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化学感受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周渊涛,李玲,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1](2019)在《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是一类小分子的可溶性蛋白,在昆虫中发挥多种作用。本研究旨在组装中国北方主要草原害虫之一——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触角转录组,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以及分析其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方法】利用RNA-Seq对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组装;通过筛选转录组数据库、克隆及测序,鉴定出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应用q PCR分析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去除触角和口器的头、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胸部、跗节、翅和腹部)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成功构建了亚洲小车蝗成虫触角转录组,共获得61 629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733 nt,总长度和N50分别为45 175 449和1 130 nt。其中26 064个unigenes(42. 29%)注释到6个数据库(NR,NT,Swiss-Prot,KEGG,COG和GO)。通过Blast验证、克隆和测序鉴定出17个CSP基因; BlastP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亚洲小车蝗CSPs (OasiCSPs)与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CSPs (LmigCSPs)和沙漠蝗Schistocerca gregaria CSPs(SgreCSPs)关系最密切。q PCR分析表明,8个CSP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特别是,Oasi CSP8在下唇须和下颚须中高表达,而OasiCSP11和Oasi CSP13在触角中表达量最高。OasiCSP15在化学感受器官(触角、上唇、去掉下唇须的下唇、下唇须、下颚须和跗节)中的表达量远高于非化学感受器官(去掉触角和口器的头部、胸部、翅和腹部)中的表达量,而OasiCSP12在几乎所有测定的组织中具有相似的表达分布。【结论】OasiCSPs在亚洲小车蝗化学感受和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多种作用,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化学感受蛋白在亚洲小车蝗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杨娟娟,王远卓,魏博帆,邢秋婷,阚云超[2](2018)在《家蚕miR-301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表达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家蚕Bombyx mori miRNAs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进一步研究miRNAs及其靶基因在昆虫化学识别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筛选可能作用于家蚕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家族成员的miRNAs;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预测获得的候选miR-301和其作用的靶基因在家蚕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构建miR-301预测靶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与合成的miR-301 mimics或阴性对照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中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检测miR-301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是miR-301的预测靶基因,二者的结合位点位于csp9的3′-UTR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iR-301在交配后家蚕雌雄成虫触角和雄成虫头部都显着上调表达,靶基因csp9在对应组织中表达则显着下调。二者共转染HEK293细胞后,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表明,miR-301可以通过与csp9 3′-UTR的互作,显着抑制上游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是miR-301的靶基因,miR-301通过与靶基因3′-UTR的结合,在翻译水平上抑制csp9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李玲,周渊涛,谭瑶,周晓榕,庞保平[3](2018)在《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是一种在内蒙古草原上爆发成灾的新害虫。昆虫的化学感受蛋白(CSPs)是一类水溶性小分子蛋白,其主要功能是识别和传导环境中的化学刺激至受体,参与众多昆虫行为。本研究旨在鉴定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并对其表达谱进行分析。【方法】通过筛选本实验室组装的沙葱萤叶甲转录组鉴定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沙葱萤叶甲不同发育阶段(卵、1-3龄幼虫、蛹和成虫)和成虫组织[触角、头(去触角)、胸、腹、足和翅]中的表达水平。【结果】鉴定出10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将其命名为Gdau CSP1-10(Gen Bank登录号:KY885471-KY885480)。10条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范围为17.27%~62.79%,彼此间分化程度较高。