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表征:光散射方法

粒子表征:光散射方法

一、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LIGHT SCATTERING METHODS(论文文献综述)

牟彤彤[1](2021)在《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颗粒粒度分布是表征气溶胶特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气溶胶对空气质量影响的主要参数。从燃烧过程、核燃料循环、微电子、新材料到污染防治,工业上对气溶胶颗粒粒度分布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气溶胶颗粒存在扩散速率高、尺寸形状变化快等特性,常规测量方法,难以实现颗粒粒度分布的准确测量。本文基于动态光散射原理,研制了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平台,通过自相关函数中特征时间参数的分析,研究了布朗运动和平移运动在流动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中的作用机制,实现了气溶胶颗粒粒度分布的动态光散射在线测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流动多分散气溶胶颗粒的光强自相关函数特征。在气溶胶动态光散射测量中,不干扰布朗运动的层流流速下,采用含有扩散和平移两种贡献的光强自相关函数模型,流速的增加仍然会影响气溶胶颗粒粒度分布测量的准确性,这种影响限制了动态光散射技术在气溶胶测量中的应用。2.层流条件下流速对气溶胶粒径分布反演的影响。模拟与实验数据的反演结果表明,对于单峰颗粒体系,流速的增加会导致峰值位置误差增大、峰值高度减小和粒度分布展宽。对于双峰颗粒,随着流速的增加,两个峰值位置间的距离减小,最终变为单峰分布。流速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类似于添加信号噪声的影响,随流速增加而增大。这种效应与被测气溶胶粒径有关,粒径越大,信噪比越低。3.流速对气溶胶粒度分布测量的制约机制。流动条件下的模拟与实测光强自相关函数数据反演结果表明,流速增加导致的气溶胶反演困难,未能在光强自相关函数模型中得以表达,其原因在于流速的增加加剧了反演方程的病态性,表现为方程核矩阵条件数的增加。从信号提取的角度分析,流速的增加,在实质上降低了光强自相关函数中粒度信息的幅值。4.流动气溶胶动态光散射测量中流速限制机理。根据相关时间内平移流动导致散射体内交换的颗粒数量占比模型分析:流动气溶胶动态光散射测量的流速限制与颗粒进出散射体的数量有关,随着进出散射体的颗粒数在散射体内颗粒总数的占比增大,反演得到的颗粒粒径逐渐减小、分布展宽和峰高降低。颗粒进出散射体的影响还与被测颗粒粒径有关,对于较大的气溶胶颗粒,这种趋势更为显着。适于流动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在线测量的流速,不仅受限于流体的雷诺数,而且受制于测量过程中流入、流出散射体的颗粒数量与散射体内颗粒总数的数量比。这一数量占比的作用极大地限制了气溶胶动态光散射在线测量的速度选择区间,且通常未被关注,这导致动态光散射技术一直未能在流动气溶胶颗粒测量中得到有效应用。本文通过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技术研究,探索了流动过程对测量的制约机制,以期为流动气溶胶动态光散射在线测量的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

黄乔[2](2021)在《基于苯硼酸和介孔二氧化硅的葡萄糖响应胰岛素释放体系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糖尿病是一个全球化的健康问题,而如今临床上治疗Ⅰ型糖尿病大多是注射胰岛素以稳定血糖。这种方法将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如低血糖、组织损伤等。刺激响应材料由于其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行为而被广泛用于药物控制释放体系,葡萄糖响应体系由于能够随着血糖浓度的变化自适应地调整胰岛素的释放量被大量研究用于胰岛素的可控释放。其中,苯硼酸基胰岛素释放体系因其良好的胰岛素控释性能而备受关注。介孔二氧化硅作为一类良好的药物载体,由于其易修饰、大比表面积和高孔容在刺激响应药物释放领域极具竞争力。在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的葡萄糖响应体系中,胰岛素往往被负载于介孔二氧化硅孔道中,并通过对胰岛素的扩散施加一定的阻力以控制其释放,而这个阻力大小通常是随着环境葡萄糖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以苯硼酸为葡萄糖响应单元,以介孔二氧化硅为药物载体,制备了三种基于苯硼酸和介孔二氧化硅的胰岛素释放体系,并对其葡萄糖响应性能进行研究。1)通过模板法制备了介孔二氧化硅(MS),在MS表面修饰氨基以制备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MS-NH2),在MS-NH2上修饰3-氟-4-羧基苯硼酸(FCPBA)以制备苯硼酸基介孔二氧化硅(MS-FCPBA);利用丙烯酰氯与氨基葡萄糖反应合成了N-丙烯酰胺基葡萄糖(AGA),将AGA分别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丙烯酸(AAc)共聚合成了两种带有二羟基的聚合物P(NIPAM-co-AGA)和P(AAc-co-AGA);利用苯硼酸基与二羟基能够形成硼酸酯键的原理,将聚合物包覆于负载有胰岛素的MS-FCPBA表面以制备胰岛素释放体系MS-FCPBA/Ins/P(NIPAM-co-AGA)和 MS-FCPBA/Ins/P(AAc-co-AGA)。结果表明,胰岛素的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可以达到14.7%和85.9%。MS-FCPBA/Ins/P(NIPAM-co-AGA)表现出了较为灵敏的葡萄糖响应释药行为,这是由于硼酸酯键为可逆共价键,因此含有二羟基的葡萄糖能够与MS-FCPBA表面的苯硼酸基结合以断开原有的硼酸酯键,导致P(NIPAM-co-AGA)的脱附从而实现胰岛素释放加快;而MS-FCPBA/Ins/P(AAc-co-AGA)几乎没有葡萄糖响应释药行为,我们认为这种葡萄糖响应行为的差异主要源于P(AAc-co-AGA)的强亲水性,这一性质使得P(AAc-co-AGA)更易脱附且无法限制胰岛素的扩散。2)通过两相法制备了树枝状的介孔二氧化硅(DMSN),并将FCPBA修饰于羟丙基壳聚糖(HPCS)合成了苯硼酸修饰的羟丙基壳聚糖(HPCS-FCPBA)。在弱酸性的环境下将胰岛素负载于DMSN,其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可以达到32.1%和94.6%,并将HPCS-FCPBA包覆于负载有胰岛素的DMSN表面以制备胰岛素缓释体系 DMSN/Ins/HPCS-FCPBA,同时,在 DMSN/Ins/HPCS-FCPBA 上包覆钙离子交联的海藻酸钠制备另一个胰岛素缓释体系DMSN/Ins/HPCS-FCPBA/SA/Ca。两种体系都具有良好的胰岛素缓释能力;对于DMSN/Ins/HPCS-FCPBA,HPCS-FCPBA的脱附具有明显的葡萄糖响应能力;而对于DMSN/Ins/HPCS-FCPBA/SA/Ca,HPCS-FCPBA的脱附和胰岛素的累积释放都没有表现出葡萄糖响应行为。根据这两种体系HPCS-FCPBA的脱附行为和胰岛素的释放行为,我们认为聚合物层给胰岛素的释放过程造成了一定阻力,且HPCS-FCPBA的脱附能够减小胰岛素释放的阻力,使胰岛素释放加快。3)通过两相法制备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DMSN-T),利用硅烷偶联剂在DMSN-T表面修饰氨基制备了氨基化介孔二氧化硅(DMSN-NH2)。将2-氨基苯硼酸修饰于海藻酸钠以合成苯硼酸修饰的海藻酸钠(SA-APBA)。将胰岛素负载于DMSN-NH2以获得胰岛素负载的DMSN-NH2(DMSN-NH2/Ins),其负载率和包封率分别可以达到 32.9%和 98.1%,将 SA-APBA 与 DMSN-NH2 或 DMSN-NH2/Ins的瓜尔豆胶(GG)悬浊液混合以制备DMSN-NH2/SA-APBA/GG凝胶或DMSN-NH2/Ins/SA-APBA/GG凝胶,通过流变测试调整其原料配比,并对DMSN-NH2/Ins/SA-APBA/GG凝胶的葡萄糖响应释药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调整DMSN-NH2的含量能够实现DMSN-NH2/SA-APBA/GG凝胶模量的调整,在DMSN-NH2含量小于16mg/cm3时,凝胶能保持良好的自愈合性能,同时,DMSN-NH2/Ins/SA-APBA/GG凝胶能够实现良好的胰岛素缓释效果,且表现出明显的葡萄糖响应释药行为。

