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塑性变形论文-黄健萌,高诚辉

深度塑性变形论文-黄健萌,高诚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度塑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热力耦合,粗糙实体,等效塑性变形

深度塑性变形论文文献综述

黄健萌,高诚辉[1](2013)在《热力耦合下粗糙实体接触凸点等效塑性变形随深度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考虑材料弹塑性变形、热力耦合、微凸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摩擦界面摩擦热流耦合等影响下,运用有限元法数值模拟分析了粗糙面/平面间滑动摩擦过程中粗糙实体接触凸点塑性变形随深度的变化情况。发现:由于微凸体形状、大小不同,所承受的外载、瞬时温升、摩擦界面剪切应力等也不同,导致不同接触凸点下的材料塑性变形沿深度分布不同;在滑动瞬间和闪点温度形成时,摩擦表面或离表面一定深度处的塑性变形都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6)

孔建稳,史庆南,王剑华,易健宏,谢宏潮[2](2013)在《Ag-1.33%Mg-0.54%Ni合金深度塑性变形和内氧化后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强高导的Ag-1.33Mg-0.54Ni(at%)合金经98%的累积轧制变形和内氧化后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极图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对内氧化前后的传统机械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金内氧化后的硬度、最大抗拉强度、断后延伸率和电阻率分别是1350 MPa,450 MPa, 6% 和 1.73 μ·cm。织构研究表明,在内氧化过程中织构保持稳定,主要是{110}<001>高斯织构和{110}<112> 黄铜织构。在银基体中MgO和NiO等相阻碍了晶粒的生长、保持晶粒取向稳定和显着提高合金的机械性能。(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刘帅,彭必友,孙鹏飞,周超,羊凡[3](2012)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深度塑性变形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几种深度塑性变形工艺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发展状况,综述了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深度塑性变形过程的模拟和对其工艺参数的优化,概述当前有限元法在模拟深度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应用和重大作用,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陈亮维,韩波,史庆南,起华荣,王效琪[4](2010)在《纯铜深度塑性变形的织构组织均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均匀的深度塑性变形纯铜织构组织,分别采用异步迭轧法和同步迭轧法制备纯铜试样.用X射线衍射极图法测量织构沿样品板厚方向的分布.结果表明,异步迭轧试样近表层的变形织构是{100}<011>剪切织构,同步迭轧试样的变形织构是{211}<111>铜织构,异步迭轧和同步迭轧试样里面各层的变形织构都是铜织构,并且强度非常接近,变形织构沿中心层呈对称分布;当真应变大于4.2时,增加应变对变形织构的组分和强度几乎没有影响;在迭轧中相邻2层的界面限制了晶粒的变形范围,使变形织构组织更均匀.(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2010年03期)

王爱群[5](2010)在《直杆受弯超载截面表层塑性变形深度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金属零部件的强度,常采用预先使零件承受超载,使局部产生塑性变形。圆截面直杆,在超载弯曲情况下,如何求表层塑性变形深度。杆件在弯矩作用下,其轴线要发生弯曲,其曲率是求截面应力、应变和塑性变形深度的关键物理量。先给定若干个曲率再求出若干个与之对应的弯矩,绘出二者一一对应的关系曲线,利用此曲线定出与实际弯矩对应的曲率。(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S1期)

陈亮维,史庆南,陈登权,王军丽,谢明[6](2008)在《迭轧法深度塑性变形铜组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X-射线衍射分析法检测了异步迭轧和同步迭轧制备变形量不小于98.4%纯铜样品的变形织构、残余应力、位错密度、晶格点阵常数和晶粒大小,测试了加工态样品的维氏硬度.结果表明,异步迭轧铜变形织构是剪切织构{100}<011>,同步迭轧铜的变形织构是铜织构{112}<111>;异步迭轧和同步迭轧对晶粒大小、位错密度、微观应变、晶格点阵常数和硬度等没有显着影响;硬度、残余应力、位错密度、晶格点阵常数和晶粒大小随变形量的增大分别趋向一个常数.这暗示无限迭轧不能无限地细化晶粒.(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期刊2008年06期)

李风雷,夏伟,周照耀[7](2008)在《滚压加工中工件表层微塑性变形深度的解析分析和有限元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简要介绍滚压工艺的基础上,对目前滚压技术的一些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并分析由此带来的对滚压加工机理研究的要求。得出了滚压过程中工件表层发生微塑性变形的深度与滚压力关系的解析公式。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采用Johnson-Cook流动应力模型就AISI1045钢和IN718耐热合金两种典型材料的滚压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推理假设和解析公式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更深入研究滚压机理特别是残余应力和冷作硬化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08年09期)

