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催化沉积论文-崔丽杰

酶催化沉积论文-崔丽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酶催化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胆固醇,便携式,催化银沉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酶催化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崔丽杰[1](2017)在《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便携式胆固醇生物传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胆固醇是哺乳动物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血清中的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如今,人体血清中的胆固醇水平已成为临床诊断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寻找高特异性和灵敏度、低成本的血清胆固醇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以胆固醇为检测对象,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构建便携式胆固醇生物传感器。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为控制核心,以胆固醇为目标检测物,对检测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转换、译码并显示,构建了一种便携式的胆固醇检测系统。(2)基于双酶协同催化银沉积原理的胆固醇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首先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沉积一层纳米金,通过静电吸附将胆固醇酯酶(CHER)和胆固醇氧化酶(CHOD)吸附到纳米金的表面,而后胆固醇在CHER和CHOD的双酶作用下水解,产生具有弱还原性的H2O2,从而将溶液中的Ag+还原成单质银并沉积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使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检测出Ag的溶出电流,并描绘出该电流与胆固醇浓度的关系曲线。胆固醇浓度和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138.9550+0.0610X(其中Y是电流响应峰值,X为胆固醇浓度),其线性范围为5~5000μg/m 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3,最低检测限为3.0μg/m L。该传感器特异性高,重现性好,灵敏度高。(3)基于石墨烯和酶协同催化银沉积的胆固醇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设计。首先,采用电沉积技术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沉积纳米金,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滴在电极表面的石墨烯、CHER和CHOD吸附到丝网印刷电极表面,胆固醇在CHER和CHOD的作用下水解产生H2O2,H2O2和石墨烯都具有还原性,从而协同催化银沉积,将Ag+还原成Ag并沉积在丝网印刷电极表面。最后,通过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检测出Ag的阳极溶出电流,并描绘出该电流与胆固醇浓度的关系曲线。最终得到的胆固醇浓度和传感器响应信号间的关系为Y=478.7030+0.0840X(其中Y是电流响应峰值,X为胆固醇浓度),其线性范围为0.01~5000μg/m L,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1,最低检测限为0.001μg/m L。(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朱倪萱[2](2017)在《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1,5-脱水葡萄糖醇电化学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5-脱水葡萄糖醇(l,5-anhydroglueitol,1,5-AG)是一种反应血糖水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临床上常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1,5-AG的浓度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发展程度判断、治疗效果评估。论文瞄准人体血清中1,5-AG的检测问题,在LAPS芯片表面修饰吡喃糖氧化酶(Pyranose Oxidase,PROD)作为电化学探针,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设计一种能特异性检测1,5-AG的光寻址电位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Light 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构建LAPS生物传感界面。以1,5-AG为测试对象,通过层层自组装将能特异性识别1,5-AG的吡喃糖氧化酶修饰在LAPS芯片表面,构建LAPS生物传感界面;优化PROD的固定化条件,通过在硅烷化的LAPS芯片上修饰纳米金吸附层提高识别分子的负载量。利用纳米金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和吸附作用将能特异性识别1,5-AG的PROD固定到LAPS芯片表面,增加被固定酶的稳定性和有效保持被固定酶的生物活性。搭建基于Lab VIEW平台的LAPS检测系统。以ICL8038信号发生器芯片制作LAPS寻址光源的可调制驱动信号源,设计自动功率控制电路(Automatic Power Control:APC)控制寻址光源的驱动电流,使寻址光源输出功率在工作温度范围内保持恒定,利用Lab VIEW软件搭建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绘制电流-电压(I-V)曲线。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来实现对1,5-AG的特异性检测。利用PROD对1,5-AG的催化作用,生成还原性物质双氧水。双氧水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银离子还原为银单质使溶液中的银离子浓度减小,导致LAPS芯片表面的膜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的变化也反映了1,5-AG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压偏移量与1,5-AG浓度在60μg/m L至225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7,检测限为40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1.37%,1,5-AG的回收率在92.95-103.50%范围内,并且特异性良好。(本文来源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7-06-01)

