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素累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花生,氮素,品种类型,产量
氮素累积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晓,凌飞,鹿泽启,姜蔚,臧宏伟[1](2019)在《不同氮效率花生品种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氮是花生(Arachishypogaea)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元素之一,明确不同品种氮素利用特点,可为花生氮高效品种筛选、培育及节氮栽培提供依据。桶栽条件下,利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了19个花生品种产量、植株氮含量、氮素积累量及3种氮源供氮量等指标,并以供试品种的产量及氮效率平均值为基准,将品种划分为高产氮高效、高产氮低效、低产氮高效和低产氮低效4种类型,分析了4种类型品种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花生品种氮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氮高效型品种荚果氮效率平均为25.0 kg·kg?1,比氮低效型品种平均值高13.6%。2)营养体氮含量中等的品种有利于产量和氮效率同时提高,生殖体和整株氮含量不同类型品种间差异不大;在植株有足够氮积累的前提下,提高氮向生殖体的分配比例是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基本特征。3)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土壤氮和肥料氮供氮水平与氮效率一致,根瘤供氮水平与氮效率因品种产量水平而异;当氮效率相近时,根瘤供氮水平高,有利于产量形成;氮高效型土壤供氮比例略高于低效型,根瘤供氮比例与土壤供氮比例相反,土壤氮与根瘤氮有较好的补偿效应;不同类型品种肥料供氮比例相差不大。4)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和氮效率与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高度一致,而不同类型品种间氮素生物效率差异较小。综上,不同类型花生品种产量和氮效率存在显着差异,选育产量和氮效率双高的品种不仅必要,而且可行,是未来花生节氮栽培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邬刚,廖华俊,袁嫚嫚,王家嘉,耿维[2](2019)在《不同施氮量对稻茬田马铃薯干物质·氮素累积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 0、86、124、161、248 kg/hm~2)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规律、氮素累积规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氮素累积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马铃薯最高产量在施氮量为124 kg/hm~2(N_2处理),与N_0处理相比,N_2处理块茎产量显着增加了19.8%。通过曲线回归分析得出,马铃薯的最佳施氮量为137.6 kg/hm~2。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率以施氮量124 kg/hm~2处理最高,为37.1%,其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以施氮量86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293.1、35.7、97.4 kg/kg。在安徽稻茬田马铃薯生长中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30~150 kg/hm~2。(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苟小梅,沈杰,蔡艳,何玉亭,王昌全[3](2019)在《基于种植密度的烤烟氮素吸收累积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田试验,探究不同种植密度:13 890(D1)、15 150(D2)、16 660(D3)、18 510株·hm~(-2)(D4)对云烟97、NC71和K326烤烟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以期为优化当地烤烟群体结构,发挥最大密植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烤烟氮含量呈下降趋势,降幅为91.10%~180.10%,动态曲线可用指数函数拟合;密植后,云烟97、NC71初始氮含量呈下降趋势,分别降低了0.07%、0.14%,K326则从4.26%降低到4.24%,再升高到4.30%;密植对K326氮含量下降速率无显着影响,而云烟97、NC71高密度处理氮含量降幅显着,下降速率相较对照(D1)分别增加9.09%、8.26%。烤烟氮累积动态可用Logistic模型拟合,氮累积峰值参数出现时间相较D1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前,其中云烟97高密度处理(D4)的氮素快速累积起始时间、终止时间和最大氮累积速率出现时间分别提前7.18、17.26 d和12.22 d,且最大氮累积速率呈增加趋势,增幅为12.46%~34.69%。从不同生育期来看,旺长期以前氮素累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明显上升,密植效应显着,其中D4处理上升幅度达30.65%~314.58%;旺长期以后氮素累积趋于稳定。密植后,中心花开放期烤烟根茎和下部烟叶氮累积增幅显着,相较D1分别增加32.67%~49.01%和42.97%~58.98%,而中上部烟叶氮累积受限。综上得出:K326高密植(D4)、NC71中密植(D3)、云烟97中低密植(D1、D2之间)有利于烟叶氮素吸收利用和光合作用,以发挥烤烟最大密植效应。