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1573部队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论文文献综述)
肖赛玥[1](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刘博涵[2](2021)在《陕西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红色小镇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城镇发展模式对于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位于红色小镇中的纪念性建筑空间,向上它反映出小镇的规划发展,向下它承载着传统建筑地域文化,其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统观陕甘边地区,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创建的红色革命根据地,拥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自然风光。照金红色小镇的纪念性建筑空间在设计建设的八年时间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其浓郁的纪念性氛围彰显了革命工作者的红色精神,感动了无数的参观者。对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有着代表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总结出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历史沿革和未来的设计方向,发现它的特殊性以及多元化、复合化的设计特点。第二,针对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和发展需求归纳出它的构成要素和特征。按照空间构成要素将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分为纪念广场、纪念馆和纪念碑三个部分。通过对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资料的整理和对1270名照金镇常住居民及参观游客发布的584份调查问卷的反馈信息的梳理,总结了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建设需求和面临的矛盾问题。第三,根据照金镇的矛盾问题,按照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构成要素的分类方式有选择的对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每个案例可以借鉴的部分,整理出每一空间构成要素的纪念性的表达设计方法和纪念氛围的烘托方法。从而得到空间要素设计、流线组织设计和纪念氛围表达的三个设计要点,为照金纪念性空间设计提供了借鉴的经验。最终,将总结的设计要点与照金纪念空间的具体设计相互对照,总结出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表达的空间设计方法。不同的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主题和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也有普遍的规律可以供我们进行参考。本文通过对陕西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初步探讨为未来红色小镇纪念性的空间表达方法提供设计思路,希望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师们在进行相关设计时提供理论支撑,提高设计质量,设计出更多符合纪念主题的建筑作品。
吴青[3](2020)在《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防教育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少先队员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潜在的国防后备力量,少先队教育中内含着国防教育的内容。少先队国防教育是以活动为外在表现形式的特殊性教育方式,国防教育效果表现为学生的主观国防意识建立、客观国防技能的实践结果、现实外显的行为表现等方面的变化。军队拥有极其丰富的国防教育资源优势。将军队资源有效利用到少先队活动中,以增强少先队国防教育的效果,这是少先队教育实践的需要。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内容,可以围绕军队资源来进行设定。军队可公开的国防教育资源丰富,可以划分为精神类资源、物质类资源、行为类资源、制度类资源等四类。国家政策为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提供了保证,少先队文件也要求密切部队关系加强少先队国防教育。调查表明,目前少先队进行国防教育时,主要是通过“军事日”活动、军训活动、国防教育主题讲座等方式,接触并利用军队资源。通过“军事日”体验活动直观感受军队国防精神;在国防教育训练基地的训练中,利用军队的人力与条件,让少先队员体验军队生活;通过军队人员进行的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激发少先队员的国防意识与爱国热情。从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保障条件来看,在活动经费、师资、设施与教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有效保障。通过利用军队资源来开展少先队国防教育,震撼了少先队员的心灵,磨炼了少先队员的意志,普及了国防教育知识,增强了国防教育的效果。但是,少先队开展国防教育中,在利用军队资源时,也存在着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沟通联系渠道多样,资源统筹不规范;“军营日”活动日程紧凑,安排不够合理;教育讲解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军事实践场地重功能化,氛围营造有欠缺;校内课程空洞,鲜活性真实感需加强。究其原因,主要少先队、军队、教育行政部门等教育活动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紧缺,少先队辅导员系统培训不够,校外军事辅导员利用不够;国防教育环境创设不够;“军”“少”双方对于国防教育认同有落差。针对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少先队国防教育有关方面,有必要采取措施,以提高利用军队资源的效果。这些措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少先队国防教育组织领导体系,综合施策,打通少先队国防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抓紧落实活动课程的组织实施,全面促进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均衡化发展,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突出师资队伍建设,以军事院校、军队英模、人民武装部为依托,选配优秀校外军事辅导员,扎实校内辅导员国防教育专业素养,将榜样的“真实感”送入校园,夯实人才力量支撑;科学统筹国防教育环境资源,使军队营房、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学校等三类环境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系统培塑少先队员国防精神、国防技能、国防知识,系统提升教育实效;加大国防教育教材编写力度,“军少”合力编着少先队国防教育教材,强化少先队国防教育系统化建设。
