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凋落物论文-徐秀月,吴永贵,饶益龄,吴兴玉

植物凋落物论文-徐秀月,吴永贵,饶益龄,吴兴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植物凋落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酸性矿山废水,植物凋落物腐解,沉积物,Fe

植物凋落物论文文献综述

徐秀月,吴永贵,饶益龄,吴兴玉[1](2019)在《湿地植物凋落物对酸性矿山废水理化特征及沉积物中Fe、Mn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人工湿地处理酸性矿山废水(AMD)系统中植物凋落物腐解对其理化特征及沉积物中Fe、Mn稳定性的影响,明确人工湿地处理AMD系统中湿地植物的综合作用及持续效果,将质量分数为0(CK组)、2%(D1组)、20%(D2组)的植物凋落物添加至湿地沉积物中,采用下进上出的进水方式向沉积物中添加人工配制的AMD,同时设置水力停留时间为72h,研究不同量的湿地植物凋落物在腐解过程中对AMD中pH、氧化还原电位(Eh)、Fe、Mn等理化指标及沉积物中Fe、Mn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凋落物的腐解能明显提高AMD的pH,且随着植物凋落物的持续腐解,D2组中pH上升幅度明显大于CK与D1组;植物凋落物的腐解可有效地降低AMD的Eh,植物凋落物腐解初期,D1、D2组中Eh急剧下降,且D2组Eh下降幅度大于CK与D1组,随植物凋落物在各处理组中的持续分解,各组中Eh继续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试验初期Eh的下降幅度;植物凋落物的存在可明显抑制沉积物对AMD中Fe的吸附;植物凋落物腐解初期,植物凋落物的存在抑制了沉积物对Mn的吸附,而在植物凋落物腐解后期,植物凋落物促进了湿地沉积物对Mn的吸附;湿地沉积物Fe、Mn主要以可还原态形式存在,植物凋落物的腐解促进了沉积物中可还原态Fe、Mn向可氧化态Fe、Mn的转化,且Fe、Mn形态的转化量随着植物凋落物量的增加而增加,有利于沉积物中Fe、Mn稳定性的增加。(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8期)

梁东,王一新,马强,董慧,巩佳琦[2](2019)在《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从操作上来说,网袋法和小容器法更好一些;从科学严谨角度来说,同位素法更胜一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气候因子、凋落物性质和生物因子的影响,总体上各因素的作用大小为气候因子>凋落物性质>生物因子。(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张瑞,周晓兵,张元明[3](2019)在《生物土壤结皮对温带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会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生物土壤结皮是干旱荒漠区地表普遍存在的生物覆盖,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有显着影响,但对于是否影响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缺乏深入了解。选择8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荒漠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梭梭Haloxylon ammondendron、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粉苞菊Chondrilla piptocoma、羽毛针禾Aristida pennata、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钩刺雾冰藜Bassia hyssopifolia),分析生物土壤结皮覆盖对这8种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和分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土壤结皮和植物种对凋落物质量损失率有极显着影响(P<0.01),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增大了荒漠植物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不同物种的分解率差异显着。8种植物凋落物的质量损失率在结皮覆盖条件下为13.67%~64.56%,去除结皮处理下为13.58%~54.13%。其中,结皮覆盖条件下白梭梭、梭梭、紫翅猪毛菜的质量损失率(46.12%、41.26%、64.56%)显着高于去除结皮处理(35.85%、36.97%、54.13%,P<0.05)。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缩短了凋落物的半分解和95%分解时间,缩短长度随物种差异而不同,受凋落物的初始全碳和全氮含量调节。荒漠地表生物土壤结皮对植物凋落物分解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显着的种间差异,地表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对初始全碳含量较低而全氮含量较高的凋落物促进作用更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6期)