通过NCBI的Blast比对结果显示,Gdau CSPs与榆黄毛萤叶甲Pyrrhalta maculicollis的Pmac CSP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为90%。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种Gdau CSPs首先与榆黄毛萤叶甲的Pmac CSPs聚为一支。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Gd CSPs在不同发育阶段中的表达量有显着差异,Gdau CSP4-5,Gdau CSP7-8和Gdau CSP10 5个Gd CSPs在成虫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阶段,而Gd CSP2在卵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阶段;Gd CSPs不仅表达于成虫触角中,在头(去触角)、胸、腹、足、翅等其他部位也有表达,且10个Gd CSPs在沙葱萤叶甲成虫各组织中有着不同的表达谱,其中Gdau CSP2,Gdau CSP4,Gdau CSP5,Gdau CSP8和Gdau CSP9 5个Gd CSPs在雌成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结论】结果提示化学感受蛋白在沙葱萤叶甲的生长发育和化学感受过程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的生理功能及化学通讯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李竹梅[4](2018)在《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 Tsai and Li)是我国重要的针叶林害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华山松大小蠹除迁飞成虫短暂的扩散期以寻找新的寄主植物和配偶外,其它所有虫态都生活在华山松韧皮部,具有很强的隐藏性,防治困难。华山松大小蠹利用聚集信息素调节对寄主树木的大量入侵,而其对信息素的反应又受到寄主和非寄主树木释放的气味调节,华山松大小蠹对寄主和非寄主挥发物以及昆虫信息素都有强烈的电生理响应,灵敏的化学感受系统在华山松大小蠹觅食、交配、寻找产卵地、回避毒素、逃离天敌追踪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CSPs)和味觉受体(GRs)基因的鉴定及功能解析有助于探索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的分子机制,也可为利用信息素调节华山松大小蠹的种群密度和发生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对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的系统发育、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表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基因在取食和饥饿诱导下的表达差异、华山松大小蠹CSPs结合特性、RNA干扰CSP基因对华山松大小蠹触角电生理响应的影响,揭示华山松大小蠹CSPs和GRs在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和信息素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9条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的全长序列。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它小蠹虫有很高相似度,为同源基因,可能具有相似的表达谱和功能。且9条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自身相似度很低,说明具有多种功能。2.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模式。DarmCSP4、DarmCSP5和DarmCSP6在老熟幼虫和蛹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阶段,DarmCSP2和DarmCSP9在羽化之前上调,说明这5个基因参与了华山松大小蠹的变态。DarmCSP1、DarmCSP3、DarmCSP7和DarmCSP8在成虫期相对表达量高于其它阶段,说明与华山松大小蠹成虫特异性化学感受行为(寻找新的寄主和求偶)有关。DarmCSP1、DarmCSP2、DarmCSP3和DarmCSP7在触角中的相对表达量较其它组织高,其中DarmCSP3在触角中特异表达,说明DarmCSPs基因可能在嗅觉中起作用,主要参与识别挥发性的化合物(性信息素和植物寄主挥发物)。而DarmCSP2、DarmCSP4、DarmCSP5、DarmCSP8和DarmCSP9基因在口器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组织,说明该基因可能在味觉中起作用,主要功能与识别食物中的非挥发性物质或近距离检测气味分子有关。总之,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的表达谱表明华山松大小蠹CSPs基因可能参与调控发育、嗅觉和味觉感受等多种功能。3.华山松大小蠹的CSPs基因在迁飞成虫的取食和饥饿处理中呈现多样的表达模式。DarmCSP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的取食阶段呈现出下调(DarmCSP1和DarmCSP2雌雄虫)或先下调后上调(DarmCSP3和DarmCSP6雌雄虫和DarmCSP4雄虫)的趋势,表明这些CSPs基因在华山松大小蠹取食时相互协调,一起调节气味分子的转运。同时DarmCSP8(雌雄虫)和DarmCSP4(雌虫)在取食阶段呈现上调趋势,表明可能与识别和运输寄主植物非挥发性次生代谢物有关。在饥饿处理中雌雄华山松大小蠹的DarmCSP2、DarmCSP8和DarmCSP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上调,且上调时间不一样,说明它们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寄主的寻找。4.荧光竞争试验结果表明DarmCSP2和DarmCSP9与选出的10种寄主挥发物和4种信息素都有强的亲和力,并且DarmCSP2对所有物质的亲和力都比DarmCSP9强,表明这两种蛋白质既能与寄主挥发物结合又能与华山松大小蠹的信息素结合,在华山松大小蠹的化学感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DarmCSP2的3D模型中,DarmCSP2的I73和W80残基与SgerCSP4中信息素结合的关键活性位点I76和W83相对应,表明这两个位点在信息素结合中发挥重要作用。5.