(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孔祥俊[4](2019)在《黄土高原苹果园养分投入及土壤氮素累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作为我国苹果两大优势主产区之一,苹果产业发展时间较长,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由于果农在施肥过程中不合理施肥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浪费了肥料资源,而且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影响,限制了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采样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办法,分析了黄土高原苹果园养分投入、平衡和土壤养分状况变化历史,土壤剖面NO_3~--N区域累积特征及其与果园氮投入的关系,旨在揭示苹果产业发展中不合理的肥料投入带来的环境效应,为黄土高原苹果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黄土高原陕西苹果主产区588个果园施肥和灌水进行实地调查,结合相关文献,分析44个主产县14129个果园养分投入,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地区苹果果园养分投入差异大,氮、磷、钾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N:876±325 kg/hm~2,P_2O_5:565±255 kg/hm~2,K_2O:594±321 kg/hm~2,投入量超过推荐量。化肥投入从1990-2018年呈现增长趋势,氮、磷、钾肥平均投入量2015-2018年较1990-1995年分别增长了135.17%、107.23%、311.97%。(2)分析采集陕西苹果主产区100个果园土壤样品及文献数据,结果表明: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68个县区50804个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1.60 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76 g/kg,土壤碱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63.53、38.08、259.11mg/kg。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处于较高水平的比例分别为56.6%、52.3%、56.4%,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过量水平的比例分别为20.2%、23.0%。(3)对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养分投入与产量之间相关关系以及不同生态区的土壤养分平衡状况和氮素的深层累积迁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苹果园产量随着养分投入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果园养分的过量投入与盈余现象十分严重,氮(N)、磷(P_2O_5)、钾(K_2O)养分平均盈余量分别达721±363、551±301、488±412 kg/hm~2,南部产区养分投入和盈余过量现象较北部、中部产区更加严重。氮素的过量投入造成深层土壤剖面氮素累积,由北部向南部,果园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峰逐渐向深层移动,硝态氮累积量逐渐增大,差异显着。不同生态区0-5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平均累积量北部产区为2785 kg/hm~2,中部产区为6128 kg/hm~2,南部产区为13604 kg/hm~2,南部产区0-800 cm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达到18914 kg/hm~2,硝态氮累积现象十分严重,环境风险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洋荥,吴海波,张鹏[5](2019)在《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白桦幼苗生长及碳氮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植物生长以及碳氮累积的影响效应,以1年生白桦容器苗为材料,以不修剪不施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强度(弱度和强度)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无机氮和有机氮)施肥条件下幼苗的生长、氮质量分数和氮累积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和累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幼苗生长和碳氮累积均有不同影响。修剪并不影响幼苗的生长,不影响幼苗地下部分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累积,也不影响幼苗地上部分碳水化合物含量和累积量,但显着地降低了幼苗地上部分的氮质量分数和氮累积量,进而降低了全株幼苗的氮累积量,同时显着降低了幼苗地下部分的淀粉质量分数和累积量,从而导致幼苗地下部分NSC分配减少。施氮肥对幼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影响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氮质量分数,但显着地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增加,且施用无机氮和有机氮提高幼苗生物量的效果受修剪处理的影响。不修剪时,施无机氮更有利于提高幼苗生物量,而修剪时,施有机氮更有利于提高幼苗生物量。施氮肥使幼苗地上、地下部分以及全株氮累积量显着提高,施无机氮肥显着地降低了幼苗地上部分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累积量,但幼苗利用有机氮相对于无机氮节省了对地上部分NSC(主要是可溶性糖)的消耗。