徐爱贵,肖红波,睢玉芸,刘佳,巢龙[3](2017)在《基于碱性磷酸酯酶催化银沉积增敏的痕量Hg~(2+)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便携性好、成本低等优点~([1,2]),但有毒汞离子的超敏电分析一直面临挑战,例如一类水质中限定汞含量不高于0.00005mg/L(50ppt),常规电分析法难以检测如此低的浓度。在此,我们报道基于碱性磷酸酯酶(ALP)催化沉积银和微滴阳极溶出伏安法的信号放大,可用于Hg~(2+)的超敏伏安分析,优化条件下的Hg~(2+)检测下限低至0.01 nM(2 ppt)。(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郭鹏,赖国松[4](2017)在《基于酶催化聚多巴胺沉积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与电化学传感技术相结合发展起来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等优点,因而在面向肿瘤临床诊断的蛋白质标记物检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本工作在基于普鲁士蓝纳米复合物修饰电极构建的免疫传感器上,通过脲酶功能化纳米探针催化聚多巴胺沉积对普鲁士蓝的电化学信号抑制作用,发展了一种新型高灵敏免疫分析方法。实验首先将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原位合成普鲁士蓝制备而成的纳米复合物~([2])分散于壳聚糖溶液中后用于电极表面修饰,之后通过金纳米粒子组装来固定捕获抗体制备成免疫传感器。将该传感器用于人IgG免疫识别之后,进一步将制备的脲酶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探针用于夹心免疫分析。通过夹心免疫反应定量捕获在传感器表面的纳米探针上负载的高含量脲酶的酶催化反应可引起非导电聚多巴胺不溶物在其表面的沉积~([3]),从而大大降低传感器上普鲁士蓝的电化学信号。基于该酶催化信号放大抑制机制,本工作成功发展了一种高灵敏免疫分析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04-14)

戴煌,傅迎春,李延斌[5](2016)在《纳米通道限域空间内的酶催化沉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通道内的离子/电流传输是生命科学研究热点,同时也启发诸多分析检测研究领域,如DNA测序和传感检测。本文以阳极氧化铝(AAO)纳米通道阵列为载体,电化学技术为工具,研究纳米通道限域空间内的酶催化沉积。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催化聚合物沉积为模型体系。在过氧化氢和邻苯二胺共存时,纳米通道表面固定的HRP催化邻苯二胺生成聚合物颗粒并沉积在通道内/外表面(如图1A和1B所示),从而堵塞纳米通道(图1C),抑制通道内的离子传输,产生明显的电化学信号变化。恒电流技术监控到电流的缓慢下降(图1D),线性伏安扫描也表明在酶催化沉积后的电流显着降低(图1E)。以上结果表明纳米通道内酶催化沉积可对纳米限域空间产生显着的位阻效应,电化学技术可提供的动态和终点监测工具。本文结果可为理解纳米通道限域空间的生物反应提供新理念和方法,亦可望发展为灵敏的检测技术。(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期刊2016-07-01)

李为,曹龙,周蓬蓬,余龙江[6](2013)在《温度对细菌碳酸酐酶催化碳酸钙沉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酸钙(CaCO3)沉积不仅在许多地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石刻文物和石质建筑物的修复以及环境治理等方面也有应用。CaCO3沉积过程在自然条件下极为缓慢,在CaCO3-H2O-CO2反应体系中CO2+H2OHCO3-+H+为限速步骤,可以利用生物催化剂来加速这一反应的进行。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种以锌为活性中心的金属酶,可以高效催化上述反应的进行,并在CaCO3沉积中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本文采用气体扩散体系,研究温度对典型细菌CA催化CaCO3沉积的速率及晶型晶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5~55℃)条件下,30℃时细菌CA催化沉积CaCO3的速率最快,而5℃时的沉积速率最慢,而且,温度会影响细菌CA催化形成的CaCO3晶体的大小和形貌。(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3年04期)