马胜[4](2020)在《部队幼儿园的风采 ——对长沙市S园园本文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如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园本文化于一所幼儿园而言同样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幼儿园的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强大的文化底蕴作为内在动力来支撑和推进。当前很多幼儿园都投身于园本文化的建设中,以期在激烈的市场逐鹿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综合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及实物分析法搜集资料。选取了长沙市一所部队幼儿园S园进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深刻揭示部队幼儿园的文化。本研究发现,园本文化的形成条件是身份、独特的气质、凝练的价值观、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园本化的课程,建议幼儿园积极利用身边的资源,以人为本,注重园本文化的积累、沉淀、浸染。本研究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选题缘起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研究现状,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说明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部队幼儿园的身份彰显。从个案园的园所历史出发,描述和分析其物质环境中展现的部队幼儿园的独特文化面貌。第三部分:部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课程。从个案园的教育理念及园本课程中揭示其军事体育文化。第四部分:部队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师心态。分析个案园的组织管理特色及精神风貌。第五部分:个案园园本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基于对个案园文化事实的思考,总结其园本文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对园本文化建设的思索。对幼儿园建设园本文化提出建议。
刘奕[5](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张活[6](2020)在《A医院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日益发展的医药卫生行业中,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各大医院在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日趋减小,医院文化则成为了赢得医院发展的关键。所以医院文化得到了更多医院管理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医院文化是推动医院持续发展的坚强动力,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是凝聚人心、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然而,医院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大多数医院在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把文化停留在口号上,并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文化建设体系,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真正的深入人心。医院拥有为大众服务的特质,所以在医院文化的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如何建设患者满意、员工满意的文化为出发点,全面建设有温度的医院,培养有素质的医生,提供有关怀的医疗,是医院文化的建设的最终目标。本文的研究对象A医院,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经历过部队转型的三级甲等医院,同时也是一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笔者作为在A医院工作7年之久的员工,认为A医院的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员工认可度不高,文化精神尚未落地。为提升其医院文化建设,达到促进医院发展的目的,故进行A医院文化建设的研究。本文首先梳理了企业文化与医院文化的相关理论,学习了医院文化的诊断方法和测量工具,为开展A医院的文化建设研究做好了理论准备。随后,笔者借鉴文化评估矩阵法对A医院的诊断指标作了划分,通过内部访谈、网络调查、搜集资料,对A医院的硬件环境、人员结构、服务意识、员工关怀、品牌宣传、社会公益、组织架构、规章制度、薪酬福利、人才选拔、战略定位、院训精神12个显性文化指标进行了调查。再针对A医院的薄弱环节,从提升员工及患者满意度视角出发,设置员工和患者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核心文化进行定量研究。随后,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完整性,笔者还进行了网络调查。最后,笔者对调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关注A医院是军转医院的特点,提出了该医院文化建设的改进建议。
魏滔[7](2019)在《新时代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马鞍山地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起,我国的征兵制度进行了改革,首次将大学生作为征集对象的重点,促使众多地方高校的在读和毕业大学生投身军营。随着时间的推移,应征入伍大学生占总征集新兵的比例逐年上升。同其他应征群体相比,大学生知识丰富、领悟能力强,思维活跃、善于创新,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起到了改善军人知识结构,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为部队输送了高素质人才,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但是必须承认,新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这些优势外,部分人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理念信念不强、政治意识淡薄,崇尚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组织纪律性不强,抗挫折能力较弱等。大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部队,会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因此,研究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新时代应征入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交叉研究的方法,试图为新时代入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和补充。本文首先对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梳理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为研究的开展做好理论准备。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涉及家庭基本情况、政策了解程度、入伍动机、国防教育,军队教育、自我认知等方面。再根据调查结果,从国际因素:政治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国内因素:政治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这两个大方面六个小方面入手,分析大学生思想现状的成因。最后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入伍前的高校国防教育,入伍后的军营教育,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等角度进行探索,提出相应的思路和解决对策。