吴羽峰,吴佳琛,郝然,金尚忠,曹良才[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粒子场数字全息成像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粒子场的数字全息成像中,由一幅粒子场全息图重建出高精度的三维粒子场分布,是数字全息技术领域的经典问题之一。相比于传统反向重建算法,深度学习算法可以从单个全息图直接重建出三维粒子场来简化算法复杂度,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率。介绍国内外研究团队将深度学习算法结合数字全息技术实现粒子场数字全息成像的研究进展,从不同粒子表征方法入手,叙述了支持向量机、全连接神经网络、全卷积网络、U-Net网络、深度神经网络在粒子场数字全息成像中粒子表征及粒子场反向重建过程中的应用原理、实现途径和准确率。最后指出了深度学习算法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优势及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不足,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准确率进行了展望。

段钰桢[4](2020)在《大气气溶胶对紫外光散射信道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日盲”紫外光(波长200 nm~280 nm)具有非直视、全天候等传输特点,适用于无人机隐秘通信。然而,由于复杂的大气环境,紫外光在空中传输会受到不同形态和分布的气溶胶粒子的散射和吸收作用,接收端信号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影响紫外光通信。因此,对气溶胶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混合气溶胶、气溶胶团簇物以及各类气溶胶与相对湿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研究紫外光光散射特性以及改善紫外光通信性能提供理论基础。本文建立了煤烟气溶胶凝聚粒子模型和混合气溶胶模型,研究了不同类型混合气溶胶对紫外光直视和非直视散射信道的影响;并以单次散射信道为基础,研究了包覆水层气溶胶凝聚粒子对紫外光散射信道的影响。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团簇-团簇凝聚模型(Cluster-Cluster Aggregation,CCA),形成不同单体半径和个数的气溶胶凝聚粒子,并考虑到湿度和分形的影响建立了包覆水层气溶胶凝聚粒子模型,同时利用离散偶极子近似方法(Discrete Dipole Approximation,DDA)仿真了气溶胶凝聚粒子对紫外光的光散射特性,通过建立的紫外光非直视单次散射脉冲响应模型,仿真分析不同气溶胶凝聚粒子个数和相对湿度对紫外光接收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气溶胶凝聚粒子的单体粒子以及大气相对湿度增加均会改善紫外光的接收信号。(2)基于基本类型气溶胶,利用对数正态分布构建了不同比例的乡村气溶胶和城市气溶胶模型,并使用Mie散射理论,仿真得到不同类型混合气溶胶的紫外光散射特性;基于离散累积求和改进蒙特卡洛方法,并仿真分析了不同混合气溶胶类型以及相对湿度对紫外光通信的影响。结果表明,由相对湿度50%到99%,乡村气溶胶路径损耗减小6 dB,城市气溶胶路径损耗减小10 dB,增加相对湿度可以改善紫外光非直视通信,且相对湿度增加对受到工业影响的城市气溶胶的紫外光通信性能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综上所述,城市复杂的气溶胶环境以及湿度的增加对紫外光非直视散射通信的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罗珂筠[5](2020)在《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粒子用于放化疗协同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单一治疗手段的种种缺陷,临床上治疗癌症经常采取两种或多种治疗手段联合治疗,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便是放化疗协同治疗。另一方面,新兴纳米材料多才多艺的物理化学性能以及纳米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肿瘤放化疗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肿瘤放化疗协同治疗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设计了一种在乏氧条件下有效放疗增敏的纳米颗粒应用于肿瘤放化疗协同治疗,在前药及载体上共同修饰了甲硝唑单体,一方面实现小粒径、高负载等特性,另一方面由于低氧条件下的有效放射增敏能力和缺氧触发结构转变,甲硝唑修饰的纳米颗粒可同时实现放射增敏和将缺氧响应性药物递送至缺氧肿瘤。最后从体内实验证明该纳米载药体系具有优秀的放化疗协同治疗能力。第二部分通过纳米沉淀法将谷胱甘肽清除聚合物和Pt(Ⅳ)前药一起配制,以产生具有超高载药量和效率的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在一进入肿瘤细胞后迅速分解并释放顺铂,以响应细胞内谷胱甘肽,同时消耗谷胱甘肽来恢复顺铂耐药肿瘤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机理研究表明,线粒体损伤在避免顺铂外流和细胞凋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通过详细的体外和体内研究,以验证所制备的前药-纳米药物在放化疗协同治疗中的潜力和安全性。

龙丽霞[6](2020)在《基于磷酰胆碱的载药体系的构建及肿瘤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疗是癌症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然而传统的化疗存在药物利用率低、毒副作用大等各种问题,利用纳米递送系统改善药物体内分布和肿瘤靶向性能是提高癌症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磷酰胆碱是一种电中性两性离子基团,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是生物膜中的重要亲水组分。含磷酰胆碱的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为开发安全有效的纳米载药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首先,本文构建了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PLA)为疏水内核、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酰胆碱(PMPC)为亲水外壳的星形支化PLA-PMPC共聚物纳米胶束,共聚物在PLA核心进行偶联,结构分别为AB3、(AB3)2和(AB3)3。我们系统研究了支化结构对共聚物纳米胶束自组装、胶束表面性能以及胶束在体内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支化程度的增高,共聚物自组装胶束表面磷酰胆碱含量增加,从而提高了自组装纳米胶束的表面亲水性和抗蛋白吸附性能。高支化结构共聚物纳米胶束表现出更长的血液循环时间和更高的肿瘤富集。研究表明(AB3)3型共聚物载药纳米胶束具有良好的肿瘤抑制效果。这项研究为星形支化共聚物纳米胶束在肿瘤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其次,本文开发了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性长循环单克隆抗体纳米微囊。该纳米微囊以含有磷酰胆碱的MPC为单体,以含有二硫键的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为交联剂,在单克隆抗体表面原位自由基聚合形成。由于PMPC形成的水合层的保护作用,纳米微囊能有效保护单克隆抗体逃避网状内皮系统的捕获,延长了单克隆抗体的体内血液循环时间,改善了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分布。纳米微囊在肿瘤还原环境刺激下响应性释放单克隆抗体,这些单克隆抗体不仅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且可以作用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瘤屏障,进而促进长循环载药纳米微囊在肿瘤组织的进一步积累,致使单次给药就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这种由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特性和纳米载体的长循环特性协同形成的自增强EPR效应,为基于单克隆抗体的肿瘤治疗提供了可行的策略。最后,本文通过p H响应法成功从血清中分离出Tf R+外泌体,并负载阿霉素用于肿瘤治疗研究。利用转铁蛋白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特性,将表面结合全铁转铁蛋白的超顺磁纳米颗粒与血清共孵育,形成外泌体超顺磁纳米团簇。通过施加磁场将该纳米团簇从血液中提取,并利用转铁蛋白与其受体的酸响应性解离,将超顺磁纳米颗粒从外泌体表面脱离,从而实现血液Tf R+外泌体的精准、高效分离。所获血液Tf R+外泌体可高效介导化疗药物阿霉素的肿瘤靶向治疗,促进了基于外泌体的纳米药物载体的临床转化。

