实现了重组蛋白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其蛋白表达水平分别增加了 2.6(174.93 U/mL)和3.2倍(210.83 U/mL)。通过荧光定量PCR研究了不同目的基因拷贝数和目的基因mRNA水平的关系,初步推断目的基因拷贝数和目的蛋白在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能完全成线性比例的原因。纯化后的重组脂肪酶HS-BTLm进行了功能鉴定。结果表明其最佳反应pH为8.0;在50℃时稳定性最强;有机溶剂TritonX-100、Tween-80和Ca2+、Mg2+、Mn2+等金属离子可以促进重组酶HS-BTLm的活力;有机溶剂Tween-20、SDS、胆盐、甲醇、丙胺、丙酮和Cu2+、Zn2+金属离子以及PMSF、EDTA金属螯合剂均抑制重组脂肪酶的活性。克隆了铜绿假单胞菌株HS-L6的脂肪酶基因HS-lip6,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查到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基因的同源基因TE3285。根据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得到铜绿假单胞菌脂肪酶全长基因HS-lip6,该基因片段长2008bp(其中编码序列1959 bp,重复序列49bp),编码652个氨基酸。将该基因与TE3285序列进行同源比对,结果有15个碱基发生突变,编码氨基酸序列有10处不同。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HHS-lip6,并实现了HS-lip6的异源表达。在37℃条件下,重组蛋白LIP6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降低诱导表达温度,分别在28℃和18℃下对重组菌株进行诱导表达,超声破碎后SDS-PAGE分析发现,脂肪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成功。检测脂肪酶活力为15.65U/mL。为了进一步提高脂肪酶的活性,分别从脂肪酶菌株HS-L6中克隆了脂肪酶基因lipA以及脂肪酶折迭蛋白基因lipB。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lipA及pET-lipB,其中脂肪酶折迭蛋白LIPB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分泌表达;脂肪酶LIPA则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通过8M的尿素处理重组脂肪酶LIPA使之复性。同时构建了脂肪酶LIPA和脂肪酶折迭蛋白LIPB的真核表达质粒pPICZαA-lipA及pPICZαA-lipB,并在毕赤酵母中实现了分泌表达。对脂肪酶LIPA和脂肪酶折迭蛋白LIPB进行体外折迭复性,并研究了体外折迭复性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脂肪酶折迭蛋白LIPB促进脂肪酶LIPA的最佳浓度为0.005 mg/mL。(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赵雪,宋文刚,兰英[5](2016)在《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基因的克隆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脂肪酶活性较高菌株,通过脂肪酶基因克隆技术获得高表达的脂肪酶,根据酶活曲线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方法采用透明圈法,以叁丁酸甘油酯为底物筛选脂肪酶活性较高菌株;通过PCR扩增获得其脂肪酶基因Pseudomonas peli(PP)序列,构建pET-28 a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进行异源表达;通过Ni柱将脂肪酶纯化,并根据酶活曲线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结果筛选到一株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结果初步鉴定为Pseudomonas peli.PCR扩增得到的基因片段长度为801 bp,其序列与Pseudomonas peli中的脂肪酶基因序列相似性达到100%,PP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蛋白的分子量约29 KD,该蛋白在55℃、pH 7.0时活性最高.结论通过基因克隆表达后得到的脂肪酶Ni柱纯化后纯度达95%以上,且耐高温,为脂肪酶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朱珺,吴石金[6](2015)在《胰脂肪酶抑制剂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单快速的改良筛选平板法对土壤来源的微生物进行初筛,选取显色圈有明显变化的菌株进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复筛,最终筛选出一株胰脂肪酶抑制剂生产菌株z123。通过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产生抑制胰脂肪酶的活性物质,其发酵产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率为38.4%,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发酵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4期)

曲威,邵蕾,宋丽芬,徐榕雪[7](2015)在《油污土壤中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脂肪酶产生菌,进而获得高酶活菌株,试验采集东营胜利油田被废油长期污染的土壤,通过罗丹明B平板法进行菌株分离筛选,并采用橄榄油乳化法测定脂肪酶酶活。经16S r RNA鉴定,确定为铜绿假单胞菌属,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S8。并对该菌株的摇床培养产酶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S8菌株产脂肪酶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与条件为葡萄糖8 g/L,酵母粉8 g/L,硫酸铵6 g/L,花生油20 g/L,起始p H 7.0,接种量9%,温度30℃,发酵培养时间72 h,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出发菌株。(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6期)

付瑞敏,邢文会,谷亚楠,薛婷婷,杜茂林[8](2015)在《耐盐性脂肪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紫外线&He-Ne激光复合诱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富集、初筛和复筛从榨油厂附近的土壤中分离筛选耐盐脂肪酶产生菌ZF-9,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 RNA序列分析,菌株ZF-9被鉴定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产脂肪酶活力为44 U/m L。为增强该菌株的耐盐和产脂肪酶的能力,对其进行紫外线&He-Ne激光复合诱变,获得遗传稳定性良好的突变株ZF-9-14,其所产脂肪酶的酶活最高可达138 U/m L,此外还可耐受30%浓度的氯化钠。作为一种耐盐且高产脂肪酶的菌,该突变株在食品生产及环境修复等方面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08期)

