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冷涡论文-阮海林,杨燕明,牛富强,文洪涛,谢辛

中尺度冷涡论文-阮海林,杨燕明,牛富强,文洪涛,谢辛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尺度冷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声传播,会聚区

中尺度冷涡论文文献综述

阮海林,杨燕明,牛富强,文洪涛,谢辛[1](2018)在《中尺度冷涡对水下声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中尺度涡在海洋中普遍存在,根据运动的旋转方向,分为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北半球的气旋涡的中心温度比涡边缘低,又称为冷涡,反气旋涡又称为暖涡。中尺度涡通过改变声速场的结构,使声传播发生变化,开展中尺度涡对声传播影响研究,对水下工程技术、声呐探测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获取涡的叁维结构较难,前人主要通过构造理想涡模型来获得涡的叁维结构~([1-4]),结合声传播模型,分析涡对声信号传播的影响;也由个别海上(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 B水声物理》期刊2018-11-10)

李阳[2](2018)在《西太平洋上层海洋中尺度冷涡对强热带气旋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热带气旋与上层海洋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上层海洋的重要天气系统,海洋中尺度涡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承担着为大尺度系统输送热、盐及营养物质的责任,影响着海域环流结构、大面积水团分布和海洋生物等。因此研究热带气旋对海洋中尺度涡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以及ROMS模型数据,以冷涡对热带气旋的响应种类、效率及其作用机制展开了讨论研究。首先明确了海洋冷涡对热带气旋的叁种响应方式,分别是热带气旋能促进路径下方冷涡的生成;热带气旋能加强路径下方已有的冷涡强度;热带气旋会削弱路径外围的冷涡。路径下方由热带气旋作用生成或者加强的冷涡对热带气旋的温度响应特征表现在,相较热带气旋在一般海洋背景场引发的海表温度下降,冷涡的存在使涡旋区域内海表温度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之后通过统计2000-2015年经过研究区域(105°E-130°E,5°N-30°N)的热带气旋对冷涡的作用情况,得出16年内经过研究区域的热带气旋中有86%经过了冷涡,却只有不到13%的热带气旋对路径下的气旋涡造成了显着影响,反映了热带气旋对路径下方气旋涡的影响效率低下。共有41个气旋涡对经过它们的35个热带气旋响应明显,17.1%的冷涡由于热带气旋作用而生成,82.9%的冷涡得到加强。另外,统计发现热带气旋除了加强路径下方的冷涡,还会削弱路径外围的冷涡,共计12个路径外围的冷涡被热带气旋削弱。然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热带气旋的3个参数对41个路径下生成或加强的冷涡的影响,发现其中强迫时间与冷涡参数的相关性最好,这是因为强迫时间不但结合了热带气旋的风速强度和移速,还把其作用尺度考虑其中。而冷涡的涡面积变化与热带气旋的各参数相关性都不理想,反映出冷涡的涡面积表征涡强度变化效果不明显。最后利用ROMS模型对影响冷涡热收支平衡的变量进行了分析讨论。热带气旋经过冷涡上方后,会导致冷涡损失大量热量,且失热状态能维持较长时间。根据冷涡上层海洋的热收支方程分析,导致冷涡降温失热的原因主要有:温度水平平流项、温度垂直对流项以及海气热通量项。垂直温度对流项在热带气旋经过当天皆呈下降趋势,且其值小于零,而在热带气旋经过的当天或滞后一天降到极值,之后迅速回升(2012年的例子在热带气旋过境当天,垂直对流项受到削弱,导致当天呈现上升趋势)。冷涡的温度平流项在热带气旋过境的第一天皆呈上升趋势,且大于零,后一天开始减小。冷涡的海表面净热通量在热带气旋经过当天皆呈下降趋势,且小于零,过境当天或者滞后一天降低到极值后逐步回升。在没有热带气旋作用的情况下,海气净热通量占据影响冷涡热量收支的主要因素。而当冷涡上方有热带气旋经过时,垂直对流项占据主要地位,温度平流项和海气净热通量次之。但当冷涡的次表层抬升,上升流受到削弱时,温度平流项的作用与垂直对流项的作用相当。叁项的变化及其贡献占比也反映出,在冷涡对经过其上方的热带气旋的响应,主要通过叁个机制。首先是热带气旋与冷涡直接进行海气热量交换,在热带气旋过境时,这一项作用不大。再者是由于热带气旋过境引起的海洋内部流动导致的热量再分布,体现为涡旋内部水平方向海流的辐聚辐散,以及由热带气旋引发的Ekman上升流,其中垂直上升流对气旋涡热量损失贡献为叁项中最大。但当气旋涡表层辐散流较强时,辐散流引发的下沉流会削弱Ekman上升流,此时辐散流与垂直上升流对气旋涡失热的贡献相当。(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8-05-01)