王淑珍[7](2020)在《非晶光子晶体的制备与呈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非晶光子晶体具有各向同性、非虹彩效应的特点,可以呈现出饱和度较高的结构色,为结构色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提升空间。本论文基于SiO2制备出一种低角度依赖性且饱和度较高的结构色材料,对其呈色效果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和提高。本论文采用纳米微粒共混的方法进行研究,制备出饱和度较高的结构色材料。该方法易于操作,耗时少,可有效提高原材料的结构色饱和度。利用该方法所制备的混合纳米微粒具有很好的分散性,通过改变混合材料添加量的大小,制备出具有不同饱和度的结构色材料,可以根据需求来调控并制备出相应饱和度的结构色材料。本论文采用包覆纳米微粒的方法来制备非晶光子晶体,该方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制备效率,简化了制备流程。通过添加不同量的多巴胺可以改变聚多巴胺的生成量,即形成不同厚度的聚多巴胺层包覆在SiO2纳米微粒表面,进而形成不同粒径大小的复合纳米微粒。不同粒径的复合纳米微粒可以制备出不同颜色的呈色材料,因此可以根据显色需求来调控复合微粒的粒径。同时还通过对不同PH值的反应环境、不同观察角度以及不同溶剂进行了研究分析,实现对纳米微粒的进一步调控。本论文还通过添加不同量的聚乙烯醇来改善结构色薄膜的性能,并研究其对呈色效果的影响。通过反射光谱图和光学显微图像发现,当聚乙烯醇的添加量在4%-6%时,能有效改善结构色薄膜材料的呈色稳定性。通过该方法来改善结构色材料的呈色性能,具有操作简单、绿色环保等优点,有望为印刷、包装以及显色传感等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徐贺[8](2020)在《基于乙烯基砜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表面引发聚合方法是制备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的关键手段,目前常见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有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表面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表面引发氮氧介导自由基聚合和表面引发光引发转移终止剂法。这些方法具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如反应条件严格、引发/催化体系复杂等。因此,研究一种底物适用范围广、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无需除水除氧、可控性强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文献调研我们发现,乙烯基砜基团由于砜基的强吸电子作用而使双键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本研究工作旨在发展一种在含有乙烯基砜的表面引发聚合新方法,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选择用平面硅材料进行新方法的建立,通过两步法和一步法在硅片表面实现乙烯基砜功能膜的制备,接着利用“grafting-from”的方法将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聚合到硅片表面。静态水接触角结果表明聚合后接触角降到8.7°±0.3°,表面具有较强亲水性。X-射线光电子能谱可以确定表面有聚合产物。椭偏仪测得聚合物膜厚为11 nm。以上结果验证新型表面引发聚合方法成功。然后,选择100 nm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NP)作为聚合物改性的基底材料,通过两步法和一步法在表面实现乙烯基砜功能化,然后聚合生长两性离子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SBMA)。动态光散射结果表明随着反应递进硅纳米粒子粒径不断增加,红外光谱显示表面有聚合产物。两步法修饰硅纳米粒子热重分析聚合物重量损失为7.5%,结合凝胶渗透色谱数据得出表面聚合物分子量约为1476 g/mol。一步法修饰硅纳米粒子热重分析聚合物重量损失为8.8%,结合凝胶渗透色谱数据得出表面聚合物分子量约为1848 g/mol。最后,对一步法制备出的纳米材料进行抗垢和乳化应用研究。选择牛血清白蛋白(BSA)作为模型蛋白,表面聚合生长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的纳米材料(SiNP-PSBMA)吸附BSA蛋白量仅为1.67μg/mg NPs,与未修饰的纳米粒子和修饰乙烯基砜的纳米粒子相比分别降低了93.6%和90.6%,具有良好的抗蛋白垢性能。利用SiNP-PSBMA稳定甲苯/水乳液体系,其乳化性能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2 mg/ml的SiNP-PSBMA出油率仅为15%,并在中性(pH=5-7)条件下稳定12小时,强碱性条件下可以破乳。本文提出一种新型表面引发聚合方法,并在硅片和二氧化硅纳米粒子表面成功聚合磺酸甜菜碱甲基丙烯酸酯。对表面生长聚合物的纳米材料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抗垢和乳化性能,在油田化学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万伟[9](2020)在《基于单光子探测技术的光纤式水质颗粒物多参数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颗粒物是处于分割状态下的微小固体、液体或者气体,也可以是具有生命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在常见的水质颗粒物检测中,有很多不同的检测参数,其中的重要的检测参数有水质的浑浊度即浊度以及其中含有的颗粒物的大小即粒径。目前,传统的水质颗粒物检测系统通常只有单一的检测功能(仅可以做到浊度或者粒径的独立测量),但是在目前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可以满足同时对水质颗粒物的浊度及粒径测量的装置。故此,很多传统的水质颗粒物测量装置就无法满足当下的实际需求,此外传统的水质颗粒物检测装置还存在体积大、价格高、信噪比低及响应时间长的缺点,很难适应目前的生产及生活的需求。本文对基于单光子探测技术的光纤式水质颗粒物多参数检测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通过使用光散射的相关原理,利用光纤式传感技术在信号传输以及处理领域的优势,并结合单光子探测技术所具有的高精度以及高灵敏度,设计出了一套可实现水质颗粒物浊度及粒径同时测量的检测系统,实现了宽动态测量范围以及高精度的水质颗粒物多参数测量。相较于传统的水质颗粒物检测装置,本检测系统更加小型化、灵敏度及精度更高以及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可以实现0---200NTU范围内的浊度测量以及50nm---500nm范围内的粒径的测量。并且在本文中,我们还通过对影响水质颗粒物多参数检测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入射光光功率、温度等对检测系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探究,大大提高了这套检测系统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效率。

