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情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知识建构,任务合作,学习分析,同步讨论
社会情景论文文献综述
夏珍欣[1](2019)在《同步讨论情景下硕士生社会知识建构行为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中,学习分析技术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依据。社会知识建构理论已经在教育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仍然缺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线同步讨论中社会知识建构行为模式的学习分析。因此,文章对硕士生在线同步讨论情景下社会知识建构行为模式分析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时序分析法,对硕士生在线同步讨论的内容进行学习分析。结果表明:在线同步讨论的过程中,参与者比较愿意与其他小组成员分享信息;小组成员在讨论中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他人意见及时调整任务分配;参与者能够实现从探讨协商知识意义到更深入达成新共识的行为模式;此外,同步讨论会有较多无关话题,缺少深度反思的时间。(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信息化》期刊2019年19期)
袁方成[2](2019)在《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城市社区治理的中国情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点。改革以来,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巨大,治理实践成就斐然。以治理现代化作为观察主线,我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从转型、建设到治理的阶段性主题变迁,反映了国家权力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转向嵌入渗透的实践轨迹,社会从组织赋权、要素成长和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国家与社会从改革之初的相互调适、逐步分化而迈向相互建构并整体转型,共同完善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孙文花[3](2019)在《“戏”引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情景剧应用初体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哥哥,这个大梨给你吃。""不,弟弟,你吃吧,我是哥哥,要让着弟弟……"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主持人问扮演弟弟的小明:"你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之间要友好相处,有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顾自己。"小明答道。2019年2月的一天,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多功能大厅里刚刚(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工作》期刊2019年22期)
宫文霞[4](2019)在《论情景模拟法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险》课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保险》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合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保业务办理技能。本文在分析了《社会保险》课程教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后,对在《社会保险》教学中使用情景模拟法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张行,梁小英,刘迪,史琴琴,陈海[5](2019)在《生态脆弱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最具操作性的景观尺度探究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时空分异及其演变,对于揭示人类活动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其景观服务的影响机制,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作为典型案例地,从生态、社会、生产3个系统维度构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研究区各子系统和整体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时空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①研究区2000-2015年社会—生态景观3子系统恢复力空间分异显着且都有增强。其中,"退耕还林"第1阶段(2000-2009年)增强突出,生态、社会、生产叁系统恢复力指数分别上升0.134、0.048、0.028;第2阶段(2009-2015年)增强相对减缓,生态、社会、生产叁系统恢复力指数分别上升0.038、0.017、0.021。