刘文刚,许云华,方亮,冯群[8](2007)在《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对0.7%碳钢耐磨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铅浴处理的0.7%碳钢进行冷拉变形,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冷拉0.7%碳钢的组织形貌,采用材料拉力试验机和显微硬度计测试0.7%碳钢丝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采用ML-10型销-盘式磨料磨损试验机考察深度冷拉0.7%碳钢丝在不同磨料磨损工况下的磨损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0.7%碳钢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深度拉伸塑性变形使得0.7%碳钢的组织超细化,大幅提高0.7%碳钢的机械性能.在以氧化铝和石英为磨料工况下,随着0.7%碳钢真应变增加,耐磨性缓慢提高;在以玻璃为磨料工况下,随着0.7%碳钢真应变增加,耐磨性呈现阶段性变化,当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0.7%碳钢的耐磨性大幅提高.在以氧化铝和石英为磨料工况下,其磨损机理以微观切削和犁沟为主;以玻璃为磨料工况下,在低应变阶段,其磨损机理以显微切削为主,在高应变阶段,磨损机理以多次塑性变形和疲劳磨损为主.(本文来源于《摩擦学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陈彬,林栋梁,曾小勤,卢晨[9](2006)在《深度塑性变形法的研究现状和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度塑性变形加工与传统变形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点,可得到超细晶金属和合金,其微观组织结构和性能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通过介绍累积轧合法、等通道角挤压法和高压扭转法等3种目前最主要的深度塑性变形方法,分析了深度塑性变形法的特点和现状,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06年09期)

刘文刚[10](2006)在《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组织及耐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FESEM、SEM等测试技术,通过对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及退火处理过程中的组织及耐磨性进行分析,系统研究了(1)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及退火处理对70钢机械性能的影响;(2)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及退火处理对70钢显微组织的影响;(3) 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强化机制;(4)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70钢磨料磨损性能;(5) 深度拉伸塑性变形70钢耐磨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塑性变形可以大幅提高70钢的抗拉强度和显微硬度,抗拉强度、显微硬度与70钢应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70钢的抗拉强度、显微硬度先提高后降低。 在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过程中,70钢的组织逐步细化,珠光体片间距不断减小,珠光体团发生转动、取向逐渐与拉伸轴方向趋于一致,渗碳体片经历了剪切、弯曲、拉伸等塑性变形从而碎化、细化;变形量较大时,渗碳体发生大量溶解。低温退火处理时,冷拉钢丝的组织未发生大的变化,组织更加均匀化,渗碳体溶解量增多。退火温度升高时,渗碳体以颗粒状析出并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长大,铁素体基体晶粒也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长大,680℃再结晶退火后,转变为片层状珠光体组织。 在氧化铝和石英磨料磨损工况下,深度塑性变形可以少量提高70钢的耐磨性。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冷拉70钢的耐磨性先提高后降低,各试样的磨损量差别不大。 在玻璃磨料磨损工况下,深度塑性变形可以有效地提高70钢的耐磨性,应变量达到3.58时70钢的耐磨性提高6倍以上。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冷拉70钢的耐磨性也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此时,不同退火温度试样的磨损量相差很大。 在氧化铝和石英磨料磨损工况下,不同应变量的冷拉70钢磨损机理均以显微切削和微观犁沟为主,不同温度下退火的冷拉70钢磨损机理均以显微切削和微观犁沟为主;在玻璃磨料磨损工况下,小变形70钢的磨损机理以显微切削和微观犁沟为主,大变形70钢的磨损机理以低周期疲劳磨损为主。低温退火冷拉70钢的(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深度塑性变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强高导的Ag-1.33Mg-0.54Ni(at%)合金经98%的累积轧制变形和内氧化后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极图进行微观结构表征,对内氧化前后的传统机械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合金内氧化后的硬度、最大抗拉强度、断后延伸率和电阻率分别是1350 MPa,450 MPa, 6% 和 1.73 μ·cm。织构研究表明,在内氧化过程中织构保持稳定,主要是{110}<001>高斯织构和{110}<112> 黄铜织构。在银基体中MgO和NiO等相阻碍了晶粒的生长、保持晶粒取向稳定和显着提高合金的机械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度塑性变形论文参考文献

[1].黄健萌,高诚辉.热力耦合下粗糙实体接触凸点等效塑性变形随深度的变化[C].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2013

[2].孔建稳,史庆南,王剑华,易健宏,谢宏潮.Ag-1.33%Mg-0.54%Ni合金深度塑性变形和内氧化后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

[3].刘帅,彭必友,孙鹏飞,周超,羊凡.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深度塑性变形技术研究进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4].陈亮维,韩波,史庆南,起华荣,王效琪.纯铜深度塑性变形的织构组织均匀性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0

[5].王爱群.直杆受弯超载截面表层塑性变形深度的确定[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陈亮维,史庆南,陈登权,王军丽,谢明.迭轧法深度塑性变形铜组织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

[7].李风雷,夏伟,周照耀.滚压加工中工件表层微塑性变形深度的解析分析和有限元验证[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

[8].刘文刚,许云华,方亮,冯群.深度拉伸塑性变形对0.7%碳钢耐磨性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07

[9].陈彬,林栋梁,曾小勤,卢晨.深度塑性变形法的研究现状和前景[J].材料导报.2006

[10].刘文刚.70钢深度拉伸塑性变形组织及耐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标签:;  ;  ;  

深度塑性变形论文-黄健萌,高诚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