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摩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行波超声电机,接触面叁向空间模型,变摩擦,摩擦界面输出效率
变摩擦论文文献综述
柳江,滕杨磊,王政皓,张业,刘双双[1](2019)在《超声电机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的输出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机的纯滑动平面接触模型分析结果与行波超声电机定转子接触面表现出的实际输出特性存在一定偏差的问题,利用摩擦形变角来阐述定转子在接触面不同性质的摩擦状态,据此分析两者相对运动趋势,并提出一种异于传统纯滑动摩擦状态平面接触模型的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定转子在接触面的运动、受力及能量损耗状况的数学模型,通过MATLAB仿真获得电机驱动力矩、接触点切向速度以及电机输出效率,计算摩擦界面效率等参数随定转子间距变化的特性曲线,并利用测功机通过实验验证,与传统模型相比,所述模型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电机的实际工况。(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何晴光,刘松元,吴伟科,王云涛[2](2019)在《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该耗能支撑由高强弹簧组件、摩擦组件、内外管组成.通过调节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从而实现非线性变摩擦性能,其中高强拉簧的弹性恢复力始终大于摩擦钢板与摩擦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自复位功能.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不同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下的理论滞回曲线.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该耗能支撑进行拉压循环力学试验,分别研究位移幅值、摩擦钢板跨中挠度对其滞回曲线、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理论滞回曲线大致相符,证明了本支撑设计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陈海彬,韩流涛,武立伟,葛楠[3](2019)在《变摩擦系数FPS支座隔震体系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拉格朗日方程建立了变摩擦系数FPS隔震结构体系的运动方程,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了求解程序。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变摩擦系数的FPS效果使结构地震动力反应变得复杂。其减震效果近似与较高摩擦系数方案的效果相近,与较低摩擦系数方案的减震效果相比劣化明显。当滑块由低摩擦系数区向高摩擦系数区过渡时,体系动力反应存在明显的"鞭梢效应",加速度也有明显的放大现象。建议不采用变系数FPS摩擦摆隔震支座,而采用较低的常摩擦系数方案。(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冯东喆,张剑,李霞[4](2019)在《楔块角对楔块式变摩擦减振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叁大件转向架普遍采用的楔块式变摩擦减振器楔块角对减振器性能的影响.首先考虑楔块主摩擦角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的叁种情况下,确定了静平衡条件下楔块在上行和下行时主/副摩擦面的位移和受力关系,接着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楔块两个面的角度变化对主副摩擦面摩擦功、摩擦力比值以及摩擦力稳定性的影响.利用Simpack建立了货车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楔块主副摩擦角变化对摩擦阻力的影响,验证了静平衡分析得到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工程参数允许范围内,当主摩擦角大于零时,楔块主摩擦面上行摩擦力大于下行,约为下行摩擦力2倍以上;主摩擦角小于零时,下行摩擦阻力大约为上行10倍以上;主摩擦角等于零时,下行摩擦力大于上行,可用比例关系变化范围较大,若主摩擦面摩擦系数取0.25、副摩擦角取58时下行摩擦力约为上行的2.3倍,且处于较为安全的区域.故主摩擦面角度对减振器性能影响很大,主摩擦面取零度的设计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薛振洲[5](2019)在《变摩擦负载下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直流力矩电机(DCTM)控制系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变摩擦负载的问题,利用遗传算法的优点,提出了基于Stribeck摩擦模型的遗传算法二次优化控制方案.在分析DCTM数学模型基础上,运用MATLAB/Simulink对DCTM的位置、速度、电流叁闭控制速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并与采用常规PID算法的系统进行了比较.仿真结果表明,与常规PID控制相比,基于Stribeck摩擦模型的二次遗传算法优化后的系统对输入信号能够无偏跟踪.(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9年09期)
冯东喆,张剑,李霞[6](2019)在《楔块角对楔块式变摩擦减振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分析楔块式变摩擦减振器楔块角对减振器性能的影响.考虑楔块主摩擦角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的叁种情况下,确定静平衡条件下楔块在上行和下行时主/副摩擦面的位移和受力关系,分析楔块两个面的角度变化对主副摩擦面摩擦功、摩擦力比值以及摩擦力稳定性的影响.利用货车动力学模型分析楔块主副摩擦角变化对摩擦阻力的影响,验证静平衡分析得到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工程参数允许范围内,当主摩擦角大于零时,楔块主摩擦面上行摩擦力大于下行,约为下行摩擦力2倍以上;主摩擦角小于零时,下行摩擦阻力大约为上行10倍以上;主摩擦角等于0时,下行摩擦力大于上行,可用比例关系变化范围较大,若主摩擦面摩擦系数取0.25、副摩擦角取58°时下行摩擦力约为上行的2.3倍,且处于较为安全的区域.故主摩擦面角度对减振器性能影响很大,主摩擦面取0°的设计是安全的.(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吴伟科[7](2019)在《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试验研究及抗震性能参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复位耗能支撑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减震技术手段,具有良好的耗能效果和结构残余位移控制等优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该支撑兼具自复位和耗散能量作用的同时,可以根据受到荷载的大小实时地改变自身摩擦力大小。又因为该支撑的特殊构造,不同设计参数下支撑具有不同的力学滞回性能,这也保证了支撑能适用于多种工况。本文针对该支撑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材料本构模型在有限元软件中的二次开发。