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残因素论文-黄刚

致残因素论文-黄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致残因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影响因素

致残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黄刚[1](2019)在《导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导致高危非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210例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患者3个月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32例和对照组178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血管情况、影像情况、病因学分型、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分类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复发的因素。结果:复发组糖尿病、冠心病、颅内动脉狭窄、心源性卒中及多发病灶的患者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糖尿病、心源性卒中及多发病灶是影响患者复发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高危非致残性缺血脑血管事件复发率高,应加强对伴有冠心病、糖尿病、心源性卒中及多发病灶患者的管理,做好高危非致残性缺血脑血管事件复发的防治工作。(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郑昊,梁一鸣,刘正奎[2](2019)在《获得性残疾人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获得性残疾人的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某区选取获得性残疾人217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第五版(PCL-5,以得分≥33分为PTSD症状筛查阳性标准)、D型人格量表(DS)进行调查。结果:满足PTSD症状阳性标准者占12.8%,残疾持续6~10年和11~15年者的PCL-5总分[18(0,70)、15(0,66)]和PTSD症状阳性率(26.3%、22.2%)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消极情感维度是PTSD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OR=20.07,95%CI=4.81~83.70),意外事件致残组PTSD症状阳性风险高于疾病致残组(OR=5.50,95%CI=1.58~19.13)。结论:获得性残疾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残疾后持续存在,消极情感和致残原因是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相关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郝棚娜[3](2019)在《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本地区急性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旨在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方法:纳入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发病7天内,NIHSS评分≤3分)患者,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史、入院后NIHSS评分和血清学指标。随访患者出院1年内的卒中复发情况、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及停药原因,将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患者1年内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在入组的2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中,男性171例(64.77%),女性93例(35.23%),平均年龄(63.52±8.70)岁;出院3个月和1年的复发人数为14人、28人,复发率为5.3%、10.6%。2.单因素分析显示,复发组年龄(t=2.683,P=0.008)、高血压(?2=4.636,P=0.031)、糖尿病(?2=7.591,P=0.006)、房颤(P=0.018)及吸烟史(?2=4.060,P=0.044)明显高于无复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08,95%CI0.853-0.966,P=0.002),高血压(OR=0.118,95%CI 0.029-0.480,P=0.003),房颤(OR=0.057,95%CI 0.013-0.252,P<0.01)是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4.出院后坚持口服抗血小板药、降压药、他汀类药物、降糖药患者由出院时的91.3%、90.5%、88.3%、86.4%,降低至出院1年后的59.1%、54.2%、48.2%、40.7%。5.患者停药原因为:自觉康复(41%);出现药物不良反应(11%);担心药物副作用(23%);经济原因(9%);其他(16%)。结论:本地区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1年内的复发风险较大,且前3个月复发率最高;本地区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1年内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呈下降趋势,主要与患者自觉康复后停药有关;本地区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复发率高考虑与未能早期干预、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差及不能坚持抗血小板药物有关。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房颤、吸烟是其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9-03-01)

王冬欣,张志涛,李丽,侯永革,朱荣彦[4](2019)在《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的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型的差异。方法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对133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轻型卒中组)及155例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致残性卒中组)进行病因分型,比较其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布上的差异。结果轻型卒中组与致残性卒中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史、高脂血症、心房纤颤(房颤)、高尿酸血症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轻型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比率最高(45. 1%),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PAD)次之(42. 1%),其次依次为不明原因性缺血性卒中(UE)(7. 52%)、心源性脑栓塞(CS)(4. 51%)和其他病因型缺血性卒中(OE)(0. 75%);致残性卒中组LAA比率最高(65. 16%),PAD次之(16. 13%),其次依次为CS(9. 68%)、UE(8. 39%)和OE(0. 65%)。两组间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 02,P <0. 0001)。结论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无显着差异。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病因均为LAA、其次为PAD。轻型缺血性卒中的UE比率高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而CS的比率低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陈金华[5](2018)在《克罗恩病患者致残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治疗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克罗恩病(CD)致残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治疗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C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致残分为正常组和致残组。分析影响患者致残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治疗建议。结果 115例患者中有43例致残,72例未致残。残疾组中年龄≥60岁、病程≥5年、病变同时累及小肠和结肠、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的患者占比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范围、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是CD患者致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范围、疾病活动时需糖皮质激素缓解是CD患者致残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因素患者应进行重点观察。(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8年32期)

孙冲[6](2018)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200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参考WHo残疾分级量表评定其残疾程度,观察分析不同等级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个体其精神残疾等级与婚姻状况、治疗状况、经济状况以及家庭支持度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精神残疾程度与婚姻状况、治疗状况、经济状况、家庭支持度具有密切的联系,家庭支持度越高,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精神残疾程度越低,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残疾因素较多,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精神残疾程度与家庭支持度得分成反比。(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8年81期)

康瑛,朱秀梅,黄亚川[7](2018)在《对影响烧伤致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因素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烧伤致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10月期间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烧伤致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该院自制的问卷调查表调查影响其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较的因素。结果 :导致这些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较差的原因主要有缺乏专业的指导、缺少亲友的关心、不了解进行功能锻炼对其预后的影响及治疗的费用难以保障。结论 :影响烧伤致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对此类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同时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让患者家属配合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帮助患者寻求社会支持,从而提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8年17期)