蔡润发[4](2019)在《鄱阳湖湿地叁种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及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位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在维持全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具有水源净化、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尽管其面积只占地球陆地表面的4%~5%,其碳储量却占生物圈的20%左右。湿地中大量的地上生物量以凋落物分解的方式完成营养元素的循环,是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环节。相较于森林和海洋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敏感性,全球环境变化对于湿地及其碳存储功能的影响也更加明显。尤其是在一些吞吐型的湖泊湿地中,季节性的水文节律变化对于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很大,而目前我们对于这些类型的湿地中凋落物分解过程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本研究以鄱阳湖湿地为例,选取了叁种优势的湿地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编号A),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编号B),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编号C),采用凋落物袋分解法开展野外分解实验,分别研究了1):单物种与混合物种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差异;2)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3)不同物种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主场效应。实验过程中,监测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营养释放动态(碳、氮、磷)、难分解成分(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同时关注分解过程中胞外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不同凋落物单物种和物种混合分解过程的差异十分明显,并且这种差异与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密切相关。叁种凋落物中,薹草氮含量高,碳氮比低,木质素含量低,是高质量的凋落物,分解速率最快;而南荻与之相反,基质质量低,分解速率慢。物种混合产生拮抗或协同效应与参与混合的单物种的质量相关。薹草和南荻混合(AB)、薹草和芦苇混合(AC)、叁种混合(ABC)具有协同效应;而南荻和芦苇混合(BC)具有拮抗效应。同时,凋落物混合后,能够促进碳、氮、磷的释放和半纤维素的降解,而纤维素和木质素则是单物种降解更快。胞外酶活性随分解先升高后降低,在第90天时活性最高。南荻、南荻芦苇混合(BC)有较高的Bglu、Bxyl和CB酶活性。分解165天后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分解初期,而且混合凋落物能够提高细菌群落的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凋落物的性质有关,单物种中有较高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混合组有较高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薹草及其混合组有较高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南荻、芦苇及二者的混合组(BC、ABC)有较高的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丰度。(2)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加快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和碳、磷的释放。在分解初期土壤动物的贡献超过30%,后期超过10%。尽管土壤动物对胞外酶活性没有显着的影响,但影响了细菌群落结构。土壤动物不仅能够提高细菌群落的多样性,而且提高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有利于凋落物的分解。(3)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与凋落物的基质质量和细菌群落结构有关。质量较差、分解速率较慢的凋落物其分解时的主场优势比质量较好、分解快的凋落物明显。薹草和南荻凋落物分解具有主场优势,且南荻更加明显;而芦苇凋落物则不具有主场优势,在南荻样地分解快。主场优势能够促进分解,加快碳的释放和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薹草、南荻凋落物在主场分解时酶活性也显着提高。薹草凋落物在主场分解时,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客场,有较高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较低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南荻凋落物在主场分解时,细菌群落多样性在主场高于客场,但细菌群落结构的特点与薹草相似。芦苇凋落物在主场分解时,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客场,在南荻样地多样性最高,有较丰富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较少的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综上所述,物种混合主要改变了凋落物基质质量,造成分解特征的不同。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加快营养元素的流转。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与凋落物质量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关,并非所有的凋落物在主场分解时都具有主场优势。在分解后期,细菌群落多样性增加,说明细菌群落结构随分解趋于复杂。凋落物的性质和土壤动物能够显着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进而调控胞外酶活性,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的释放、木质素和纤维素等的降解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典型吞吐型淡水湖泊湿地凋落物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分解特征和营养变化,研究结果深化了我们对于分解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认识。传统的凋落物分解袋法和新兴的环境微生物组学技术结合,能够为未来对湿地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也有利于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走向,有助于湖泊湿地的科学管理。(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田静,盛茂银,汪攀,温培才[5](2019)在《西南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对植物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贵州关岭花江喀斯特峡谷原生林、灌木林、草地和坡耕地这4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凋落物-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西南喀斯特植物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凋落物-土壤C、N、P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与其他区域相比,凋落物和土壤分别具有高C低N高P、低C低N高P的格局.脲酶、蔗糖酶和淀粉酶表现出原生林>灌木林>草地>坡耕地,碱性磷酸酶则是原生林>灌木林>坡耕地>草地.未来的生态建设应重视原生林的保护.土壤养分受凋落物C、N、P及其计量比的显着影响,但土壤酶活性与凋落物无显着联系.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TN、SWC、C∶N极显着相关(P <0. 01),与p H和N∶P显着相关(P <0. 05),重要性大小依次为TN> SWC> C∶N> p H> N∶P.(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闫鹏飞,展鹏飞,王行,刘振亚,张晓宁[6](2019)在《滇西北高原湿地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及其微生物驱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微生物的驱动机制,对于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征及其关键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滇西北高原典型湿地纳帕海湖滨带的优势植物茭草和杉叶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凋落物袋法和Biolog GenⅢ技术,研究其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衰减特征以及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和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通过一年的分解,茭草凋落物在大气界面、水界面和土界面的质量残留率分别为77.7%、42.2%、25.3%,显着高于杉叶藻凋落物的相应质量残留率(41.6%、32.5%、12.4%);但同一物种不同分解生境下质量残留率则表现为大气界面>水界面>土界面。(2)2种植物不同界面的平均吸光度值上升快慢存在差异,茭草土界面和杉叶藻大气界面中的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最大;土界面下茭草植物微生物碳源利用率最高,且醇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达到0.26和0.24。(3)2种植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茭草凋落物土界面中微生物群落对各类碳源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其微生物群落所含物种比较丰富、群落均匀性和多样性更加明显,与茭草凋落物质量残留率季节性变化结果较为一致。