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良性病变论文-亓燕

胃良性病变论文-亓燕

导读:本文包含了胃良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腔充盈,超声,谐波,超声造影

胃良性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亓燕[1](2017)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胃部不适的患者80例,随机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分为造影组和超声组,每组各40例,超声组患者入院之后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并利用二维超声观察患者胃部;造影组患者在超声组的基础之上,再联合采用反脉冲谐波显像技术进行二次超声造影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结果。结果主要病种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间质瘤以及胃壁息肉样病变等,各种病种的超声符合率和胃镜符合率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胃部疾病时,胃腔充盈下可以采用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的联合检测方法,此法不仅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还可提高诊断率和预后质量,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时光,范玉瑶,韩大正,吴俊[2](2017)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并对比胃镜、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在胃良性病变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先后为患者实行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检查,并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各良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1)胃炎:造影80.56%,胃镜97.22%;(2)胃十二指肠溃疡:造影91.30%,胃镜100%;(3)胃间质瘤:造影100%,胃镜61.54%;(4)胃壁息肉样病变:造影与胃镜均为100%。造影检查总正确率为88%,胃镜检查总正确率为92%。除胃间质瘤和胃炎之外,其余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良性病变,行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取得与胃镜相近的诊断效果。(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段秀芳,曹俞荣,翟惠萍[3](2014)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胃腔充盈下,比较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和胃镜检查对胃良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88例确诊为胃良性病变患者分别实施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和常规胃镜检查,间隔时间2-7d。比较两种检查结果与胃良性病变诊断的复合情况。结果胃腔充盈状态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与胃镜检查相仿(90.9%vs.94.3%)(P>0.05);前者对胃绒毛管状腺瘤的诊断符合比例高于后者(P<0.05)。结论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准确性与胃镜检查相仿;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能更客观地反映病变部位的灌注情况,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4年14期)

董超,郭君,刘焱,王敏娜,杨帆[4](2012)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观察胃良性病变,并与胃镜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胃良性病变的超声特征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观察胃良性病变,再以反向脉冲谐波显像技术对二维超声难以定性的病变行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分析胃良性病变的造影灌注特征。以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结果与胃镜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后二维超声胃炎表现为胃壁增厚层次可见,溃疡可见胃壁局部凹陷,胃间质瘤见起自胃壁的局限性肿物,胃绒毛管状腺瘤可见胃腔内蘑菇形低回声肿物。谐波超声造影实时观察,胃炎性病变增厚胃壁与周围正常胃壁同步增强及退出,小溃疡边界更为清晰,较大溃疡谐波超声造影技术早期可见溃疡底部及周边增厚胃壁内纵行梳齿状的微血管,胃间质瘤清晰显示肿物起自胃壁,胃绒毛管状腺瘤造影可见肿物整体快速增强,而后缓慢退出。超声检查胃黏膜下及外生性肿物病理符合率高于胃镜,胃镜对溃疡及慢性胃炎诊断病理符合率优于超声。结论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技术能够很好地显示胃壁全层病变的形态范围,并能结合病变区域微血管灌注情况,对病灶的定位、良恶性鉴别有更进一步的判断。与胃镜结合能够明显提高病变诊断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期刊2012年21期)

王春玲,袁培忠[5](2011)在《胃良性病变的病理与胃癌的关系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文献报道用黏液组织化学法对胃肠黏膜组织分泌黏液性质的研究,证明胃肠上皮中有两种黏液成分,即中性黏液物质和酸性黏液物质,又可分为硫酸化黏液物质及唾液酸黏液物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1年16期)

黄恺,傅红,师英强,周烨,杜春燕[6](2009)在《胃良性病变行全胃切除2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全胃切除术主要用于胃癌的手术治疗,及伴转移的胰腺非β细胞瘤内科治疗失败的顽固性多发性胃溃疡患者.本文报道2例胃良性病变患者全胃切除的外科诊治经过,结合文献及临床医疗实践,提出胃良性病变全胃切除的手术指征.(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9年18期)