(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本措,塔林葛娃,李月梅,李凤桐[6](2019)在《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青海省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的时空累积特点,分别分层采集互助县、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个典型设施农业(县)区34个1 m土体剖面样本,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累积特点,并根据土壤中硝态氮残留进行淋失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设施农业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呈逐渐累积态势,尤其在连续种植15~20年后,1 m土体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17.55 kg/hm~2、40.98 kg/hm~2、9.35 t/hm~2。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的剖面垂直分布规律相同,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环境风险不断增强,设施农业区连续种植10~15、15~20年,残留风险达到强度潜在污染等级,将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薛亮,马忠明,杜少平,冯守疆,冉生斌[7](2019)在《氮素用量对膜下滴灌甜瓜产量以及氮素平衡、硝态氮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灌区膜下滴灌甜瓜栽培施氮不合理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甜瓜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及氮素吸收和平衡的影响,为河西灌区膜下滴灌甜瓜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膜下滴灌施肥模式,设置5个施氮水平:0(N_0)、60(N_(60))、120(N_(120))、180(N_(180))、240 kg·hm~(-2)(N_(240)),在苗期、伸蔓期、膨大期和成熟期测定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并结合成熟期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析不同氮素用量对甜瓜产量、品质以及氮素平衡和土壤中硝态氮分布、累积的影响。【结果】在施氮量为180 kg·hm~(-2)时甜瓜商品瓜产量达到较高值,果实吸氮量和氮收获指数达到最大,甜瓜氮素吸收利用效率、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变幅分别为39.59%—40.22%、56.61—61.44 kg·kg-1和142.98—152.76 kg·kg~(-1);不同深度土壤NO_3~--N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同一处理中土层越深NO_3~--N含量越低;收获后NO_3~--N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占试验监测土壤范围(0—100 cm)的46.74%—51.84%;施氮量与甜瓜吸氮量、硝态氮残留量和氮素表观损失量呈显着正相关,甜瓜吸收量占氮输出量的41.27%—41.36%,氮素残留量占42.62%—43.41%,表观损失占15.32%—16.02%。【结论】在河西沙漠绿洲灌区甜瓜膜下滴灌种植中,氮素施入量以180 kg·hm~(-2)为宜,有利于甜瓜氮素吸收利用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降低氮素损失,达到氮素收支动态平衡以及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贵,陈梅,张红梅,王士磊,施卫明[8](2018)在《籼粳杂交稻与常规粳稻产量、干物质氮素累积转运及氮素利用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相应栽培密度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浙江省主栽籼粳杂交水稻(甬优12和嘉优中科6号)和常规粳稻(秀水134)的个体和单位面积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及其对氮肥施用的响应特性,同时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的累积、转运特性,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甬优12和嘉优中科6号的个体、单位面积群体及日产量均高于秀水134,其中,个体产量优势更明显。尽管籼粳杂交稻单位面积穗数和结实率相对较低,但其穗大粒多。随施氮量增加,甬优12和嘉优中科6号产量呈增加趋势,而秀水134产量在施氮量超过200 kg·hm~(-2)后即呈下降趋势。甬优12和嘉优中科6号个体和单位面积群体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均高于秀水134,其中个体差异更明显。整体而言,甬优12和嘉优中科6号单位面积群体齐穗期后干物质和氮素转运量较少,转运效率较低。甬优12和嘉优中科6号的氮素利用效率高于秀水134,然而主要表现为氮素吸收效率高,生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由此可见,籼粳杂交稻的干物质形成和氮素吸收能力高于常规粳稻,但转运量和转运效率较低。另外,与氮素吸收效率相比,籼粳杂交稻的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李健伟,杨培,张巨松,郭仁松[9](2018)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氮素累积分配特征及产量的影响。为南疆机采棉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株型松散品种新陆中54号和株型紧凑品种新陆中75号为材料,设置3种不同适宜机采的株行距配置进行试验,分别为高密度一膜六行(66+10) cm、高密度一膜六行(64+12) cm和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研究其对棉花生物量、氮素动态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新陆中54号与新陆中75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种植模式下,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生物量的积累进入快速增长期起始日、结束日及最大生长速率的时期均提前,其生长特征值与总氮积累量理论值均较大。