龚丽君[10](2020)在《硒化铜纳米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探针在肝素和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探针光谱分析是近年来分析化学领域的重大研究领域。根据探针的组成、形状和性质,光谱探针有很多种类别。近年来,有关半导体纳米光谱探针如量子点、碳点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生物传感与器件、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硫属铜化物(Cu2-xE,E=S,Se,Te,0≤x≤1)作为一类新型的p型半导体纳米材料,由于其价格低廉、毒性较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特殊的光电性质而备受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光热治疗、分析传感和生物成像等领域。非化学计量的硒化铜纳米颗粒(Cu2-xSe NPs)作为硫属铜化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因其独特的高度铜缺陷结构,使其在近红外区(NIR)呈现出强烈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性质。虽然Cu2-xSe NPs的很多性质已被充分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还有很多潜能未被开发,比如对其光散射性质的研究和应用尚不充分,特别是有关其等离子体光散射性质的探讨存在不完善、不充分,机制不清楚等问题。因此将其发展为一种新型的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探针并拓展其在光散射分析领域的应用对其散射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Cu2-xSe NPs的等离子体光散射性质,建立了对肝素和汞离子的分析检测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Cu2-xSe NPs的等离子体光散射性能及肝素的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分析法。我们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被的Cu2-xSe NPs为光散射光谱探针,通过与肝素(Hep)发生静电作用而导致聚集,进而引起体系的共振光散射(RLS)信号显着增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增加的RLS强度与Hep浓度在0.01-0.60μg mL-1(R2=0.999)范围内呈线性相关,检测限(LOD)低至4.0 ng mL-1(3σ)。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灵敏的Hep传感策略,并成功用于定量肝素钠注射液中Hep浓度。(2)Cu2-xSe NPs的等离子体暗场光散射性质及汞离子的暗场光散射成像分析。我们将聚烯丙基胺盐酸盐(PAH)封端的Cu2-xSe NPs作为暗场光散射光谱探针,基于其等离子体光散射性质,对Hg2+进行了高灵敏的测定。由于Hg2+和Se2-之间的亲和力极高,添加的Hg2+可以和Cu2-xSe NPs反应并交换其中的Cu+/Cu2+,从而在主体纳米颗粒周围形成HgSe层。因此,Cu2-xSe NPs的散射光显着变化,暗场成像表现为由蓝色变成青色,并且散射强度增强。Hg2+浓度与增加的强度比值的关系建立了分析Hg2+浓度的方法,检测范围为10-300 nM(R2=0.993),LOD低至1.07nM。由于良好的分析性能,构建的基于Cu2-xSe NPs的策略在检测实际水样中痕量Hg2+方面具有潜在应用。总而言之,本文利用Cu2-xSe NPs的等离子体光散射性质,构建了相应的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探针,用于肝素钠注射液中Hep的等离子体光散射测定和基于Hg2+的暗场光散射成像,丰富了光散射光谱探针的理论和应用。

二、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LIGHT SCATTERING METHOD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LIGHT SCATTERING METHODS(论文提纲范文)

(1)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的研究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的基本原理
    2.1 动态光散射基本理论
    2.2 流动气溶胶颗粒测量的动态光散射方法
    2.3 流动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的基本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模拟数据反演
    3.1 粒度分布模型
    3.2 粒度反演算法与评价指标
    3.3 反演结果与分析
    3.4 流速影响的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实验
    4.1 测量平台的基本组成
        4.1.1 气溶胶颗粒发生装置
        4.1.2 动态光散射数据获取装置
    4.2 数据测量与反演结果
    4.3 分析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动气溶胶动态光散射测量中的流速影响
    5.1 模拟结果与分析
    5.2 实测结果分析
    5.3 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动测量中流速限制产生的机理
    6.1 交换颗粒数量占比模型
    6.2 模拟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苯硼酸和介孔二氧化硅的葡萄糖响应胰岛素释放体系的制备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葡萄糖响应单元与胰岛素智能递送系统
        1.2.1 基于葡萄糖氧化酶的胰岛素智能递送系统
        1.2.2 基于伴刀豆球蛋白的胰岛素智能递送系统
        1.2.3 基于苯硼酸的胰岛素智能递送系统
        1.2.4 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和苯硼酸的胰岛素智能递送系统
    1.3 介孔二氧化硅
        1.3.1 胰岛素在介孔二氧化硅上的负载和释放
        1.3.2 葡萄糖响应控释胰岛素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苯硼酸基介孔二氧化硅/N-丙烯酰胺基葡萄糖共聚物体系的制备及其葡萄糖响应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2.2.2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2.3 苯硼酸基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2.2.4 N-丙烯酰胺基葡萄糖的合成
        2.2.5 AGA基共聚物的合成
        2.2.6 葡萄糖响应胰岛素控释体系的制备
        2.2.7 胰岛素的定量分析
        2.2.8 胰岛素累积释放
        2.2.9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
        2.3.2 苯硼酸基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与表征
        2.3.3 AGA与AGA基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3.4 AGA基共聚物包覆MS-FCPBA
        2.3.5 胰岛素的负载与释放
        2.3.6 葡萄糖响应性能的机理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苯硼酸修饰羟丙基壳聚糖体系的制备及其葡萄糖响应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3.2.2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3.2.3 HPCS-FCPBA的合成
        3.2.4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负载胰岛素
        3.2.5 胰岛素释放体系的制备
        3.2.6 胰岛素的定量分析
        3.2.7 HPCS-FCPBA的定量分析
        3.2.8 胰岛素的累积释放
        3.2.9 HPCS-FCPBA的累积脱附
        3.2.10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MSN的合成与表征
        3.3.2 HPCS-FCPBA的合成与表征
        3.3.3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负载胰岛素
        3.3.4 胰岛素释放体系的制备
