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

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

一、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论文文献综述)

常茹[1](2021)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复发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潜在类别,明确不同睡眠类别在人口社会学资料、临床变量、负性情绪等方面的表现特征,并分析各潜在类别与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相关性,采用质性研究进一步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感受及影响因素,为明确重点干预人群,实施个性化睡眠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包括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部分。量性研究:本研究是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湖南和宁夏两所精神专科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调查工具采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人口社会学资料、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睡眠状况、负性情绪和精神症状严重程度。使用Mplus7.0和SPSS22.0分析资料,具体统计方法是采用描述性分析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人口社会学资料、睡眠状况、负性情绪及精神症状;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拟合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潜在类别;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及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睡眠的不同潜在类别的表现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患者睡眠各潜在类别与疾病复发的相关性。质性研究: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和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22例前期调查问卷中存在睡眠障碍且愿意参加本研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半结构式面对面深度访谈,访谈资料采用Nvivo12.0质性分析软件和Colaizzi现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入选的33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123(37.3%)例报告睡眠质量较差,存在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总体的64.5%。2.通过潜在类别剖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可划分为3个潜在类别:“睡眠问题较少组”,占总体的60.2%;“典型失眠且使用安眠药组”,占总体的15.7%;“入睡困难且不用安眠药组”,占总体的24.1%。3.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BPRS阳性症状得分、抑郁、焦虑、压力在患者不同睡眠潜在类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越大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越容易出现在“典型失眠且使用安眠药组”(C2);压力和焦虑情绪越严重,BPRS阳性症状得分越高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越容易出现在“典型失眠且使用安眠药组”(C2)和“入睡困难且不用安眠药组”(C3);抑郁症状越严重的患者越容易出现在“入睡困难且不用安眠药组”(C3)。4.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不同潜在类别与疾病复发存在相关性。相比“睡眠问题较少组”(C1),“典型失眠且使用安眠药组”(C2)和“入睡困难且不用安眠药组”(C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较高。5.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感受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的质性访谈中共提炼出6个主题,5个副主题:(1)睡眠障碍感受共归纳为三个主题:(1)睡眠压力加重;(2)愧疚和担心影响他人;(3)日间功能状态改变。(2)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共归纳为三个主题:(1)精神状态改变、(2)心理负担过重、(3)支持系统薄弱。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较差,主要表现为睡眠总时间明显超过普通人群,睡眠潜伏期长,睡眠效率低,发生睡眠障碍的患者较多。2.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可分为三个潜在类别:“睡眠问题较少组”、“典型失眠且使用安眠药组”、“入睡困难且不用安眠药组”。3.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年龄、BPRS阳性症状得分、抑郁、焦虑和压力在不同睡眠潜在类别间存在差异性特征。4.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的睡眠潜在类别与疾病复发存在相关性。5.伴发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方面的睡眠压力和心理负荷。

杨琪[2](2021)在《宁夏八个县(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是患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宁夏地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和相关因素,尽早、及时的识别危险行为,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更好的回归社会。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共抽取兴庆区、彭阳县等8个县(区),对抽取的县(区)所有686系统的“在管”患者,使用自编问卷,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患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进行电话调查,电话调查无法完成者通过入户面对面完成调查。危险行为评估参照《国家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的肇事肇祸危险性评估表》进行危险性评估分级,采取0~5级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患者总病程/近一年危险性评估分级和近一年伤人/自伤行为的可能因素。结果1.共纳入研究对象1795人,男女人数比例为1:1.25,平均年龄为47.9±12.7岁,受教育程度平均为6.2±4.7年,74.4%为汉族,75.3%现居住地为农村。2.总病程危险行为高风险者(危险性评估分级≥3级)共848人,占47.2%。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OR=1.58,95%CI:1.33-1.88)、现居住地为农村(OR=1.30,95%CI:1.03-1.65)的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高;受教育程度越高(OR=0.96,95%CI:0.94-0.98)、初次发病年龄越高(OR=0.98,95%CI:0.97-0.99)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低,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72,95%CI:1.58-1.87)、调查时获得社会福利种类越多(OR=1.19,95%CI:1.07-1.33)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高。3.近一年危险行为高风险者共338人,占18.8%。Ordinal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近一年规律服药相比,未服药(OR=1.38,95%CI:1.07-1.79)与间断服药(OR=1.79,95%CI:1.37-2.35)患者近一年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更高;年龄越低(OR=0.97,95%CI:0.96-0.98)、受教育程度越低(OR=0.96,95%CI:0.94-0.98)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高,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46,95%CI:1.33-1.60)、调查时患者获得社会福利种类越多(OR=1.27,95%CI:1.13-1.43)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风险越高。4.近一年有217名患者报告曾发生伤人行为,占12.1%。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现居地类型农村(OR=1.57,95%CI:1.08-2.27)、调查时有低保(OR=1.44,95%CI:1.06-1.94)更有可能出现伤人行为,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35,95%CI:1.16-1.56)、初次发病年龄越低(OR=0.96,95%CI:0.95-0.97)患者发生伤人行为的风险越高。5.近一年有93名患者报告曾发生自伤行为,占5.2%。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越多(OR=1.57,95%CI:1.24-1.98)患者发生自伤行为的风险越高。结论1.该地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的比例较低,各地区发生比例略有差异。年龄、现居地类型、受教育程度、初次发病年龄、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近一年服用抗精神类药物情况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相关因素。2.针对既往精神病性阳性症状并发数量多和近一年服用抗精神类药物依从性差的患者,应重点关注,采取“早发现、早治疗”措施,以减少危险行为的发生。对于年龄低、现居住地为农村、受教育程度低、初次发病年龄较低的患者,家庭照护者和社区工作者应做到“早预防、日常管理精细化”,以免发生肇事肇祸行为。