侯健[8](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先进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总结的成功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先进典型教育工作,树立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形象,在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激励广大人民的革命信心斗志和生产建设热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感召和引领作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以全面的视角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进行考察研究,不仅是对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探寻和现实坚守,有助于加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整体认识,而且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第二章,首先论述了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相关概念,重点阐述了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指导下审视先进典型样教育,全面理解整个教育过程的要素、目标和规律,是我们探索先进典型教育的重要理论路径。列宁在领导苏维埃革命实践中高度重视榜样和榜样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榜样示范教育,并通过宣传具有卓越才能和社会贡献的人,将无产阶级反对战争、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传播给社会群众。毛泽东重视典型教育,强调共产党员要发挥模范作用,并树立了大量的先进典型,为党的先进典型教育卓有成效地开展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在关注伦理范畴内的人格塑造外,也推崇身教示范的作用,提出正人先正己的思想。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是艰辛曲折的,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始终坚持与党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构建马克思经典作家革命模范形象,在工人运动和军队政治工作中强调先锋带头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革命根据地、培育苏区干部的良好作风,并在社会动员和长征过程中树立先进典型;抗日战争时期,开展劳模运动和革命英雄主义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开展立功运动、团结互助运动、高树勋运动等。在将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融入各个时期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具有强烈革命精神的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创造了彪炳史册的光辉业绩。第四章,重点归纳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通过广泛搜集、深入调研、竞赛评比、民主评选等方式挖掘先进典型;借助权威评价认可、领导撰文题词、表彰奖励大会、追悼纪念仪式等手段确立先进典型;从党员、军队、群众三个层面奖励先进典型,以及依托活动形式、报道形式、艺术形式、符号形式等多方面、多角度推广先进典型。第五章,集中梳理和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成效和意义。主要成效包括:改善根据地社会风尚、促进根据地生产建设、提升部队战斗力、改进党的工作方式;主要意义包括:实现政治动员、推动政权建设、丰富先进文化、树立精神坐标。第六章,集中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经验和启示。党的先进典型教育历史经验集中体现为: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运用先进典型教育的根本前提;紧密围绕革命形势是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本质要求;普遍典型与重点典型相结合是强化先进典型教育的有效手段;注重融于具体活动是推动先进典型教育的关键载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对新时代先进典型教育活动的启示体现为:注重党的建设,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说服力;注重时代特征,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凝聚力;注重多元选树,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引领力;注重规模活动,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感染力。每个时代的先进典型都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虽然所呈现出来的闪光点各不相同,但其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内核却是相同的和相通的,揭示并反映着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开展先进典型教育、树立英雄模范始终被摆在突出位置。我们要尊重和继承革命文化传统,深刻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经验并加以改革创新,为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进典型赋予新时代的特征和内涵,不断挖掘和整理蕴含于民族血液中的精神品质,以树立更多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时代楷模,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持续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刘硕[9](2019)在《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进军队院校改革创新、加快建设一流军队院校,是习近平军事教育思想明确提出的战略目标。军队院校既是军队的列编单位,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既是“军”又是“校”的“非单一化”组织属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有着与军队管理及地方高校管理相区别的鲜明特点,既要体现军队管理特色,又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管理的普遍规律,以实现军事统一、教育民主与办学高效的有机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忽视了其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属性,行政权力泛化、学术权力缺失,组织活力与创新能力不足。随着我国军队革命性体系重塑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加速推进,随着现代军校科技元素不断增加、学术属性不断增强、新兴领域和新质力量不断涌现,深化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构建。鲜明地提出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概念并开展相关研究,顺应了当前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突出了军队建设依法从严治军的总基调,也为军队院校深化教育管理改革开辟了新路径。新时代,党的军事指导思想的丰富发展,治理理论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为我国军队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引、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鉴于治理理论强调民主意识、重视制度权威、关注主体利益,将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互动化、治理规则法制化等核心思想和有益成分引入我国军队院校的教育管理实践,必将有助于完善教育管理组织系统、改进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实现教育管理依法从严。