        3.3.5 胰岛素的累积释放与HPCS-FCPBA的累积脱附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海藻酸钠/瓜尔豆胶凝胶体系的制备及其葡萄糖响应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规格及其来源
        4.2.2 氨基化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4.2.3 SA-APBA的合成
        4.2.4 氨基化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负载胰岛素
        4.2.5 DMSN-NH_2/SA-APBA/GG凝胶体系的制备
        4.2.6 胰岛素的定量分析
        4.2.7 胰岛素累积释放
        4.2.8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MSN-T和DMSN-NH_2的合成与表征
        4.3.2 SA-APBA的合成与表征
        4.3.3 DMSN-NH_2/SA-APBA/GG凝胶体系的制备和性能
        4.3.4 DMSN-NH_2负载胰岛素
        4.3.5 胰岛素累积释放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4)大气气溶胶对紫外光散射信道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溶胶粒子光散射
        1.2.2 湿度对气溶胶的影响
        1.2.3 复杂大气环境紫外光散射通信信道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2 紫外光散射信道基本原理
    2.1 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理论
        2.1.1 气溶胶分类以及来源
        2.1.2 基本气溶胶类型
        2.1.3 气溶胶内混合和外混合
        2.1.4 相对湿度对光复折射率的变化
    2.2 雾和霾的基本特征
        2.2.1 雾的基本特征
        2.2.2 霾的基本特征
        2.2.3 雾与霾的相互转化
    2.3 光散射理论基础
        2.3.1 球形气溶胶光散射
        2.3.2 气溶胶凝聚粒子光散射
        2.3.3 凝聚粒子物理性质
    2.4 紫外光散射通信研究
        2.4.1 “日盲”紫外光通信基本原理
        2.4.2 “日盲”紫外光通信方式
        2.4.3 “日盲”紫外光光散射
    2.5 本章小结
3 气溶胶单体及其凝聚体对紫外光散射特性研究
    3.1 气溶胶粒子的物理特性
        3.1.1 球形气溶胶粒子光散射
        3.1.2 相对湿度对气溶胶的影响
        3.1.3 单个气溶胶粒子光散射仿真结果
        3.1.4 不同相对湿度的气溶胶仿真结果
    3.2 气溶胶凝聚粒子光散射
        3.2.1 随机排列的凝聚粒子
        3.2.2 DLA算法构建煤烟气溶胶凝聚模型
        3.2.3 CCA算法构建煤烟气溶胶凝聚模型
    3.3 考虑大气相对湿度条件的光散射
        3.3.1 凝聚粒子散射特性仿真结果
        3.3.2 包覆水层气溶胶凝聚模型
        3.3.3 包覆水层凝聚粒子散射特性
        3.3.4 包覆水层误差计算与分析
    3.4 包覆水层凝聚粒子对紫外光接收端信号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外混合气溶胶对紫外光通信信道影响研究
    4.1 外混合气溶胶的物理特性
        4.1.1 外混合气溶胶模型分布函数
        4.1.2 相对湿度对外混合气溶胶影响研究
        4.1.3 外混合气溶胶光散射研究
        4.1.4 不同粒子个数对紫外光散射的影响
    4.2 外混合气溶胶模型下紫外光信道模型研究
        4.2.1 直视和非直视信道模型
        4.2.2 改进的紫外光非直视蒙特卡洛模型
    4.3 无线紫外光直视通信模型的仿真结果
        4.3.1 乡村气溶胶和城市气溶胶路径损耗仿真结果
        4.3.2 乡村气溶胶和城市气溶胶误码率仿真结果
    4.4 紫外光非直视通信模型的仿真结果
        4.4.1 乡村气溶胶和城市气溶胶路径损耗仿真结果
        4.4.2 乡村气溶胶和城市气溶胶误码率的仿真结果
        4.4.3 乡村气溶胶和城市气溶胶信道容量的仿真结果
        4.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粒子用于放化疗协同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
        1.1.1 肿瘤的特性
        1.1.2 肿瘤微环境
        1.1.2.1 肿瘤血管
        1.1.2.2 缺氧微环境
        1.1.2.3 间质液压力(IFP)
    1.2 癌症的治疗策略
        1.2.1 化疗
        1.2.1.1 藤黄酸
        1.2.1.2 顺铂
        1.2.2 放疗
        1.2.3 放疗增敏剂
        1.2.3.1 氧气及其模拟物
        1.2.3.2 缺氧特异性细胞毒素
        1.2.3.3 伪底物
        1.2.3.4 调节重要途径的化学物质
        1.2.3.5 抑制细胞内源性放射防护物质
        1.2.3.6 大分子
        1.2.4 联合疗法
        1.2.4.1 空间合作
        1.2.4.2 细胞毒性增强
        1.2.4.3 生物合作
        1.2.4.4 时间调控
        1.2.4.5 正常组织的保护
        1.2.4.6 顺铂的协同治疗机制
    1.3 纳米载药体系
        1.3.1 纳米粒子的特性
        1.3.1.1 尺寸与形状
        1.3.1.2 表面特性
        1.3.2 纳米粒子靶向给药
        1.3.2.1 被动靶向
        1.3.2.2 主动靶向
        1.3.3 纳米粒子响应刺激
        1.3.3.1 乏氧响应释放
        1.3.3.2 PH/谷胱甘肽响应释放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乏氧响应性纳米颗粒用于肿瘤放化疗结合治疗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高分子载体和前药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2.3.1.1 前药藤黄酸-甲硝唑(GM)的合成及表征
        2.3.1.2 纳米药物载体PEG5k-b-PMN的合成及表征
        2.3.2 纳米粒子的制备
        2.3.2.1 空载胶束的制备
        2.3.2.2 载药胶束的制备
        2.3.2.3 含荧光素胶束的制备
        2.3.2.4 含iRGD胶束的制备
        2.3.3 纳米粒子的表征
        2.3.3.1 纳米粒子的粒径
        2.3.3.2 纳米粒子的电荷
        2.3.3.3 纳米粒子的形态
        2.3.3.4 纳米粒子载药量的测定
        2.3.4 纳米粒子体外性质研究
        2.3.4.1 纳米粒子体外裂解模拟实验
        2.3.4.2 纳米粒子体外稳定性实验
        2.3.5 纳米粒子细胞生物学评价
        2.3.5.1 细胞培养
        2.3.5.2 细胞内吞
        2.3.5.3 胞内药物释放实验
        2.3.5.4 细胞毒性
        2.3.5.5 细胞凋亡
        2.3.5.6 细胞周期
        2.3.5.7 纳米粒子与溶酶体共定位的研究
        2.3.5.8 细胞放疗增敏实验
        2.3.5.9 y-H2AX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2.3.5.10 3D肿瘤球模型的建立
        2.3.5.11 载药纳米粒子在3D肿瘤球中的穿透
        2.3.6 纳米粒子活体评价
        2.3.6.1 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2.3.6.2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抑制效果
    2.4 结果分析
        2.4.1 高分子载体和前药的合成及表征方法
        2.4.1.1 前药藤黄酸-甲硝唑(GM)的合成及表征
        2.4.1.2 纳米药物载体PEG5k-b-PMN的合成及表征