尉英华,陈宏,张楠,何群英,林晓萌[3](2018)在《冷涡影响下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及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NCEP/NCAR 1°×1°高空分析资料与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融合,建立高密度探空资料场,计算并分析2016年6月10日天津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中高分辨率时空场对流参数,结合变分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系统(VDRAS)的雷达热动力反演资料,研究冰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雹发生在蒙古冷涡环流背景下,初始回波由北京西部山区地形热力和动力强迫局地触发产生,东移进入平原区后,冷池与周边高能区形成中尺度能量锋,并诱发次级环流使雹云得以发展维持;考虑了地面温湿特征的高分辨率CAPE、LI、修正全总指数(TTm)能够反映雹云发生发展的中尺度环境特征,对雹云发生发展的局地性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同时来自渤海的偏东水汽输送带与中尺度辐合线的交汇更有利于冰雹强对流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8年01期)

鲍森亮,张韧,高飞,洪梅,潘忠良[4](2016)在《基于海调实测资料的中尺度冷涡的会聚区声传播特征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中尺度涡能够使声能空间分布不均,进而对水声设备、水下兵器使用和潜艇战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基于2014年西太平洋海调中尺度涡观测资料,首先对该涡旋的叁维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得出此为黑潮延伸体海域典型的气旋式冷涡。然后利用抛物方程水声数值模型仿真研究该中尺度涡对声传播损失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尺度涡引发的海洋声速场水平扰动对水声场空间分布特征造成巨大影响,冷涡使得会聚区的位置前移,宽度减小,增益效能增强;声在中尺度涡边传播时,涡边会聚区较涡心会聚区的位置后退,宽度加大,增益效能减弱。(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李崇,夏传栋,吉曹翔,孟鹏,班伟龙[5](2014)在《一次冷涡槽后沈阳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高空天气图、雷达等资料对2014年5月21日沈阳地区出现的冰雹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重点分析了环流形势和天气尺度及中尺度影响系统,计算了相关的强对流天气参数,尤其对能量参数进行了详细分析,试图揭示本次过程的中尺度天气系统特征和对流参数物理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强对流天气过程是典型的冷涡槽后型,高空前倾槽与地面辐合线有利的大环流背景下,一个MCS影响所致;KI、SI指数对于预示本次冰雹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APE、0-6km垂直风切变等参数较好地反映出冰雹天气过程的出现。(本文来源于《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期刊2014-11-03)