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军事教育思想为根本遵循,以治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在继承我国军队院校教育管理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高校改革与发达国家军事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按照理论阐释、历史沿革、现实困境、经验借鉴、路径构建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论述,力求比较清晰的呈现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全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设计了以军队院校内部事务决策为载体,由内部治理结构合法性依据、内部治理结构要素和决策结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的内部治理结构概念模型。基于内部治理结构的核心实质是权力问题,通过提出权力假设、确定测量题项、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与检验分析,从权力形式、权力层次、权力重心三个维度对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发展现状、权力配置特点与存在主要问题给予深入的系统解构,试图展示一种从权力维度分析管理症结的方法路径,进而把握军队院校教育管理问题的本质,寻求内部权力合理配置运行的可能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和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通过个案研究发现,美国军种官校权力形式多元、内部决策民主,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等权力结构与运行特点得益于其完善配套的法规制度和长期以来的严格执法。我国军队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在院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改变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现状,理顺政治权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互关系,着力构建以政治权力为领导核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的内部治理结构。
谷伟[10](2019)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代美国文坛,乔纳森·弗兰岑是堪与唐·德里罗、E.L.多克特罗等前辈文坛巨匠相比肩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作为悲剧现实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弗兰岑在创作中借助人物动荡的生存体验来折射宏观社会文化危机,培植穿透虚幻表象洞悉复杂现实的认知潜能。中后期代表作《纠正》《自由》与《纯洁》引爆了读者的抢购狂潮,获得批评界的高度关注。然而,三部小说在捕捉公众集体想象的同时,也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弗兰岑政治意识的锐度在减弱。这些批评声音所固守的是后现代主义立场,默认小说的能动性在于激进的形式实验,认为复归描摹家庭生活的现实主义就是向霸权投诚。而且,多数批评局限于单一小说文本,既无法立体呈现弗兰岑的创作全貌,亦使小说值得挖掘的文化政治维度无法获得充分讨论。据此,论文聚焦《纠正》《自由》与《纯洁》三部作品,细致分析弗兰岑对当代公共政治危机不同侧面的表征,挖掘其对重振公共领域的反思,勾勒弗兰岑中后期创作的主旨脉络,揭示其强烈的文化焦虑和时代关注,全面呈现其深层的文化政治意识,展现悲剧现实主义的核心理念。论文从文化研究的跨学科视野入手,在对小说进行贴合文本语境的具体阐释中,借鉴诸多当代理论家的思想锋芒,包括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认知图绘理论、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理论、劳伦·勃朗特的情感依恋思想、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哲思、哈特与奈格里的诸众理论等,透过理论洞见来赋予论文更为深入的剖析视角。论文全篇共分五个部分,包括绪论、主体三章与结语。第一章(绪论)勾勒了弗兰岑的创作生涯,梳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究了各时期的学界评论重心,归纳了对悲剧现实主义小说文化政治维度的理解缺憾。在对悲剧现实主义进行认知图绘的基础上,绪论指出论文旨在捕捉弗兰岑文学创作的总体脉络,聚焦其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反思,随后概述了论文的结构框架。第二章从《纠正》对技术消费主义的批判入手,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中公共政治的衰微困境与重振策略。本章重点讨论了生物精神病学诊疗机制的物质主义逻辑,指出其摧毁了主体的内在世界,进而破坏了认知定位能力与共同体视野。《纠正》中的兰伯特夫妇及其三个子女的生命都以不同方式被吸纳到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中。弗兰岑通过再现兰伯特一家摆脱技术消费幻象的挣扎历程,指出抵抗霸权需要重拾历史意识,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深度;重塑认知定位,洞悉个体动荡苦难与集体福祉保障的瓦解密切相关;重构社群意识,构筑他者关爱的“情感空间”,形塑扞卫集体福祉的至善共同体。第三章从《自由》对美国政治势力的全谱分析入手,探究了新自由主义霸权下的公共政治危机。《自由》以帕蒂与沃尔特夫妇、好友理查德、儿子乔伊等人物的爱恨离合为主轴展开叙述。小说中诸多人物受到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深刻影响:或如沃尔特等自由主义者投身“士绅化”等基于身份政治的文化抗争,却因白人精英身份,落入多重结构困境;或如理查德等文化左派诉诸朋克亚文化的对抗实践,却囿于激进颠覆的边缘立场,日益孤立大众;或如帕蒂与儿子乔伊受到右翼势力的情感操控,执着依恋物欲自由观,无视日常生活的苦难。藉由再现人物的霸权抗争,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认知图绘,洞悉新自由主义摧毁集体福祉的扩张逻辑,把握多元资本权力关系的聚合点;重拾历史意识,回溯美国自由共识中的非理性威胁,顺势把握自由信仰的另类策略;重整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摒弃无效的激进边缘立场,藉由爱来构筑共同体意识,进而统合奇异多元的诸众力量。第四章从《纯洁》对生命权力的反思入手,探究了数字资本霸权的公共政治危机。小说藉由女孩碧普找寻生父的历程,逐步揭开碧普父母与以阿桑奇为原型的网络揭秘英雄安德烈亚斯·沃夫的复杂纠葛,再现了资本主义藉由数字技术重构意识感知与精细调控人口的生命宰制。此外,小说分别从伦理与心理机制溯源,揭示出数字网络生命宰制与资本权力扩张的伴生关系,探究了数字网络对公共领域的巨大破坏力:一方面透过建构虚拟安全幻象,数字网络摧毁了个体基于他者认同的社会人格身份,消解了复杂现实和深度交流;另一方面透过操控物性持存工业体系,数字网络宰制了传承世代经验象征符码的前个体储备,破坏了“个性化”进程,在摧毁主体独一心理结构的同时,消弭了多元包容的至善共同体。通过对碧普走出虚拟安全幻象的曲折探索,弗兰岑指出重振公共政治需要重塑历史意识,洞悉技术理性架空人类的启蒙辩证法逻辑,把握数字资本瓦解国家政治架构的趋势;重构认知定位,建立认知数字资本权力的微缩模型,揭示权力运作的对立框架来悬置权力机制;重建社群意识,推动大众透过思辨来洞悉数字资本宰制生命的危机,进而直面社会现实和人际交往,敞开创造新世界的行动潜能。第五章(结语)探究了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能动性,指出弗兰岑意图重塑卢卡奇论及的“总体性”意识。在《纠正》《自由》与《纯洁》中,弗兰岑从多维度把脉诊断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复杂症候,在不同时期聚焦了公共政治危机的不同重心,持续调整和完善认知图绘、历史意识与社群连接的行动策略,旨在总体把握资本系统的错综现实,寻求重振公共政治的良方。