研究认为,研究区域内凋落物质量衰减和微生物的关系,可以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发展及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学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文昌,史玉虎,潘磊,郑兰英,庞宏东[7](2019)在《人工湿地3种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水位降低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人工湿地种植的3种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采用网袋法,通过1a的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了人工湿地3种植物(美人蕉、狭叶香蒲和梭鱼草)凋落物储量、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其对水位降低的响应.结果表明:美人蕉、狭叶香蒲和梭鱼草3种植物凋落物储量分别为1 887.83、1 073.25、2 358.86g·m-2;分解1a后,3种凋落物年分解率各自为63.5%、46.5%、61.1%,且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显着(p<0.05).通过Olson经典指数模型拟合的3种凋落物分解方程,表明了美人蕉凋落物分解速率最高(k=0.063),其次为梭鱼草(k=0.047),最小为狭叶香蒲(k=0.032);湿地植物立枯期间,模拟3种植物美人蕉、狭叶香蒲、梭鱼草的枯落物(叶)在立枯期间的分解速率比枯落物死亡后放置地表的分解速率各自减少6.9%、8.6%和6.9%.人工湿地岸带,水位降低,美人蕉、狭叶香蒲、梭鱼草3种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较水淹条件下增加了33.8%、42.5%和69.6%.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可能降低湿地岸带水位,进而增强湿地碳释放.(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崔超[8](2019)在《人工增雨和布氏田鼠对内蒙古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变暖等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其中降雨分布不均会显着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产生复杂影响。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对降雨量变化最为敏感,降雨量变化会直接影响草地上的动植物种群及其演替。本研究通过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建立大型围栏,测定实验围栏内主要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探讨降雨量变化和布氏田鼠活动对植物凋落物分解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布氏田鼠种群数量以及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研究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增雨对克氏针茅、糙隐子草凋落物分解速率无显着影响(P=0.803,P=0.726),但显着提高了羊草的分解速率(P=0.039),轻度增雨和中度增雨之间无显着差异(P=0.849);布氏田鼠显着提高了克氏针茅和羊草的分解速率(P<0.001,P=0.001),而对糙隐子分解速率无显着影响(P=0.308);两处理对羊草的分解速率有交互作用(P=0.043)。2)增雨显着提高了羊草、糙隐子草的碳释放率(P<0.001,P<0.001),轻度增雨和中度增雨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956,P=0.982),而对克氏针茅的碳释放率没有显着影响(P=0.196);布氏田鼠显着提高了克氏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的碳释放率(P<0.001,P<0.001,P<0.001);两处理对羊草和糙隐子草碳释放率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1,P<0.001)。增雨对克氏针茅、羊草和糙隐子草的氮释放率无显着影响(P=0.137,P=0.154,P=0.217);布氏田鼠提高了克氏针茅的氮释放率(P<0.001),而对羊草和糙隐子草的氮释放速率没有显着影响(P=0.315,P=0.147);两处理无显着交互作用。3)增雨对土壤总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铵态氮含量无显着影响(P=0.916,P=0.094,P=0.257),但显着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P=0.008,P=0.006),轻度增雨和中度增雨间有显着差异(P<0.001,P=0.004),中度增雨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布氏田鼠显着提高了土壤硝态氮含量(P=0.003),但降低了土壤铵态氮含量(P=0.002),对土壤总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着影响(P=0.713,P=0.184,P=0.154);两处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上存在交互作用(P=0.004)。4)不同功能群植物对增雨和布氏田鼠的响应不同。增雨显着提高了群落中根茎禾草的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2,P=0.034,P=0.041),轻度增雨和中度增雨对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P=0.241,P=0.723,P=0.586);布氏田鼠显着降低了群落中根茎禾草的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02,P=0.001,P=0.010);两处理对根茎禾草密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604,P=0.126,P=0.176)。增雨对群落中丛生禾草的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P=0.432,P=0.442,P=0.326);布氏田鼠提高了群落中丛生禾草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P<0.001,P=0.002),但对丛生禾草的盖度没有显着影响(P=0.064);两处理对丛生禾草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076,P=0.183,P=0.399)。增雨对群落中杂草的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均无显着影响(P=0.564,P=0.782,P=0.551);布氏田鼠提高了群落中杂草的密度和地上生物量(P=0.011,P<0.001),但对杂草的盖度没有影响(P=0.178);两处理对杂草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611,P=0.374,P=0.075)。5)增雨提高了植物群落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P=0.004,P=0.013),但对植株密度没有影响(P=0.138),轻度增雨和中度增雨对群落的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没有显着差异(P=0.109,P=0.653);布氏田鼠显着降低了群落中植被的植株密度(P=0.015),但对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没有显着影响(P=0.258,P=0.896);两处理对群落植株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无交互作用(P=0.792,P=0.983,P=0.927)。6)增雨对群落中物种丰富度(P=0.977)、香浓指数(P=0.974)、物种优势度(P=0.949)、均匀度(P=0.969)、物种的异质性(P=0.758)和群落生物量稳定性(P=0.354)均无显着影响,不支持植物群落的“自下而上”调节假说。7)布氏田鼠显着降低了群落中物种丰富度(P<0.001)、香浓指数(P=0.026)、物种优势度(P=0.013)和群落生物量的稳定性(P=0.001),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均匀度指数(P=0.017),对物种异质性没有显着影响(P=0.195),支持“自上而下”调节假说。综上所述,虽然增雨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及部分凋落物分解,但对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的稳定性无显着的影响;然而,布氏田鼠不仅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提高,其选择性觅食活动还降低了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的稳定性,“自上而下”调节着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全国明,金春莲,章家恩,代色平[9](2018)在《两种入侵植物凋落物对夏堇的化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叁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为试验材料,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2种外来杂草凋落物分解对夏堇(Torenia fournieri)植株生长的影响,以探明其凋落物在入侵园林绿地土壤中的化感作用。每种杂草分别设置L10(10g·盆~(-1))、L20(20g·盆~(-1))和L40(40g·盆~(-1))3个凋落物施用水平,以不添加凋落物为对照(CK)。结果表明:假臭草、叁叶鬼针草的凋落物分解导致夏堇的株高、分枝能力、叶面积、生物量等性状指标大幅下降,尤其对分枝数量、叶面积和小花数量的抑制程度更高;并且随着凋落物量增加,其抑制作用更强,而假臭草的化感综合效应亦高于叁叶鬼针草;夏堇的叶面积比、叶根比、比叶面积和平均相对生长速率显着降低,尤以假臭草的影响为甚,并且假臭草还能改变夏堇的生物量分配策略,根生物量比明显上升,茎生物量比则显着下降;与地下部根系相比,2种入侵杂草的凋落物分解对夏堇地上部茎、叶器官生长的化感效应更强,其生物量积累受抑制程度更高。(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8年20期)

