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反应肺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无反应肺炎,危险因素
无反应肺炎论文文献综述
付婷婷,张湘燕,余红,罗靖[1](2016)在《无反应肺炎51例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反应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对无反应性肺炎的认识。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5年9月间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51例无反应肺炎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50例正常反应肺炎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合并高龄(>65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慢性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患者无反应肺炎发生率高于肺炎初始治疗有效患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脑血管疾病是无反应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2组在起始临床症状(发热、胸闷气短),实验室检查(WBC计数、N%、PCT、血沉、CRP、胸部影像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基础疾病和特殊病原体感染是无反应肺炎的危险因素。无反应肺炎者初始治疗时往往炎性反应更重。多肺叶浸润及胸腔积液有助于提早识别无反应肺炎。(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6年16期)
钱麒钰,马希涛[2](2013)在《经皮肺穿刺对确定无反应肺炎病原体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前瞻性研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获取无反应肺炎相关病原体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无反应肺炎的患者35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每例患者穿刺1~2次,对获取的37份标本分别行涂片、培养、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结果经皮肺穿刺对无反应肺炎病原体的诊断阳性率为57.1%,其中涂片、培养及病理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4.3%、15.4%、28.6%,与痰涂片(12.5%)、痰培养(8.3%)及纤维支气管镜(5.3%)相比较,其c~2值分别为8.922、(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3-09-18)
叶伟[3](2012)在《无反应肺炎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反应肺炎的发病原因和特点,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收集2009年10月—2011年10月间,50例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无反应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发病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0例患者中,主要临床症状上,发热占88%、咳嗽占96%,咳痰占90%,胸闷、气短占52%,胸痛占26%,咯血占22%;在体征上,肺部听诊存在干湿性啰音者占60%。在发病原因上,感染性原因组占36%,非感染性原因组12%,原因不明组占52%。其中感染性原因组与原因不明组相比,主要临床症状(发热、咳嗽、咳痰、胸闷等)、体征(啰音)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沉、C反应蛋白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即P>0.05。在感染性原因组中,通过痰培养、血培养、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胸水化验检查等明确病原菌者有13例,考虑为结核者3例,考虑为病毒感染者2例,入院后经规范抗感染治疗后,除2例患者因感染控制不佳及基础疾病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好转,复查肺CT均提示炎症病灶明显吸收。在非感染性原因组,过敏性肺炎2例,隐源性机化性肺炎1例,成人still病1例,ARDS1例,药物热1例。在原因不明组,其中21例患者入院后经规范抗感染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复查肺CT病灶明显吸收。结论:无反应肺炎明确的发病原因主要为感染性原因,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肺结核不少见需高度重视。感染性原因及原因不明组两者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无显着差异,寻找治疗失败的原因是关键所在。病原学检测尽早采取多种诊断手段,必要时采用有创性检查以提高诊断水平。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尽可能覆盖病原体以达到有效的治疗目的。(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顾靖华[4](2012)在《无反应肺炎的诊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反应肺炎的原因、病因诊断及治疗,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6月舟山市普陀人民医院呼吸科36例无反应肺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对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学、诊断和治疗进行评估。结果 36例无反应肺炎患者中,发病原因为感染者41.7%,病因不明者50.0%,非感染者8.3%。感染因素组与病因不明组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无差异(P>0.05)。病因不明组患者经入院规范抗感染治疗8周后影像学复查炎症完全吸收。结论无反应肺炎发病原因以感染因素与病因不明两类多见,应当加强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尽早行有创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无反应肺炎治疗上,应采取抗生素联合方案。(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丁毅鹏[5](2010)在《无反应肺炎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反应肺炎是近年提出的临床概念,虽然临床病例并不少见,但缺少统一标准。直到2007年美国感染病学会/美国胸科学才正式定义为:在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情况下,CAP患者没有获得显着改善的一种临床情况。本文综述了无反应肺炎的分类、原因诊断及处理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0年20期)