朱晓丹[3](2020)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重性精神疾病,具有严重的致残性,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当今世界致残的第四大原因。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认知功能上均存在较大缺陷,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工作记忆、言语记忆、执行功能、运动速度、言语流畅性等方面的严重不足,这些认知域与患者的社会交往、生活能力和残疾程度等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精神分裂症急性发作会加速患者脑功能衰退,给患者、其家人,甚至社会均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此,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对优化疾病结局,降低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认知补偿训练(Compensatory Cognitive Training,CCT)是一种由补偿性任务组成的认知矫正治疗方法,该方法利用患者残余的认知功能,通过教导患者掌握认知补偿策略,借助工具辅助提高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能力,以达到改善认知功能的目的。目前,CCT在认知矫正治疗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关CCT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国家,在国内的应用尚未见文献报道。尽管一些研究已证实,CCT可以提升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能力,然而由于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会被诸多因素所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对CCT的干预效果存在潜在影响。通过文献综述,本研究发现,要想更有效地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不应只从认知矫正的层面着手治疗,还需要明确关键影响因素,减少不良因素的损伤作用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基因易感性、神经发育累积效应、疾病发展与环境的共同作用可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存在重要影响。虽然最近已经有大量专业人士针对该领域展开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集中于遗传基因、精神症状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等疾病因素,鲜有研究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实现人们对此类患者认知功能风险因素的判断与把握。认知矫正治疗领域的科学家们已普遍认识到整合认知矫正治疗方案,特别是将认知策略训练与心理康复治疗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对于改善其认知功能将会取得更好的改善效果。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Medication Self-management Skills Training,MSST)通过培训该类患者熟练掌握抗精神病药物的相关知识、服用方法和药物管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和应对方法以及如何与医务人员就药物使用沟通交流等,以达到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目的。本研究在明确服药依从性作为认知功能关键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将CCT与MSST相结合,制订联合干预方案,期望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方面取得更好的效果。目的:从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多个层面探讨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明确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且可行的干预措施奠定理论基础;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CCT和联合干预,比较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为提升该类患者的认知功能提供适用性较强的干预措施;通过明确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为临床工作者开展个性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项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调查,调查对象为2016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效调查329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简明评估量表(Brief Assessment of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BAC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naire,ITAQ)、Morisky 服药依从性问卷(Morisky Medication Adherence Questionnaire,MAQ)、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社会再适应量表(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SRRS)等对患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认知功能、疾病特征、行为特征、社会支持、应激事件等进行调查,使用SPSS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明确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为随机对照试验,招募2017年4月-2017年12月宁夏某精神病医院急性发作入院治疗的8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Treatment as usual,TAU)组、CCT 组和 CCT+MSST 组,CCT 组接受 CCT,CCT+MSST组接受CCT和MSST,采用BACS、PANSS、MAQ在干预前后对受试对象的认知功能、精神症状和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使用SPSS20软件混合线性模型对认知功能、精神症状、服药依从性的变化进行分析,评价CCT和联合干预的效果;第三部分采用SPSS2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别以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阳性症状和服药依从性的变化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抗精神病药物剂量(氯丙嗪当量)、基线阳性症状、基线阴性症状、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基线服药依从性、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分组为自变量,探讨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结果:1.本次研究共调查335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回收合格问卷329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8.2%。在329位调查对象中,男性共有160人,占调查对象的48.6%,女性共有169人,占调查对象的51.4%,其中不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68人,占20.7%,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有261人,占79.3%。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教育年限、应激事件是工作记忆的预测因素;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注意力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饮酒、服药依从性是执行功能的预测因素;婚姻状况、教育年限、病程是言语记忆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是运动速度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职业、居住地是言语流畅性的预测因素;性别、教育年限、病程、服药依从性、客观支持、职业是整体认知功能的预测因素。3.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注意力、言语记忆、运动功能、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干预后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三个组的言语流畅性(P<0.001,η P 2=0.373)和整体认知功能(P<0.001,η P 2=0.275)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结果显示,CC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的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的整体认知功能显着优于CCT组(P<0.001)。