②总体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空间分异同样显着,其恢复力指数上升11.60%,呈现中间高东西低的空间格局。③子系统与整体景观系统恢复力变化之间有主导性正向关系,且3个子系统恢复力变化协同关系显着,两个或叁个系统协同率达到90%以上。最后,运用有序加权平均法,基于干扰指标与适应能力指标的不同权重设置情景偏好,绘制出"不可持续导向型""维持现状型"和"可持续导向型"3种情景下的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模拟图,为区域景观适应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宋莉娟,杜苗,蒋颖,朱爱勇,唐红梅[6](2019)在《叁明治反馈法应用于健康与社会照护情景模拟中的现象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叁明治反馈法应用于健康与社会照护情景模拟中的效果。方法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9名标准化病人进行访谈,标准化病人采用叁明治反馈法。结果从标准化病人视角对健康与社会照护情景模拟进行评价,归纳为4个主题:职业素养、语言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文关怀能力,分别给予正反馈和改正建议。结论叁明治反馈法可应用于医学护理教育,反馈结果对我国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的探索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15期)
王敏,梁爽,王云才[7](2019)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情景比较与综合——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作为城市绿地的两个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业已成为城市双修和转型发展过程中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两种典型情景。以太原市为例,基于GIS"吸引-阻力"分析模型,分别构建两种目标导向下的绿地生态网络,通过情景比较与分析,试图回答"中心城区尺度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如何同时兼顾生态价值优化与游憩服务提升"的问题。研究通过具体比较分析两种情景下源地识别、阻力构建、绿廊选线与网络格局的差异与联系,综合两种情景形成"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绿地生态网络,并从复合源地选取、复合阻力构建、复合绿廊选线初步提出情景综合下的基于生态安全与社会服务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多功能耦合技术框架,旨在协调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实现稀缺性城市绿地空间资源在不同利用目的之间的最优配置。(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李权[8](2019)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复杂社会情景中的问题生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身处在复杂社会是一个客观事实,而复杂社会的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价值性生成、认同性生成、整体性生成、矛盾性生成和选择性生成,它们共同作用生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因此探索复杂社会条件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复杂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生成,需要探索实现途径,回答复杂社会条件下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发展积极努力。(本文来源于《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杨柳[9](2019)在《社会工作使命的检视及中国情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工作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去社会化"的倾向,并将其变成了政府工作和个人治疗工作,我们要重新检视其使命和功能的实现情况。社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政府管控的工具,在专业服务过程中的人本价值导向出现了让位给资本和权力的倾向。它更加强调社会维护和社会调解工作,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其追求社会公义和促进社会变革的初衷。在对待贫困问题上,社会工作只能发挥有限的参与和辅助作用。(本文来源于《长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志爱[10](2019)在《社会互动情景下群体内疚的心理和神经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内疚是指具有道德动机的个体意识到自己处于道德上不可接受的状态时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内疚可分为个体内疚和群体内疚:个体内疚是指当个体意识到自身行为违反社会准则且自己需要承担客观责任时所体验到的负性情感;群体内疚指当个体无需承担客观责任时,因其所认同的群体中他人的道德违反行为而体验到的内疚情绪。