黄环[8](2018)在《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急性期血压变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HR-NICE)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异性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资料与方法采取病案检索方式收集2015年08月-2017年0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共201名。根据《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入选HR-NICE患者,选取同期在本院健康中心体检,与HR-NICE患者基础情况相匹配的健康者为对照组。HR-NICE患者分为两组:发病时间小于24h的高危TIA(ABCD2≥4分)和轻型卒中组(A组),该组共68例,平均年龄63.09±10.55岁;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和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病例组(B组),其中共60例,平均年龄65.43±9.93岁。对照组共73例,平均年龄59.59±8.36岁。收集以下病例资料并录入Excel数据库:(1)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基线血压、既往病史(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卒中病史、心房颤动、血管狭窄病史、吸烟史等)、同型半管氨酸(Hcy)、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TC)、甘油叁酯(TG)、血尿酸(UA),双侧颈部血管彩超及头部CT、MRI、头颈部CTA等影像资料。所选病例入院时常规进行头颅CT/MRI检查,排除出血,48-72小时后复查头部CT,对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者随时复查头颅CT。(2)急性期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包括全天收缩压(24h SBP)、全天舒张压(24h DBP)、白天收缩压(d SBP)、白天舒张压(d DBP)、夜间收缩压(n SBP)、夜间舒张压(n DBP),并计算出相应的标准差(SD)及变异系数(CV)。两组间用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1.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27~90岁,平均年龄为(64.14±10.29)岁,A组患者共68例,平均年龄(63.21±10.55)岁,B组患者60例,平均年龄(65.43±9.93)岁,A组的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较B组高,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低脂蛋白、甘油叁酯较A组高,其中两组总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B组24h SBP、24h DBP、d SBP、d DBP、n SBP、n DBP、均高于A组,其中24h SBP、d SBP、d 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的24h SBP(SD)、24h DBP(SD)、d SBP(SD)、d DBP(SD)、24h SBP(CV)、24h DBP(CV)、d SBP(CV)、d DBP(CV)均高于A组,其中两组24h DBP(SD)、d SBP(SD)、d DBP(S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n SBP(SD)、n DBP(SD)、n SBP(CV)、n DBP(CV)较B组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A组、B组和对照组血压值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00)。多重比较结果显示,除了A组、对照组的d DBP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余任意两组间血压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5.A组、B组和对照组动态血压标准差的比较,其中24h DBP(SD)、d SBP(SD)、d DBP(SD)、n DBP(S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A组和对照组的n DB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对照组的24h SBP(SD)、d SBP(SD)、d DBP(SD)、n DBP(S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A组、B组和对照组动态血压标准差的比较,其中24h SBP(CV)、d SBP(CV)、n DBP(CV)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A组和对照组的24h SBP(CV)、d SBP(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对照组的24h SBP(CV)、d SBP(C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显示A组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B病危险因素为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结论1.HR-NICE与血压变异性有关,特别是收缩压变异性。2.HR-NICE不同亚型之间血压变异性存在显着差异,其中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和颅内或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患者血压变异性更大。3.高脂血症是正常血压HR-NICE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蒋剑苓[9](2017)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的致残因素,为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3月进行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92例。采取一般资料调查表、WHODASⅡ量表、APGAR量表、SCSQ量表、BPRS量表等,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精神残疾与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严重程度等有关。结论应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85期)

曲万仁[10](2017)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的致残因素,为患者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92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采取一般资料调查表、WHO-DASⅡ量表、APGAR量表、SCSQ量表、BPRS量表等,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精神残疾与家庭功能、应对方式、严重程度等有关。结论应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家庭功能、应对方式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85期)

致残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调查获得性残疾人的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在北京市某区选取获得性残疾人217名,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第五版(PCL-5,以得分≥33分为PTSD症状筛查阳性标准)、D型人格量表(DS)进行调查。结果:满足PTSD症状阳性标准者占12.8%,残疾持续6~10年和11~15年者的PCL-5总分[18(0,70)、15(0,66)]和PTSD症状阳性率(26.3%、22.2%)较高。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S消极情感维度是PTSD症状阳性的危险因素(OR=20.07,95%CI=4.81~83.70),意外事件致残组PTSD症状阳性风险高于疾病致残组(OR=5.50,95%CI=1.58~19.13)。结论:获得性残疾人创伤后应激症状在残疾后持续存在,消极情感和致残原因是创伤后应激症状的相关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致残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1].黄刚.导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2019

[2].郑昊,梁一鸣,刘正奎.获得性残疾人致残事件导致的创伤后应激症状及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

[3].郝棚娜.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1年内复发危险因素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9

[4].王冬欣,张志涛,李丽,侯永革,朱荣彦.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的轻型缺血性卒中与致残性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

[5].陈金华.克罗恩病患者致残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治疗建议[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

[6].孙冲.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

[7].康瑛,朱秀梅,黄亚川.对影响烧伤致残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依从性因素的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

[8].黄环.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急性期血压变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8

[9].蒋剑苓.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10].曲万仁.精神分裂症恢复期精神残疾患者致残因素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标签:;  ;  ;  

致残因素论文-黄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