二、71573部队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1573部队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陕西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
1.1.1 课题的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释义 |
1.2.1 纪念 |
1.2.2 纪念性建筑 |
1.2.3 红色小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研究框架 |
2.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基础研究 |
2.1 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历史沿革 |
2.1.1 历史脉络 |
2.1.2 发展趋势 |
2.2 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构成要素 |
2.2.1 纪念广场 |
2.2.2 纪念建筑 |
2.2.3 纪念碑及纪念雕塑 |
2.3 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的特征分析与基本分类 |
2.3.1 特征分析 |
2.3.2 基本分类 |
2.4 本章小结 |
3.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空间项目概况与建设需求 |
3.1 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项目资料 |
3.1.1 项目背景 |
3.1.2 自然条件 |
3.1.3 历史背景 |
3.2 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建设需求与矛盾问题 |
3.2.1 建设需求 |
3.2.2 SWOT分析 |
3.2.3 矛盾问题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4.纪念性建筑空间案例解读 |
4.1 案例选取依据 |
4.2 案例解析 |
4.2.1 侵华日军第731 部队罪证陈列馆 |
4.2.2 延安革命纪念馆 |
4.2.3 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纪念馆 |
4.2.4 柏林苏军纪念公园 |
4.3 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要点 |
4.3.1 空间要素主题突出 |
4.3.2 流线组织层层递进 |
4.3.3 纪念情感一贯而终 |
4.4 本章小结 |
5.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纪念性表达设计实践 |
5.1 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总体设计 |
5.1.1 总体规划 |
5.1.2 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 |
5.1.3 纪念性建筑空间总平面图及经济技术指标 |
5.2 空间要素的纪念性表达 |
5.2.1 门厅序厅设计 |
5.2.2 展陈空间设计 |
5.2.3 办公空间设计 |
5.2.4 藏品库区设计 |
5.2.5 建筑立面设计 |
5.2.6 外部节点设计 |
5.3 流线组织的纪念性表达 |
5.3.1 纪念馆外部空间及流线设计 |
5.3.2 纪念馆内部平面及流线设计 |
5.4 纪念氛围烘托及体验感塑造 |
5.4.1 整体规划对纪念性建筑空间的氛围烘托 |
5.4.2 纪念性的视觉塑造 |
5.4.3 纪念性的听觉塑造 |
5.4.4 纪念性的触觉塑造 |
5.4.5 纪念性的嗅觉塑造 |
5.5 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的普适性归纳 |
5.5.1 设计要点的普适性 |
5.5.2 设计策略的普适性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调研纪念性建筑空间一览表 |
附录二:照金镇常住居民调查问卷 |
附录三:照金游客调查问卷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3)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少先队教育内含着国防教育的需要 |
2.军队资源在开展国防教育中具有天然的优势 |
3.当前少先队利用军队资源开展国防教育的研究匮乏 |
(二)研究意义 |
1.有助于丰富少先队军事实践的国防教育理论 |
2.有助于改善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 |
3.有助于少先队员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和全面健康成长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关于国防教育资源的研究 |
2.国外关于少年儿童国防教育的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1.少先队 |
2.国防教育 |
3.教育资源 |
4.少先队国防教育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认识性前提探讨 |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内容设定围绕军队资源 |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利用的军队资源类型 |
1.军队的精神类资源 |
2.军队的物质类资源 |
3.军队的行为类资源 |
4.军队的制度类资源 |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必要性 |
1.军队深厚的军事文化底蕴是少先队国防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 |
2.利用军队资源是强化少先队国防教育的必要手段 |
(四)政策法规保证了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可能性 |
1.国家政策为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提供了保证 |
2.少先队文件要求密切部队关系加强少先队国防教育 |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现状 |
(一)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组织计划情况 |
(二)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具体活动状况 |
1.“军事日”活动全面接触军队资源 |
2.军训活动以基地训练为主以学校训练为辅 |
3.国防教育主题讲座 |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方法措施状况 |
1.“军事日”体验活动直观感受军队国防精神 |
2.国防教育训练基地以训为方法 |
3.国防教育主题宣讲有良好的教育氛围 |
(四)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保障条件状况 |
1.经费保障状况 |
2.师资保障状况 |
3.设施保障状况 |
4.教材保障状况 |
(五)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的教育效果状况 |
1.“真正的军营”触及心灵的震撼 |
2.军训促使少先队员集体的奋发与意志的磨炼 |
3.国防教育主题讲座侧重知识普及 |
三、少先队国防教育利用军队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
(一)沟通联系渠道多样,资源统筹不规范 |
1.资源统筹不规范 |
2.沟通渠道多样化 |
(二)“军事日”活动日程紧凑,安排不够合理 |
1.活动日程安排紧凑 |
2.活动安排互动不够 |
(三)教育讲解过于专业化,针对性不强 |
1.专业化讲解超出少先队员理解能力 |
2.讲解针对性不强影响少先队员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 |
(四)军事实践场地重功能化,氛围营造有欠缺 |
1.国防教育训练基地欠缺历史积淀 |
2.学校训练场地缺少氛围营造 |
(五)校内课程空洞,鲜活性真实感需加强 |
1.“真实感”的重要与英雄人物群体到身边的不现实 |