4.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以及CCT+MSST组在干预后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学三个症状群与基线相比均呈现出缓解的现象(P<0.05);干预后三个组所表现出来的的阳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存在组间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组的阳性症状(P<0.001,n P 2=0.211)和阴性症状(P<0.05,η P 2=0.164)存在显着的时间*组交互作用,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与TAU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CCT+MSST组阳性症状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TAU组(P<0.05),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5.干预后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改变:混合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AU组、CCT组和CCT+MSST组在干预后服药依从性与基线相比均有所改善(P<0.05),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P<0.05)和时间*组交互作用(P<0.05,η P 2=0.127),且交互效应的效应值较大。事后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CCT组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5),CCT+MSST组服药依从性显着优于TAU组(P<0.001),CCT+MSST组与CCT组相比服药依从性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6.干预效果的预测因素: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对言语流畅性和整体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有正性预测作用;基线整体认知功能对整体认知功能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阳性症状对阳性症状的改善有负性预测作用;基线服药依从性对服药依从性的改善效果有负性预测作用。结论1.大部分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表现均不理想,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突出,受个体特质、行为特征、人际网络以及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服药依从性对注意力、执行功能、运动功能以及整体认知功能多个认知域均有正性预测作用,对认知功能影响广泛,可尝试联合药物自我管理技能训练与认知补偿训练,实施联合干预,促进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2.认知补偿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和服药依从性,联合干预可以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言语流畅性、整体认知功能、服药依从性以及缓解阳性症状,相比而言,联合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整体认知功能和阳性症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更为显着,效果更为理想。3.认知策略练习频率、基线认知功能、基线阳性症状、基线服药依从性是CCT干预效果的重要预测因素,应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推荐更适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此类治疗。

刘浩[4](2020)在《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心理韧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减轻照顾者负担、提高照顾者心理韧性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应用量性与质性的结合,采取病例收集选取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分院就诊双相障碍患者陪同家属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理者负担量表、中文版CD-RISC 25对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争取问卷调查家属继续做质性访谈。结果在量性研究方面: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为中度水平(33.53±14.43),家属心理韧性得分较低(57.34±12.09),后者与国内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照顾负担水平与其心理韧性总得分呈中度负相关关系(=-0.694);家属不同年龄、职业和累计照顾时间3个因素对照顾负担轻重和心理韧性高低的影响有差异。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在照顾负担方面,照顾时间与ZBI量表总分及其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在心理韧性方面,照顾时间与CD-RISC量表总分及其三个维度呈负相关,心理韧性水平随照顾时间增加而降低,但家属学历越高者,其心理韧性越好。质性访谈方面:照顾负担主题分别为:困扰家属的多样问题、社区并不完备的精神卫生服务、照顾者多样的照顾角色及繁重的照顾负担、患者康复与家属减负、照顾者精神卫生知识的感知与需求的矛盾;在心理韧性主题分别为:双相障碍照顾者心理和行为的改变、照顾者多样的减压形式、照顾者有效学习欠缺、挫折积极的一面以及照顾者精神支柱。结论居家治疗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较重,心理韧性较差,二者呈中度负相关关系,在减轻其照顾负担的同时,应增强家属心理韧性,以此提高双相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

孙岩[5](2020)在《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文中认为目的探究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以在社区病情稳定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总数80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分配比例为1:1,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在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等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给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社区常规照护康复。干预措施包括工作康复训练联合社交技能训练及家属心理健康教育。两组在入组时(即基线)、康复干预6个月后,分别应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家庭负担量表(FB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SSC)、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来评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社交技能、家庭负担、精神症状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治疗组及对照组两样本在基线时一般资料的构成比统计采用卡方检验。对主要疗效指标--各量表改善/减分率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进行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组*时间交互作用,同组前后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结果1、本研究共有80例患者纳入,其中干预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在基线人口学资料上差异未达到统计学的意义。2、研究期间,干预组脱失4例(脱落率为10%),社区常规治疗组脱失3例(脱落率为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过6个月治疗,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量表总分改善率分别是12.5%vs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改善率分别是12.0%vs 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社交技能评定目录减分率分别是22.6%vs 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家庭负担量表减分率分别是11.1%vs 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和对照组PANSS量表减分率分别是4.20%vs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社区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组在生活质量量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社交技能量表、家庭负担量表、PANSS量表减分率上差异存在推广及学习意义(p<0.001)。4、干预后生活质量最终纳入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SSC、组别、FBS、WHOQOL,该模型的R2=0.963,校正R2=0.96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等常规社区康复管理结合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明显改善社区内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交和社会功能、精神病性症状、家庭负担。社交技能以及家庭负担能够预测患者生活质量。

