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公平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共政策,信息科技,农村教育,教育公平性
教育公平性论文文献综述
林裔杰[1](2019)在《公共政策视角下信息化技术对于农村教育公平性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在教育领域突出表现为城镇与农村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公平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全人类追求的目标。实现城乡教育公平,主要在于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分配向农村教育倾斜。中国突飞猛进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为解决农村教育公平性问题提供了技术条件。推动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教育平台,是解决农村教育失衡、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路径和公共政策选择之一。(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何倩,任绍斌[2](2019)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特征及公平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设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载体,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配置公平与否、为全体公民公平服务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程度。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的真正公平应当是要让每一位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所、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便利程度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设施服务。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学区为基本单元,首先从供需关系、优质程度、便利程度叁个方面构建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分析其空间配置水平差异化特征;接着借以住宅价格表征居民经济属性,基于GeoDa平台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住宅价格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与居民经济属性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判断不同经济属性的居民所享受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不公平问题并提出其公平性提升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期刊2019-10-19)
任玉丹[3](2019)在《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业测验公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测验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为促进民族地区测验公平,结合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实际情况,以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小学五年级数学测验为研究材料,从试卷语言角度使用逻辑斯谛回归方法(LR)对数学测验的公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学测验中语言因素导致学生数学分数出现偏差;进一步分析发现,不仅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直接导致项目功能差异(DIF),对题目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影响学生的书面表达,间接导致DIF的产生.因此建议在编制试题时应考虑学生语言能力水平;对于检测出存在测验偏差题目的处理应谨慎和全面;在测验编制工作中应建立审核机制,保证测验公平.(本文来源于《数学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刀睿[4](2019)在《师德建设:专业性、道德性和公平性——基于瑞典教育法规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瑞典通过相关教育法规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作出了规范性要求,如制定统一的准入资格标准,高度自律与促进他律相结合,力求实现每一孩子的最佳权益等,体现了专业性、道德性和公平性。这对于我国师德建设如何实现科学、合理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小学德育》期刊2019年09期)
刘玥,游森[5](2019)在《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的公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的公平性将影响到整个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相关的教育测验评价标准,如美国《教育与心理测量标准》和《ETS质量和公平性标准》为保证测验的公平性提供了参考。为满足这些标准的要求,合理充分地运用测验等值、项目功能差异分析和低利害测验中的不努力作答分析等技术手段是保证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公平性的重要方式。结合我国的特点,建议从科学命题、合理实现等值设计和方法选用、基于相关指标修订工具、加强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监控等方面来保证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的公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8期)
李赛荷[6](2019)在《中国教育制度公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公平问题成为制约中国教育质量和效率提升的关键问题,深入分析我国教育制度公平性缺失的表现和因素,提出有操作性的改进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陈飞[7](2019)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良好的教育供给,不仅能提升个人知识能力和收入水平、加强阶层流动,还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发展,为我国的“创新驱动”战略提供动力,助力经济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义务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从理论上看,义务教育属于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非竞争性、排他性和巨大收益外部性的公共产品。由于其成本大、需求广,然而回报见效慢、不能直观衡量等特点,在新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务教育供给核心的责任主体必然为政府。因此,政府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关涉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敏感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地域、城乡之间的社会成员,不约而同地对当前我国公共教育的发展差距和资金流向表达了关切。“超级中学”和乡镇中小学的巨大差距、“教育分层”、“阶层固化”等一系列话题,无不投射出公众对时代发展的焦虑和对公平正义的热望,也考验着党和政府在公共教育领域平衡各方利益诉求、统筹全局的执政能力。对我国政府义务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探讨,构成了本篇论文的研究主题。本文选取了我国义务教育资源中最为基础性和根源性的部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作为切入点,追踪了近几年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综合采用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通过从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和财政中立性等维度来构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的观测指标,对我国当前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的程度、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经验,据此提出若干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财政支出公平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绪论、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经验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国际经验以及政策建议。在绪论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以及结构,并对以前研究教育财政公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部分,本文首先界定了“义务教育财政”、“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等核心概念在本文的意义,然后阐述了诸如公共物品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义务教育财政公平的相关理论基础;在经验分析部分,本文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通过多种计量与统计方法,立足于现有框架,从横向公平、纵向公平和财政中立性叁个维度,尝试定量化地评估过去5年(2012年—2016年)间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平性以及其特征、变动趋势;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基于上一章节的经验研究,本文尝试提炼出其中蕴藏的政策含义,以探析义务教育财政不公平性的成因;在国际经验借鉴部分,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总结和阐释了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若干发达国家在维护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上的先进经验以为镜鉴,并阐述了它们对我国政策实践的启示;最后,在前文的理论探讨、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笔者针对中国国情,提出增强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的总体思路和若干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24)