刘静[7](2012)在《基于库仑检测酶催化银沉积的超灵敏DNA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DNA的检测在临床医学、基因诊断以及各种生物医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开发准确、快速、简单的DNA检测方法为研究者所重视。在该研究领域,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仪器简单、灵敏及廉价而研究较多。本论文建立了以电量法为基础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结合酶催化反应建立一种超灵敏的DNA检测方法。本论文整体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第二部分为研究结果报告部分。第一部分的综述,这部分主要是介绍了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及分类。着重介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生物识别物质的固定化方法,以及一些重要的电化学检测方法,主要有电量法和交流阻抗法。此外,综述部分也介绍了纳米材料的一些功能及性质,丝网印刷电极的特点,生物酶催化反应的原理,亲和素与生物素在生物传感器中的一些相关应用。第二部分是研究报告部分。(1)金纳米粒子在印刷电极上修饰本实验主要是通过电化学方法中的叁脉冲技术将金纳米粒子修饰到电极表面,主要是在玻碳电极和印刷电极的表面进行金纳米的沉积修饰,实验结果表明金纳米粒子修饰的印刷电极导电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基础。(2)基于库仑检测酶催化银沉积的超灵敏DNA传感器采用的是叁脉冲电流法,在印刷电极表面修饰上金纳米。采用循环伏安法(CV)、环境扫描电镜(SEM)对金纳米修饰的印刷电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这一方法金纳米成功的修饰到印刷电极表面。再利用巯基自组装方法将含有巯基的发夹型探针DNA固定在电极表面,并用巯基己醇(MCH)进行封闭,之后与目标DNA杂交,使探针DNA的发夹结构打开,在发夹型DNA探针的另一端用生物素标记,这样就可以与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亲和素(Sv-ALP)连接在一起,碱性磷酸酶能将抗坏血酸的磷酸盐(AA-P)还原成抗坏血酸(AA)。抗环血酸就可以将银离子还原成银粒子继而沉积在电极表面和DNA的磷酸骨架上。然后通过在电化学测量的过程中,工作电极的电位设置在0.5V(vs.Ag/AgCl),通过测其电量来检测银的含量,继而就间接的测定了DNA的含量。该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目标DNA的浓度变化区间从30aM到10fM。最低检出限是15aM(S/N=3),比基于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的电流分析法的100fM要低很多。(3)交流阻抗法测定含C-C错配的dsDNA本研究所设计的电化学DNA生物传感器是基于5,6,7-叁甲基-1,8二氮杂萘进行了衍生化,得到了3-氨基-N-(5,6,7-叁甲基-1,8二氮杂萘-2-烃)-丙酰胺能与C碱基之间形成氢键,来进行错配碱基的测定。通过电化学交流阻抗法来检测整个反应过程,在裸的金电极表面,通过巯基自组装方法将含巯基的11-巯基十一烷酸(11-Mercaptoundecanoic acid, MUA)固定在电极表面,由于MUA自组装层阻碍了探针[Fe(CN)6]3-/4-在电极表面的电子传递,因而使得阻抗值增加,然后在1-乙基-3-(3-二甲氨基)碳二亚胺(1-ethyl-3-(3-dimethlaminepropyl) carbodiimide, EDC)和N-氨基琥珀酰胺(N-hydroxysuccinimide,NHS)的作用下与3-氨基-N-(5,6,7-叁甲基-1,8-二氮杂萘-2-烃)-丙酰胺结合后,电子传递的速率进一步减慢,阻抗会进一步增大,之后我们用固定有杂环小分子的金电极对含C-C错配的dsDNA进行了检测。(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唐健[8](2011)在《基于酶催化沉积放大和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免疫分析信号的增强技术一直以来是免疫分析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提高分析的灵敏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制中,传感界面的设计对改善免疫传感器的响应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稳定、优良的免疫材料固定化方法,仍然是传感器研究工作者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以上考虑,综合文献报道,本文主要在免疫材料固定化和免疫信号放大技术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珊瑚状金纳米颗粒和壳聚糖的无机/有机杂化膜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第2章)。运用种子媒介生长法在壳聚糖修饰的金电极上制备具有大表面积、叁维的金纳米颗粒。它的独特形态不但能增大酶的固定量,而且它的有序空间定位和大的比表面积增强了电子传递。具有大表面积的珊瑚状金纳米颗粒大大的提高了组装数量,并且具有非常好的电子传递性能,因此显着地提高了免疫传感器的性能。其形貌通过扫描电镜图(SEM)分析。在实验最优化条件下,免疫传感器表现了优越的性能(如线性范围跨越3个数量级,检测下限可低至5 pg/mL和高特异性等),使其成为对人IgG或其他生物分子的直接免疫的选择平台。(2)提出了一种用于检测人IgG的高灵敏度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电化学酶免疫分析基于HRP-H2O2-OPD(邻苯二胺)系统的酶催化沉积放大,酶催化产物2,3-二氨基吩嗪通过电化学方法检测。通过二步沉积法在金电极表面上沉积一层聚硫堇膜,由于聚硫堇膜含有大量的氨基基团,因此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金纳米颗粒通过共价作用和聚硫堇膜相结合。由于金纳米颗粒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大量的抗体分子被吸附到金纳米颗粒上,通过免疫夹心反应,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人IgG被捕获到电极表面,在H2O2作用下,催化底物OPD,反应生成不溶有机物沉积到电极表面,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所提出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性能,结果表明测定人IgG浓度的对数在100 pg/mL到50 ng/mL范围内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0 pg/mL。(3)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硫堇膜/金纳米簇的酶催化沉积放大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第4章)。首先在玻碳电极表面修饰一层聚硫堇的电聚合膜,为传感界面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富含氨基的稳固基底。利用电沉积法在聚硫堇修饰的玻碳电极上制备金纳米簇,所制备的金纳米簇具有稳定性好、比表面积大、生物相容性和电子传递性能好的特点。电沉积金纳米簇提供了直接的蛋白分子固定和电子传递界面,抗体分子可以通过氨基-金的亲和力固定到金纳米簇上,并具有高的负载量和高的免疫活性。以人IgG为分析模型,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抗体通过免疫反应结合到传感界面上,催化底物1-萘磷酸盐,反应生成不溶有机物沉积到电极表面,达到信号放大的目的,产生的氧化还原信号,峰值与分析物的浓度的对数成线性相关。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我们提出的检测方法其检测下限可低至5 pg/mL,实现了对免疫物质的高灵敏检测。(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05-24)