群际情感理论(Intergroup emotions theory)认为,基于群体身份而获得的情感(如群体内疚)和与之对应的个体情感(如个体内疚)可能具有相同的心理和神经基础。个体内疚产生于个体在伤害行为中感知到的责任感;与此类似,群体内疚产生于个体从其群体身份中继承而来的责任感,虽然个体自身对伤害行为并不负有直接责任。情绪展示假说(Emotion display hypothesis)则认为,在群体情景下,个体并不会为群体内他人的伤害行为感到内疚,其外显的内疚情绪表达只是为了符合社会规范对个体的要求;因此,群体内疚和个体内疚可能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神经基础。虽然以往研究关注了个体内疚的心理与神经基础,但针对群体内疚的研究较少,且已有研究存在以下几点局限:(1)多采用基于历史事件的情景想象范式,而非真实的社会互动,因而情绪体验缺乏真实性;(2)对某些特定人群(如历史上曾伤害过其他族群的民族后代)进行研究,其结论或有失一般性;(3)对群体内疚的测量没有控制可能的混淆因素,如被试对受害者的共情等;(4)研究范式存在局限,难以用于探讨群体内疚的神经基础。针对以往研究局限,本研究自主开发群体社会互动范式,实时诱发群体和个体内疚,并结合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手段,考察群体内疚的心理与神经基础及其与个体内疚的异同,为区分群体情感理论和情绪展示假说提供证据。研究一(实验一、二、叁)利用自主开发的群体社会互动范式,考察群体内疚心理和神经基础及其与个体内疚的异同。该范式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小组建立阶段:被试与其他5名参与者被随机分成2组,每组3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群体讨论任务,以增强被试对小组的认同度,从而形成内群体/外群体。第二阶段通过人际互动游戏,诱发被试的个体和群体内疚。每一轮游戏中,被试分别跟两名组内成员(“组内”条件)或两名组外成员(“组外”条件)一起完成一项认知判断任务,程序从叁名成员中随机抽取两名成员,以这两名抽中成员的任务表现来决定第叁方群体是否接受疼痛刺激。被试的任务表现被抽中则记为“参与”条件,未抽中则记为“观察”条件。每个试次的最后,被试主观报告在该试次中体验到的内疚情绪(实验一)、或决定如何将20元人民币分配给自己和接受刺激的第叁方群组成员(实验二)。因此,研究一采用2(组别:组内vs.组外)×2(客观责任:参与vs.观察)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我们定义“组内_观察”条件与“组外_观察”条件之间的差异反映群体内疚,因为在“观察”条件下,被试对伤害事件并无客观责任,且“组内_观察”条件与“组外_观察”条件之间唯一的区别在于是组内还是组外成员造成了群体伤害。我们定义“组外_参与”与“组外_观察”之间的差异反映个体内疚,因为这两个条件下被试都是跟外群体成员搭档完成任务,因而群体对个体情绪的影响较低,同时“组外”条件下“参与”与“观察”之间的比较又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个体内疚。行为结果表明,相比于“观察”条件,在“参与”条件下,被试内疚评分更高(实验一),给予受害方的金钱补偿更多(实验二),组别×客观责任交互作用显着;进一步分析显示,在“观察”条件下,相比于观察“组外”成员造成伤害行为,观察“组内”成员的伤害行为会引起被试更强的内疚体验(实验一),被试分配给受害者更多的金钱(实验二),表明社会互动范式成功诱发了被试的群体内疚情绪。间接通路分析表明,群体内疚条件下,存在从责任感知通过内疚情绪影响补偿行为的间接通路,提示责任感知可能是产生群体内疚的认知基础。与群体内疚一样,个体内疚条件下,也存在从责任感知通过内疚情绪影响补偿行为的间接通路,说明群体内疚和个体内疚可能共享某些心理基础。实验叁将实验二社会互动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相结合,考察群体内疚的神经基础,探讨群体和个体内疚在神经基础上的异同。脑成像结果显示:第一,在“观察”条件下,相比于观察“组外”成员造成伤害行为,观察“组内”成员的伤害行为会引起被试前部中扣带皮层(aMCC)和右侧脑岛更强的激活;同时,aMCC的激活强度与内疚情绪呈正相关,提示aMCC与群体内疚表征密切相关。第二,相比于“组外_观察”条件,在“组内_观察”条件下aMCC与左侧眶额皮层(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着增加;两条件下aMCC-LOFC功能连接强度的差异与相应差条件责任感知评分的差异呈正相关,暗示了责任感知可能是产生群体内疚体验的认知前提。第叁,相比于“组外_观察”条件,“组外_参与”条件下aMCC的激活显着增强,提示个体内疚与群体内疚可能具有相似的神经基础。进一步多变量模式分析(MVPA)发现,由个体内疚条件训练出来的分类器可以区分群体内疚的两个条件(“组内_观察”vs.“组外_观察”),表明群体内疚和人际内疚具有相似的神经基础。研究二(实验四、五、六)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通过直接操纵个体感知到的责任,进一步考察个体责任感知如何调节群体内疚情绪和补偿行为。实验四和实验五通过操纵被试是否能够代表小组决定本轮的任务类型来操纵其感知到的责任(高责任vs.低责任):如果被试可以代表小组决定本轮认知判断任务的类型,则其本轮为群体伤害承担“高责任”;反之,如果被试本轮完成他人选择的认知判断任务类型,则其本轮为群体伤害承担“低责任”。实验四和实验五通过2(责任感知:高责任vs.低责任)×2(组别:组内vs.组外)的被试内实验设计,考察责任感知如何影响个体的内疚情绪(实验四)和补偿行为(实验五)。结果发现,相比于“低责任”条件,“高责任”条件下被试感知到其负有的责任更高(实验四和实验五),内疚评分更高(实验四),给予受害者的金钱补偿也更多(实验五);责任与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相比于“低责任”条件,在“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的责任感知差异、内疚评分差异和金钱分配差异显着降低;相比于“组外”条件,在“组内”条件下,“高责任”和“低责任”条件下的责任感知、内疚评分和金钱分配差异显着降低;间接通路分析发现,在“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内疚评分的差异间接中介了相应条件下责任感知的差异对补偿行为差异的影响。