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流型源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频链,矩阵变换器,串联谐振,脉宽脉位调制
电流型源逆变器论文文献综述
闫朝阳,秦海宁,杨丽君,庞建霞,孙喆[1](2019)在《串联谐振式高频链逆变器及电流型解结耦调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单相高频链矩阵式逆变器在换流时变压器副边后级电路功率器件上存在的电压过冲问题,通过在变压器原边的前级H桥逆变电路中引入LC串联谐振槽的方式,提出一种串联谐振式高频链矩阵逆变器结构,并对此提出一种电流型解结耦单极性调制方法。在所提方案中,高频链变压器前级逆变电路采用脉宽脉位调制(sinusoidal pulse width and position modulation,SPWPM)以输出高频谐振电流,后级矩阵变换器应用电流型解结耦调制策略,通过与前级电路保持同步工作,构造前级输出电流的无中断的流通路径,以避免对变压器副边漏感电流的强制打断,可实现矩阵变换器的谐振软开关安全换流。在重点阐述串联谐振式高频链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并分析电流型解结耦单极性调制策略的具体工作模态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所提电路及其调制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阚加荣,陈瑞颖,周磊,吴云亚,冯赛非[2](2019)在《具有低频电流纹波抑制功能的电流型桥式光伏微逆变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合理的低频电流纹波水平能有效增加微逆变器的寿命,提高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文中提出一种器件复用的电流型桥式变换器,作为两级式光伏微逆变器的前级,针对该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双占空比调制策略,分析了在该策略下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光伏电池侧低频电流纹波抑制的策略。分析了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分别设计了升压电感电流内环、光伏电池电压外环以及低压侧电压环的调节器参数,并通过根轨迹验证了在整个光伏电池运行范围内变换器均能稳定运行。实验样机运行结果验证了分析与设计参数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期刊2019年18期)
周道龙,何宇,项亚南[3](2019)在《基于Z源网络的电流型逆变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器自20世纪五十年代诞生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生活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逆变器正朝高频化、智能化、高功率密度等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已基本定型,没有取得重大突破,这也限制了其发展速度和应用领域。跨入新世纪以来,一种新型拓扑结构-Z源网络的提出打破了逆变器发展的瓶颈。该文将Z源网络与传统电流型逆变器相结合,构建出了一种新型电流源逆变器,并使用新的算法,通过二-叁值逻辑转换将零矢量插入开关状态中,实现了对电流的泵升作用,最后进行了仿真验证。这种逆变器不仅克服了传统电流逆变器的缺点,还为电流逆变器引入了独特电流泵升功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子质量》期刊2019年01期)
仇田丽[4](2018)在《叁相电流型逆变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逆变器是光伏和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因此对其研究十分必要。目前应用较多的逆变器是电压型逆变器(VSI),但是VSI只能实现降压,而且电路中需要加入过流保护环节,电路中的电解电容也存在寿命短的问题。而电流型逆变器(CSI)本质上属于Boost电路,可以实现升压,直流侧的储能元件为大电感,所以桥臂可以直通,与电解电容相比大电感的使用寿命较长。因此本文对叁相电流型逆变器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叁相CSI系统中的SPWM技术、SVPWM技术和1DM技术这叁种调制技术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对比分析这叁种调制技术的输出结果,得到1DM技术的输出波形质量最优,而且该技术在实现过程中计算量也最小。然后针对硬开关会造成系统开关损耗大的缺陷,本文在叁相CSI系统中加入了软开关技术,开关管实现了零电流关断。接着对叁相CSI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设计了直流侧电流环和交流侧电压环的双闭环结构,使得系统受到扰动能够快速恢复稳定运行。而针对本文叁相CSI系统中CLC滤波器本身结构存在的谐振问题,在系统的滤波器结构中加入无源阻尼控制方案,抑制了滤波器的谐振尖峰,并且通过仿真软件进行了验证。最后,搭建了该电路的实验平台。对叁相CSI的叁种调制技术进行了开环实验验证,并对叁相CSI的无源阻尼闭环控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理论方案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05-01)
