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尼古特论文-李张凌

冯尼古特论文-李张凌

导读:本文包含了冯尼古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书信文本,文本类型理论,卡特琳娜·,赖斯,库尔特·,冯尼古特

冯尼古特论文文献综述

李张凌[1](2018)在《文本类型理论下的书信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上世纪着名作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私人书信集《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集》为研究对象,在卡特琳娜·赖斯的文本类型学理论指导下不同书信文本的翻译策略选择。书信文本有特定形式但内容可能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不同领域与不同文化。《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集》就收纳了作家本人多年信件,涉及其生活方方面面,时间背景跨度大,且针对不同收信人,因此文本风格有较大改变。要想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确保体现原作者的感情风格变化,需要译者能准确定位原文类型,并选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德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卡特琳娜·赖斯提出的文本类型学理论就是基于文本特点和功能,研究不同文本类型的适用翻译手段,以此指导具体翻译实践。本文分析了国内书信翻译研究发展情况,梳理了文本类型学理论内容,然后根据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信息型,感染型以及表情型文本,最后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译例分层面给出相关策略及处理方法。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分译法、合句法;在表情型文本翻译中,笔者主要采用了加注与意译;在感染型文本中,笔者主要采用了改写,增译,使译文清晰流畅,通俗易懂。本论文证明了文本类型理论对书信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也能够为书信文本的翻译提供些许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20)

潘国盈[2](2018)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指导下的书信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集》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确定本书信的文本类型,并采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方法,选择具体翻译策略,以保留原有书信的写作风格,做到忠于作者,再在交际翻译方法的指导下,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让译文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促进译文的传播。最终向中文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库尔特·冯尼古特。个人信件不以出版为目的,是作者与他人交流信息、互通情愫的产物,属于纽马克所说的表达型文本。本书信集是研究库尔特·冯尼古特生平及其人际关系、价值观等的重要资料,他在与不同人的信件中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作为黑色幽默作家,他有他专有的独特用词,再加上信件本身的口语化特点,都构成了本书信集独特的写作风格。语义翻译方法缩小翻译单位,从词、句子入手,准确传达词汇语境意义,强调原作的语序不变,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传达作者的思维过程,保留原作风味。因此,笔者选择传达词汇语境意义、保留作者的独特用词和保留原作句式结构等策略来达到保留原作风格的目的。同时,由于语义翻译重在传达作者思维过程,强调原作句子长短、从句位置等的保留,当源语与译语语言规范差异较大时,译文会拗口、不通顺。《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集》以正式出版为目的,译文的传播便显得尤其重要,于是,我们还要为中文读者传达和源语读者一样的阅读效果。而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力求译文地道、流畅,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注重原文信息传递的效果,旨在帮助读者减少阅读障碍。故笔者在翻译冯尼古特书信时也兼用交际翻译方法,以拆句、增益等具体策略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在本书信集翻译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将两者灵活结合,译文效果会更佳。(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5-04)