陈薇珊[9](2011)在《细菌碳酸酐酶催化碳酸钙沉积的动力学和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碳酸钙(CaCO_3)的沉积过程极为缓慢,在CaCO_3-H2O-CO2反应体系中CO2 + H2O ? HCO_3- + H+为限速步骤,可利用生物催化剂来加速这一反应的进行。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 CA)是一种以锌为活性中心的金属酶,可以显着催化上述反应的进行。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微生物CA在方解石沉积中具有显着促进作用。本文采用气体扩散体系,在不同初始pH、酶浓度和Ca~(2+)浓度条件下进一步研究细菌CA催化CaCO_3沉积的动力学,并采用XRD、FTIR和FESEM对沉积过程中CaCO_3晶体的形态学进行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初始pH下细菌CA催化CaCO_3沉积过程中Ca~(2+)沉积量变化符合指数模型。在实验pH范围内(pH 6.0~8.0),CaCO_3沉积速率随初始pH的增加而增大。XRD和FESEM分析结果表明,CA存在时生成的CaCO_3晶体主要为方解石,晶体不太规则,且粒径较大。随时间的增加,晶体逐渐由棱形变为类锥形或聚集成不规则形体。(2)不同酶浓度下细菌CA催化CaCO_3沉积过程中Ca~(2+)沉积量变化符合指数模型。酶浓度在0.2~2.0 U/mL时有利于CaCO_3的沉积,而当酶浓度为8.0 U/mL时CaCO_3沉积速率受到抑制,说明细菌CA催化CaCO_3沉积时酶浓度并不是越大越有利。XRD、FTIR和FESEM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酶浓度下CaCO_3晶体的形态差异较大,且较低浓度CA作用下有球霰石存在,而较高浓度CA作用下有利于方解石的形成。(3)不同初始Ca~(2+)浓度下细菌CA催化CaCO_3沉积过程中Ca~(2+)沉积量变化不仅符合指数模型也符合多项式模型。在一定范围内CaCO_3沉积速率随初始Ca~(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过高的初始Ca~(2+)浓度(100 mmol/L)使细菌CA催化沉积CaCO_3的作用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XRD、FTIR和FESEM分析结果表明,初始Ca~(2+)浓度对细菌CA作用下产生的CaCO_3晶体的形态有较大影响,而且,较低的初始Ca~(2+)浓度有利于球霰石的形成,而较高的初始Ca~(2+)浓度有利于方解石的形成。综合上述结果认为,细菌CA催化CaCO_3沉积过程中,初始pH、酶浓度和盐浓度不仅影响CaCO_3沉积速率,而且对CaCO_3的晶型晶貌产生较大影响,可以利用上述不同初始条件来诱导产生不同晶型晶貌的CaCO_3材料。细菌CA对CaCO_3沉积的作用除了催化作用外,还与细菌CA的酶蛋白对Ca~(2+)的静电吸附以及酶蛋白对晶体晶面的选择性吸附有关。本文结果为丰富岩溶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CaCO_3生物矿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1-01-01)