戴进军[6](2020)在《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编制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对量表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华森(Jean Harman 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构建条目池,经过两轮共计21名专家函询和对6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后,形成初始量表;(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全省3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和设置有精神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分析法进行条目的分析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3)以正式形成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抽样调查收集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采用SPSS18.0录入数据、分析数据,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P值取双侧概率。结果:(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49个条目,即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的需求(11个条目),帮助和信任的需求(6个条目),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3个条目),健康教育的需求(9个条目),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13个条目),满足基本护理的需求(7个条目)。量表的计算方法:量表条目的选项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越强烈。(2)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65.71%。各个条目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1~0.740之间,各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74~0.774之间;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0.884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62~0.925之间,显着性均小于0.05,各维度均为正相关。(2)内容效度: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经专家评定后为0.914。(3)信度分析: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01~0.938之间;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24,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95~0.90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9。(4)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总分为(202.85±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0.16)分。患者认为关怀性最强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准时为我做治疗及给药”(4.39±0.79)分和“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54.79±9.52)分,最不具有关怀性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表达对我的关心”(4.02±1.06)分和“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11.97±2.73)分。(5)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高;婚姻稳定患者比婚姻不稳定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高中(含中专)学历的患者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但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在某些维度不遵循此规律;收入2000元及以上的患者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结论:(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估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葛丽文[7](2020)在《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精神疾病负担已排在我国疾病负担的首位,而精神分裂症治愈率较低,又排在精神疾病负担的首位。由于资源条件的限制,中国“家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因素,我国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居家康复。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生理、心理、康复等多重负担,也为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的照顾压力。这些问题,均需要被重视与解决。目前,我国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仍然限于服药治疗、入院治疗。对于居家康复的患者来说,医生是他们生活中的权威,服药是生活中的日常。药物的副作用以及居家生活的封闭性,造成很多患者出现社会适应的问题,其中包括自卑、情感淡漠,个人管理较差、不愿接触他人、社会交往缺失等。而医生关注的更多是患者的疾病治疗,并没有对患者进行全人的康复,也没有考虑如何让患者更好的居家康复,减轻家属的照顾负担。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深度访谈法与参与式观察法,以黑龙江省H市P区XJ社区的六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三名患者家属共九名案主作为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将服务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运用深度访谈法分别对患者、家属、社区精防医生等人进行多次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深度分析。明确服务对象的问题、需求、所遇到的困难等,并为患者和家庭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根据每一阶段的服务,分别从服务对象的需求、专业关系的发展、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的改变等三方面进行分析,为促进患者更好的居家康复,减轻患者家属照顾的负担提供实务性策略,进一步探讨社会工作者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家属的干预背后蕴藏的含义。

魏颖[8](2020)在《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分析了中国西部某市现阶段精神障碍尤其是严重精神障碍的流行及分布状况,重点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其城乡接受药物治疗情况及其影响因素、首发年龄和首次治疗年龄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为进一步开展当地严重精神障碍的社区防治和康复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为优化当地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原始数据来自中国西部某市精神卫生服务系统2011年8月至2019年6月登记在册管理的当地户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体检数据采用Excel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管理;SPSS 25.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采用Power BI进行可视化图表制作。结果:1.研究对象的样本描述1.1患者的基本情况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多聚集在45-59岁(3356例),占比43.10%;男性(4264例)多于女性(3518例),占比分别为54.80%和45.20%;已婚患者(3511例)最多,占比45.10%;居住在城市的患者(4874例)多于农村患者(2908例),占比分别为62.60%和37.40%;汉族患者最多(7577例),占比97.40%;文盲及半文盲(2179例)最多,占比28.00%;农民患者最多(3375例),占比43.40%;以贫困患者为主(5453例),占比70.10%。1.2患者患病与治疗情况无两系三代精神病家族史患者较多(6948例),占比89.30%;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多(4459例),占比57.30%;患病时间为10年以下患者最多(2399例),占比30.80%;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较多(5477例),占比70.40%%;住院次数为0-1次患者最多(5834例),占比75.00%。2.