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庄子心理哲学,大学生,心理调节,乐观豁达
心理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什芹[1](2018)在《庄子心理哲学在学生心理调节上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的道家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关于自由和生死的深刻见解是庄子心理哲学的精华部分,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体现。庄子的哲学观点和人生态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进行心理调节,从而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分析庄子心理哲学、中心心境、生死观、对人生的乐观对大学生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贺敏年[2](2018)在《心理、规范与实践:论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视域下的秩序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后实证主义背景下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一次方法论上的初步反思,并将二战以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向社会科学哲学的渗透与拓展作为本项研究的基本语境;进一步,本文着重将这一哲学的影响框定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关于心理哲学的评论,借此力图阐明其心理哲学在方法论上所呈现出的重要内涵与可能启示。基于此,本文首先聚焦于“过渡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本性与感觉心理秩序之间关联的思考。伴随着回归“现象”与“日常”,维特根斯坦逐渐意识到,有关感觉心理秩序的哲学刻画与感觉经验的日常表达紧密相连,而这种语用层面的概念牵连深刻地依赖于心理环境的识别方式,后者为个体实现人际身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由此力图澄清如下要旨:对于心理秩序与社会状态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方法论层面上深刻地依赖于某种植根于言语实践的语用秩序。进一步,言语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经验的拓展问题合力促使后期维特根斯坦从感觉语汇扩展到更复杂的心理概念。他结合对詹姆斯意识理论、柯勒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内容的考察,着重聚焦于心理秩序的语用规范内涵及其在日常言语实践中的运行细节,力图系统地澄清其中暗含的思想框架和哲学模型。这些内容构成了维特根斯坦后期思考的关键语境,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心理秩序与社会状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基于此,本文将尝试通过有关社会识别的叁个关键维度来着力呈现这种影响:规范性、客观性与复杂性。规范性向度的启动密切牵连着概念秩序的运行特征。本文将概念范畴的疆域进一步锚定在更具认知意蕴的知觉经验的层面上,着力剖析知觉经验的语用表达在何种意义上与概念秩序的规范内涵相互关联。进一步,我们将着重以麦克道威尔对维特根斯坦的转译作为个案来尝试重构前者对于概念秩序之规范特性的证成策略,并尝试指出麦克道威尔的寂静论立场的问题所在。关于概念规范性的剖析触及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之间的深刻关联,并且在有关实践推理与行动的因果客观性的哲学反思中得到了某种显着的例示。因此,本文将着重聚焦于行动分析的客观性问题在“因果性”这一特殊纽带上与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之间的“咬合”状态,并着力捕捉如下两个秩序想象模型在维特根斯坦哲学棱镜中所折射出的方法论内涵:其一,基于开端秩序的现象学模型对于“初始状态”及其衍生形态的刻画;其二,基于心理秩序的精神分析模型对于“内在性”观念框架的反思。关于实践推理的剖析显示出日常实践的复杂性内涵,后者与一个包含多元性、开放性、以及自指特征的智性状况的识别密切相关。进一步,本文将希尔贝克有关多元现代性的剖析作为日常实践的一个关键样本,后者所包含的多元分化的实践状况、多维增殖的开放模式、以及自我指涉的内在规范等样态,显着地凸显了日常实践的复杂特征。要点在于,这一关乎多元现代性的实践模型有赖于对维特根斯坦情境语用学等相关维度的重释,后者植根于日常性的识别以及有关日常语言秩序的哲学刻画。(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4-01)
郑立勇,孔燕[3](2017)在《哲学的意向性及心理哲学的发展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的思想核心,意向性理论深入分析和解答了许多哲学的基本问题。意向性是人的本质结构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动力,是揭开心理内在奥秘的枢纽。通过对心理问题的意向性分析,探讨了心理哲学的发展和应用,进而揭示心理哲学作为指导人类心灵的重要方式对心理学发展具有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合肥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高颖[4](2015)在《《俱舍论》色法心法观分析——一种心理哲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文献学、诠释学和跨学科比较的方法对《俱舍论》的色法、心法、心所法进行心理哲学的诠释,并将相关内容与现代心理学研究进行比较。通过对《俱舍论》色法观进行分析,总结了《俱舍论》中色法引生色法、色法引生心法、心法引生色法、心法引生心法的四种心色相生关系。通过对《俱舍论》的心法观进行分析,发现意根的解释是《俱舍论》的理论困境,对此,藏传佛教提出了意根识作为理解意根的关键,进而对意根识产生了叁种不同的解释。现代心理学还未见对意识功能的整体性研究,《俱舍论》的心法观可填补这一缺憾。通过对心所法观的总结和分析,归纳出入的一个心聚中所包含的十八到二十七种法,并澄清了与现代心理学的结构主义学派进行对比时所需的假设。(本文来源于《中国藏学》期刊2015年01期)