        2.4.2 纳米粒子的体外性质
        2.4.2.1 纳米粒子的表征
        2.4.2.2 纳米粒子的载药量
        2.4.2.3 纳米粒子体外裂解实验
        2.4.2.4 纳米粒子的稳定性实验
        2.4.3 纳米粒子细胞生物学评价
        2.4.3.1 细胞内吞
        2.4.3.2 纳米粒子与溶酶体共定位的研究
        2.4.3.3 胞内药物释放实验
        2.4.3.4 细胞毒性
        2.4.3.5 细胞凋亡
        2.4.3.6 细胞周期
        2.4.3.7 细胞放疗增敏实验
        2.4.3.8 γ-H_2AX的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2.4.3.9 载药纳米粒子在3D肿瘤球中的穿透
        2.4.4 纳米粒子活体评价
        2.4.4.1 纳米粒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2.4.4.2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抑制效果
    2.5 小结
第三章 谷胱甘肽响应性纳米粒子用于放化疗协同治疗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纳米粒子生物学评价
        3.3.1.1 细胞培养
        3.3.1.2 细胞内药物释放实验
        3.3.1.3 提取线粒体内药物检测
        3.3.1.4 生物透射电镜
        3.3.1.5 细胞放疗增敏实验
        3.3.2 纳米粒子活体评价
        3.3.2.1 纳米粒子安全性评价
        3.3.2.2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化疗治疗效果
        3.3.2.3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放化疗结合治疗效果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粒子生物学评价
        3.4.1.1 细胞内药物释放实验
        3.4.1.2 线粒体内药物检测
        3.4.1.3 生物透射电镜
        3.4.1.4 细胞放疗增敏实验
        3.4.2 纳米粒子活体评价
        3.4.2.1 纳米粒子安全性评价
        3.4.2.2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化疗治疗效果
        3.4.2.3 纳米粒子对肿瘤的放化疗结合治疗效果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文章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基于磷酰胆碱的载药体系的构建及肿瘤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纳米载药系统
        1.1.1 肿瘤的临床治疗现状
        1.1.2 纳米载药系统用于肿瘤靶向治疗
        1.1.3 纳米载体特性影响体内行为
    1.2 磷酰胆碱
        1.2.1 磷酰胆碱基聚合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1.2.2 磷酰胆碱基聚合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
    1.3 支化聚合物作为纳米载体
        1.3.1 星形聚合物
        1.3.2 超支化和树枝状聚合物
        1.3.3 接枝、刷状和梳状聚合物
        1.3.4 聚合物交联网络
    1.4 外泌体应用于药物投递
        1.4.1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
        1.4.2 外泌体的分离方法
        1.4.3 外泌体在药物递送领域的应用
    1.5 肿瘤微环境响应型纳米载药体系
        1.5.1 弱酸响应
        1.5.2 酶响应
        1.5.3 还原响应
        1.5.4 乏氧响应
    1.6 选题依据与研究目的
第二章 含磷酰胆碱星形支化共聚物纳米胶束体内长循环及肿瘤靶向性能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3 sCPM的制备
        2.2.4 sCPM的表征
        2.2.5 sCPM的蛋白吸附测定
        2.2.6 sCPM的细胞毒性
        2.2.7 sCPM的肿瘤细胞摄取
        2.2.8 sCPM的载药及药物释放
        2.2.9 sCPM体内循环时间的测定
        2.2.10 sCPM的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
        2.2.11 D-sCPM的肿瘤治疗效果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sCPM的表征
        2.3.2 sCPM的稳定性
        2.3.3 sCPM的抗蛋白吸附性能
        2.3.4 sCPM的细胞毒性
        2.3.5 sCPM的肿瘤细胞摄取
        2.3.6 sCPM的载药及其药物释放
        2.3.7 sCPM的体内血液循环时间
        2.3.8 sCPM的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
        2.3.9 D-sCPM的肿瘤抑制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肿瘤微环境响应性单抗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抗肿瘤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制备
        3.2.4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表征
        3.2.5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降解释放
        3.2.6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体外肿瘤细胞抑制
        3.2.7 巨噬细胞对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摄取
        3.2.8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血液循环时间
        3.2.9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体内分布
        3.2.10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脏器毒性
        3.2.11 透射电镜观察肿瘤血管形态
        3.2.12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体内抑制肿瘤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制备及表征
        3.3.2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降解释放
        3.3.3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体外肿瘤细胞抑制
        3.3.4 西妥昔单抗体纳米微囊的巨噬细胞摄取性能
        3.3.5 西妥昔单抗体纳米微囊的体内循环时间
        3.3.6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体内分布
        3.3.7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体内毒性
        3.3.8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自增强EPR效应
        3.3.9 西妥昔单抗纳米微囊的肿瘤治疗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响应法分离TfR+外泌体及其肿瘤靶向药物投递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3 全铁转铁蛋白修饰SPMNs
        4.2.4 SMNC-EXOs的制备
        4.2.5 M-EXOs的制备