2.少先队主题宣讲聚焦国防教育不够 |
四、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利用军队资源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育活动相关各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 |
1.地方教育部门统筹计划组织难落实 |
2.活动中沟通反馈不及时 |
(二)国防教育师资建设有短板 |
1.国防教育专业师资紧缺 |
2.少先队辅导员系统培训不够 |
3.校外军事辅导员利用不够 |
(三)国防教育环境创设不够 |
1.军队聚焦主责主业,很难安排少先队体验完整军事生活 |
2.以模仿为主的国防教育训练基地训练有形无神。 |
3.学校忽视国防教育环境对少先队员的影响力 |
(四)“军”“少”双方对于国防教育认同有落差 |
1.少数辅导员国防意识不强 |
2.军事与孩子的安全考虑导致军队谨慎开展活动 |
(五)国防教育教材资源整合不够 |
1.少先队缺少国防教育课程教材,知识掌握不系统 |
2.忽视借鉴军队国防教育教材 |
五、少先队国防教育有效利用军队资源的建议 |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规章制度 |
1.建立统一领导体系 |
2.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
3.健全信息沟通机制 |
4.完善教育评价机制 |
(二)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人才力量支撑 |
1.协调武装部帮助少先队员寻找优秀校外军事辅导员 |
2.以军事院校为依托系统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国防知识 |
3.统筹军事专家、英模资源 |
(三)科学统筹国防教育环境资源,系统提升教育实效 |
1.以军队资源形塑少先队国防教育精神 |
2.以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培训少先队员国防技能 |
3.以校园环境创设引导少先队自我探究国防知识 |
(四)加大国防教育教材编写力度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部队幼儿园的风采 ——对长沙市S园园本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园本文化对幼儿园的重要性 |
二、研究者本人的困惑与好奇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部队幼儿园 |
二、风采 |
三、园本文化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这就是我”——部队幼儿园身份的彰显 |
第一节 “光辉”的历史 |
一、诞生与发展 |
二、迁址与重建 |
第二节 部队幼儿园的身形 |
一、周边环境:国防教育宣传长廊 |
二、独特的风景线——“三道岗” |
三、主体建筑——部队幼儿园的“气势” |
四、无处不在的军队印记 |
第三章 军事体育文化的烙印——部队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及课程 |
第一节 独树一帜的理念及目标 |
一、办园理想:办军队名园 |
二、教育理念:顺天致性守望花开 |
三、目标追求:毅力与气性 |
第二节 园本化的军事体育课程 |
一、S园军事体育课程的由来 |
二、S园军事体育课程实施中的资源利用 |
三、S园军事体育特色活动的开展 |
第四章 从严治园——部队幼儿园的管理及教师心态 |
第一节 组织管理:“严”字当头 |
一、岗位设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二、细致入微的管理内容 |
三、雷厉风行的管理风格 |
第二节 工作状态:“马不停蹄”地运转 |
一、“L老师的一天”——繁冗的日常工作 |
二、“课间操练习要抓紧了”——应接不暇的活动 |
三、陪孩子玩的时间都没有:“忙”的意义 |
第三节 教师心声:她们如是说 |
一、A老师:“累并快乐着” |
二、B老师:“我太难了” |
三、C老师:“得过且过” |
四、D老师:“我行我素” |
五、E老师:“想走又不想走” |
第五章 步履蹒跚——S园园本文化建设中的经验与问题 |
第一节 S园园本文化建设的经验 |
一、打造符合幼儿园自己的身份与气质 |
二、凝练个性化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 |
三、积极利用社区资源 |
第二节 S园园本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被掩盖的历史感 |
二、浮在面上的园风 |
三、人文关怀的相对缺失 |
第六章 砥砺前行——对园本文化建设的思索 |
第一节 承古循今——历史积淀与时代要求相结合 |
一、园本文化应从幼儿园发展历程中沉淀 |
二、幼儿园园本文化建设要回应时代要求 |
第二节 以人为本——凝练园本文化的内核 |
一、关注教师心态与心声 |
二、营造良好团队氛围 |
三、给予教师自主的空间和时间 |
第三节 由表及里——注重园本文化的沉淀与浸染 |
一、注重理念的沉淀与落实 |
二、注重文化的浸染与熏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6)A医院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理论综述 |
2.1 企业文化建设 |
2.1.1 企业文化的含义 |
2.1.2 企业文化的内容 |
2.1.3 企业文化的作用 |
2.1.4 企业文化的类型 |
2.1.5 企业文化的测量 |
2.2 医院文化建设 |
2.2.1 医院文化国内外研究情况 |
2.2.2 医院文化特征 |
2.2.3 医院文化发展阶段、趋势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医院文化建设现状调查 |
3.1 A医院简介 |
3.2 A医院文化调查思路 |
3.3 A医院文化调查结果 |
3.3.1 显性文化调查结果(数据截止2019年12月31日) |
3.3.2 核心文化调查结果 |
3.3.3 网络调查结果 |
3.4 A医院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1 物质层面 |
3.4.2 行为层面 |
3.4.3 制度层面 |
3.4.4 精神层面 |
3.5 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
3.5.1 对物质文化方面问题的分析 |
3.5.2 对行为文化方面问题的分析 |
3.5.3 对制度文化方面问题的分析 |
3.5.4 对精神文化方面问题的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医院文化建设改进建议 |
4.1 坚持A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
4.2 学习同行医院文化的优秀做法 |
4.2.1 深入人心的文化精神 |
4.2.2 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 |
4.2.3 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 |
4.2.4 良好独特的文化氛围 |
4.2.5 新颖人性的文化服务 |
4.3 完善A医院文化的四个层面 |
4.3.1 物质层面 |
4.3.2 行为层面 |
4.2.4 制度层面 |
4.2.5 精神层面 |
4.4 打造A医院的“红色基因”特色文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不足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时代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马鞍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入伍大学生 |
2.1.2 思想政治教育 |
2.1.3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
2.1.4 兵役制度 |
2.1.5 大学生兵役制度 |
2.2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
2.2.1 毛泽东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 |
2.2.2 邓小平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论述 |
2.2.3 江泽民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论述 |
