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松耦合变压器模型,仿真研究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杨婧翌[1](2019)在《井下电子工具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需要实时读取数据,也不需要经常调节井下流量的油藏开采工艺,可以采用无缆的电子工具测量地层参数,以提高系统安全性、降低开采成本。但是无缆的电子工具在井下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补充电能,采用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可能的技术方法。由于油气井下高温、高压及油水介质的特殊环境,建立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模型,研究金属保护筒和油水介质对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影响,是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阶段性成果如下:1.对比分析常用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方法,针对井下电子工具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特殊性,提出了互套式螺旋结构的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方案。2.考虑井下油水介质、发射线圈保护筒和接收线圈保护筒的电磁特性,建立了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改进螺线管模型、改进互感模型和损耗模型,提出了串-串型谐振补偿网络,以提高电能传输效率。3.基于建立的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模型,搭建了仿真平台,研究了主要结构参数变化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最优的机械结构参数;设计、制成了一套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原理样机,并进行了验证性测试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改进螺线管模型、改进互感模型和损耗模型的正确性,以及工作参数和结构参数的合理性。本文完成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对设计井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工程样机、优化工作参数具有指导性意义,所建立的模型还可为水下运载工具、海洋钻井工具等具有类似工作环境的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9-06-11)
吴翠杨[2](2019)在《恒流型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拓扑结构是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拓扑结构使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有不同的输出特性。为了在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中实现恒流输出,选择了LCCL-C型拓扑结构。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和互感电路模型,分别针对发射侧电路和接收侧电路进行建模和分析,说明输出电流的计算方法,并证明所选择的LCCL-C补偿结构中输出电流与负载电阻无关。最后采用Multisim软件对所选择的补偿结构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选择的LCCL-C补偿结构可使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实现恒流输出。(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郑文轩,谢鸥,丁杨,邢梦媛[3](2019)在《自主水下机器人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自主水下机器人(AUV)水下接触式充电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电磁耦合的非接触式水下充电方法。建立了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电路模型,分析了电能传输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测试了不同间隙介质和间隙距离对传输效率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4期)
范沛,冯平法,张建富,蔡万宠,马原[4](2019)在《GMM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的部分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设计与补偿》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接触电能传输是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的完全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完整的原边磁芯与自动换刀系统结构上的干涉影响了超声刀柄的自动换刀。建立了部分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型,依据模型设计出电能传输的原、副边结构和线圈参数,并对其进行了电学仿真。为提升电能传输的效率,对部分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的电学补偿进行了研究。针对一种使用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GMM)的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结合其电学特性设计出电路补偿网络,试验验证了部分耦合式电能传输及其补偿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由于结构问题造成原、副边线圈间的漏磁较多,部分耦合式的电能传输效率和系统输出振幅均稍小于全耦合式的电能传输方式,但是通过合理的电学补偿方式完全可以满足超声加工的要求。对于GMM旋转超声加工系统,采用单边串联补偿方式能够在简化系统设计的同时,保证较高的电能传输能力。(本文来源于《航空制造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丰江波[5](2019)在《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能传输方式,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本身具有无摩擦,无电火花,可以在相对运动的状态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特点。系统本身的传输效率是考察的重点,而频率为松耦合变压器的传输效率的重要因素,同时补偿以及系统各个结构的设计对于该电能传输系统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对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进行结构以及工作原理上分析,对松耦合变压器进行建模分析,得到松耦合变压器漏感以及互感等效模型,由此推导出松耦合变压器传输效率与频率之间的关系。基于传输效率的关系,分析相关的补偿拓扑结构,并在有限元物理场分析软件COMSOL下对比在不同频率之下,补偿前以及补偿后的输出功率,以及传输效率与频率之间的对比图,仿真结果表明松耦合变压器传输效率会在某个高频处达到最大。其次,基于当前叁种高频的产生方式,选择并设计了以功率放大电路以及信号发生器为原理的高频电源,对带有补偿的松耦合变压器进行频率与效率实验测试,得到相应的最佳频率。之后,对于松耦合变压器电能传输所需要的最佳频率通过逆变电路进行设计,得到该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高频模块。再次,对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直流电源以及稳压电路,整流滤波电路进行原理分析,通过protel绘制实际电路,形成开环系统,之后,在MATLAB中建立相关的仿真模型,分析其在加入反馈以及开环的不同形态,得到反馈后恒流以及恒压输出。应用STM32芯片对系统进行电压、电流以及频率采样,从而实现该叁者之间的反馈,从而构成反馈闭环控制系统。最后,搭建了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测试。对稳压电路、高频模块以及系统的输出性能进行实验测试,实现输出功率1KW的实验平台,通过闭环反馈控制,实现末端电压、电流恒定,达到电压源以及电流源。为进一步研究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3-01)