患者的基本人口学数据分布及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各年龄段罹患不同严重精神障碍的分布上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18岁及以下人群中,患病最高的是精神发育迟滞患者,18岁以上人群中,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多;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态、不同居住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就业程度、不同经济状况患者罹患不同严重精神障碍的分布上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但罹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均最多。3.患者发病、治疗情况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不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患病时间长短、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接受药物治疗的机会等方面均存在着显着差异(P<0.05)。4.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城乡间差异分析农村地区中,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年龄/年龄段、患病时间、住院次数在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而在城市地区中,婚姻、文化程度、就业状况、经济状况、年龄/年龄段、住院次数在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5.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和首次治疗时间的相关性将首次治疗时间转换为首次治疗年龄,和首次发病年龄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77,p<0.01,说明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6.严重精神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中国西部某市各地区间的发病情况各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1区患病数量最多(1961例),4区患病数量最少(39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1区患病数量最多(1018例),4区患病数量最少(197)例。7.针对农村和城市分别观察罹患严重精神障碍的顺位情况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精神分裂症都是严重精神障碍排序的第一顺位。结论:在严重精神障碍各类疾病中我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精神分裂症,除了进一步研究其人口学特征、患病及治疗情况之外,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接受药物治疗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首次治疗年龄和首次发病年龄之间存在相关性,通过对这些数据深层次的整理分析,了解其患病特点,为进一步更好的完善社区严重精神障碍卫生防治体系,开展社区严重精神卫生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更好的服务于广大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黄闻[9](2019)在《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特征,分析一般资料、社会支持水平和病耻感水平对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的影响,为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临床理论参考。方法:对3所医院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家庭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疾病负担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内在病耻感量表。结果:1.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率为100%;2.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中等程度以上负担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经济负担(69.15%)、家庭日常活动(64.68%)、家庭娱乐(64.18%)、家庭成员关系(59.20%)、家庭成员心理健康(51.24%)、家庭成员躯体健康(26.86%);3.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31.92分;客观支持得分7.40分;主观支持得分17.70分;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6.82分;4.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内在病耻感总分63.79分;疏远因子平均得分14.11分;刻板因子得分14.63分;歧视因子得分13.62分;退缩因子得分10.89分;抵抗因子得分10.54分;5.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总分与年龄、与患者关系、婚姻状况、职业、人均月收入、照顾时间、居住地以及患者病程、坚持服药程度、自理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社会支持总分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与患者关系、人均月收入、职业、照顾时间、居住地以及患者病程、坚持服药程度、自理程度、家族精神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内在病耻感总分与性别、年龄、与患者关系、婚姻状况、职业、人均月收入、照顾时间、居住地,以及患者病程、坚持服药程度、自理程度和家族精神病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6.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总分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内在病耻感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7.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总分的主要因素有:照顾者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总分、病耻感总分,以及患者坚持服药程度、病程和自理程度,共解释家庭疾病负担总分变异的64.9%。结论:1.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负担程度总体较重;2.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下;3.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病耻感水平总体处于中等;4.照顾者人均月收入、社会支持总分、病耻感总分以及患者能否坚持服药、病程和自理程度是家庭疾病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5.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与家庭疾病负担呈显着负相关,病耻感与家庭疾病负担呈显着正相关。

黄月英[10](2019)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样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全面探究相关影响因素,并初步探究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为后期根据相应影响因素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提供理论与实证基础。【方法】通过现场调研法对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在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就诊的300名患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照护者进行机械随机抽样。采用研究者自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家庭因素、病情因素、治疗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运用t检验、卡方分析、二元logstic回归等方法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定量研究结果结合定性分析选取20名患者主要照护者进行半结构访谈法,初步探究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结果】(1)样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按次服药、按量服药、按时服药、坚持服药及总用药依从性的依从率分别为50.67%、49.33%、50.67%、43.00%和28.33%。(2)多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影响按次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药费负担,“有点严重”与“较严重”相较于“无负担”类别的OR值分别为0.321、0.251;患者年龄,OR=0.972;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302、0.360;症状控制效果“显着”相较于“无效”的OR为3.862;服药种类OR=1.587;照护者感受压力OR=0.706;实际帮助来源“2种”相较于“无”OR=3.476;照护者服药信念OR=1.104;影响按量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患者年龄,OR=0.961;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352、0.403;服药种类OR=1.409;照护者感受压力OR=0.748;照护者服药信念OR=1.087;影响按时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为药费负担,“有点”与“较严重”相较于“无负担”类别的OR值分别为0.311、0.233;患者年龄OR=0.968;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308、0.350;服药种类OR=1.527;照护者感受压力OR=0.676;照护者服药信念OR=1.110;影响坚持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分别为照护者与患者关系,“父亲”相较于“母亲”的OR=2.376;与患者共同居住人数OR=1.348;照护者服药必要性OR=1.118;影响总用药依从性的因素为患者年龄OR=0.975;自知力情况,“部分自知力”与“无自知力”相较于“有自知力”的OR值分别为0.431、0.434;照护者面子观OR=0.752;照护者主观支持分OR=1.090。