赵金枝[3](2017)在《论库尔特·冯尼古特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尔特·冯尼古特是美国当代着名小说家,为人类贡献了多部有趣的杰作,它们立足当代,放眼过去,展望神秘莫测、引人注目的未来,是美国学者的热门研究对象。自1979年起,国内学界也涌现了一批从多种视角研究冯尼古特的专家,他们的科研成果可称得上卷帙浩繁。冯尼古特作品中的后现代主义、未来学思想、黑色幽默、人道主义以及艺术创新手法等,几乎都无一遗漏地被探讨过。遗憾的是,以传播思想而驰名的冯尼古特在其作品中暴露了显而易见的自相矛盾之处,他们却从未深究过。本文以包括他的短篇小说在内的所有文学创作为依据,通过文本细读法与演绎推理法,得到如下研究成果:冯尼古特在社会的构成要素、运行规则以及前进推动力叁方面均存在悖论。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共叁章。第一章详述冯尼古特在社会构成要素方面的悖论。人类是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类是否有沟通合作的属性是人类的重要属性之一,而冯尼古特在社会构成要素的关键属性上却存在前后矛盾的观点。一方面,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永远是疏离冷漠、不可合作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人类在共同利益以及洗脑等权术的禁锢、操纵、威逼利诱下,可达成完美的合作。第二章所探讨的内容则是冯尼古特在社会运行规则方面的悖论。自然法则是生物界最原始的运行规则,但当人类因越来越复杂的思考活动而越来越远离原始生物界时,人的思考本身不仅创造出那些表面上决定人类社会如何运行的道德、法律、习俗以及政策等诸多规则,也越来越演变成左右社会如何运行的真正规则;无论如何,永远在变化的诸多规则其实是以人的思考本身为本源、核心的。个体只有相信自己拥有“自由意志”,才会去完善、改变甚至打破那些决定社会如何运行的“浅层规则”。所以,困惑于人类是否拥有“自由意志”的冯尼古特,在社会运行规则方面也存在悖论。一方面,他认为个体完全不能对命运作出丝毫改变,人类是被“宿命”、“生物本能”与“体制”控制的玩物。另一方面,从他貌似否认自由意志存在的代表作中,我们又能窥见自由意志对他笔下的诸多人物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自由意志看似销声匿迹,却又无所不在。第叁章,则着力于分析冯尼古特在社会前进推动力方面存在的悖论。科学与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最重要的力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冯尼古特一味强调科技破坏了人类的生态环境与精神健康,宣称自己是反对科技及技术变革的勒德分子,暗示人类应该放弃唯理性的科技,转投感性的艺术。另一方面,他还坦言科技不仅推动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向前演变,更把科技视为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向“前”进的重中之重;而且,通过描画未拥有先进科技的群体所面临的被蹂躏践踏的局面,他又力证任何组织、国家甚至整个星球都不能放弃发展高新科技。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他,又不得不承认“弱肉强食”现象遍及人间。上述分析证明:冯尼古特的缺乏逻辑性的沉思使他的文学创作陷入自我抵牾的困境,导致本该推动人类向“前”走的他成为“不可靠的人道主义者”。备受美国学生与国内学者追捧与仰慕的他,也未能摆脱时代、知识储备甚至个性等因素带给他的局限性。因此,国内学界应拿更为客观、严谨的态度去研究这位美国文豪,厘清他“想做到的“与“真正做到的”之间的差别,停止盲目崇拜。(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7-05-15)

田俊武[4](2017)在《“时空旅行”、解构“时空旅行”与创伤叙事的互文性建构——论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表面上看是一部"时空旅行"小说,讲述主人公毕利·皮尔格利姆在过去、现在和541号大众星之间的旅行。但是,通过元小说和互文性叙事策略,作家实际上也同时解构了毕利的"时空旅行",使之成为主人公精神错乱的表征。通过这种建构和解构主人公"时空旅行"的过程,作家试图表现创伤、反战和重建人类精神家园等主题。(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7年01期)

李采[5](2014)在《冯尼古特《五号屠场》的狂欢化特征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当代小说家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被认为是反战小说,小说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了虚无主义观念、和平主义思想和宿命论的信仰。作者通过对一系列的场景如战争、时间旅行、人际交往以及外星奇遇等的描写刻画,揭示了战争与正义、外星人视阈、爱情与物质以及人类窘境等的关系,对人类的自私、残忍和贪婪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从而引导人们重新来审视当代社会。本文主要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的反战争叙事方式进行解读,从战争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分析了其叙事的特点。同时探究了小说运用的反传统手法来表现战争的残酷和荒谬。(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12期)

王美心[6](2014)在《人之所以为人——以《猫的摇篮》为例浅析冯尼古特的人道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冯尼古特是人道主义的作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风格,其中《猫的摇篮》一直作为黑色幽默的作品来进行鉴赏,但是这部作品除了黑色幽默之外,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也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心中有爱,说的广泛一点就是人道主义的支撑。在整部作品中,作者没有很直接的提出什么是人道主义,只是通过战争与科技、宗教与政治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来渗透进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辛辣的讽刺也好,平淡的叙述也好,强力的抨击也好,都是冯尼古特在《猫的摇篮》中体现自己人道主义的一种手段。本文试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对《猫的摇篮》进行重新解读(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下半月版)》期刊2014年03期)

谷野平,滕占飞[7](2013)在《冯尼古特的“宿命论”及其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着名小说家、后现代派文学的先驱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作品《五号屠场》,堪称美国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冯尼古特所生长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以及他本人参加二战的经历,促使了他"宿命论"人生观的形成。这种"宿命论"人生观在其代表作《五号屠场》中有充分体现。(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8期)

