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糊偏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对称性,描述蕴含,模糊偏序关系,支持度模型
模糊偏序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波,王继奎,杨观赐[1](2014)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支持度模型的真值发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主数据集成、web数据集成中的真值发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偏序关系支持度计算模型的真值发现算法(FA-SDCM)。针对已有算法中,以描述相似度替代描述支持度进行计算,忽视了描述所含真值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在分析描述本身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描述蕴含概念,定义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支持度计算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描述所含真值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在考虑了数据源可信度及描述之间支持度对真值发现影响的基础上,基于迭代思想,提出了FA-SDCM算法。在Books-Authors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FA-SDCM算法比Vote算法与Truth Finder算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岳红波[2](2014)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信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区间集值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模糊集理论和粗糙集理论为工具,研究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度量以及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的不协调性度量,给出了模糊偏序关系下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区间集值信息系统中引入模糊偏序关系,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给出了区间集值信息系统中模糊信息熵、模糊粗糙熵、模糊知识粒度、模糊粒度度量的定义以及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协调度的定义,并建立了区间集值信息系统模糊信息熵、模糊粗糙熵、模糊知识粒度、模糊粒度度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包含度与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协调度之间的关系.·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引入了模糊正域、辨识矩阵、模糊条件熵的概念,给出了模糊偏序关系下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具体例子验证了约简方法的有效性.·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引入了证据理论,讨论了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基于证据理论属性约简的具体方法.(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4-03-31)
陈小卫,王文双,宋贵宝,宋殿宇[3](2012)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权重已知且属性值为精确实数型、区间型和模糊型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该方法利用混合型评估值模型来描述多属性决策问题;在对属性值预处理后,通过构建混合型模糊偏序关系模型,将决策问题转化为评估关系模型;然后对偏序关系进行集结,得到全序关系,从而获取所有方案的优劣排序。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计算过程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且避免了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难以合理定义距离函数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期刊2012年03期)
宋伟健,丁勇鹏,陈小卫[4](2012)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装备保障点选址多属性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选址方法权重难以合理确定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选址多属性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选址属性值的预处理,建立连续值信息系统,利用模糊偏序关系将其偏序化,形成评估关系模型。最后对偏序关系进行集结,形成全序关系。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将该方法应用到某战区导弹技术保障点选址中去,获取了最佳选址方案,这为装备保障点科学选址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宋平[5](2011)在《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信息量的迅速增长,使评估决策成为事务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良好的评估决策系统可以为人们提供直观、客观、科学、系统的决策信息,帮助人们处理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甚至可以替代人们做出相关决定。虽然基于经典多属性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已经比较详尽,然而,还不能完全解决人们在实际中遇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客观事务的评估决策,甚至导致人们做出主观、错误的决策。针对评估决策模型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首先对项目的模糊属性进行处理,然后通过属性约简,提取最小辨识属性集合,从而约简属性;建立互补一致模糊偏序关系矩阵,形成项目两两之间的模糊偏序关系;进行信息融合,计算每个项目的综合评价,从而获取项目之间的全序关系;最后对项目进行按照其综合评价值进行排序,产生决策信息。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之中,为人们提供快速直观的评估决策信息,给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对目前主要的评估决策模型,即简单加权评估决策模型以及模糊多属性评估决策模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2)解决了简单加权评估决策模型不能解决的模糊属性的问题,以及模糊多属性评估决策模型权重赋值和其自身的效率问题。(3)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应用到中央地勘基金远程调度监管平台数据分析系统中的评估决策模块之中,该模块具有以下功能:模糊数转化;属性约简;数据偏序化;信息融合等。(4)对系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证明了系统各个过程运行的正确性。并且对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与模糊多属性评估决策模型在执行效率上进行了比较。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估决策模型在效率上的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郭丽梅,罗大庸[6](2008)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评估决策的智能信息融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信息融合系统应综合考虑获取信息所要求的资源、计算复杂度和时间所需要的最小成本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评估决策的智能信息融合系统,利用模糊偏序关系的排序方法,来对传感器进行评估决策和智能选择,并与证据理论相组合,应用于目标识别,仿真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与微系统》期刊2008年11期)
易卫,钟经伟,曲向丽[7](2008)在《网格环境下一种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可信资源选择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环境下的资源选择问题因为选择范围广、实体陌生程度高而颇具挑战性。高效资源共享和使用离不开高可信性的保障。将信誉机制引入网格环境下的资源选择,旨在于提高可信性和可靠性保障。根据信誉的多客面性和不确定性,以模糊偏序关系上的评估决策思想为指导,该方法对资源提供方的多方面信誉状况进行模糊偏序关系建模、信息融合,依据最后得到的综合排序,进行资源选择决策。与有关方法比较,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统筹兼顾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技术与自动化》期刊2008年02期)
姚奕,刘晓明,黄松[8](2007)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软件测试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讨论了模糊理论在软件测试质量评价方面的可行性;提出了软件测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和软件测试质量评价方法,即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价方法;对该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该方法在评价软件测试质量方面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杨春,刘小芳[9](2006)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员工互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绩效考评中应当重视员工互评的重要性,利用模糊偏序关系的排序方法,来解决绩效考评中员工互评的心理测度的模糊性问题,论证了用模糊偏序关系对心理测度进行排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并用实例验证该方法对员工互评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商业研究》期刊2006年12期)
杨春,刘小芳[10](2006)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消费者偏好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消费者偏好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性工作。本文首先利用模糊偏序关系的排序方法,解决消费者偏好的心理测度的模糊性问题,论证了用模糊偏序关系对心理测度进行评价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然后利用决策理论中的condorect函数把个人偏好合成群体偏好;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该方法对消费者偏好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06年05期)
模糊偏序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区间集值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模糊集理论和粗糙集理论为工具,研究了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信息系统的不确定性度量以及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的不协调性度量,给出了模糊偏序关系下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的具体操作方法.·在区间集值信息系统中引入模糊偏序关系,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给出了区间集值信息系统中模糊信息熵、模糊粗糙熵、模糊知识粒度、模糊粒度度量的定义以及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协调度的定义,并建立了区间集值信息系统模糊信息熵、模糊粗糙熵、模糊知识粒度、模糊粒度度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包含度与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协调度之间的关系.·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引入了模糊正域、辨识矩阵、模糊条件熵的概念,给出了模糊偏序关系下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知识约简的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具体例子验证了约简方法的有效性.·在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引入了证据理论,讨论了区间集值目标信息系统中基于证据理论属性约简的具体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糊偏序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少波,王继奎,杨观赐.基于模糊偏序关系支持度模型的真值发现算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4
[2].岳红波.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区间集值信息系统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
[3].陈小卫,王文双,宋贵宝,宋殿宇.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混合型多属性决策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
[4].宋伟健,丁勇鹏,陈小卫.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装备保障点选址多属性决策[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2
[5].宋平.模糊偏序关系的评估决策模型的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6].郭丽梅,罗大庸.基于模糊偏序关系评估决策的智能信息融合[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
[7].易卫,钟经伟,曲向丽.网格环境下一种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可信资源选择方法[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8
[8].姚奕,刘晓明,黄松.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软件测试评价方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9].杨春,刘小芳.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员工互评方法[J].商业研究.2006
[10].杨春,刘小芳.基于模糊偏序关系的消费者偏好测评[J].价值工程.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