2.2.4 胡锦涛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论述 |
2.2.5 习近平关于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论述 |
第三章 新时代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 |
3.1 研究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的必要性 |
3.1.1 建设现代化军队的必然要求 |
3.1.2 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要求 |
3.1.3 高校国防教育的时代要求 |
3.1.4 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
3.2 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调查 |
3.2.1 问卷设计及调查 |
3.2.2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3.3 新时代入伍大学生的思想特征 |
3.3.1 入伍大学生的思想优势 |
3.3.2 部分入伍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 |
第四章 新时代入伍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国际因素 |
4.1.1 经济政治因素 |
4.1.2 文化因素 |
4.2 国内因素 |
4.2.1 经济政治因素 |
4.2.2 社会因素 |
4.2.3 文化因素 |
4.2.4 个体因素 |
第五章 解决新时代入伍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对策 |
5.1 继承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 |
5.1.1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5.1.2 坚持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 |
5.2 加强入伍前的高校国防教育 |
5.2.1 完善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 |
5.2.2 丰富高校国防教育手段 |
5.3 完善入伍后的军营教育 |
5.3.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
5.3.2 营造积极向上的军营文化 |
5.3.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
5.3.4 丰富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5.3.5 创新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
5.4 优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
5.4.1 强化军队工队伍建设 |
5.4.2 加强军队环境建设 |
5.4.3 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应征入伍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和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典型教育 |
2.1.2 先进典型教育 |
2.1.3 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 |
2.2 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
2.2.2 列宁的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
2.2.3 毛泽东的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
2.2.4 中国传统文化先进典型教育思想 |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历程 |
3.1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
3.1.1 构建马克思经典作家模范形象 |
3.1.2 在工人运动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
3.1.3 军队政治工作中探索骨干带头作用 |
3.2 土地革命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
3.2.1 建立具有示范作用的革命根据地 |
3.2.2 苏维埃政府干部的良好作风 |
3.2.3 根据地社会动员中的模范塑造 |
3.2.4 长征时期红军将士的典型塑造 |
3.3 抗日战争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
3.3.1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
3.3.2 其他抗日根据地的劳模运动 |
3.3.3 革命英雄主义活动 |
3.4 解放战争时期的先进典型教育活动 |
3.4.1 提升战斗意志中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
3.4.2 增强部队团结中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
3.4.3 整党运动中发挥先进典型作用 |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基本内容 |
4.1 挖掘先进典型 |
4.1.1 广泛搜集 |
4.1.2 深入调研 |
4.1.3 竞赛评比 |
4.1.4 民主选举 |
4.2 确立先进典型 |
4.2.1 权威评价认可 |
4.2.2 领导撰文题词 |
4.2.3 表彰奖励大会 |
4.2.4 追悼纪念仪式 |
4.3 奖励先进典型 |
4.3.1 党员表彰 |
4.3.2 军队表彰 |
4.3.3 群众奖励 |
4.4 推广先进典型 |
4.4.1 活动形式 |
4.4.2 报道形式 |
4.4.3 艺术形式 |
4.4.4 符号形式 |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成效和意义 |
5.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主要成效 |
5.1.1 改善根据地社会风尚 |
5.1.2 促进根据地生产建设 |
5.1.3 提升部队战斗力 |
5.1.4 改进党的工作方式 |
5.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先进典型教育的重要意义 |
5.2.1 实现政治动员 |
5.2.2 推动政权建设 |
5.2.3 丰富先进文化 |
5.2.4 树立精神坐标 |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
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经验 |
6.1.1 党的先锋模范作用是运用先进典型教育的根本前提 |
6.1.2 紧密围绕革命形势是开展先进典型教育的本质要求 |
6.1.3 普遍与重点相结合是强化先进典型教育的有效手段 |
6.1.4 注重融于具体活动是推动先进典型教育的关键载体 |
6.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先进典型教育的启示 |
6.2.1 注重党的建设,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说服力 |
6.2.2 注重时代特征,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凝聚力 |
6.2.3 注重多元选树,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引领力 |
6.2.4 注重规模活动,突出先进典型教育的感染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 文献综述及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章 理论阐释: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适切性研究 |
2.1 治理理论 |
2.1.1 治理理论的产生兴起 |
2.1.2 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2.1.3 治理理论的简要评述 |