刘岩,苏新连[8](2013)在《在精神的荒原中跋涉——从《冠军早餐》看冯尼古特的文化忧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品之一《冠军早餐》批判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商业性和消费性的特点,视觉文化使人们的思考能力下降并且使大众被物化,金钱物欲、色欲以及权欲等新的价值观已经取代了旧有的价值取向。作者对于人们进入到大众化的狂欢时代的文化发展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虑。(本文来源于《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廖飞[9](2011)在《无耻的谎言——浅析库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一文中研究指出《猫的摇篮》是冯尼古特第一本广受关注的小说,备受读者赞誉。作品通过对大量奇异古怪的人物、场景和事件的刻画,小说显得幽默搞笑。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分析,努力展现在幽默荒诞的故事背后冯尼古特创作的真实意图即对现实宗教、政治和科学所存在的弊端进行辛辣的嘲讽,体现作者对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忧患意识。(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09期)

蒋天平,欧红燕[10](2011)在《反战:冯尼古特两部小说中的疯癫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50、60年代的文学中疯狂成为一个政治符码。疯狂的内涵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混乱演变为救赎。冯尼古特参战的亲身经历迫使他在《茫茫黑夜》和《五号屠场》中塑造了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这两种疯狂形态。尽管疯癫者形态各异,但是他们的存在就是反战。(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冯尼古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集》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确定本书信的文本类型,并采用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方法,选择具体翻译策略,以保留原有书信的写作风格,做到忠于作者,再在交际翻译方法的指导下,提高译文的可读性,让译文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促进译文的传播。最终向中文读者展示一个真实的库尔特·冯尼古特。个人信件不以出版为目的,是作者与他人交流信息、互通情愫的产物,属于纽马克所说的表达型文本。本书信集是研究库尔特·冯尼古特生平及其人际关系、价值观等的重要资料,他在与不同人的信件中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作为黑色幽默作家,他有他专有的独特用词,再加上信件本身的口语化特点,都构成了本书信集独特的写作风格。语义翻译方法缩小翻译单位,从词、句子入手,准确传达词汇语境意义,强调原作的语序不变,以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传达作者的思维过程,保留原作风味。因此,笔者选择传达词汇语境意义、保留作者的独特用词和保留原作句式结构等策略来达到保留原作风格的目的。同时,由于语义翻译重在传达作者思维过程,强调原作句子长短、从句位置等的保留,当源语与译语语言规范差异较大时,译文会拗口、不通顺。《库尔特·冯尼古特书信集》以正式出版为目的,译文的传播便显得尤其重要,于是,我们还要为中文读者传达和源语读者一样的阅读效果。而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力求译文地道、流畅,符合译入语语言规范,注重原文信息传递的效果,旨在帮助读者减少阅读障碍。故笔者在翻译冯尼古特书信时也兼用交际翻译方法,以拆句、增益等具体策略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在本书信集翻译中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将两者灵活结合,译文效果会更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冯尼古特论文参考文献

[1].李张凌.文本类型理论下的书信翻译[D].南京大学.2018

[2].潘国盈.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方法指导下的书信翻译[D].南京大学.2018

[3].赵金枝.论库尔特·冯尼古特文学创作中的思想悖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7

[4].田俊武.“时空旅行”、解构“时空旅行”与创伤叙事的互文性建构——论库尔特·冯尼古特的《五号屠场》[J].国外文学.2017

[5].李采.冯尼古特《五号屠场》的狂欢化特征解读[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6].王美心.人之所以为人——以《猫的摇篮》为例浅析冯尼古特的人道主义[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

[7].谷野平,滕占飞.冯尼古特的“宿命论”及其在《五号屠场》中的体现[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8].刘岩,苏新连.在精神的荒原中跋涉——从《冠军早餐》看冯尼古特的文化忧思[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

[9].廖飞.无耻的谎言——浅析库特·冯尼古特的《猫的摇篮》[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

[10].蒋天平,欧红燕.反战:冯尼古特两部小说中的疯癫叙事[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标签:;  ;  ;  ;  ;  ;  

冯尼古特论文-李张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