(3)根据半结构访谈结果对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冰山模型”,将纳入的影响因素集分为治疗层面、经济层面、支持层面、心理层面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的影响因素层层递进互为一体共同作用影响用药依从性。【结论】(1)药费负担对家庭经济“无影响”、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症状控制效果好、服药种类多、照护者感受压力得分低、实际帮助来源多、照护者服药信念高是按次服药的保护因素;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服药种类多、照护者感受压力小、照护者服药信念高是按量服药的保护因素;药费负担对家庭经济“无影响”、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服药种类多、照护者感受压力小、照护者服药信念高是按次服药的保护因素;照护者为“父亲”、与患者共同居住人数多、照护者服药必要性高是坚持服药的保护因素;患者年龄小、有自知力、照护者面子观弱、照护者主观支持高是总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2)样本地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处于较低水平,今后在治疗层面上应继续大力支持与加强精神卫生药物与治疗的研究与开发;在经济层面上应继续加强与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相应补贴政策实施;在支持层面上应加快建立精神卫生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治疗管理系统;在心理层面应加大严重精神障碍相关宣传,创建对严重精神障碍包容的社会环境的政策建议。

二、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论文提纲范文)

(1)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复发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文献综述
研究一 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复发关系的量化研究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2)宁夏八个县(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和社会综合管理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3)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假设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2.2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
    2.3 认知矫正治疗的发展
    2.4 认知矫正治疗效果预测因素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神经可塑性理论
    3.2 健康生态学模型
第四章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认知补偿训练与联合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干预效果预测因素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总结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性
    7.3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Paper Ⅰ
Paper Ⅱ
附件

(4)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相关定义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依据
    1.4 研究假设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技术路线
    1.8 伦理原则和考量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确定
    2.3 样本抽样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数据收集、整理
    2.6 统计分析
    2.7 研究质量控制
第三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量性研究
    3.1 量性研究-结果
    3.2 量性研究-讨论
    3.3 量性研究-小结
第四章 双相障碍家属照顾负担和心理韧性现状及其关系-质性研究
    4.1 质性研究-结果
    4.2 质性研究-讨论
    4.3 质性研究-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启示
第六章 不足以及对今后工作展望
    6.1 本研究的不足
    6.2 工作展望
第七章 创新点
文献综述 双相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5)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全称对照表
1 绪论
    1.1 精神分裂症及其功能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以及对患病人群的重要性
    1.3 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5 研究问题、假设及意义
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受试者流程图
    3.2 失访及可行性分析
    3.3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4 两组在基线、治疗结束时的比较
    3.5 有效性分析
    3.6 相关及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4.2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社交技能的影响
    4.3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家庭负担的影响
    4.4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对患者精神症状的影响
    4.5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的可行性讨论
    4.6 本干预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局限性
    5.4 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干预手册
致谢信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出版(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6)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文关怀
        1.1.2 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照顾方式选择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量表的编制
        2.1.1 文献分析法
        2.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2.1.3 小组讨论法
        2.1.4 专家函询法
        2.1.5 预调查
    2.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工具
        2.2.3 条目分析和筛选
        2.2.4 量表的效度检验
        2.2.5 量表的信度检验
    2.3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2.4 统计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设计阶段
        2.5.2 研究实施阶段
        2.5.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2.6 伦理原则
    2.7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文献分析
    3.2 患者访谈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3.2.2 主题提炼
    3.3 小组讨论
    3.4 专家函询
        3.4.1 专家一般资料
        3.4.2 专家的积极性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3.4.5 第一轮专家函询
        3.4.6 第二轮专家函询
    3.5 预调查
    3.6 抽样调查阶段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 条目分析和筛选
        3.7.1 条目分布
        3.7.2 离散趋势
        3.7.3 临界比值
        3.7.4 相关系数
        3.7.5 内部一致性分析
    3.8 量表的效度分析
        3.8.1 结构效度
        3.8.2 内容效度
    3.9 量表的信度分析
    3.10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3.10.1 各维度得分情况
        3.10.2 各条目得分情况