肖丽雯[8](2019)在《生源地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对BCSPS的调查结果,通过Log it回归模型发现生源地,父母学历,中学类型,保送资格对高等教育公平性具有显着影响,是否非农户口并不影响高等教育公平性,其中重点中学对于因生源地导致的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性具有削弱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陈丝雨[9](2019)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的财政政策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党和政府一再指示增强教育质量,凸显了一贯的重视。但与教育现代化相比,我国义务教育现实状况仍与理想存在比较明显的距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偏僻地区中小学“撤点并校”现象极为突出,使得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地理分布出现较为严重的不平衡,仅仅考虑人口公平性已经不足以全面高效地制定相关财政政策推动公平。因此,如何在推动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进程中把握地理公平性,以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性在地理方面和人口方面的协调统一,对加速义务教育公平性的建设存有重要的实际性意义。相比于人口公平性,义务教育地理公平性是按照地理指标,对各项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展开考量。以公共产品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外部性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同时财政政策是实现义务教育地理公平的现实基础,与如下政策存在对应的相关性:财政支出是其物质根基;国家预算是其制度保障;转移支付是其有力支撑。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公平性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增强,但是否实现地理公平性?在梳理我国近年来相应建设状况的工作上,运用基尼系数法,以单位学生密度的资源量代替生均资源,从而将地理因素纳入公式考察其基尼系数,以进行地理公平性状况的测算,发现基尼系数数值上升较多,预算内经费由生均资源测算时的0.18上升为0.59,计算机数量由0.13上升为0.60,专任教师数量则由0.21上升为0.7,等等。财、物、人叁类指标均由相对公平上升为差距悬殊,这也表明在义务教育发展公平性测算中不能忽略地理公平性。在此基础上,选取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以从财政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等宏观角度探寻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的影响因素,经实证发现:财政分权方面影响较为明显,对实现义务教育地理公平性有重要推动作用;地域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对于义务教育地理公平性同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且根据结果发现相应的财力投入公平并没有带来相应硬件及软件环境的足够公平,可以推想财力的最终落实也是下一步推动举措的重要发力方向。针对上述分析得出的结果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为之后的研究以及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借鉴。首先优化投入机制,合理安排财力分权,配合必要的转移支付,同时加强其落实能力,这是加速推动公平性建设的根本措施;其次应该落实好财力资源的转化,加强物力资产投入,从校舍到微机、图书,为学龄儿童创造优质硬件环境,与此同时,侧重建设过硬的师资队伍,完善相应福利实现人才引导,为学龄儿童创造理想软件环境;最后作为配套建设,完善立法、搭建完善的指标反馈系统进行绩效测度、吸引到社会力量参与;等等。(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1)
刘康洁[10](2019)在《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公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命题。已有关于师资配置的研究较多包含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的整体研究中,不够系统深刻,本研究以城乡为维度研究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公平性。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对东中西部十二省城市、县城、乡镇、村屯的师资配置情况进行公平性分析。本研究在对相关的国家政策文本编码和已有核心文献频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简约性、可衡量性、延展性原则建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公平的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以指标为切入点,采用均值、标准差、差异系数、方差分析的方式获得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小学、初中六种水平上的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差异情况,依托教育公平的均衡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与实效性原则揭示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公平性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在教师数量方面,城乡师班比普遍存在不公平,村屯学校处于弱势;城乡师生比普遍呈现公平态势;全国、中部、小学水平上城乡教师工作量存在不公平,村屯教师工作量最大。在教师质量方面,城乡教师专业对口率普遍存在不公平,村屯学校处于弱势;城乡教师专业对口使用比率普遍存在不公平。在教师结构方面,全国、西部、初中水平上城乡教师年龄存在不公平,乡镇教师年龄小;城乡教师学历结构普遍存在不公平,县城学校处于弱势;城乡职称结构普遍存在不公平;小学学段的城乡体育、美术教师数量存在不公平,村屯教师数量少;初中学段的城乡物理教师数量存在不公平,乡镇教师数量少。在教师待遇方面,城乡教师月平均工资普遍存在不公平,县城处于弱势;东部、中部、小学水平上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占月工资比例存在不公平。在教师培训方面,城乡师均培训费普遍呈现公平态势;全国、东部、初中水平上城乡教师培训次数存在不公平,乡镇教师处于弱势。贯穿均衡性原则、差异性原则与实效性原则,本研究以农村教师供给、师资稳定、教师素质为渗透点,从农村教师供给政策、教师稳定、教师待遇、教师培训四方面剖析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公平的原因,继而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公平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教育公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阶段。基础教育设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载体,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其配置公平与否、为全体公民公平服务与否,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程度。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的真正公平应当是要让每一位居民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职业、住所、收入水平,都能平等地享用由政府提供的数量相当、质量相近、便利程度大致相同的基础教育设施服务。因此,本文以武汉市主城区基础教育设施为实证研究对象,以学区为基本单元,首先从供需关系、优质程度、便利程度叁个方面构建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分析其空间配置水平差异化特征;接着借以住宅价格表征居民经济属性,基于GeoDa平台将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水平与住宅价格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与居民经济属性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判断不同经济属性的居民所享受的基础教育设施配置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最后探讨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不公平问题并提出其公平性提升策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公平性论文参考文献
[1].林裔杰.公共政策视角下信息化技术对于农村教育公平性问题初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
[2].何倩,任绍斌.基础教育设施空间配置特征及公平性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2019
[3].任玉丹.双语教育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数学学业测验公平性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9
[4].刀睿.师德建设:专业性、道德性和公平性——基于瑞典教育法规的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9
[5].刘玥,游森.教育质量监测工具的公平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
[6].李赛荷.中国教育制度公平性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7].陈飞.我国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性研究[D].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2019
[8].肖丽雯.生源地与高等教育的公平性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19
[9].陈丝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地理公平性的财政政策取向[D].山东大学.2019
[10].刘康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公平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