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腺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易感基因1,乳腺癌易感基因2,新发基因突变,家族性乳腺癌
乳腺癌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洁,刁艳君,李蕊,苏明权,马越云[1](2019)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基因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并探讨BRCA1、BRCA2在家族性乳腺癌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及12名健康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BRCA1、BRCA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用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的位点并对新发BRCA1基因突变位点携带者的家庭成员进行检测。结果 7例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出1例致病性突变BRCA2(c.5073dupA),1例可能致病的突变BRCA1(c.3343G>T)及1例临床未明意义的突变BRCA2(c.1211A>T);12名健康女性中均未检测出BRCA1、BRCA2基因的可疑致病突变位点;携带BRCA1(c.3343G>T)突变的家系中有2名乳腺癌患者。结论BRCA1(c.3343G>T)是首次发现的遗传性乳腺癌的可能致病性变异位点,其携带者家系中乳腺癌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其他携带者加强随访,尽早进行手术或药物干预。(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赖玉玲,黄丽芳,许晓峰[2](2019)在《血清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血清肿瘤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降钙素和铁蛋白等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作用。方法:对2016-06—2018-06就诊的250例女性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健康状态与确诊疾病分为正常组、乳腺炎组、乳腺增生组、乳腺纤维瘤组、乳腺癌组,每组50例。检查5组患者年龄、乳房疾病史、文化程度、病理分期指标的差异和血清中的CA125、CA153、CEA、铁蛋白、降钙素,观察并比较这5项肿瘤标志物对5组患者中表达含量的统计学差异,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肿瘤标记物对乳腺癌患者疾病复发或疾病转移的综合影响。结果:5组患者年龄、乳房疾病史、文化程度、病理分期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5组患者多项血清生化指标含量的比较,发现CA125、CA153、铁蛋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血清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组患者疾病复发和转移的评估作用可以看出,乳腺癌患者复发情况CA125、CA153、铁蛋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情况患者CA125、CA153、CEA、铁蛋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125、CA153、CEA、铁蛋白、降钙素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期刊2019年06期)
邓双萍,李伯义,李拾林,吕国荣[3](2019)在《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硬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组织硬度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肝脂肪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1例乳腺癌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4周期、8周期后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及谷氨酰转肽酶(GGT);行肝脏常规超声和SWE检查,测量肝脏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最小值(Emin)及平均值(Emean),比较不同化疗周期肝脏杨氏模量值间的差异,分析其与肝功能检查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121例患者化疗前Emax、Emin、Emean分别为(5.74±0.39)kPa、(4.16±0.28)kPa、(4.91±0.18)kPa;化疗4周期后Emax、Emin、Emean分别为(5.43±0.25)kPa、(3.85±0.17)kPa、(4.50±0.27)kPa;化疗8周期后Emax、Emin、Emean分别为(5.24±0.36)kPa、(3.47±0.26)kPa、(4.28±0.16)kPa;化疗4周期和8周期后各杨氏模量值均较化疗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化疗后4周期和8周期后ALT、ALP、GGT均较化疗前升高(均P<0.05),而AST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8周期后Emean与AST和GGT均呈负相关(r=-0.71、-0.67,P=0.042、0.035),与ALT和ALP均无相关。结论 SWE可无创、定量评估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硬度的变化,以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肝脂肪变的情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顾玉琴,华燕艳[4](2019)在《21基因检测对ER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指导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21基因检测在ER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8年2月扬州友好医院及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ER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172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复发转移分为复发转移组(n=43)和未复发转移组(n=129)。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AJCC第7版标准诊断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的癌转移抑制基因(PR)、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Ki67)、P53基因(P53)、基底细胞角蛋白CK5/6(CK5/6)、拓扑异构酶Ⅱα(TOPⅡα)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指标。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1基因(包括16个乳腺癌相关基因及5个参考基因)表达,计算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对于复发转移患者查阅病历资料,记录并统计患者年龄、肿瘤直径、组织分型、Ki67、P53、TOPIIα、EGFR及CK5/6表达水平,分析不同病理组织下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所有ER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均经病理结果最终确诊,确诊率为100. 0%,病理结果中43例发生复发转移。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21基因检测,复发转移组21基因检测评分为(37. 93±6. 83)分,高于未复发转移组(21. 48±3. 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 193,P <0. 