唐心柳[5](2018)在《车用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的调制及其闭环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电流型Trans-qZSI)是一种具有升-降压功能的单级逆变器,具有能量双向流动的特点。在进一步降低元器件数量的同时,利用耦合电感提高输出电压范围,具有提高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可靠性、效率和功率密度等优点,有很大发展空间。本文首先介绍电流型逆变器的研究意义及现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Z源逆变器拓扑结构、原理和优缺点,并对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拓扑及其不同工作模式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接着介绍了电流型逆变器的调制方式,详细推导了升压和降压模式下电流型Trans-qZSI的SVPWM调制技术。为减少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直流侧的电感电流纹波,降低逆变器输出电流总谐波畸变率(THD),提出了一种优化SVPWM调制策略。该策略将短路零状态、开路零状态和2个有效状态的作用时间进行分段,并在每个载波周期内合理布置,减小最大短路时间和最大开路时间,从而减少直流侧电感电流纹波和输出电流的THD。针对每个扇区分别指定开路和短路零矢量,使逆变器开路状态与相邻的状态转换只有一个开关动作。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和实物实验对采用优化SVPWM调制策略和另外叁种不同SVPWM调制策略时直流侧电感纹波和输出电流谐波畸变率(THD)进行比较。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SVPWM调制技术能减小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直流电感电流纹波和输出电流THD,改善逆变器的性能。最后论文对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驱动永磁同步电机进行研究。为解决传统电流型逆变器闭环制在轻载情况下,由于调制因子M过小导致输出电流谐波畸变较大的问题。基于电流型Trans-qZSI提出了在轻载时对调制因子进行约束的闭环控制方法,当电流对应的调制因子小于给定最小调制因子Mmin时,对电流进行约束,使约束后电流对应调制因子为Mmin,并通过调节开路占空比Dop来实现闭环模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17)
李家荣,吴云亚,阚加荣,谢少军,汤雨[6](2017)在《中间电流型双管正激式光伏微逆变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克服现有光伏微逆变器电压应力高、结构较复杂的缺点,提出了一种中间电流型双管正激微逆变器。该变换器中所有开关都可实现软开关,并消除了变压器副边整流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分析了所提微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并得到了微逆变器的最大占空比、占空比的预置值、开关管的电流应力以及无源元件参数。建立了所提微逆变器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微逆变器具有优良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力自动化设备》期刊2017年12期)
李昱[7](2017)在《电流型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调制策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流型逆变器(Current Source Inverter,以下简称CSI)具有控制电流更直接方便、动态响应更快、易于再生、以及自带短路保护能力等特点,已经受到电力电子行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单相和叁相两个角度,研究了电流型多电平逆变器的拓扑结构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调制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CSI的新型的调制策略,并将该策略应用到电流型逆变器的直接功率控制中。1、本文介绍了电流型逆变器的拓扑结构,并对各种拓扑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各个拓扑的开关表,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拓扑结构的优缺点。2、详细介绍了载波层迭PWM、水平载波相移PWM等调制算法的工作原理,并根据电流型逆变器的特点,介绍了将二逻辑开关函数转换为叁逻辑开关函数的方法,给出了与各拓扑相适应的调制算法,并对各种算法的输出波形进行了FFT分析,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为本文的新型调制算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3、介绍了DPWM算法的原理,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DPWM算法,该算法相对于传统算法而言,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流型逆变器输出电流的基波含量、减小输出波形的谐波含量。与此同时,该算法相对于常规算法而言,大幅度减小了功率开关的开关次数。并且相对于传统DPWM算法更适合于电流型逆变器。最后,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出的算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4、介绍了电流型整流器的直接电流控制和直接功率控制的原理,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而后,将本文所提出的改进DPWM算法引入直接功率控制中,在不影响功率跟踪效果得到前提下,不但使其输出波形性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并且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开关次数,从而延长了功率开关管的使用寿命。5、搭建了一台叁相电流型PWM逆变器的样机。并且对DSP控制系统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给出了利用DSP实现改进DPWM技术的程序设计流程。最后在该平台上对比验证了常规多载波层迭算法与改进DPWM算法,从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6-01)