赵东霞[5](2014)在《以弗洛伊德心理哲学解析布兰奇的神经官能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欲望号街车》里布兰奇精神崩溃的过程。布兰奇的心理矛盾和现实世界的冲突均可以通过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来解释。布兰奇神经官能症的病例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弗洛伊德的学说。由此可见,剧作家威廉斯在塑造这一人物时受到弗洛伊德心理哲学的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长春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徐凯[6](2013)在《宗教的心理哲学理解及其交叉领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学科对宗教的理解不同。心理学与宗教的关系经历了从不融洽到融洽,特别是James对宗教的界定和分类影响并指导随后心理学对宗教的理解。随着宗教逐渐成为心理学界的热点领域,精神性成为宗教的替名词,在不少文献中混淆使用,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理解,但其实质是延续了心理学重视个人宗教经验的传统。而心理学对宗教的研究和理解,则需要进一步深入。(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13年01期)
申圆[7](2012)在《心理哲学视阈中的《赎罪》》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弗洛伊德﹑勒邦﹑马斯洛的心理哲学为理论支撑,试析《赎罪》中叁位主人公幽微的心理境况:重点介绍创作家与白日梦的关系,揭示幻想与现实间的落差;阐述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的关系,寻索布里奥妮的犯罪动机;分析自我与超我间的矛盾,解释负罪感的由来;解读动作失误等现象,探赜塞西莉娅和罗比的爱情心理。麦克尤恩将人物人格置于心理空间加以观照,使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与硝烟弥漫的外部现实世界交相呼应,为作品开创了自由的维度。(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2年04期)
刘纪璐[8](2011)在《张载与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当代学者来说,如何从经验考察来验证人是否有先天或普遍的道德情感会是很有启发的道德心理学议题。从道德心理哲学的角度重新解析张载以及王夫之的道德理论。探讨他们对道德的可能性,善的根源的解释,以及他们对恶如何产生,如何对付的主张,我们会发现,张载比较强调理性的重要性,而王夫之则从道德情感出发。两种理论的比较可以作为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朱童萍[9](2011)在《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一书不光论述了身心关系、认知过程、思维与语言、理想人格、幸福观等内容,而且深刻细腻的描述了特殊的意识状态——梦、“坐忘”,及其相关的心理感受。研究庄子的心理哲学思想无疑将丰富道家庄子哲学的研究内容,而且将对中国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庄子的心身观。首先,庄子认为“养形必先于物”(《庄子·养生主》),有了躯体之后才有精神。“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天地》),形体保持了精神,精神表现出不一样的特点,这便是性格。同时,庄子认为形与神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外表十分丑陋的人,其心灵却并不一定丑陋扭曲。其次,庄子认为“精而又精,反以相天”(《庄子·达生》)。人的主观精神对身体具有影响作用。养神对于保身养形很重要,人生病往往由于忧虑而“自伤”,并非被外物而伤。庄子的形神论体现了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及对人的个性性格的高度关怀。第二部分写庄子的认知观。首先,庄子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他把心理、意识比作镜子,主张心反映物,认为人的心理、意识反映的内容和材料来自外界客观现实。同时,庄子认为心理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映外部客观世界。这表现在人认识事物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物,并且人对物的认识会受到认知主体自身特性、个人先前经验、认识对象本身的限制。其次,庄子认为“知者,接也;知者,谟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庄子·庚桑楚》),将人的认知过程划分成两个阶段:“接知”和“谟知”。“接知”即为感知,是认知的第一个阶段,“谟知”即为思维,是认知的第二个阶段。第叁部分写庄子对“言”与“意”关系的认识。对此,庄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很多正确的发现。首先,庄子认为语言与思维是工具与目的的关系。其次,庄子认为语言在“达意”、“明道”上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叁,庄子深刻的认识到,语言与事物、思维与事物的关系,并不是一致的。语言与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而思维与事物则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最后,庄子区分了两个世界:可以言说的现象界和不可言说的本体界。借此,庄子告诉世人要回到事物本身去追求道,在实践中去了解道。庄子主张人们应去追求无为的自然,而不应去追求积极言说的人为。第四部分写庄子的“梦”和他书中所描写的特殊状态“坐忘”。首先依据佛洛依德梦的解析的观点对庄周梦蝶进行解析,借以了解庄子的心理状态。其次写庄子所讲的坐忘状态。这个状态很神秘,“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庄子·齐物论》)、“形……如槁木”(《庄子·齐物论》)、“心……如死灰”(《庄子·齐物论》),其实这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状态,和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静坐和超觉静坐是基本一致的。最后,写《庄子》书中符合高峰体验状态的内容。庖丁的“踌躇满志”(《庄子·养生主》)、庄子游于山林自然问的“欣欣然而乐”(《庄子·知北游》)、“出游从容”(《庄子·秋水》)的鱼之乐、庄周梦蝶的“栩栩然”(《庄子·齐物论》)等等“体道”状态都有关于高峰体验的描述。在体道的过程中,人们会体会到高峰体验。第五部分写庄子的理想人格。对于人格,庄子主要集中在探讨什么是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具有哪些特点。他认为理想人格首先能够心思通达、破除“成心”;其次能够超越世俗物欲的羁绊;其叁,拥有豁达的心态;其四,持有齐万物、齐物我的观点,没有绝对化的观念;其五,追求精神自由,追求道。第六部分写庄子对幸福的认识。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什么是幸福?如何才能得到幸福呢?庄子的解答富有智慧,引人深思。他认为安命顺物,达到游心逍遥的状态即是幸福。安命顺物是得到幸福的途径,游心逍遥即是幸福的状态。(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1-04-01)