        4.2.6 M-EXOs的表征
        4.2.7 M-EXOs的细胞毒性
        4.2.8 M-EXOs的血液相容性
        4.2.9 M-EXOs的肿瘤细胞摄取
        4.2.10 M-EXOs的载药和药物释放
        4.2.11 D-M-EXOs的肿瘤细胞抑制作用
        4.2.12 D-M-EXOs的体内分布及其肿瘤靶向
        4.2.13 D-M-EXOs的体内肿瘤抑制效果
        4.2.14 D-M-EXOs的脏器毒性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M-EXOs的制备及表征
        4.3.2 pH响应性分离机制
        4.3.3 M-EXOs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4.3.4 M-EXOs的肿瘤细胞摄取
        4.3.5 M-EXOs的载药及药物释放
        4.3.6 D-M-EXOs的肿瘤细胞抑制效果
        4.3.7 D-M-EXOs的体内分布及肿瘤靶向
        4.3.8 D-M-EXOs的体内抑制肿瘤效果
        4.3.9 D-M-EXOs的脏器毒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语/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非晶光子晶体的制备与呈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结构色的分类
        1.1.2 结构色的呈色机理
        1.1.3 结构色材料的制备方法
        1.1.4 结构色材料的应用
    1.2 非晶光子晶体的概述
        1.2.1 非晶光子晶体材料的选取
        1.2.2 非晶光子晶体的制备方法
        1.2.3 非晶光子晶体材料的应用
    1.3 结构色材料的色彩稳定性能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原理
        2.2.1 制备SiO_2的实验原理
        2.2.2 聚多巴胺的反应原理
    2.3 实验制备方法
        2.3.1 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2.3.2 聚多巴胺混合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2.3.3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微球的制备
        2.3.4 结构色材料的制备
        2.3.5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PVA结构色材料的制备
    2.4 实验测试及表征
3 绪果与讨论
    3.1 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3.1.1 粒径分析
        3.1.2 红外光谱分析
        3.1.3 扫描电镜图分析
        3.1.4 反射光谱图分析
    3.2 聚多巴胺掺杂二氧化硅纳米微粒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3.2.1 聚多巴胺的制备与分离
        3.2.2 聚多巴胺混合二氧化硅制备结构色材料
    3.3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3.3.1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红外图谱分析
        3.3.2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扫描电镜图分析
        3.3.3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反射光谱图分析
    3.4 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制备结构色薄膜材料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多巴胺含量对材料呈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4.2 不同观测角度对材料呈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4.3 不同PH对材料呈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4.4 不同溶剂对材料呈色效果的影响分析
    3.5 PVA修饰复合纳米微粒的结果分析
        3.5.1 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分析
        3.5.2 复合纳米粒子/PVA红外光谱图分析
        3.5.3 复合纳米粒子/PVA结构色材料的光学图像分析
        3.5.4 复合纳米粒子/PVA结构色材料的反射光谱图像分析
        3.5.5 复合纳米粒子/PVA结构色材料的显微图像分析
    3.6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8)基于乙烯基砜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纳米材料
    1.2 高分子-无机复合材料
    1.3 表面引发聚合方法
        1.3.1 Grafting to法
        1.3.2 表面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SI-ATRP)
        1.3.3 表面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SI-RAFT)
        1.3.4 表面引发氮氧介导自由基聚合(SI-NMP)
        1.3.5 表面引发光引发转移终止剂法(SI-PIMP)
    1.4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应用
        1.4.1 抗蛋白污染应用
        1.4.2 纳米乳化应用
        1.4.2.1 Pickering乳液的基本慨念
        1.4.2.2 影响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因素
        1.4.3 其他应用
    1.5 膜材料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2 新型表面引发聚合方法的建立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操作
        2.3.1 两步法制备PSBMA修饰的硅片表面
        2.3.2 一步法制备PSBMA修饰的硅片表面
        2.3.3 静态水接触角表征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
        2.3.5 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
        2.3.6 椭偏仪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表面亲疏水性分析
        2.4.2 表面化学组成分析
        2.4.3 表面形貌分析
        2.4.4 表面膜厚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纳米材料表面引发聚合两性单体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操作
        3.3.1 两步法制备PSBMA修饰的硅纳米粒子
        3.3.2 一步法制备PSBMA修饰的硅纳米粒子
        3.3.3 酸解PSBMA修饰的硅纳米粒子
        3.3.4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
        3.3.5 ZETA电位(Zeta potential)表征
        3.3.6 高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3.3.7 凝胶渗透色谱(GPC)
        3.3.8 热重分析仪(TGA)
        3.3.9 纳米粒子表面乙烯基砜基团(VS)密度测定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硅纳米粒子水力学直径分析
        3.4.2 硅纳米粒子表面膜电位分析
        3.4.3 高级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4.4 水相GPC分析