毛恺[9](2015)在《脂肪酶产生菌F.Oxysporum_SHM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一种可以水解脂肪的酶类,催化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可以分泌脂肪酶,其中微生物脂肪酶广泛应用于脂肪的生产工业、去污工业和食品工业等领域。国内外对脂肪酶研究涉及脂肪酶结构催化特性、高产菌株选育和发酵条件控制等方面。本研究通过筛选鉴定得到一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脂肪酶生产菌株F.Oxysporum_SHM,并对其发酵条件和脂肪酶粗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探讨。首先采用橄榄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油脂实验室空气、居民家灶台和食堂附近土壤中筛选可以利用油脂的微生物,经过初筛和复筛获得一株酶活力相对较高菌株Y18,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其属于丛梗孢科(Monilianceae)镰孢菌属(Fusarium LK)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初步命名为F.Oxysporum_SHM。然后对该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在选出适宜的基础培养基后,对油脂、碳源、氮源、KH2PO4、Mg SO4、p H和装液量等单因素进行优化,并利用响应面设计(CCD)确定了发酵最优条件,即:1%亚麻籽油、0.5 g/L Mg SO4?7H2O、2.0 g/L K2HPO4?3H2O、8.0 g/L蔗糖、30.0 g/L胰蛋白胨、p H8.0、装液量30.0 m L/250 m L。在此条件下,预测发酵产脂肪酶活力为5566.85 U/m L,实际测得发酵产酶活力为5216.23 U/m L,与模型预测接近。最后对F.Oxysporum_SHM脂肪酶粗酶的酶学性质进行初步探讨。通过硫酸铵盐析、透析除盐、Mono Q阴离子交换层析得到较纯的F.Oxysporum_SHM脂肪酶,与发酵液相比纯化了27.10倍。对透析除盐后冷冻干燥的脂肪酶粗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该酶最适温度为40℃,并在45℃以下较稳定;该酶最适p H 9.0,在p H3.0~10.0范围内较稳定;Ca2+、Fe2+、Mn2+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脂肪酶活力,其中Fe2+作用显着,酶活力提高181%,Mg2+、Cu2+对酶活力有抑制作用,分别保留了83.82%和76.98%的残余酶活力;利用双导数法测定该脂肪酶水解p-NPP的Km为270.36 mg/L、Vmax为25.91 nmol/min·mg;通过与两种商品脂肪酶活力比较表明,F.Oxysporum_SHM脂肪酶活力较高,两种商品仅为其活力的6.2%和13.6%。(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5-05-01)

刘俊杰,刘茜,陈晓宁,姜俊慧[10](2015)在《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主要应用于食品工业,本研究从10份土壤样品中通过富集培养分离出6株产脂肪酶发酵,平板划线;然后对脂肪酶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葡萄糖1.5%、硫酸铵0.7%、磷酸氢二钾0.1%、牛肉膏1.25%、硫酸镁0.211%、橄榄油乳化液1.41%为发酵培养基,在250r/min、30℃下培养72h。此时可获得高产的脂肪酶菌株。酶活力的最适条件:温度50℃,p H 8.5,水浴30min。此时测定的酶活力最大。最后,对分离菌株进行常规方法的细菌鉴定。(本文来源于《中国果菜》期刊2015年04期)

脂肪酶产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饲料用脂肪酶产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G55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诱变,结合自然分离纯化,选育出了遗传稳定的高产菌株uan370(s)和uan783(s),其产酶量分别为2410 U/m L和2486 U/m L,相比出发菌株G55提高32.1%和36.3%。通过斜面连续传5代,证明两菌株的遗传稳定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酶产生菌论文参考文献

[1].胡珺.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及酶学性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2].张谦,贾佳,林智,郭宏涛,王剑英.饲料用脂肪酶产生菌——黑曲霉G55高产菌株的选育[C].中国职协2016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学校二等奖).2016

[3].李鑫玲,孙晓菲,李欣,李璇,张玉先.一株碱性脂肪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肉类工业.2016

[4].李娜.两株脂肪酶产生菌基因组扫描分析与HS-BTLm合成及功能鉴定[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赵雪,宋文刚,兰英.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基因的克隆表达[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朱珺,吴石金.胰脂肪酶抑制剂产生菌的筛选和鉴定[J].发酵科技通讯.2015

[7].曲威,邵蕾,宋丽芬,徐榕雪.油污土壤中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J].湖北农业科学.2015

[8].付瑞敏,邢文会,谷亚楠,薛婷婷,杜茂林.耐盐性脂肪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紫外线&He-Ne激光复合诱变[J].食品科技.2015

[9].毛恺.脂肪酶产生菌F.Oxysporum_SHM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条件优化[D].上海大学.2015

[10].刘俊杰,刘茜,陈晓宁,姜俊慧.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J].中国果菜.2015

标签:;  ;  ;  ;  

脂肪酶产生菌论文-胡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