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经济,投入产出,AS-AD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闫风格[1](2017)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理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总需求理论以GDP为总产出变量,无法很好解释中间需求变化引起的滞胀现象。本文建立基于投入产出框架下的AS-AD分析模型,解决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首先,在国内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并对不同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评析。其次,建立单部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考察宏观经济参数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是刺激产出和就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宏观经济效果并不是微观经济效果的简单迭加,例如经营盈余率的提高会减少而不是增大均衡产出。最后,设计两部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考察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和减税政策对两部门的产出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水平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增加政府消费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能显着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水平。根据该模型对中国经济应用的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关思甲[2](2016)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均衡点特征是高失业、高物价,扩张性的供给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总供给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新兴产能不足)、西部地区落后加剧(城乡二元经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军工除外)叁个结构性问题,当前突出表现在落后产能过剩和新型产能不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信息》期刊2016年24期)
袁靖[3](2013)在《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函数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对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函数进行估计及分解结果显示,中国总需求曲线陡峭而总供给曲线平坦,说明中国经济受到总需求冲击最大,而总供给冲击作用较小。影响中国总需求、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对未来经济波动的预期。今后中国在操作货币政策时应注重规则使用,同时增加政策透明度,使公众能够形成与政策制定者相同的预期,从而提高政策效应。(本文来源于《金融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郑堂明[4](2013)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叁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文章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经济师》期刊2013年05期)
袁吉伟[5](2013)在《总供给、总需求冲击与我国经济波动的关系——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1994年第1季度至2012年第2季度产出和价格的季度数据,建立基于长期约束的SVAR模型,用以分析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对我国经济波动的影响,考察经济增长和价格对总供给、总需求冲击的动态响应。实证研究表明,总供给冲击和总需求冲击标准差均较大,而且总需求冲击波动性要大于总供给冲击的波动性,说明我国经济在样本数据期内存在波动性。脉冲响应分析发现,总供给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长期影响,而总需求冲击对于产出具有正向短期影响;对于价格而言,总供给冲击对价格产生负向长期影响,而总需求冲击对价格产生正向长期影响。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主要在于供求冲击为负,供给负冲击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金融教学与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王栋,宋辉,刘新建[6](2012)在《基于投入产出结构的中国经济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一般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缺乏对历史数据反映供需失衡状态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投入产出(IO)分析原理的总供给—总需求(AS-AD)分析框架,以中国1987~2007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经济均衡产出水平的影响较小;减税能够改善就业和对外贸易状况,且对劳动者收入改善效果显着;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改善就业和劳动者收入政策措施的配合。(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12年06期)
李志华[7](2012)在《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性。我国的经济发展,当前正受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严峻考验,总需求的减少必然会对宏观经济造成影响,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总需求,才能恢复充分就业的均衡;我国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转变方式,势必存在着宏观经济滞涨的风险,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变传统的外延型、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国际分工中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所以,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S1期)
吴松林,汤汇道[8](2011)在《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DAD-DAS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曼昆提出来的,它反映的是通货膨胀与产量缺口之间的联系。该模型含有预期、货币政策规则、产量缺口、通货膨胀目标和随机冲击等因素,说明的经济波动方式和机理与传统的AD-AS模型不同。货币政策在短期内有效,长期无效,古典二分法成立,并且存在着产量易变性和通货膨胀易变性的交替。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必须按照泰勒原则抉择才能更好地稳定通货膨胀。本文首先对模型作了简要的介绍,然后重点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评价。(本文来源于《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梁力文[9](2011)在《基于SVAR模型看我国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传导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SVAR模型研究供需两端的独立冲击下的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我国,供方的冲击引起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正相关关系;而需方的冲击引起股票收益与通货膨胀的负相关关系。本文通过讨论供需双方对股票收益率和通胀率的传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企业研究》期刊2011年16期)
王文甫,明娟[10](2009)在《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讨论一个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的基础上,主要采用Gali(1992)的分析框架,在SVAR模型中检验凯恩斯主义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关于中国的实证分析结论主要有:总产出和物价水平对总需求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具有一致性;产量和物价水平对总供给冲击反应的同向运动与AD-AS模型经济学含义不相符合。这说明中国数据与AD-AS模型的内涵具有一定的不匹配性。(本文来源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期刊2009年11期)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均衡点特征是高失业、高物价,扩张性的供给政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总供给存在着低端产能过剩(新兴产能不足)、西部地区落后加剧(城乡二元经济)、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军工除外)叁个结构性问题,当前突出表现在落后产能过剩和新型产能不足;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闫风格.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理论及应用[D].燕山大学.2017
[2].关思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
[3].袁靖.对中国总需求-总供给函数的实证研究——基于新凯恩斯DSGE模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4].郑堂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J].经济师.2013
[5].袁吉伟.总供给、总需求冲击与我国经济波动的关系——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
[6].王栋,宋辉,刘新建.基于投入产出结构的中国经济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
[7].李志华.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8].吴松林,汤汇道.动态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介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9].梁力文.基于SVAR模型看我国总需求与总供给的传导机制[J].企业研究.2011
[10].王文甫,明娟.总需求、总供给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效应分析——AD-AS模型与中国数据的匹配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