对华山松大小蠹迁飞成虫进行RNAi,结果表明干扰后DarmCSP2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并且华山松大小蠹的触角对6种寄主挥发物((+)-α-Pinene、(+)-β-Pinene、(-)-β-Pinene、(+)-Camphene、(+)-3-Carene和Myrcene)的电生理反应也显着降低,但是对其它寄主挥发物和信息素的电生理反应没有变化。表明DarmCSP2可能在华山松大小蠹的嗅觉上起关键作用,并且DarmCSP2与多种载体蛋白(包括其它CSPs和OBPs)共同合作运输大量的化合物。6.通过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1条华山松大小蠹GRs基因的全长序列。经与其它昆虫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可以确定获得的GR属于CO_2 GR,并且与果蝇的DmelGR63a和其它昆虫的GR3同源,因此命名为DarmGR3。DarmGR3在迁飞成虫和新入侵成虫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阶段,并且在迁飞成虫触角中的表达显着显着高于其它组织,说明其在华山松大小蠹寻找新寄主、配偶和产卵位置中等活动中发挥作用。在饥饿72 h后,雌雄迁飞成虫中DarmGR3相对表达量都显着上调,也说明其可能参与了寻找寄主植物。(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可可[5](2018)在《苹果小吉丁虫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利用复杂和敏锐的嗅觉系统在生境中准确识别气味物质、趋利避害,进而完成觅食、产卵、躲避天敌等生理活动。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能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和信息素,是昆虫嗅觉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属鞘翅目(Coleoptera)、吉丁虫科(Buprestidae),是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它对我国新疆自治区的天山野果林造成了近乎毁灭性的危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因此,从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生态学方向出发,深入系统性地探究化学感受蛋白的作用机理,对防治苹果小吉丁虫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四条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malCSP1、AmalCSP4、AmalCSP5和AmalCSP8的序列和理化性质,及其在雌雄成虫不同组织和部位的表达量,发现AmalCSP1在雄虫触角、雌虫的腹部和翅表达量较高,推测其主要识别性信息素;此外,AmalCSP4和AmalCSP5在触角和腹部的表达量均高于其它组织,且两者在雌虫触角中的表达量均显着高于雄虫,说明两者可能具有结合普通气味物质和合成性信息素的功能;而AmalCSP8在雌雄成虫中均大量表达,但差异不显着,推测其很有可能在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中发挥作用。经原核表达,成功构建表达载体,通过诱导重组质粒的表达和SDS-PAGE分析,发现这四种蛋白主要都在上清液中进行表达。利用Ni-NTA His·Bind Resin纯化柱进行蛋白纯化,测得重组蛋白CSP1、CSP4、CSP5、CSP8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41mg/mL、0.42 mg/mL、0.56 mg/mL和0.50 mg/mL。选取1-NPN为荧光探针,利用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检测四种重组蛋白与苹果小吉丁虫主要寄主植物挥发物(共40种)的结合能力。测得AmalCSP4、AmalCSP5和AmalCSP8的结合常数(Kd)分别为8.199μM、6.954μM和6.924μM。其中CSP5能结合13种气味配体,结合十二醇、十二醛的能力最强,但不结合烷烃类和腈类物质;CSP8仅能结合8种配体,对烷烃类、腈类、醛类均不能有效结合,但对α-蒎烯、α-罗勒烯及双戊烯有着较强的结合能力;而AmalCSP1和AmalCSP4均不能与候选的40种挥发物有效结合,推测它们可能不执行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功能,但是否识别苹果小吉丁虫性信息素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齐磊[6](2017)在《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在意大利蜜蜂虫蛹期及成年工蜂中的时空表达水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蜜蜂作为真社会性昆虫,是人们探究动物复杂行为的最好的模式生物之一。而化学感受蛋白(chemonsensory protein,CSPs)是一种小的可溶性蛋白,广泛存在于昆虫的触角等化学感受器中,在昆虫的化学感受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在蜜蜂中一共发现了6种化学感受蛋白,而其在蜜蜂中的具体功能尚不完善。本次研究旨在探究化学感受蛋白在意大利蜜蜂虫蛹期及成年工蜂中的时空表达水平及功能。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6种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mel-CSP1、Amel-CSP2、Amel-CSP3、Amel-CSP4、Amel-CSP5和Amel-CSP6)在不同日龄工蜂(16、12、18、28日龄)触角中CSPs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来确定CSPs在意大利蜜蜂工蜂发育过程中的是否具有时间特异性;然后再对6种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在虫蛹期的表达水平,以及哺育蜂和采集蜂的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和腿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确定CSPs在意大利蜜蜂中的空间分布情况。本次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Amel-CSP1~Amel-CSP6在意大利蜜蜂中的时间表达水平化学感受蛋白基因Amel-CSP1在28日龄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显着高于其在其他日龄工蜂中的表达水平(P<0.05),Amel-CSP1在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随工蜂日龄的增长而提高,在1日龄工蜂触角中含量最低。