        3.10.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3.10.4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的编制分析
        4.1.1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
        4.1.2 量表的项目分析
        4.1.3 量表的效度评价
        4.1.4 量表的信度评价
    4.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4.2.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4.2.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 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附录 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概念界定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干预过程
    2.4 研究过程
    2.5 研究伦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的康复需求及社会支持
    3.1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生活局限
        3.1.1 患者居家康复的生活局限
        3.1.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照顾负担
    3.2 居家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现有支持
        3.2.1 宏观层面的政策的支持
        3.2.2 中观层面的社区的支持
        3.2.3 微观层面的亲缘支持
    3.3 精神分裂症家庭的需求评估
        3.3.1 患者的需求评估
        3.3.2 家属的需求评估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多元困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工作者干预患者及家属的重要过程
    4.1 建立专业关系及相互了解阶段
        4.1.1 专业关系的建立
        4.1.2 了解服务对象认知与行为
    4.2 认知行为改变及强化阶段
        4.2.1 专业关系的发展
        4.2.2 干预组服务对象初步尝试改变
        4.2.3 对照组服务对象的改变
    4.3 认知行为巩固与提高阶段
        4.3.1 专业关系稳固成熟
        4.3.2 干预组服务对象改变内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对患者与家庭赋权的实践探讨
    5.1 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多元需求的有效回应
        5.1.1 患者康复需求的回应
        5.1.2 家属多元需求的回应
    5.2 赋权视角下的精神健康社会工作者专业关系与角色定位
        5.2.1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关系
        5.2.2 赋权视角下的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角色
    5.3 家属全程参与的患者改变
        5.3.1 家属的鼓励与监督
        5.3.2 家属对患者的认可与理解
    5.4 赋权社会工作伦理的实践
        5.4.1 尊重案主自决,给予话语权
        5.4.2 平等对待,疾病正常化
        5.4.3 共同协商,消除“失权感”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现状
    1.3 国外现状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伦理审核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样本描述
        3.1.1 患者的基本情况
        3.1.2 患者患病与治疗情况
    3.2 患者的基本人口学数据分布及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3.2.1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3.2.2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3.2.3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婚姻状况分布情况
        3.2.4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住地分布情况
        3.2.5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族分布情况
        3.2.6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3.2.7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状况分布情况
        3.2.8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济状况分布情况
    3.3 患者发病、治疗情况与患病情况的差异性分析
        3.3.1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分布情况
        3.3.2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病时间分布情况
        3.3.3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状况分布情况
        3.3.4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次数分布情况
    3.4 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城乡差异分析
        3.4.1 农村和城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3.4.2 农村和城市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药物治疗情况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和首次治疗时间的相关性
    3.6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西部某市发病情况的热力图
    3.7 中国西部某市城乡间罹患严重精神障碍各类疾病的顺位情况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4.2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性别分布情况
    4.3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婚姻状况分布情况
    4.4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居住地分布情况
    4.5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民族分布情况
    4.6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文化程度分布情况
    4.7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业状况分布情况
    4.8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经济状况分布情况
    4.9 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族史相关情况
    4.10 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服药及人口学分析
    4.11 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年龄与首次治疗时间之间的相关性
    4.12 严重精神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区域患病情况分析
第五章 研究的优点与不足
    5.1 优点
    5.2 不足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我国精神分裂症患病现状
        1.1.2 我国精神卫生医疗现状
    1.2 家庭疾病负担的相关研究
        1.2.1 疾病负担的评价方法
        1.2.2 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负担现状
        1.2.3 家庭系统理论在评价精神分裂症疾病负担的应用
        1.2.4 家庭疾病负担的测量工具
        1.2.5 精神分裂症家庭疾病负担的研究进展
    1.3 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1.3.1 社会支持的概念
        1.3.2 社会支持的测评工具
        1.3.3 精神分裂症家庭社会支持的研究进展
    1.4 病耻感的相关研究
        1.4.1 病耻感的概念
        1.4.2 病耻感的测评工具
        1.4.3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病耻感的研究进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家庭疾病负担
        1.5.2 社会支持
        1.5.3 病耻感
    1.6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8 研究问题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工具
        2.2.1 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2.2.2 家庭疾病负担量表
        2.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2.2.4 内在病耻感量表
    2.3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估计