余涵霞,王家宜,万方浩,周小燕,蔡敏玲[10](2018)在《植物凋落物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凋落物是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生命物质和能量来源,其类型、组成以及物理化学等性质直接决定了土壤有机质的品质。对植物凋落物的类型、品质、物理性质、层效应和激发效应以及根际碳淀积与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可为研究植物凋落物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指出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变化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物安全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植物凋落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综述了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从操作上来说,网袋法和小容器法更好一些;从科学严谨角度来说,同位素法更胜一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气候因子、凋落物性质和生物因子的影响,总体上各因素的作用大小为气候因子>凋落物性质>生物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植物凋落物论文参考文献

[1].徐秀月,吴永贵,饶益龄,吴兴玉.湿地植物凋落物对酸性矿山废水理化特征及沉积物中Fe、Mn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梁东,王一新,马强,董慧,巩佳琦.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19

[3].张瑞,周晓兵,张元明.生物土壤结皮对温带荒漠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9

[4].蔡润发.鄱阳湖湿地叁种植物凋落物的分解过程及细菌群落结构动态变化[D].南昌大学.2019

[5].田静,盛茂银,汪攀,温培才.西南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对植物凋落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9

[6].闫鹏飞,展鹏飞,王行,刘振亚,张晓宁.滇西北高原湿地植物凋落物在不同分解界面的质量衰减及其微生物驱动[J].西北植物学报.2019

[7].周文昌,史玉虎,潘磊,郑兰英,庞宏东.人工湿地3种植物凋落物分解及其对水位降低的响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崔超.人工增雨和布氏田鼠对内蒙古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9

[9].全国明,金春莲,章家恩,代色平.两种入侵植物凋落物对夏堇的化感作用[J].北方园艺.2018

[10].余涵霞,王家宜,万方浩,周小燕,蔡敏玲.植物凋落物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的研究进展[J].生物安全学报.2018

标签:;  ;  ;  ;  

植物凋落物论文-徐秀月,吴永贵,饶益龄,吴兴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