刘勤娣[6](2014)在《中尺度冷涡切变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天气形势场、物理量场、新一代雷达产品资料对2008年7月17日下午到夜里,豫北、鲁西、冀南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多尺度诊断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较弱的冷性低涡切变本身并不能造成强降水天气,当低涡东移遇副热带高压西北边缘较强暖湿气流时得到加强,在低涡东侧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上产生暴雨天气.冷涡暴雨低层有明显的东北气流冷垫,加强了其动力上升运动,水汽输送依赖于对流层中层的西南气流,中层水汽辐合非常明显.在新一代雷达产品图上显示:较稳定的大范围中等强度回波能产生较强降水.中低层风场为暖平流加辐合,有利于暴雨的形成,中低层较大的垂直风场切变给对流云的形成提供动能,有利于暴雨的产生.(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4年09期)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7](2014)在《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10 m风速的极大(小)值,即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在日时间尺度上表现显着;SST高低值中心基本对应10 m风无辐散区,暖(冷)涡上空为异常正(负)涡度分布;暖(冷)涡上空潜热、感热通量增大(减小),降低(增大)大气稳定度,从而加强(减弱)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使得海洋大气边界层增厚(变薄)。暖(冷)涡旋上空对应摩擦速度极大(小)值,反映了湍流粘性力在高(低)海温中心增大(减小)的特征,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作用。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该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大气边界层,在自由大气中低层也有较为清晰的反映。此外,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入手,发现斜压能量转换在中尺度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中贡献明显。(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袁美英,关月,胡好莉,钟军,张桂华[8](2014)在《2011年“7·31”东北冷涡外围中尺度涡旋暴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地面、高空、卫星、雷达等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7月31日黑龙江省西南部暴雨进行了成因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是由东北冷涡外围中尺度涡旋自南向北移动,在黑龙江省再度发展加强,并维持较长时间造成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渤海、日本海海面,以及西北太平洋台风外围。暴雨落区出现在850 hPa风切变处,与地面中尺度涡旋紧密相连。从动力热力条件分析可见,高层涡先于低层涡,并诱使低层涡发展;高层辐散低层辐合耦合是暴雨产生的动力条件。从卫星云图可见,强降水落区位于向湿区伸出的干舌边缘干湿交界处,并且与TBB等值线的大梯度区重合。从雷达图可见,这种形势下的强降水是层积混合性降水。(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方纯纯,关春玲[9](2014)在《东北冷涡内部中尺度涡旋引起的冰雹天气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格点资料模拟2011年8月21日沈阳地区的冰雹天气过程,结合机场自动观测数据、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分析冰雹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是由冷涡内部的中尺度涡旋引起的,卫星云图上的中尺度云团是中尺度涡旋的产物;0℃等温线位于600 hPa,-20℃位于450 hPa附近,两者之间厚度为2 km左右;冰雹发生前,斜升气流的最大上升速度为20 m·s-1以上,水分累积区位于0℃层以上,保证了水分累积区均由过冷水滴组成;高层干冷空气倾斜下侵到中低层的暖湿空气中,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低层MPV1为强对流提供对流不稳定机制,中层MPV2为强对流提供了对称不稳定机制,高层两种不稳定共存,均为对流发展贡献力量;对流有效位能积累和释放随时间的演变对冰雹的出现有一定的指示意义;10:30多普勒雷达图显示回波强度随高度增强,速度图上存在西南低空急流,有利于对流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10](2013)在《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10m风速的极大(小)值,即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在日时间尺度上表现显着;SST高低值中心基本对应10m风无辐散区,暖(冷)涡上空为异常正(负)涡度分布;暖(冷)涡上空潜热、感热通量增大(减小),降低(增大)大气稳定度,从而加强(减弱)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使得海洋大气边界层增厚(变薄)。暖(冷)涡旋上空对应摩擦速度极大(小)值,反映了湍流粘性力在高(低)海温中心增大(减小)的特征,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作用。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该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大气边界层,在自由大气中低层也有较为清晰的反映。此外,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入手,发现斜压能量转换在中尺度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中贡献明显。(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期刊2013-10-22)

