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志缘情论文-叶水涛

言志缘情论文-叶水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言志缘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抒情诗

言志缘情论文文献综述

叶水涛[1](2019)在《诗:言志或缘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谈及文学,现代人首在小说,古人则说诗。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文学的典型样式无疑是诗。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但以抒情性的短诗见长,少有叙事性的长诗。《诗经》也咏叹战争,但没有描写战争场面和过程的,因此,没有《伊利亚特》那样淋漓尽致地描写战争的叙事诗。厄尔·迈纳说:"对‘文学’的概念下定义究竟是以抒情诗为出发点,还是以戏剧为出发点,(本文来源于《语文世界(教师之窗)》期刊2019年10期)

马银琴[2](2019)在《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对于创作机制的探究。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表达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过程,也是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创作主体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主宰者的自觉过程。在"缘情而绮靡"的追求让六朝诗歌蜕变为"亡国之音"后引发的反思与讨论中,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由此得以相互补足,从而奠定了唐代乃至整个后世诗歌理论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杨吉华[3](2019)在《“诗言志”与“词缘情”的理论迷局及其再反思——兼论“词”与“诗”的文体纠缠》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言志"与"词缘情"理论不但对文体学意义上的"诗""词"之争产生了重要影响,围绕二者之间的对立斗争及其内在调和而展开的相对丰富的争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一个颇具学理内涵的理论迷局。可以从叁个层次对此作出相对合理的解释:首先,从字源学上说,"情"与"志""意"相通,是"词"与"诗"在创作实践中获得"情志合一"的可能性基础。在儒家文化居主流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情"较多指向个体私人情感,而"志"则指向关乎修齐治平的社会意识。其次,从文学创作过程而言,"言志"是诗词通过声音或语言文字符号所呈现的内容,"缘情"则是诗词创作的内在情感动因所在。再次,从实际创作而言,"诗言志"与"词缘情"不存在情感取舍问题,只是情感主体和情感类型选择的不同,这也是导致"词缘情"与"诗言志"理论迷局的又一重要原因。围绕"情"与"志"而展开的"诗""词"之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意义上相对纯粹的"文"在情志合法性获得基础上的成立条件为:外在的语言形式与蕴含了宇宙天道、社会伦理与个体审美叁个层次在内的"情"。礼仪道德与尽善尽美的完美结合,则是中国古代"文"的最高追求所在。(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曹晓虎[4](2019)在《“诗言志”即“诗缘情”》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论重要的命题,对后世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言志”的观点在早期文献中频频出现,几乎成为各家共识。《尚书·尧典》中记尧的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赵文子对(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2-19)

王之若,杨歆迪[5](2019)在《言志与缘情:当代中国电影的诗性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中国众多电影具有诗性结构再阐释的潜质。言志与缘情以扭结性共生关系隐含于当代中国电影本体理念中。中国电影的"诗言志"结构则近似于文学母题,即通过刻意的去叙事化手法强调叙事内容;据此,一些被笼统归类到"剧情电影"的作品应被移置于拒斥剧情纠葛与鲜明人物形象塑造的"诗电影"体系中。(本文来源于《电影艺术》期刊2019年01期)

乔东义[6](2018)在《“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实现了理论的体系化,而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08年首次出版的祁志祥主持的"十一五"普通高校国家级指南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系中国古代文论系统化、学科化的标志性事件。全书分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文论方法论叁个部分,建构了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民族文论体系。2018年,该书得以修订出版,又在原着的基础上增补了各门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容。以下发表的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即为这一研究的新成果。文学是用文字状物叙事、言志抒情的体裁。如果说西方文学侧重于状物叙事,诞生了古代的模仿理论和现代叙事理论;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则侧重于言志抒情,形成了表现主体的文学理论。所谓"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挚虞);"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即使写史,也要"寓主意于客位","有表微意在"(刘熙载)。中国古代诗词通过写景咏物来言志抒情,景语只是情语,咏物即是言志;中国古代戏剧、小说通过写人叙事来寄托讽谏、醒世明世,人和事只是表达、寄托作者主体思想情感的手段或道具。所以,"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万变不离的旨归;"言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词一以贯之的旋律;而寓意劝谏、醒世明世,则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世代不休的主题。紧扣这一主题,以下诸文展开了各门文论历史脉络及其时代特征的追寻与剖析,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陈敏[7](2018)在《“诗缘情”对“诗言志”之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开山纲领的"诗言志"无疑就带有这种性质。先秦时期,政客们大多"赋诗言志",一方面体现自己的修养,一方面达到外交目的。因此,此时"诗言志"中的"诗"仅仅作为工具使用。两汉魏晋时期,随着文人意识的觉醒,"诗言志"已经不能满足文人的要求,并逐渐认识到"诗"的特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陆机在《文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缘情"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22期)