        3.4.5 热重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表面生长两性聚合物的纳米材料抗垢和乳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操作
        4.3.1 一步法制备PSBMA修饰的硅纳米粒子
        4.3.2 蛋白吸附实验
        4.3.3 HRP标记蛋白吸附实验
        4.3.4 动态光散射(DLS)表征
        4.3.5 ZETA电位(Zeta potential)表征
        4.3.6 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4.3.7 乳液稳定性测定
        4.3.8 乳化性能影响因素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蛋白吸附分析
        4.4.2 HRP标记蛋白吸附分析
        4.4.3 不同浓度SiNP、SiNP-PSBMA的乳化性能
        4.4.4 不同pH值对乳化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单光子探测技术的光纤式水质颗粒物多参数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质颗粒物检测方法概述
        1.2.1 水质颗粒物浊度检测方法的比较
        1.2.2 水质颗粒物粒径检测方法的比较
        1.2.3 光纤式水质检测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项目支持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单光子探测技术的散射式浊度检测
    2.0 散射式浊度检测原理
    2.1 系统关键的技术探究
    2.2 散射式光纤检测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2.3 测量系统的结果及分析
        2.3.1 实际的测量结果
        2.3.2 检测系统的对比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动态光散射的光纤式粒径检测系统
    3.0 动态光散射原理
    3.1 系统关键因素探究
    3.2 粒径检测系统的设计及搭建
    3.3 系统实际测量结果及分析处理
        3.3.1 粒径测量的结果
        3.3.2 结果的分析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纤式水质多参数检测系统的研究
    4.1 检测系统的实际测试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结果
        4.1.3 结果讨论及分析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10)硒化铜纳米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探针在肝素和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对照表
第1章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1 研究意义
    1.2 光散射光谱探针
        1.2.1 无机离子探针
        1.2.2 有机小分子探针
        1.2.3 纳米探针
    1.3 硫属铜化物的结构与性质
        1.3.1 硫属铜化物的结构
        1.3.2 硫属铜化物的光电性质
        1.3.3 硫属铜化物的LSPR及其可调性质
    1.4 硫属铜化物的应用
        1.4.1 硫属铜化物在分析传感中的应用
        1.4.2 硫属铜化物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1.4.3 硫属铜化物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1.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研究目标
    1.7 研究内容
    1.8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2章 基于硒化铜纳米颗粒的共振光散射方法用于肝素的灵敏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及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硒化铜纳米颗粒的制备与纯化
        2.2.4 共振光散射法检测肝素
        2.2.5 肝素钠注射液样品中肝素含量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硒化铜纳米颗粒的表征
        2.3.2 肝素检测的可行性
        2.3.3 检测体系的机理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检测体系性能分析
        2.3.6 实际样品中肝素含量的测定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硒化铜纳米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探针的暗场显微技术用于汞离子的灵敏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3 硒化铜纳米颗粒的合成与纯化
        3.2.4 暗场显微技术检测汞离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硒化铜纳米颗粒的表征
        3.3.2 硒化铜纳米颗粒与汞离子反应散射光的变化
        3.3.3 体系的反应机理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检测体系性能分析
    3.4 总结
第4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1.1 主要结论
        4.1.2 主要创新点
    4.2 前景展望
        4.2.1 进一步拓展硒化铜纳米颗粒在暗场光散射分析中的应用
        4.2.2 合成掺杂的多元硫属铜化物,研究它们的光散射性质并拓展其应用
        4.2.3 合成硫属铜化物与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复合纳米材料,拓展其性质与应用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PARTICLE CHARACTERIZATION: LIGHT SCATTERING METHODS(论文参考文献)

  • [1]气溶胶颗粒动态光散射测量技术研究[D]. 牟彤彤.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苯硼酸和介孔二氧化硅的葡萄糖响应胰岛素释放体系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 黄乔. 浙江大学, 2021(01)
  • [3]基于深度学习的粒子场数字全息成像研究进展[J]. 吴羽峰,吴佳琛,郝然,金尚忠,曹良才. 应用光学, 2020(04)
  • [4]大气气溶胶对紫外光散射信道影响研究[D]. 段钰桢.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粒子用于放化疗协同治疗的研究[D]. 罗珂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基于磷酰胆碱的载药体系的构建及肿瘤治疗研究[D]. 龙丽霞. 天津大学, 2020(01)
  • [7]非晶光子晶体的制备与呈色研究[D]. 王淑珍.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基于乙烯基砜的表面引发聚合方法及应用研究[D]. 徐贺.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9]基于单光子探测技术的光纤式水质颗粒物多参数检测系统的研究[D]. 万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硒化铜纳米等离子体光散射光谱探针在肝素和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龚丽君. 西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粒子表征:光散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