连鸿强,汪旭东,许孝卓,刘亚平[6](2019)在《基于SP-LCL补偿的PPMLM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初级永磁式直线电机(PPMLM)是将线圈和永磁体同时布置在转子侧,定子侧只有开槽的铁心,非常适合低成本的长行程运行,但是传统的拖缆或滑触供电方式限制了该类电机的推广应用。此处采用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方式给PPMLM供电,具有成本低、带载能力强、行程不受限制等特点。提出了一种串并LCL(SPLCL)型补偿电路,在补偿电路的初级采用SP混合补偿,接收端采用LCL混合补偿。首先,通过对次级LCL混合补偿分析得到负载端稳压输出特性。采用阻抗值分析法对初级电路进行补偿,使SP补偿具有恒流输出特性。之后给出ICPT系统恒压稳流频率固定的条件,同时分析了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刘毅[7](2018)在《非接触式耦合谐振电能传输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接触式耦合谐振电能传输系统又被称为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摆脱了对导线的依赖,克服了在医疗领域,水下矿井工作等方面的诸多不便。本文以四线圈系统为模型,研究了磁耦合谐振技术。具体研究内容为:从耦合模理论与电路理论入手,对系统发射端的设计和线圈设进行分析。根据电路理论搭建系统模型,从数学角度理论分析推导四线圈系统输出功率和输出效率的关系。研究了系统的谐振补偿电路,通过电磁仿真软件Ansoft Maxwell对四线圈系统模型分析,得出涡流场中四线圈模型周围磁场分布,在瞬态场中使用Ansoft Maxwell与Simplorer进行联合仿真。说明了谐振补偿的必要性。分析系统工作频率,耦合系数,和传输距离等参数对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提供了选取线圈参数的依据。提出一种提高系统传输性能的优化因子?,使得系统在其固有工作频率下保持最大传输效率,避免了频率分裂现象的产生。并提出一种发射端复合式谐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并做了简单分析,为日后无线电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最后对系统发射端和接收端主电路进行分析设计,给出系统驱动电路,逆变电路等主电路设计,搭建出适用于四线圈ssss型系统的低功率实验装置,给出实物电路和实验分析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11-14)
高键鑫,吴旭升,高嵬,冯进[8](2018)在《基于临界导通模式的单位功率因数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参数设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电磁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ICPT)系统单位功率因数电能接收端参数设计过程需要反复仿真迭代、设计过程较为繁琐。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近似解析法求解单位功率因数ICPT系统接收端参数设计方法。在分析临界导通模式(CRM)LCL谐振变换器激励下整流桥工作状态的基础上,采用微分方程建立了LCL谐振变换器的输入电压、电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LCL谐振变换器并联谐振电容的基波电压对其实际电压进行近似处理,给出交流侧接CRM LCL谐振变换器的整流电路等效电感和等效电阻计算方法。进而提出CRM LCL谐振变换器的参数设计方法,使得CRM LCL谐振变换器工作在接近单位功率因数状态。最后,搭建2k W ICPT系统原理样机,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谢鸥,李华,周莲[9](2018)在《旋转超声振动加工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旋转超声振动加工中接触式超声频、大功率电能传输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电磁耦合感应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方法。理论分析了非接触松耦合变压器的参数设计,建立了以压电换能器和松耦合变压器为总负载的原边电端阻抗匹配模型。实验研究了电源频率、磁芯间距对电能传输效率的影响,测试了系统工作过程中磁芯的温升变化,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能够满足旋转超声振动加工要求。(本文来源于《现代制造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孟巍,张国强,菅志军,李春楠[10](2018)在《一种井下非接触电能信号耦合传输装置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在石油钻井井下工具中相对转动的两部件间传输电能和信号,设计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非接触电能信号耦合传输装置,它可以在井下恶劣的环境中替代有线电连接和滑环连接,并提供无可比拟的可靠性。该装置通过非接触式电磁耦合将初级输入的直流电源传送到次级,为次级所连其它设备提供电源;同时为初级和次级两端连接的控制设备提供半双工双向串行数字信号通道。经实验验证,该装置在150℃的高温条件下,可以实现稳定的电能与信号传输;在输入功率300 W的条件下,功率传输效率达到70%以上,而通信误码率小于1×10~(-4)。该装置已应用于旋转导向钻井工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管材与仪器》期刊2018年01期)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拓扑结构是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拓扑结构使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有不同的输出特性。为了在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中实现恒流输出,选择了LCCL-C型拓扑结构。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和互感电路模型,分别针对发射侧电路和接收侧电路进行建模和分析,说明输出电流的计算方法,并证明所选择的LCCL-C补偿结构中输出电流与负载电阻无关。最后采用Multisim软件对所选择的补偿结构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选择的LCCL-C补偿结构可使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实现恒流输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接触式电能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1].杨婧翌.井下电子工具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建模[D].西安石油大学.2019
[2].吴翠杨.恒流型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研究[J].电工技术.2019
[3].郑文轩,谢鸥,丁杨,邢梦媛.自主水下机器人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
[4].范沛,冯平法,张建富,蔡万宠,马原.GMM旋转超声加工系统的部分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设计与补偿[J].航空制造技术.2019
[5].丰江波.基于松耦合变压器的感应耦合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6].连鸿强,汪旭东,许孝卓,刘亚平.基于SP-LCL补偿的PPMLM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J].电力电子技术.2019
[7].刘毅.非接触式耦合谐振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
[8].高键鑫,吴旭升,高嵬,冯进.基于临界导通模式的单位功率因数感应式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接收端参数设计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18
[9].谢鸥,李华,周莲.旋转超声振动加工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设计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8
[10].孟巍,张国强,菅志军,李春楠.一种井下非接触电能信号耦合传输装置的设计[J].石油管材与仪器.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