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政治文化论文-胡小峰

公民政治文化论文-胡小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政治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文化认知,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政治生活

公民政治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胡小峰[1](2019)在《政治文化认知: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动力源泉》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文化认知是人们对政治活动的观点、看法、态度等,也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心理基础,深刻影响着公民的政治参与行为。在政治现代化转型中,有些社会成员的政治观念落后、政治主体意识缺失、政治信仰摇摆不定,这些政治文化认知问题直接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推进。通过推进政治文化现代化转型、开展公民政治文化教育、完善公民政治参与制度等方式,培养公民正确的政治文化认知,更好地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本文来源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12期)

薛祥[2](2018)在《从公民文化到社会资本理论——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叁重范式的嬗变与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以后,政治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主题,并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公民文化范式,70—80年代代际转型范式,90年代社会资本范式的嬗变与转型。叁重范式都将文化作为解释政治的核心因素,都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政治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出在方法论方面,譬如文化作为一种分析单位的含糊性,文化内与文化间的差异,文化概念的含糊性,将文化与政治行动联结起来的机制方面,政治文化分析都不是很明确。在价值层面上,政治文化的研究凸显了明显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国家使命感。政治文化研究只有超越西方本位主义,摒弃种族优越论,拓宽视野,揭示各民族多元化的特质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复兴。(本文来源于《宁夏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吉倩[3](2018)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公民政治文化培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稳固经济基础固然重要,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在国家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同人类的生长,健康的骨骼和有思想的灵魂需要同时存在,才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样需要支撑其成长的“骨骼”和“灵魂”。因此,文化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这个软件,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离不开政治文化,尤其是对公民政治文化的挖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公民政治文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但总体趋势是在曲折中前进,在前进中求发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挖掘公民政治文化生长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对公民政治文化的培育,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缺之处,对现实发展有着指导意义,而且对公民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发挥着积极效应,有着重要影响。中西方学者对公民政治文化的理论探究,无论是侧重点,还是切入视角等方面均有不同。有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发现其研究内容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内容有所继承,对西方的一些关于公民文化方面的研究有所借鉴。沿着理论轨迹,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类整理,归纳了公民政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征和表现。公民政治文化关乎公民个人和国家社会,二者之间需要互相制衡,并体现自我与他者的包容互惠关系。这种制衡和互惠则需要在分清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划分之下,国家提供一定的支持,公民也要有思想、有意识地参与。公民政治文化的叁个特征可以从叁个词来体现,即混合、平衡和参与。当前公民政治文化的发展中,有促其发展的积极因素,也有阻碍其进步的消极因素。为使公民政治文化朝着更加民主、法治和开放的方向前进,必须立足当下,高瞻远瞩。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教育体制创新、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好的方面要坚持,不足之处需改善。目前公民政治文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叁点,即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积极态度与消极心理并存,法治理念与人情观念相抵。造成此种问题的原因在于,公民政治文化产生的经济基础不够充分,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保障不够完善,现有的文化环境不够稳固。基于现状,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之上,着重“进攻”实践探索方面。将从创新公民政治文化的培育机制,如教育、法律、宣传和评价等等;创新政治社会化的形式;科学理性运用法治思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四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新时期对公民政治文化的关注和培育,不仅有助于公民个人政治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家层面的重大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不会改变,坚定走正确的道路,对中国梦的实现、新型民主的建立、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坚守只会更上一层楼。(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0)

王艳,常婧[4](2018)在《公民政治沟通认知与政治认同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调查问卷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调查问卷,以政治沟通取向为中间变量,运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法验证了公民政治沟通认知和政治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公民认为政府在政治沟通中有重要作用,那么公民倾向于政府取向,其政治认同水平越高;如果公民认为政府在政治沟通中不重要,那么公民倾向于非政府取向,其政治认同水平越低;政府在政治沟通中占主导地位。为保证较高的政治认同,政府应该提高公民政治沟通的绩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构建多样化的政府沟通渠道。(本文来源于《福建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陆华东[5](2018)在《试析192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兴起的政治文化动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的教育与政治高度联姻,公民教育则是两者最主要的连接点。同样,192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的蔚然兴起也与当时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直接相关。在外部因素方面,一战后世界和平主义与民治主义的蓬勃发展,极大促成了中国公民教育由"以德为师"到"以美为师",从"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的范式转型,而杜威访华更是加速了这一趋势;从内部因素看,为消除当时军阀横行、时局动荡、宪政破产等政治窘境,一些知识分子寄希望通过自由主义公民教育根植国人的民治理念并进而实现"教育救国"。可见,192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美国政治文化的改良主义方案。(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考试》期刊2018年01期)