王文杰[8](2018)在《缘情与言志》一文中研究指出情与志都是诗歌的追求和传达,也是一切艺术的内核与蕲向。诗言志和诗缘情并不矛盾。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既能感染情绪,更能感发意志。情与志以动态的方式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宋玉在《风赋》中说:"风起于青萍之末。"艺术家构思酝酿一件作品,也是始于青萍之末、触物而动一闪念,这一小灵感生发出一种情趣、情意,(本文来源于《中国艺术》期刊2018年03期)

李永娇[9](2017)在《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诗言志"与"诗缘情"是我国古代两个重要诗歌理论。前者强调诗应侧重于反映现实,对上要"箴谏",对下要有"教化"的作用,体现诗人之意志。后者强调诗应感物而抒发情志,表达诗人之性情。本文指出了"诗言志"、"诗缘情"的含义和功能随着时间的发展演变。(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28期)

王珂[10](2017)在《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造就诗人,《内陆高迥》在诗疗方面的最大效果是释放了诗人的孤独感,驱逐了焦虑。昌耀在寂寞焦虑时,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将"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结合,通过写"奇思妙想""自以为是""自作多情"和"七情六欲"的诗,来获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健康。此诗写得"悲情万分"又"豪情万丈",呈现出的诗人形象正是"孤儿浪子"和"单恋情人"。呈现昌耀不正常的生活生态和创作生态的关键词分别是"孤独"或"孤独感"和"内陆"或"内陆高迥",呈现独特的文体形态和创作风格的关键词分别是"自由"和"审美"。这首诗的写作带有"凡人性"甚至"病人性",可以把它视为"诗疗诗"中的代表作,把它的写作视为"诗疗式写作",是"生命意识"与"审美精神"、"生理需要"与"审美需要"融合得很好的优秀诗作。(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7年25期)

言志缘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诗言志"是周代礼乐背景下,围绕《诗经》作品而产生的《诗》学阐释命题。基于《诗》的政教功能,"诗"所言之"志"也表现出密切关联于政治教化的特点。"诗缘情"则是在有意为文的魏晋时代,以创作者为主体的对于创作机制的探究。从"诗言志"所代表的阐释批评到"诗缘情"所表达的根源探究,这个过程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内容,它既是一个由《诗》到"诗"的意义扩展过程,也是从"情、志一也"到"情""志"分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是一个创作主体由幕后走到台前,最终成为文学活动主宰者的自觉过程。在"缘情而绮靡"的追求让六朝诗歌蜕变为"亡国之音"后引发的反思与讨论中,孔颖达对"诗言志"与"诗缘情"进行了深度整合,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段、具有不同诗学内涵的命题由此得以相互补足,从而奠定了唐代乃至整个后世诗歌理论的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言志缘情论文参考文献

[1].叶水涛.诗:言志或缘情[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

[2].马银琴.论“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关系及其理论嬗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杨吉华.“诗言志”与“词缘情”的理论迷局及其再反思——兼论“词”与“诗”的文体纠缠[J].河南社会科学.2019

[4].曹晓虎.“诗言志”即“诗缘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5].王之若,杨歆迪.言志与缘情:当代中国电影的诗性结构研究[J].电影艺术.2019

[6].乔东义.“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J].河北学刊.2018

[7].陈敏.“诗缘情”对“诗言志”之承[J].戏剧之家.2018

[8].王文杰.缘情与言志[J].中国艺术.2018

[9].李永娇.中国抒情文学的传统——从“诗言志”到“诗缘情”的嬗变说起[J].长江丛刊.2017

[10].王珂.诗缘情与诗言志的综合治疗——昌耀《内陆高迥》诗疗解读(下)[J].名作欣赏.2017

标签:;  

言志缘情论文-叶水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