乔文,胡家露[7](2004)在《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与胃良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r pylori,Hp)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cytotoxin associated gene,cagA)与胃良性病变的相关性,试图判定cagA基因对胃癌的预测价值。方法首先收集胃粘膜活检标本,建立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菌株库,扩增、纯化和酶切PcagA质粒获取杂交探针,~(32)P-adATP标记探针,用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菌株DNA点膜,进行菌落杂交,放射性自显影。统计学分析cagA阳性率与胃(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6-30)

张树华,郑国均,吴照敏[8](2000)在《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意义。用目镜测微尺对不同部位的胃粘膜肌厚度进行测量 ,部分病例做网状纤维和 VG染色。结果显示根据粘膜肌的形态学变化 ,把增厚之粘膜肌分作叁个类型 :即炎性增厚、肌性增厚和纤维性增厚 ,粘膜肌的改变与相应区的胃粘膜病变有关。结果表明粘膜肌的改变有叁种类型 ,胃窦区的病变较体区重 ,粘膜肌的形态改变可能影响胃粘膜腺体的分泌 ,并有利于粘膜内癌向粘膜下侵犯。(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张树华,郑国均,吴照敏[9](2000)在《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源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病理科和滨州地区人民医院病理科,胃良性病变47例均为胃大部切除标本,其中慢性消化性溃疡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例,胃息肉2例。 1.2 方法 标本均经100mL/L的福尔马林固定,参照文献[1]方法取材,即沿胃小弯幽门切端至贲门切端全长取一长条并按顺序编号,胃窦大弯、体大弯、窦前后壁、体前后壁分别取材,病变处另取材,每例取材12~14块,常规处理组织,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用CMIAS多功能真彩色图象分析系统对不同部位粘膜肌厚度作了测量,对粘膜肌相应部位的粘膜病变重新作了观察分型,选择部分病例做了网状纤维(Gordon and Sweet法)和VG染色。 另对5例早期胃癌标本也按上述取材方法做了多处取材,以观察其粘膜肌的改变,并与胃良性病变的粘膜肌改变作了比较。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0年04期)

高华,袁媛,吴烨秋,王兰,叶千红[10](1998)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良性病变与p16蛋白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良性病变与p16蛋白表达的研究高华袁媛吴烨秋王兰叶千红王梅先(肿瘤研究所胃癌研究室,沈阳110003)关键词胃;幽门螺旋杆菌;p16蛋白;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4期)

胃良性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并对比胃镜、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在胃良性病变上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择取2012年10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胃良性病变的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先后为患者实行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检查与胃镜检查,并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各良性病变的诊断正确率:(1)胃炎:造影80.56%,胃镜97.22%;(2)胃十二指肠溃疡:造影91.30%,胃镜100%;(3)胃间质瘤:造影100%,胃镜61.54%;(4)胃壁息肉样病变:造影与胃镜均为100%。造影检查总正确率为88%,胃镜检查总正确率为92%。除胃间质瘤和胃炎之外,其余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良性病变,行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可以取得与胃镜相近的诊断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胃良性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亓燕.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7

[2].时光,范玉瑶,韩大正,吴俊.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3].段秀芳,曹俞荣,翟惠萍.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2014

[4].董超,郭君,刘焱,王敏娜,杨帆.胃腔充盈下超声联合谐波超声造影对胃良性病变诊断与胃镜对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

[5].王春玲,袁培忠.胃良性病变的病理与胃癌的关系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6].黄恺,傅红,师英强,周烨,杜春燕.胃良性病变行全胃切除2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

[7].乔文,胡家露.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与胃良性病变的相关性研究[C].第叁届中日消化内镜及胃肠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8].张树华,郑国均,吴照敏.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及其意义[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0

[9].张树华,郑国均,吴照敏.胃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粘膜肌形态改变[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

[10].高华,袁媛,吴烨秋,王兰,叶千红.幽门螺杆菌感染胃良性病变与p16蛋白表达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8

标签:;  ;  ;  ;  

胃良性病变论文-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