Amel-CSP2在1日龄工蜂触角的表达量最高,而随着日龄增长显下降趋势,在28日龄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最低。Amel-CSP3其在28日龄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极显着的高于其他日龄(P<0.01);Amel-CSP4在工蜂触角中表达水平随着工蜂日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Amel-CSP5在不同日龄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相对稳定,没有时间特异性(P>0.05);Amel-CSP6在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随着日龄的增加而降低,28日龄时最低。2、Amel-CSP1~Amel-CSP6在意大利蜜蜂中的空间表达水平Amel-CSP1在工蜂的触角和头部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而在幼虫,蛹,胸部,腹部,腿部的表达水平较低,其在工蜂触角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部位(P<0.05)。Amel-CSP2在触角中有所表达,在其他部位的表达量较低。Amel-CSP3在幼虫,蛹,哺育蜂和采集蜂各部位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Amel-CSP4仅在工蜂触角表达,其他部位的表达水平很低,甚至不表达。Amel-CSP5在幼虫、蛹及工蜂所有部位中的表达量都很低。Amel-CSP6与Amel-CSP3相似,在幼虫,蛹,哺育蜂和采集蜂中都有较高的表达水平。除Amel-CSP5在工蜂中的表达没有明显的时间特异性外,其他5种CSPs均具有明显的时空表达特异性,这对整个CSPs家族对意大利蜜蜂生长发育的功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赵洁,程代凤,陆永跃[7](2016)在《棉花粉蚧化学感受蛋白基因PsCSP10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克隆出了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Ps CSP10的全长c DNA(Gen Bank登录号:KT958555),其核苷酸序列长640 bp,编码128个氨基酸,预测其成熟蛋白分子量14.99 k D,等电点6.61,且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符合昆虫CSPs的典型特征。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其他昆虫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50%-56%。应用Real-time PCR测定的结果表明棉花粉蚧各发育阶段中Ps CSP10均有表达,但在雄成虫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发育阶段。在分别用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 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饲养获得的雄成虫中Ps CSP10相对表达量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棉花粉蚧中Ps CSP10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赵洁,陆永跃[8](2015)在《棉花粉蚧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与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广泛存在于各种昆虫中,与昆虫识别外界信息密切有关。从棉花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转录组数据中分析、获得12条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分别命名为Psol CSP1-Psol CSP12。这些基因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CSPs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与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及半翅目昆虫的化学感受蛋白相似性都在10%~50%之间,说明CSPs序列在物种之间高度保守。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棉花粉蚧CSPs的分子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2期)
王思豹,张帅,雒珺瑜,李兆群,吕丽敏[9](2015)在《大草蛉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palCSP3组织表达谱及气味结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昆虫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具有结合和运载气味分子穿过感器淋巴液到达嗅觉受体的作用,但尚未见有关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CSP功能的报道。本研究克隆得到大草蛉Cpal CSP3基因,利用RT-q PCR技术测定了其在成虫各组织的表达谱,发现Cpal CSP3基因主要在雌雄虫的触角和头部表达,暗示该基因参与了大草蛉的嗅觉及味觉感受。为探讨其嗅觉功能,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和荧光竞争结合试验测定了Cpal CSP3蛋白与84种气味物质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Cpal CSP3蛋白与橙花叔醇、(+) ̄雪松醇和β ̄紫罗兰酮具有很高的结合能力,结合常数(Ki)为8.79~9.79μmol·L-1;与根皮苷、月桂醛、乙酸香叶酯和α ̄蒎烯也有较高的结合能力,Ki为11.54~19.06μmol·L-1。分析认为,Cpal CSP3蛋白可能在大草蛉对这些气味的嗅觉感受中起作用,使得大草蛉能对害虫寄主植物有效定向进而搜寻到猎物。