聂迎娉[6](2017)在《政治文化视野下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公民教育经历了"价值传承""战时公民"和"主动公民"教育叁大发展阶段,形成了政治文化与公民教育相互建构并协同演化的内在机制,客观上促进了美国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的传播,以及公民对政治体系与政治权力的认同。美国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趋同于政治文化的发展经验,可以为我国构建以公民意识为中心的学校公民教育目标体系,探索以"课程思政"为突破点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强调实践教学的主动型公民教育和营造公民教育的良好政治文化环境提供有益经验。(本文来源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期刊2017年09期)

孙义鹏[7](2017)在《浅析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为人们认识政治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种新型的政治文化形式——网络政治文化逐步形成。网络政治文化自出现开始,就凭借其自身的多元性、虚拟性和高时效性等特点,推动了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然而,由于网络发展过于迅速,我国缺乏相配套制度与设施,加之网络本身存在不足,使公民政治参与出现极端化和价值偏离等倾向。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进而提出通过积极培育和构建先进的网络政治文化,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加快民主政治发展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期刊2017年10期)

张蕾[8](2017)在《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和政治文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客观的政治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反映和文化印象,其对该民族和国家的政治体系、政治关系和政治活动产生深刻影响作用。政治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对政治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形成于特定的政治环境之中并反过来对其发挥影响作用。政治文化不仅能够影响作为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还能对政治体系和政治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政治文化和政治参与问题对于拥有深厚政治文化传统、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当代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加强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和公民政治参与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发展,有助于深化政治发展理论问题的研究。从现实意义而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进而更优地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面临的最大课题就是包括政治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促进政治发展必须考虑政治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以及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本文研究了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探讨了政治文化与公民政治参与的一般关系,分析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变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文化发展过程;分析臣民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转变的背景、具体表现、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总体特征。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引领与型聚作用、公民政治参与行为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分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利影响,提出优化影响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因素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6)

董大全,严新龙[9](2017)在《公民民主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价值内涵上讲,文化自觉被认为是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包括能动性、参与性与商谈性;文化自省是民主政治的关键变量,包括包容性、反思性与自洽性;文化建构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石,包括平等观、权利观与秩序观;文化内化是民主政治的核定标准与结果形态,包括理解性与信任性,公民的理解性是公民民主政治文化的前提,公民的信任性则是公民民主政治文化的核心要义。(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张蕾,杜亚男[10](2016)在《浅议当前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培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不仅需要制度和法律的设计和调整,还需要公民心理上的认同和信服——即公民文化的培育。公民文化的培养至关重要。受传统的政治文化影响,我国公民文化的培育任重道远,不仅需要培育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效能感,还需要培育公民强烈且理性的政治参与意识。(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34期)

公民政治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二战以后,政治文化研究逐渐成为比较政治学的核心主题,并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公民文化范式,70—80年代代际转型范式,90年代社会资本范式的嬗变与转型。叁重范式都将文化作为解释政治的核心因素,都采用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一脉相承,相互联系,又不断发展。政治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出在方法论方面,譬如文化作为一种分析单位的含糊性,文化内与文化间的差异,文化概念的含糊性,将文化与政治行动联结起来的机制方面,政治文化分析都不是很明确。在价值层面上,政治文化的研究凸显了明显的身份意识、价值取向和强烈的国家使命感。政治文化研究只有超越西方本位主义,摒弃种族优越论,拓宽视野,揭示各民族多元化的特质文化,才能真正实现复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政治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胡小峰.政治文化认知: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动力源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

[2].薛祥.从公民文化到社会资本理论——西方政治文化研究叁重范式的嬗变与反思[J].宁夏社会科学.2018

[3].吉倩.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公民政治文化培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4].王艳,常婧.公民政治沟通认知与政治认同关系研究——基于“中国公民政治文化”调查问卷的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8

[5].陆华东.试析1920年代中国自由主义公民教育兴起的政治文化动因[J].教育与考试.2018

[6].聂迎娉.政治文化视野下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

[7].孙义鹏.浅析网络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双重影响[J].当代经济.2017

[8].张蕾.政治文化对公民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7

[9].董大全,严新龙.公民民主政治文化的价值内涵[J].贵州社会科学.2017

[10].张蕾,杜亚男.浅议当前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培育[J].法制与社会.2016

标签:;  ;  ;  

公民政治文化论文-胡小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