        2.3.1 样本量估计
        2.3.2 预调查样本量
    2.4 资料收集
    2.5 质量控制
        2.5.1 研究对象选择
        2.5.2 问卷质量控制
        2.5.3 数据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照顾者基本情况
    3.2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得分情况
    3.3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3.4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内在病耻感得分情况
    3.5 不同人口学变量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及社会支持差异
        3.5.1 不同性别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2 不同年龄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3 不同家庭关系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4 不同婚姻状况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5 不同文化程度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6 不同职业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7 不同人均月收入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8 不同照顾时间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9 不同居住地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差异
        3.5.10 患者病程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5.11 患者服药程度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5.12 患者自理程度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5.13 患者精神病家族史对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影响
    3.6 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相关性
    3.7 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和病耻感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及照顾者一般情况
    4.2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现状
        4.2.1 家庭经济负担现状
        4.2.2 家庭日常活动现状
        4.2.3 家庭娱乐负担现状
        4.2.4 家庭成员关系现状
        4.2.5 家庭成员躯体健康现状与心理健康现状
    4.3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社会支持现状
    4.4 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病耻感现状
    4.5 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社会支持与病耻感的相关性
    4.6 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局限性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1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用药依从性理论研究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
    2.1 调查对象基本资料
        2.1.1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口学资料
        2.1.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者人口学资料
        2.1.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基本情况
        2.1.4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疾病基本信息
        2.1.5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照护者治疗相关知识及服药信念结果
    2.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情况
        2.2.1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2.2.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情况
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1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集
    3.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1 按次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2 按量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3 按时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4 坚持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2.5 总服药依从性单因素分析
    3.3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多因素分析
        3.3.1 按次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3.2 按量服药依从影响因素性多因素分析
        3.3.3 按时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3.4 坚持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3.3.5 总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4.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初步探究
    4.1 定性研究访谈资料编码结果
    4.2 严重精神障碍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初步探究
5.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治疗层面
        5.1.2 经济层面
        5.1.3 支持方面
        5.1.4 心理层面
    5.2.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政策建议
        5.2.1 继续加强与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相应补贴政策实施
        5.2.2 加快建立精神卫生医院-社区-家庭一体化治疗管理系统
        5.2.3 加大严重精神障碍相关宣传,创建对严重精神障碍包容的社会环境
6.研究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创新性
        6.2.2 研究的局限性
        6.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件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表
附件2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四、城市与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的潜在类别及其与复发的关系[D]. 常茹.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2]宁夏八个县(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危险行为现状分析[D]. 杨琪.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3]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研究[D]. 朱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4)
  • [4]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照顾负担与心理韧性研究[D]. 刘浩. 汕头大学, 2020(02)
  • [5]综合性心理社会康复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疗效[D]. 孙岩.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D]. 戴进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7]社会工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居家康复的干预研究[D]. 葛丽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8]中国西部某市严重精神障碍现状分析[D]. 魏颖. 兰州大学, 2020(01)
  • [9]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家庭疾病负担相关因素研究[D]. 黄闻. 南昌大学, 2019(01)
  • [1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用药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黄月英.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负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