中尺度冷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热带气旋与上层海洋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上层海洋的重要天气系统,海洋中尺度涡又是海洋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承担着为大尺度系统输送热、盐及营养物质的责任,影响着海域环流结构、大面积水团分布和海洋生物等。因此研究热带气旋对海洋中尺度涡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以及ROMS模型数据,以冷涡对热带气旋的响应种类、效率及其作用机制展开了讨论研究。首先明确了海洋冷涡对热带气旋的叁种响应方式,分别是热带气旋能促进路径下方冷涡的生成;热带气旋能加强路径下方已有的冷涡强度;热带气旋会削弱路径外围的冷涡。路径下方由热带气旋作用生成或者加强的冷涡对热带气旋的温度响应特征表现在,相较热带气旋在一般海洋背景场引发的海表温度下降,冷涡的存在使涡旋区域内海表温度下降幅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之后通过统计2000-2015年经过研究区域(105°E-130°E,5°N-30°N)的热带气旋对冷涡的作用情况,得出16年内经过研究区域的热带气旋中有86%经过了冷涡,却只有不到13%的热带气旋对路径下的气旋涡造成了显着影响,反映了热带气旋对路径下方气旋涡的影响效率低下。共有41个气旋涡对经过它们的35个热带气旋响应明显,17.1%的冷涡由于热带气旋作用而生成,82.9%的冷涡得到加强。另外,统计发现热带气旋除了加强路径下方的冷涡,还会削弱路径外围的冷涡,共计12个路径外围的冷涡被热带气旋削弱。然后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了热带气旋的3个参数对41个路径下生成或加强的冷涡的影响,发现其中强迫时间与冷涡参数的相关性最好,这是因为强迫时间不但结合了热带气旋的风速强度和移速,还把其作用尺度考虑其中。而冷涡的涡面积变化与热带气旋的各参数相关性都不理想,反映出冷涡的涡面积表征涡强度变化效果不明显。最后利用ROMS模型对影响冷涡热收支平衡的变量进行了分析讨论。热带气旋经过冷涡上方后,会导致冷涡损失大量热量,且失热状态能维持较长时间。根据冷涡上层海洋的热收支方程分析,导致冷涡降温失热的原因主要有:温度水平平流项、温度垂直对流项以及海气热通量项。垂直温度对流项在热带气旋经过当天皆呈下降趋势,且其值小于零,而在热带气旋经过的当天或滞后一天降到极值,之后迅速回升(2012年的例子在热带气旋过境当天,垂直对流项受到削弱,导致当天呈现上升趋势)。冷涡的温度平流项在热带气旋过境的第一天皆呈上升趋势,且大于零,后一天开始减小。冷涡的海表面净热通量在热带气旋经过当天皆呈下降趋势,且小于零,过境当天或者滞后一天降低到极值后逐步回升。在没有热带气旋作用的情况下,海气净热通量占据影响冷涡热量收支的主要因素。而当冷涡上方有热带气旋经过时,垂直对流项占据主要地位,温度平流项和海气净热通量次之。但当冷涡的次表层抬升,上升流受到削弱时,温度平流项的作用与垂直对流项的作用相当。叁项的变化及其贡献占比也反映出,在冷涡对经过其上方的热带气旋的响应,主要通过叁个机制。首先是热带气旋与冷涡直接进行海气热量交换,在热带气旋过境时,这一项作用不大。再者是由于热带气旋过境引起的海洋内部流动导致的热量再分布,体现为涡旋内部水平方向海流的辐聚辐散,以及由热带气旋引发的Ekman上升流,其中垂直上升流对气旋涡热量损失贡献为叁项中最大。但当气旋涡表层辐散流较强时,辐散流引发的下沉流会削弱Ekman上升流,此时辐散流与垂直上升流对气旋涡失热的贡献相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尺度冷涡论文参考文献

[1].阮海林,杨燕明,牛富强,文洪涛,谢辛.中尺度冷涡对水下声传播的影响[C].2018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B水声物理.2018

[2].李阳.西太平洋上层海洋中尺度冷涡对强热带气旋的响应[D].厦门大学.2018

[3].尉英华,陈宏,张楠,何群英,林晓萌.冷涡影响下一次冰雹强对流天气中尺度特征及形成机制[J].干旱气象.2018

[4].鲍森亮,张韧,高飞,洪梅,潘忠良.基于海调实测资料的中尺度冷涡的会聚区声传播特征诊断[J].海洋科学进展.2016

[5].李崇,夏传栋,吉曹翔,孟鹏,班伟龙.一次冷涡槽后沈阳冰雹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C].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2014

[6].刘勤娣.中尺度冷涡切变暴雨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河南科学.2014

[7].马静,徐海明,董昌明.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J].大气科学.2014

[8].袁美英,关月,胡好莉,钟军,张桂华.2011年“7·31”东北冷涡外围中尺度涡旋暴雨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4

[9].方纯纯,关春玲.东北冷涡内部中尺度涡旋引起的冰雹天气数值模拟[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

[10].马静,徐海明,董昌明.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2013

标签:;  ;  

中尺度冷涡论文-阮海林,杨燕明,牛富强,文洪涛,谢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