05);单因素及多因素结果表明,乳腺癌不同病理组织下21基因检测评分与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分级、P53、TOPIIα、EGFR、CK5/6、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乳腺癌不同病理组织下21基因检测评分与肿瘤直径、Ki67、PR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21基因检测用于ER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中效果理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春,禹雪,张永辉,付芬芬,张冬洁[5](2019)在《乳腺癌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与手术标本检测Ki-67表达的差异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检测乳腺癌Ki-67表达指数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12月99例103个未经过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病灶,对比CNB标本和最终手术标本Ki-67的表达指数。根据术后标本Ki-67表达情况分为增高组和未增高组,先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Ki-67表达增高的影响因素。结果 CNB均顺利完成。穿刺标本Ki-67表达指数低于手术标本[中位数15%(2%~60%) vs. 20%(1%~60%),Wilcoxon检验,Z=-2. 986,P=0. 003]。穿刺标本低表达(Ki-67 <14%)病灶50个(50/103,48. 5%),高表达病灶(Ki-67≥14%) 53个(53/103,51. 5%);术后标本低表达与高表达病灶分别为38个(38/103,36. 9%)、65个(65/103,63. 1%),术后Ki-67高表达病灶增加(McNemar检验,P=0. 029),两者诊断的一致率为74. 8%(77/103)(κ=0. 491,P=0. 000),一致性较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孕激素受体(PR)表达状态、穿刺距离手术的时间间隔在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穿刺距离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影响术后Ki-67表达增高的主要因素(OR=1. 090,95%CI:1. 023~1. 162,P=0. 008)。对于穿刺病理为Ki-67低表达的病灶,穿刺距离手术的时间间隔≥20 d与<20 d相比,术后高表达者增加(χ2=4. 160,P=0. 041)。结论 Ki-67表达指数在CNB与手术标本检测存在差异,术后Ki-67表达指数高于CNB;穿刺距离手术的时间间隔延长是术后Ki-67表达指数增高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时间间隔的延长,术后Ki-67高表达病灶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颜廷俊[6](2019)在《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动态检测对乳腺癌诊疗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肿瘤抗原CA153、CA125和骨桥蛋白(OPN)不同组合多动态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和监控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98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50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良性对照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叁组人群血清CA153、CA125,酶联免疫法检测OPN水平,回顾性统计分析血清肿瘤标记物CA153、CA125、OPN水平与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相关性,探讨CA153、CA125、OPN不同组合多动态联合检测在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监控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乳腺癌组血清CA153、CA125、OPN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良性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患者血清CA153、CA125、OPN水平与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转移、复发及治疗后明显相关(P<0.05),乳腺癌高分期(Ⅲ、Ⅳ期)血清CA153、CA125、OPN水平均明显高于低分期(Ⅰ、Ⅱ期)(P<0.01);转移组与无转移组、复发组与无复发组血清CA153、CA125、OP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血清CA153、CA125、OPN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血清CA153、CA125、OPN叁项联合检测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准确度与各单项及部分组合检测比较明显提高,分别为96.94%、91.22%。结论:血清CA153、CA125、OPN叁项联合检测对乳腺癌诊断检出率明显提高,可减少误漏诊,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同时联合动态检测能够监控肿瘤转移、复发,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2期)
田刚,张毅,叶婷,罗庆,杨佳[7](2019)在《乳腺癌患者血清结肠癌相关转录物2表达水平检测临床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物2(colon cancer associated transcript 2,CCAT2)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在乳腺癌中鲜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探讨CCAT2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法检测2016-08-01-2017-07-30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9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8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良性对照组)和94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血清CCAT2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乳腺癌患者(35例)手术前、后血清CCAT2的变化及CCAT2与临床信息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价血清CCAT2、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 153,CA153)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组血清CCAT2相对表达量为2.90(1.41,2.09),高于良性对照组1.06(1.41,3.09)和正常对照组1.13(0.78,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889,P<0.001;Z=-7.270,P<0.001)。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CCAT2相对表达量为1.95(0.75,2.90),低于术前的2.90(1.12,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0.784,P=0.029。血清CCAT2表达量与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Z=-2.394,P=0.017)、淋巴结转移(Z=-2.271,P=0.023)和雌激素受体(Z=-2.148,P=0.032)均有关,与年龄、病理类型、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和Ki-67无关(均P>0.05)。CCAT2鉴别诊断乳腺癌的AUC(0.810)优于CA153(0.633)和CEA(0.582),在临界值为2.358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44和0.923。结论血清CCAT2可能在乳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促进作用,是诊断乳腺癌潜在标志物。(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刘怡[8](2019)在《血清CEA、TNF-α及sTNFR-P55联合检测用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P55(sTNFR-P55)联合检测用于乳腺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经穿刺活检病理确诊60例乳腺癌患者记为乳腺癌组,另选同期于我院确诊6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记为良性病变组和60例正常女性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EA、TNF-α及TNFR-P55水平。