(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娟,张礼生,刘晨曦,王孟卿,张海平[10](2014)在《大草蛉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Rambur)]是蚜虫、叶螨、鳞翅目卵以及低龄幼虫等多种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它们对被捕食者的成功捕获得益于其能够有效感知环境中的信息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大草蛉触角嗅觉系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为明确大草蛉嗅觉形成中重要功能因子的嗅觉识别机制及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选取从大草蛉触角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的一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CSP)基因CpalCSP序列,利用RT-PCR方法,克隆了该基因序列的编码区。序列分析表明,该编码区开放阅读框长381bp,编码127个氨基酸,推测的编码蛋白的相对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31.51kD和5.30。同源性比较发现,在氨基酸水平上,大草蛉CpalCSP与其他昆虫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同源性较近,其相似性均在36%~41%,其中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 CSP基因一致性达41%,与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CSP6基因一致性达40%,与甜菜夜蛾SpodopteraexiguaCSP2基因一致性达39%,与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CSP11基因一致性达38%,与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Hufnagel CSP8基因一致性达37%,与赤拟谷盗TriboliumcastanteumCSP10基因一致性达35%。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c(+)-CpalCSP,经IPTG诱导,大草蛉化学感受蛋白CSP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高效表达。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CpalCSP在大草蛉嗅觉识别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合理利用大草蛉进行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5)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家蚕Bombyx mori miRNAs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进一步研究miRNAs及其靶基因在昆虫化学识别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和筛选可能作用于家蚕化学感受蛋白CSPs基因家族成员的miRNAs;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预测获得的候选miR-301和其作用的靶基因在家蚕成虫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构建miR-301预测靶基因3′-UTR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与合成的miR-301 mimics或阴性对照转染人胚肾细胞HEK293,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中荧光素酶活性变化检测miR-301对其靶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是miR-301的预测靶基因,二者的结合位点位于csp9的3′-UTR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iR-301在交配后家蚕雌雄成虫触角和雄成虫头部都显着上调表达,靶基因csp9在对应组织中表达则显着下调。二者共转染HEK293细胞后,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表明,miR-301可以通过与csp9 3′-UTR的互作,显着抑制上游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表达。【结论】家蚕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是miR-301的靶基因,miR-301通过与靶基因3′-UTR的结合,在翻译水平上抑制csp9的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周渊涛,李玲,庞保平,单艳敏,张卓然.亚洲小车蝗触角转录组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表达谱分析(英文)[J].昆虫学报.2019
[2].杨娟娟,王远卓,魏博帆,邢秋婷,阚云超.家蚕miR-301对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sp9表达的调控[J].昆虫学报.2018
[3].李玲,周渊涛,谭瑶,周晓榕,庞保平.沙葱萤叶甲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谱分析(英文)[J].昆虫学报.2018
[4].李竹梅.华山松大小蠹化学感受蛋白和味觉受体基因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孙可可.苹果小吉丁虫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齐磊.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在意大利蜜蜂虫蛹期及成年工蜂中的时空表达水平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7
[7].赵洁,程代凤,陆永跃.棉花粉蚧化学感受蛋白基因PsCSP10的克隆及表达谱分析[J].环境昆虫学报.2016
[8].赵洁,陆永跃.棉花粉蚧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与进化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5
[9].王思豹,张帅,雒珺瑜,李兆群,吕丽敏.大草蛉化学感受蛋白基因CpalCSP3组织表达谱及气味结合特性分析[J].棉花学报.2015
[10].王娟,张礼生,刘晨曦,王孟卿,张海平.大草蛉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C].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