顾靖华[6](2010)在《无反应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诊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反应肺炎的原因、病因诊断及治疗,从而总结临床上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我院呼吸科47例无反应肺炎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及出院后随访结果,对临床表现、影像学、病原学、诊断和治疗进行评估。【结果】47例无反应肺炎患者中,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57±16岁。主要临床症状有:发热占63.8%,咳嗽80.8%,咳痰40.4%,咯血8.5%。其中发病原因为感染因素者占42.6%,病因不明48.9%,非感染因素占8.5%。其中感染因素组与病因不明组相比,无论在主要临床症状方面(发热、咳嗽、咳痰等),或实验室检查(血象、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性指标)上均无差异(P>0.05),感染因素组最终通过呼吸道标本培养、纤支镜毛刷、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等方法明确病原体,并通过更换治疗方案后病情好转,值得重视的是在感染因素组中结核发病率高达15%。病因不明组中15例患者经入院规范抗感染治疗2周临床症状缓解,4周复查肺部CT炎症基本吸收;余8例抗感染疗程延长至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8周后影像学复查炎症完全吸收。【结论】无反应肺炎发病原因主要分为两类:感染因素及病因不明,其中两者在临床症状体征或实验室炎性指标检查上相比均无明显差异,因涉及到两者治疗方案的区别,应当加强病原学检测,必要时尽早行有创检查以明确诊断;感染因素中结核的发病率较高,值得临床医师重视。在无反应肺炎治疗上,应采取抗生素联合方案,应覆盖非发酵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要保证对肺炎球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等CAP常见致病菌的疗效。部分患者可考虑延长抗感染疗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0-03-01)
李延红,宋卫东,曾飞球[7](2009)在《无反应肺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反应肺炎的原因与对策。方法:从感染、非感染及原因不明因素3方面入手分析无反应肺炎的原因,对其及时作出正确临床评估,重视病史及存在危险因素,积极进行微生物学检测及放射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有创检查(如支气管镜或开胸肺活检)等,总结其对策。结果:在治疗中针对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成功率。结论:临床医师应对无反应肺炎加以重视,明确其原因,合理用药。(本文来源于《数理医药学杂志》期刊2009年03期)
胡翠燕[8](2008)在《无反应肺炎24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反应肺炎(Noresponding pneumonia)通常是指对抗菌素治疗反应不佳的"肺炎",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其发病率及死亡率报道也不尽一致。2007年全国胸科协会(ASA)和感染协会(IDSA)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指南中,已正式提出无反应性肺炎的概念。(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学术版)》期刊2008年11期)
卢素芳,沈策[9](2007)在《无反应肺炎临床诊治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反应肺炎是肺炎经验治疗失败的一种临床现象,其概念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影像学和临床症状不理想的变化,标准定义到目前为止仍未建立。其原因有感染性、非感染性及原因不明3种情况。高危因素有高龄、合并症及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对其及时正确评估,除重视病史、考虑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外,还可以重复进行微生物学检测,适时放射影像学检查及复查,必要时可进行有创检查(如支气管镜或开胸肺活检等)。治疗上应针对原因进行相应有效地处理。(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07年19期)
黄文杰,方怡[10](2004)在《无反应肺炎和进展性肺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无反应肺炎和进展性肺炎很难定义 ,均是指对治疗反应不佳的肺炎 ;而进展性肺炎则指有生命体征改变 ,需要急救或改变治疗方案的肺炎 ,推荐的定义是与肺部浸润病灶同时出现的急性肺部感染症状在预期的时间内未见改善。 1991年Kirtland等[1] 建议增加影(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04年08期)
无反应肺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前瞻性研究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获取无反应肺炎相关病原体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断为无反应肺炎的患者35例,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每例患者穿刺1~2次,对获取的37份标本分别行涂片、培养、病理学检查以明确病原体。结果经皮肺穿刺对无反应肺炎病原体的诊断阳性率为57.1%,其中涂片、培养及病理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34.3%、15.4%、28.6%,与痰涂片(12.5%)、痰培养(8.3%)及纤维支气管镜(5.3%)相比较,其c~2值分别为8.9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反应肺炎论文参考文献
[1].付婷婷,张湘燕,余红,罗靖.无反应肺炎51例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
[2].钱麒钰,马希涛.经皮肺穿刺对确定无反应肺炎病原体的临床分析[C].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
[3].叶伟.无反应肺炎的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
[4].顾靖华.无反应肺炎的诊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
[5].丁毅鹏.无反应肺炎的研究进展[J].海南医学.2010
[6].顾靖华.无反应肺炎的原因分析及诊治探讨[D].浙江大学.2010
[7].李延红,宋卫东,曾飞球.无反应肺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
[8].胡翠燕.无反应肺炎24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学术版).2008
[9].卢素芳,沈策.无反应肺炎临床诊治进展[J].医学综述.2007
[10].黄文杰,方怡.无反应肺炎和进展性肺炎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