申田田,周瑾艳,徐金玲,吴朝阳,沈国励[10](2010)在《基于酶催化银沉积质量放大的血吸虫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展了一种基于酶催化金属银沉积信号放大的新型高灵敏气相压电免疫传感检测技术.先将血吸虫抗原(SjAg)共价固定在石英晶体表面,制备得到血吸虫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时,在晶振上滴加不同浓度的待测血吸虫抗体,再将碱性磷酸酶标记的二抗通过夹心方式结合到传感器表面.然后利用碱性磷酸酶催化磷酸化的抗坏血酸酯水解从而还原硝酸银,使金属银沉积在晶振表面上,放大传感器的质量响应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检测方法可显着提高气相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传感器对血吸虫抗体的响应线性范围在1~225 ng/mL,检测下限为1 ng/mL.(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23期)

酶催化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5-脱水葡萄糖醇(l,5-anhydroglueitol,1,5-AG)是一种反应血糖水平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临床上常通过检测人体血清中1,5-AG的浓度进行糖尿病的诊断、发展程度判断、治疗效果评估。论文瞄准人体血清中1,5-AG的检测问题,在LAPS芯片表面修饰吡喃糖氧化酶(Pyranose Oxidase,PROD)作为电化学探针,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设计一种能特异性检测1,5-AG的光寻址电位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Light Addressable Potentiometric Sensor,LAPS)。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构建LAPS生物传感界面。以1,5-AG为测试对象,通过层层自组装将能特异性识别1,5-AG的吡喃糖氧化酶修饰在LAPS芯片表面,构建LAPS生物传感界面;优化PROD的固定化条件,通过在硅烷化的LAPS芯片上修饰纳米金吸附层提高识别分子的负载量。利用纳米金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和吸附作用将能特异性识别1,5-AG的PROD固定到LAPS芯片表面,增加被固定酶的稳定性和有效保持被固定酶的生物活性。搭建基于Lab VIEW平台的LAPS检测系统。以ICL8038信号发生器芯片制作LAPS寻址光源的可调制驱动信号源,设计自动功率控制电路(Automatic Power Control:APC)控制寻址光源的驱动电流,使寻址光源输出功率在工作温度范围内保持恒定,利用Lab VIEW软件搭建采集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绘制电流-电压(I-V)曲线。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来实现对1,5-AG的特异性检测。利用PROD对1,5-AG的催化作用,生成还原性物质双氧水。双氧水将电解质溶液中的银离子还原为银单质使溶液中的银离子浓度减小,导致LAPS芯片表面的膜电位发生变化,膜电位的变化也反映了1,5-AG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电压偏移量与1,5-AG浓度在60μg/m L至225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77,检测限为40μg/m L,相对标准偏差为1.37%,1,5-AG的回收率在92.95-103.50%范围内,并且特异性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催化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崔丽杰.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便携式胆固醇生物传感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7

[2].朱倪萱.基于酶催化银沉积原理的1,5-脱水葡萄糖醇电化学传感器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7

[3].徐爱贵,肖红波,睢玉芸,刘佳,巢龙.基于碱性磷酸酯酶催化银沉积增敏的痕量Hg~(2+)电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4].郭鹏,赖国松.基于酶催化聚多巴胺沉积的高灵敏电化学免疫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2017

[5].戴煌,傅迎春,李延斌.纳米通道限域空间内的酶催化沉积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2016

[6].李为,曹龙,周蓬蓬,余龙江.温度对细菌碳酸酐酶催化碳酸钙沉积的影响[J].地球与环境.2013

[7].刘静.基于库仑检测酶催化银沉积的超灵敏DNA传感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唐健.基于酶催化沉积放大和新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D].湖南大学.2011

[9].陈薇珊.细菌碳酸酐酶催化碳酸钙沉积的动力学和形态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10].申田田,周瑾艳,徐金玲,吴朝阳,沈国励.基于酶催化银沉积质量放大的血吸虫压电免疫传感器的研究[J].化学学报.2010

标签:;  ;  ;  ;  

酶催化沉积论文-崔丽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