董子亮[8](2017)在《叁相电流型Buck-Boost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效率和运行寿命是我们经常要考虑的问题。相比于电压型光伏逆变器,因为电流型光伏逆变器直流侧不需要电容,因此其可靠性要高于电压型逆变器。另外,电流型逆变器具有升压能力,它的直流侧串联了大电感,具有短路保护功能,其使用寿命较长,更适合作为光伏逆变器。但是,传统的采用SPWM调制的叁相电流型光伏逆变器会产生很大的对地漏电流,并流入电网中。为了抑制漏电流,可以使用隔离变压器进行隔离,但是采用隔离变压器又会增加成本和体积,并且会降低整体效率。为了抑制漏电流,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流型逆变器,即叁相电流型Buck-Boost逆变器,该逆变器不需要隔离变压器就可以抑制漏电流。本文分析了该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并推导了该逆变器在任意工作时刻的共模电压的表达式。通过共模电压表达式可知:共模电压恒定,即漏电流得到了有效抑制。其次,建立了叁相电流型Buck-Boost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其升降压能力,推导了直流输入电压与交流输出相电压基波幅值之间关于调制比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接电流控制的双电流环闭环结构,并进行了仿真验证。在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的基础上,本文搭建了叁相电流型Buck-Boost逆变器实验平台,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李森,臧越,丁涛,杨艳[9](2016)在《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新型单相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将导抗变换器和光伏并网逆变器结合,使电网电压对并网电流的影响大大降低,谐波抑制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高功率因数电流型并网。采用高频变换进行功率传输,在减小隔离变压器及输出滤波器中电感的体积的同时有效减少系统开关损耗,提高光伏逆变效率,实现装置小型化。该逆变器具有装置体积小、并网谐波含量低、功率因数高、控制简单等优点。(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6年22期)
茆美琴,郑亚军[10](2017)在《一种单级高增益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光伏电池的输出电压范围很大程度上受到诸如温度、太阳辐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在并网时光伏阵列较低的输出电压很难满足系统对电压的要求,因此,光伏并网逆变器需要具备较好的升压逆变能力。在传统叁态电流型逆变器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单级电流型升压逆变器。该逆变器采用了含有2个分别对称的电感和二极管的无源网络,在直流输入电压较低时仍能够实现中间母线电压幅值的较大提升,输出稳定的交流电压。分析了对该逆变器高增益的工作方式,并给出了调制策略的具体方案。通过理论分析和MATLAB仿真验证了该新型逆变器拓扑具有良好的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电流型源逆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合理的低频电流纹波水平能有效增加微逆变器的寿命,提高光伏电池的输出功率。文中提出一种器件复用的电流型桥式变换器,作为两级式光伏微逆变器的前级,针对该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双占空比调制策略,分析了在该策略下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光伏电池侧低频电流纹波抑制的策略。分析了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分别设计了升压电感电流内环、光伏电池电压外环以及低压侧电压环的调节器参数,并通过根轨迹验证了在整个光伏电池运行范围内变换器均能稳定运行。实验样机运行结果验证了分析与设计参数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流型源逆变器论文参考文献
[1].闫朝阳,秦海宁,杨丽君,庞建霞,孙喆.串联谐振式高频链逆变器及电流型解结耦调制[J].太阳能学报.2019
[2].阚加荣,陈瑞颖,周磊,吴云亚,冯赛非.具有低频电流纹波抑制功能的电流型桥式光伏微逆变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9
[3].周道龙,何宇,项亚南.基于Z源网络的电流型逆变器研究[J].电子质量.2019
[4].仇田丽.叁相电流型逆变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8
[5].唐心柳.车用电流型Trans-准Z源逆变器的调制及其闭环控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8
[6].李家荣,吴云亚,阚加荣,谢少军,汤雨.中间电流型双管正激式光伏微逆变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7
[7].李昱.电流型多电平逆变器拓扑及其调制策略的研究[D].西华大学.2017
[8].董子亮.叁相电流型Buck-Boost逆变器漏电流抑制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7
[9].李森,臧越,丁涛,杨艳.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J].山东工业技术.2016
[10].茆美琴,郑亚军.一种单级高增益电流型光伏并网逆变器[J].电源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