白新欢[10](2004)在《心理哲学与哲学的心理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灵魂是整体和谐、有机统一的,众多的哲学分支形成了哲学这个具有健全生命力的整体。心理哲学作为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已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能性和现实上的必要性。哲学的反思特性必然涉及到作为整体的精神心理。精神心理与哲学之间具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和互相映现关系,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哲学的心理维度。(本文来源于《理论与现代化》期刊2004年03期)
心理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是对二十世纪下半叶后实证主义背景下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一次方法论上的初步反思,并将二战以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向社会科学哲学的渗透与拓展作为本项研究的基本语境;进一步,本文着重将这一哲学的影响框定在维特根斯坦中后期关于心理哲学的评论,借此力图阐明其心理哲学在方法论上所呈现出的重要内涵与可能启示。基于此,本文首先聚焦于“过渡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关于哲学本性与感觉心理秩序之间关联的思考。伴随着回归“现象”与“日常”,维特根斯坦逐渐意识到,有关感觉心理秩序的哲学刻画与感觉经验的日常表达紧密相连,而这种语用层面的概念牵连深刻地依赖于心理环境的识别方式,后者为个体实现人际身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他由此力图澄清如下要旨:对于心理秩序与社会状态之间关系的理解在方法论层面上深刻地依赖于某种植根于言语实践的语用秩序。进一步,言语实践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经验的拓展问题合力促使后期维特根斯坦从感觉语汇扩展到更复杂的心理概念。他结合对詹姆斯意识理论、柯勒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内容的考察,着重聚焦于心理秩序的语用规范内涵及其在日常言语实践中的运行细节,力图系统地澄清其中暗含的思想框架和哲学模型。这些内容构成了维特根斯坦后期思考的关键语境,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心理秩序与社会状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基于此,本文将尝试通过有关社会识别的叁个关键维度来着力呈现这种影响:规范性、客观性与复杂性。规范性向度的启动密切牵连着概念秩序的运行特征。本文将概念范畴的疆域进一步锚定在更具认知意蕴的知觉经验的层面上,着力剖析知觉经验的语用表达在何种意义上与概念秩序的规范内涵相互关联。进一步,我们将着重以麦克道威尔对维特根斯坦的转译作为个案来尝试重构前者对于概念秩序之规范特性的证成策略,并尝试指出麦克道威尔的寂静论立场的问题所在。关于概念规范性的剖析触及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之间的深刻关联,并且在有关实践推理与行动的因果客观性的哲学反思中得到了某种显着的例示。因此,本文将着重聚焦于行动分析的客观性问题在“因果性”这一特殊纽带上与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之间的“咬合”状态,并着力捕捉如下两个秩序想象模型在维特根斯坦哲学棱镜中所折射出的方法论内涵:其一,基于开端秩序的现象学模型对于“初始状态”及其衍生形态的刻画;其二,基于心理秩序的精神分析模型对于“内在性”观念框架的反思。关于实践推理的剖析显示出日常实践的复杂性内涵,后者与一个包含多元性、开放性、以及自指特征的智性状况的识别密切相关。进一步,本文将希尔贝克有关多元现代性的剖析作为日常实践的一个关键样本,后者所包含的多元分化的实践状况、多维增殖的开放模式、以及自我指涉的内在规范等样态,显着地凸显了日常实践的复杂特征。要点在于,这一关乎多元现代性的实践模型有赖于对维特根斯坦情境语用学等相关维度的重释,后者植根于日常性的识别以及有关日常语言秩序的哲学刻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什芹.庄子心理哲学在学生心理调节上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8
[2].贺敏年.心理、规范与实践:论维特根斯坦心理哲学视域下的秩序想象[D].浙江大学.2018
[3].郑立勇,孔燕.哲学的意向性及心理哲学的发展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7
[4].高颖.《俱舍论》色法心法观分析——一种心理哲学的视角[J].中国藏学.2015
[5].赵东霞.以弗洛伊德心理哲学解析布兰奇的神经官能症[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
[6].徐凯.宗教的心理哲学理解及其交叉领域研究[J].求索.2013
[7].申圆.心理哲学视阈中的《赎罪》[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
[8].刘纪璐.张载与王夫之的道德心理哲学[J].社会科学.2011
[9].朱童萍.庄子的心理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1
[10].白新欢.心理哲学与哲学的心理维度[J].理论与现代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