确保棉株营养器官中氮素的净吸收和净转移量的增加,发挥棉株单株优势,使棉株生长具有较高的氮代谢水平,可有效增加棉株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达到较高皮棉产量(3 307. 8和3 150. 9 kg/hm2)。不同品种间,新陆中54号对新陆中75号而言单株结铃数高出9. 23%,最终皮棉产量高出4. 98%。【结论】在新疆南疆不同品种在机采棉株行距配置间,松散型品种新陆中54号在低密度一膜四行(64+12) cm配置下,地上部生物量及氮素累积特征值较协调,各器官分配比例较合理,使皮棉产量较高。(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隋利,易家宁,王康才,薛启,梁永富[10](2018)在《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紫苏品质及矿质元素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紫苏幼苗为试验材料,通过营养液盆栽试验,在等氮条件下设置6种不同氮素形态[NH4+-N、NO3--N、CO(NH2)2]及其配比处理,测定其采收期前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以及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的含量,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紫苏叶片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动态变化、营养成分、矿质元素和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紫苏叶片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随栽培时间的增加而不断累积,在采收前,叶片硝酸盐含量在全铵处理下最低,亚硝酸盐含量在铵硝比(NH4+-N/NO3--N)为25∶75时最低。(2)紫苏叶片中的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在全硝态氮处理下最高,而其游离氨基酸和维生素C含量在酰胺态氮处理时达到最大值;紫苏叶片中P、K、Ca累积量在铵硝比为50∶50时最高,Zn、Fe、Mn元素的含量在全铵态氮处理下最高,而Mg元素含量在全硝态氮处理下含量最高。(3)紫苏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挥发油含量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随着铵硝比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铵硝比为25∶75时最高;紫苏叶片中花色苷相对含量在酰胺态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研究表明,在紫苏的栽培生产中,铵硝比为25∶75更有利提高其药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并且能降低其亚硝酸盐含量。(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氮素累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N 0、86、124、161、248 kg/hm~2)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规律、氮素累积规律、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块茎膨大期和成熟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氮素累积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马铃薯最高产量在施氮量为124 kg/hm~2(N_2处理),与N_0处理相比,N_2处理块茎产量显着增加了19.8%。通过曲线回归分析得出,马铃薯的最佳施氮量为137.6 kg/hm~2。马铃薯氮素吸收利用率以施氮量124 kg/hm~2处理最高,为37.1%,其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以施氮量86 kg/hm~2处理最高,分别为293.1、35.7、97.4 kg/kg。在安徽稻茬田马铃薯生长中适宜施氮量应控制在130~150 kg/h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素累积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春晓,凌飞,鹿泽启,姜蔚,臧宏伟.不同氮效率花生品种氮素累积与利用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2].邬刚,廖华俊,袁嫚嫚,王家嘉,耿维.不同施氮量对稻茬田马铃薯干物质·氮素累积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苟小梅,沈杰,蔡艳,何玉亭,王昌全.基于种植密度的烤烟氮素吸收累积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9
[4].孔祥俊.黄土高原苹果园养分投入及土壤氮素累积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刘洋荥,吴海波,张鹏.修剪和不同形态氮素施肥对白桦幼苗生长及碳氮累积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9
[6].李本措,塔林葛娃,李月梅,李凤桐.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9
[7].薛亮,马忠明,杜少平,冯守疆,冉生斌.氮素用量对膜下滴灌甜瓜产量以及氮素平衡、硝态氮累积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8].陈贵,陈梅,张红梅,王士磊,施卫明.籼粳杂交稻与常规粳稻产量、干物质氮素累积转运及氮素利用差异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18
[9].阿不都卡地尔·库尔班,李健伟,杨培,张巨松,郭仁松.机采棉株行距配置对棉花生物量和氮素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10].隋利,易家宁,王康才,薛启,梁永富.不同氮素形态及其配比对紫苏品质及矿质元素累积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