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血清CEA、TNF-α及TNFR-P55单独及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CEA、TNF-α及TNFR-P55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和健康对照组(P <0. 05),而良性病变组血清CEA、TNF-α及sTNFR-P5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5)。CEA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56. 7%,69. 2%; TNF-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58. 3%,65. 8%; TNFR-P55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为68. 3%,61. 7%; CEA+TNF-α+sTNFR-P55平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kappa值显着高于单项检测(P <0. 05)。系列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和kappa值显着高于单项检测(P <0. 05)。平行联合检测及系列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872、0. 906明显高于血清CEA、TNF-α及TNFR-P55单独应用于乳腺癌诊断(P <0. 05)。结论:血清CEA、TNF-α及sTNFR-P55联合检测可提高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系列联合检测能够明显提高乳腺癌诊断的特异度,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肿瘤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祖珊珊,刘晓梅,王优良[9](2019)在《乳腺癌患者进行两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与分析乳腺癌EGFL7及β-catenin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来本院进行病理检测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136例以及乳腺癌组织156例,在这156例患者乳腺癌组织中,分别采取ELIS法和EnVision二步法来对患者血清中的EGFL7及组织中的β-catenin蛋白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乳腺癌组织中的EGFL7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对比,良性乳腺疾病患者显着低于乳腺癌组织中,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评估乳腺癌转移风险而言,检测EGFL7及β-catenin蛋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期刊2019年21期)
徐艳波,张伟,王瞿辉,何志贤[10](2019)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检测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乳腺癌Ⅱ、Ⅲ期患者120例接受手术和术后辅助化疗,进行3年随访,定期监测患者CTC数量,分析CTC与患者临床分期、转移、无病生存期(DFS)的关系,评估CTC检测对诊断乳腺癌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乳腺癌患者120例中99例(82.5%)术前检测出CTC,其中Ⅱ期45例,Ⅲ期54例;有4例术前阴性、术后检测出CTC。在各个时间点Ⅲ期患者CTC数量均多于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患者在各时间点CTC数量均明显多于未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检测评估乳腺癌转移的灵敏度为73.3%,特异度为91.7%(Kappa=0.814,P<0.001),CTC检测与影像学检查一致性较好。CTC阴性DFS优于CTC阳性患者(P=0.042)。结论:定期监测乳腺癌患者CTC计数,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及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本文来源于《交通医学》期刊2019年05期)
乳腺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血清肿瘤抗原153(CA153)、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降钙素和铁蛋白等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作用。方法:对2016-06—2018-06就诊的250例女性患者进行研究,根据研究对象健康状态与确诊疾病分为正常组、乳腺炎组、乳腺增生组、乳腺纤维瘤组、乳腺癌组,每组50例。检查5组患者年龄、乳房疾病史、文化程度、病理分期指标的差异和血清中的CA125、CA153、CEA、铁蛋白、降钙素,观察并比较这5项肿瘤标志物对5组患者中表达含量的统计学差异,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肿瘤标记物对乳腺癌患者疾病复发或疾病转移的综合影响。结果:5组患者年龄、乳房疾病史、文化程度、病理分期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5组患者多项血清生化指标含量的比较,发现CA125、CA153、铁蛋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血清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组患者疾病复发和转移的评估作用可以看出,乳腺癌患者复发情况CA125、CA153、铁蛋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情况患者CA125、CA153、CEA、铁蛋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125、CA153、CEA、铁蛋白、降钙素联合检测可以提高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腺癌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洁,刁艳君,李蕊,苏明权,马越云.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乳腺癌患者BRCA1、BRCA2基因的意义[J].检验医学.2019
[2].赖玉玲,黄丽芳,许晓峰.血清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评估作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输血与检验).2019
[3].邓双萍,李伯义,李拾林,吕国荣.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脏硬度的变化[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9
[4].顾玉琴,华燕艳.21基因检测对ER阳性、淋巴结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指导价值[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9
[5].张春,禹雪,张永辉,付芬芬,张冬洁.乳腺癌术前空芯针穿刺活检与手术标本检测Ki-67表达的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6].颜廷俊.血清肿瘤标记物联合动态检测对乳腺癌诊疗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9
[7].田刚,张毅,叶婷,罗庆,杨佳.乳腺癌患者血清结肠癌相关转录物2表达水平检测临床应用价值[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
[8].刘怡.血清CEA、TNF-α及sTNFR-P55联合检测用于乳腺癌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性探讨[J].现代肿瘤医学.2019
[9].祖珊珊,刘晓梅,王优良.乳腺癌患者进行两种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
[10].徐艳波,张伟,王瞿辉,何志贤.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在乳腺癌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J].交通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