上述结果一致表明,责任感知可以影响内疚情绪和补偿行为。实验六将实验五的行为范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手段相结合,考察责任感知影响群体内疚的神经基础。结果发现:第一,在“高责任”条件下,相比于观察“组外”成员的伤害行为,观察“组内”成员的伤害行为时,被试的aMCC与双侧脑岛激活更强。提取aMCC的活动强度进行感兴趣区(ROI)分析显示,责任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相比于“低责任”条件,“高责任”条件下aMCC的激活更强,且“组内”和“组外”条件下aMCC的活动强度差异降低。间接通路分析显示,在“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内疚评分的差异间接中介了相应条件下aMCC的激活强度差异对补偿行为差异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调节了群体内疚相关脑区aMCC的激活。第二,MVPA结果发现,由“高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训练出来的群体内疚分类器(“高责任_组内”vs.“高责任_组外”)可以显着区分“低责任_组内”和“低责任_组外”条件;由“低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训练出来的群体内疚分类器(“低责任_组内”和“低责任_组外”)可以显着区分“高责任_组内”和“高责任_组外”条件;表明“高责任”和“低责任”条件下群体内疚的神经模式类似。第叁,依据研究一实验叁中责任感知相关脑区LOFC的激活坐标,提取高责任和低责任在“组内”和“组外”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进行ROI分析,结果发现,责任和组别的交互作用显着;进一步分析显示:相比于“低责任”条件,“高责任”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着增强;在“高责任”条件下,相比于“组外”条件,“组内”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显着增强;在“低责任”条件下,“组内”和“组外”条件下aMCC-LOFC的功能连接强度没有显着差异;PPI结果表明,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强度调节群体内疚脑区(aMCC)与责任感知脑区(LOFC)之间的功能连接。总的来说,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强度可以影响内疚情绪;提高个体为群体伤害承担的责任调节责任感知脑区(LOFC)与群体内疚相关脑区(aMCC)之间的连接强度。研究一和研究二结果共同说明,个体的责任感是产生个体内疚和群体内疚的心理基础,而群体内疚与个体内疚共同涉及aMCC的神经活动,具有相似的神经表征模式。该结果为区分群际情绪理论和情绪展示假说提供了实证证据,增强了我们对群体内疚和个体内疚关系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社会情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社区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基点。改革以来,城市社区的发展变化巨大,治理实践成就斐然。以治理现代化作为观察主线,我国的城市社区经历了从转型、建设到治理的阶段性主题变迁,反映了国家权力从收缩回归、扩张下沉转向嵌入渗透的实践轨迹,社会从组织赋权、要素成长和主体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成长,国家与社会从改革之初的相互调适、逐步分化而迈向相互建构并整体转型,共同完善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情景论文参考文献
[1].夏珍欣.同步讨论情景下硕士生社会知识建构行为模式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
[2].袁方成.国家治理与社会成长:城市社区治理的中国情景[J].南京社会科学.2019
[3].孙文花.“戏”引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社会福利院情景剧应用初体验[J].中国社会工作.2019
[4].宫文霞.论情景模拟法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险》课程中的应用[J].数码世界.2019
[5].张行,梁小英,刘迪,史琴琴,陈海.生态脆弱区社会—生态景观恢复力时空演变及情景模拟[J].地理学报.2019
[6].宋莉娟,杜苗,蒋颖,朱爱勇,唐红梅.叁明治反馈法应用于健康与社会照护情景模拟中的现象学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
[7].王敏,梁爽,王云才.城市双修背景下绿地生态网络构建的情景比较与综合——基于“社会-生态”功能复合的视角[J].南方建筑.2019
[8].李权.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复杂社会情景中的问题生成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9].杨柳.社会工作使命的检视及中国情景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9
[10].李志爱.社会互动情景下群体内疚的心理和神经基础[D].华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