对该支撑的构造形式和工作原理做了详细阐述,并介绍了支撑理论力学模型,借助有限元软件OpenSees的开源平台编写相关代码,完成了在单轴材料库中对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材料本构模型的添加;对材料杆件单元力学行为进行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值、理论值和试验值高度吻合,验证了二次开发的材料模型可以用于对支撑的理论分析。(2)基于开发模型的支撑参数性能分析。支撑弹性体弹性系数、摩擦钢板长度、摩擦接触点挠度和摩擦系数等都是影响支撑滞回性能的主要因素。其中,弹性体弹性系数的增大会导致支撑变摩擦特性减弱,而支撑耗散的能量基本保持不变,支撑能够承受的荷载增大;随着摩擦系数的增大,支撑耗能、割线刚度和等效阻尼比都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摩擦钢板长度减小,支撑表现出更好的变摩擦效果,摩擦接触挠度越大,支撑能够承受的荷载越大。(3)支撑力学试验及相关参数性能研究。设计加工出支撑实体构件,其中弹性体选用高强拉簧。试验结果表明支撑滞回曲线都为“旗帜型”,随着位移的增大,支撑变摩擦效果增强,支撑滞回曲线逐渐呈现“喇叭状”;选用弹性系数较大的高强拉簧时,支撑能够承受的荷载增加而支撑耗散的能量基本不变;增大摩擦接触点挠度和摩擦系数,滞回曲线更加饱满;从各试验工况和支撑疲劳试验结果来看,该支撑具有良好的自复位功能和抗疲劳能力。(4)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参数分析。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优于传统自复位耗能支撑钢框架和传统钢框架,能实现结构的“可恢复功能”等目标。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支撑耗能充分且展现出了一定的变摩擦效果。对比支撑在结构中的不同布置位置,结果显示当支撑布置在结构的(2)(3)轴即中间榀时,结构具有良好且稳定的抗震性能。适当增大支撑的第一刚度和预拉力有利于结构抗震性能的提升。当摩擦钢板长度取200mm~300mm时,支撑的经济性和适用性效果俱佳且最有利于发挥支撑的减震作用。(本文来源于《兰州理工大学》期刊2019-04-01)
杨建宁,刘洋,孙立新[8](2018)在《关于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的简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由压电驱动器和变摩擦阻尼器复合而成,兼备有感知、驱动及耗能的性能,相比传统摩擦阻尼器而言,它在控制结构振动的同时又节约能源,具有自适应能力;在对压电摩擦阻尼器的原理阐述后,给出了新型装置的构造特点和优点;还提出了基于压电变摩擦阻尼器智能控制系统的智能控制单元算法思路;表明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结构振动控制装置。(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8年19期)
高毅超,梅真[9](2018)在《基于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减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常摩擦力摩擦阻尼器不能根据结构反应实时调整滑动摩擦力、导致减振效果不稳定的问题,研发一种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方法基于库仑摩擦定律建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通过对设置以及未设置阻尼器的结构分别进行确定性及随机地震反应分析,研究该阻尼器的减振效果.结果确定性地震动作用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够有效减小结构的层间位移反应,而绝对加速度反应通常有所增大;随机地震动作用下,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明显减小无控时层间位移较大楼层的位移反应,多数楼层绝对加速度均方根值的均值和标准差有所减小,而楼层绝对加速度峰值大多增大.结论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能明显降低结构的位移反应,且位移控制效果基本上不随输入地震动加速度峰值的变化而改变,但受控结构的加速度反应通常较无控结构有一定增大.(本文来源于《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聂昕,谭广,乔晓勇[10](2018)在《基于热-力耦合和变摩擦因数的高强钢冷冲压成形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DP780高强度双相钢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因数,建立了变摩擦因数模型,研究了热-力耦合和变摩擦因数对室温冷成形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变组仿真分析部分区域温度明显升高,相比参照组相同区域,板料减薄程度更小,不易开裂,表现出更好的延展性。从回弹偏移量看,热变组的值比冲压实验测量值偏小,而参照组的值偏大,且相比冲压实验测量值的误差,热变组仅为参照组的27.8%,与冲压实验符合度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8年16期)
变摩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该耗能支撑由高强弹簧组件、摩擦组件、内外管组成.通过调节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从而实现非线性变摩擦性能,其中高强拉簧的弹性恢复力始终大于摩擦钢板与摩擦块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实现自复位功能.根据简化的力学模型推导出不同摩擦钢板跨中挠度下的理论滞回曲线.为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该耗能支撑进行拉压循环力学试验,分别研究位移幅值、摩擦钢板跨中挠度对其滞回曲线、力学参数的影响.试验得到的滞回曲线与理论滞回曲线大致相符,证明了本支撑设计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摩擦论文参考文献
[1].柳江,滕杨磊,王政皓,张业,刘双双.超声电机变摩擦叁向接触模型的输出特性分析[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2].何晴光,刘松元,吴伟科,王云涛.一种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9
[3].陈海彬,韩流涛,武立伟,葛楠.变摩擦系数FPS支座隔震体系效果分析[J].建筑科学.2019
[4].冯东喆,张剑,李霞.楔块角对楔块式变摩擦减振器性能的影响[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
[5].薛振洲.变摩擦负载下直流电机调速系统设计[J].电子测试.2019
[6].冯东喆,张剑,李霞.楔块角对楔块式变摩擦减振器性能的影响[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
[7].吴伟科.新型自复位变摩擦耗能支撑的试验研究及抗震性能参数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9
[8].杨建宁,刘洋,孙立新.关于新型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的简要分析[J].智能城市.2018
[9].高毅超,梅真.基于自复位变摩擦阻尼器的结构减震控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10].聂昕,谭广,乔晓勇.基于热-力耦合和变摩擦因数的高强钢冷冲压成形性[J].中国机械工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