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态迭加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观察微扰,系统,本征态,部分处于
态迭加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徐振锋[1](1997)在《对量子力学态迭加原理引入的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到目前,一些较权威的量子力学书籍,如曾谨言、狄拉克、玻姆、周世勋等人着的量子力学书籍,对量子态的迭加原理都没有完整的论述。本文是在查阅有关书籍后,试图较全面地讨论量子力学中态的迭加原理:它是在什么前提下引入的,与经典的迭加原理有什么本质区别,以及它的意义和用途。同时提高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本文来源于《丹东纺专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李秀林[2](1994)在《互补原理与态迭加原理的物理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详细地讨论了量子力学中态迭加原理的物理意义.(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1994年03期)
苟增光,王天真,雷结[3](1988)在《态迭加原理与本征函数的完全性假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了态迭加原理和本征函数完全性假设二者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两个相容的独立原理,说其中之一为另一个的特殊情况是不妥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8年01期)
欧贤守[4](1986)在《对态迭加原理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现已出版几种由国内物理学家编着的量子力学专着、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在这些书籍中都论述了态迭加原理。经过分析对比,这些论述似乎基本取自P.A.M.狄拉克所着的《量子力学原理》、Д.Л.朗道等着的《量子力学(非相对论理论)》和Д.И.布洛欣采夫所着的《量子力学原理》。按照笔者的初浅认识,在上面所引的叁部着作中,态迭加原理主要是就任意一个态均可(本文来源于《长沙水电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6年01期)
岑业森[5](1984)在《态迭加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量子态及其描述,阐明态的概念,对微观体系可能态给予剖析,论述态迭加原理的实质性内容,并对“任何一个波函数ψ(r,t)都可以看作是各种不同动量的平面波的迭加”问题,提出笔者的观点。(本文来源于《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4年02期)
陆培森[6](1982)在《量子力学中的态迭加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态迭加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一,是量子态的不同表象的理论基础,由于它涉及到的概念与经典力学的概念完全不同,且比较抽象,因而态迭加原理既是量子力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对它进行深入细致地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目前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周世勋编“量子力学教程”(1979版)为例,分析,讨(本文来源于《四川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2年04期)
华文玉[7](1982)在《量子力学态迭加原理中的相对位相与相对权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量子力学态迭加原理中相对位相与相对权重的重要性,提出对这个问题应给予足够的强调,不应忽视。(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82年03期)
态迭加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详细地讨论了量子力学中态迭加原理的物理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态迭加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1].徐振锋.对量子力学态迭加原理引入的讨论[J].丹东纺专学报.1997
[2].李秀林.互补原理与态迭加原理的物理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3].苟增光,王天真,雷结.态迭加原理与本征函数的完全性假设[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
[4].欧贤守.对态迭加原理的认识[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
[5].岑业森.态迭加原理[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
[6].陆培森.量子力学中的态迭加原理[J].四川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
[7].华文玉.量子力学态迭加原理中的相对位相与相对权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