2.2 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 |
2.2.1 治理理论引入及本土化研究 |
2.2.2 治理的中国经验与理论拓展 |
2.2.3 我国高校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
2.3 治理理论对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适切性 |
2.3.1 治理理论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理论契合 |
2.3.2 借鉴治理理论解决我军院校教育管理中的诸多现实问题 |
2.3.3 治理理论应用于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第3章 历史沿革:我军院校教育管理的发展与内部治理结构描述 |
3.1 我军院校教育管理发展历程 |
3.1.1 革命战争年代:从战争中逐渐成长 |
3.1.2 新中国成立后:向正规化教育转变 |
3.1.3 改革开放初期:为军队现代化服务 |
3.1.4 新时期新阶段:在深化改革中发展 |
3.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要素 |
3.2.1 权力形式:内部治理的横向结构 |
3.2.2 权力层次:内部治理的纵向结构 |
3.2.3 权力重心:内部治理结构的平衡点 |
3.3 我军院校内部权力配置特点 |
3.3.1 横向上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交互叠加 |
3.3.2 纵向上自上而下的逐级指挥等级严格 |
3.3.3 重心上权力高度集中于校级行政机关 |
第4章 现实困境: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4.1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现状的实证调查 |
4.1.1 概念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4.1.2 研究变量定义与测量题项 |
4.1.3 预测问卷处理与因子分析 |
4.1.4 正式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4.2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主要问题 |
4.2.1 权力形式单一,行政干预普遍 |
4.2.2 权力层次冗杂,组织运行僵化 |
4.2.3 权力重心失衡,学术地位弱化 |
4.3 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3.1 军事行政习惯的深刻影响 |
4.3.2 军事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 |
4.3.3 军事学术民主的氛围缺失 |
第5章 经验借鉴:美国三所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个案研究 |
5.1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机构设置概况 |
5.1.1 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
5.1.2 美国海军军官学校 |
5.1.3 美国空军军官学校 |
5.2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特点 |
5.2.1 权力形式多元,决策过程民主 |
5.2.2 权力层次简明,行政实施顺畅 |
5.2.3 权力重心下移,学术权力彰显 |
5.3 美国军种军官学校法规制度建设经验 |
5.3.1 系统配套,衔接紧密 |
5.3.2 规范具体,操作性强 |
5.3.3 稳定连续,执法严格 |
第6章 实现路径:我军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路径与优化策略 |
6.1 党委核心与两治并进的格局确立 |
6.1.1 党委核心:引领共治方向 |
6.1.2 名将治校:对接实战需求 |
6.1.3 教授治学:回归学术本位 |
6.2 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有机协调 |
6.2.1 界定权力作用领域,摆脱“同质化” |
6.2.2 改进权力运行机制,克服“碎片化” |
6.2.3 强化权力层级均衡,规避“内卷化” |
6.3 院校章程与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 |
6.3.1 明确院校章程的统领地位 |
6.3.2 规范院校章程的制定程序 |
6.3.3 健全院校章程的涵盖内容 |
6.3.4 完善院校章程的配套制度 |
6.4 依法办学与从严治校的贯彻落实 |
6.4.1 观念上正本清源,剔除“老思维” |
6.4.2 行为上除旧纠偏,摒弃“土政策” |
6.4.3 执法上彰显公平,打破“潜规则”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之处 |
7.4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员参与院校权力运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创作生涯与作品简介 |
1.2 国内外弗兰岑研究综述 |
1.3 弗兰岑的悲剧现实主义文学观 |
1.4 研究思路 |
1.5 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纠正》: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救赎 |
2.1 深度模式消亡与认知定位困境 |
2.1.1 生物精神病学的物质主义逻辑 |
2.1.2 心理时间的外在空间化:精神分裂感 |
2.1.3 生物精神病学诊疗的技术消费资本逻辑 |
2.1.4 晚期资本主义超空间的认知困境 |
2.2 主体死亡与共同体意识崩解 |
2.2.1 主体之死的原因:心灵维度的抹杀 |
2.2.2 临床抑郁症的羞耻感机制溯源 |
2.2.3 技术消费主义的霸权宰制 |
2.3 对技术消费主义霸权的抵抗 |
2.3.1 恢复生命存在的故事时间 |
2.3.2 重塑认知图绘 |
2.3.3 铸就共同体的“情感空间” |
2.4 小结 |
第三章 《自由》:左翼自由派公共政治的重塑 |
3.1 自由主义共识的溃败 |
3.1.1 自由主义与身份政治的联盟历程 |
3.1.2 士绅化进程: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伦理与现实冲突 |
3.1.3 边缘与底层的夹击:自由派多元文化抗争的龃龉困境 |
3.2 文化左派边缘抵抗策略的溃败 |
3.2.1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文化实践 |
3.2.2 颠覆性与真实性的内爆崩解 |
3.2.3 后现代主义文化左派的现实危机 |
3.3 右翼新自由主义社会霸权的宰制 |
3.3.1 情感结构与自由观的文化变迁 |
3.3.2 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吸纳 |
3.3.3 新自由主义对消极自由观的吸纳 |
3.3.4 情感依恋:情感结构宰制的深层运作 |
3.4 左翼自由派的公共政治重塑 |
3.4.1 形塑多元资本权力的伦理认知图绘 |
3.4.2 重构自由共识的历史维度 |
3.4.3 激活扞卫共同性的诸众联盟 |
3.5 小结 |
第四章 《纯洁》: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抵抗 |
4.1 数字时代生命权力的新趋势 |
4.1.1 生命权力在身体规训界面的拓张 |
4.1.2 生命权力在群体调节界面的拓张 |
4.2 公共领域衰微的溯源 |
4.2.1 公共领域衰微的外在伦理溯源 |
4.2.2 公共领域衰微的深层心理机制 |
4.3 数字网络霸权的救赎 |
4.3.1 开启对数字网络技术的历时反思 |
4.3.2 建构对数字资本权力的认知模型 |
4.3.3 再创爱的平等共同体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总体性”意识的重构 |
5.2 文化政治策略的能动探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71573部队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2]陕西照金红色小镇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刘博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少先队国防教育中军队资源的有效利用探究[D]. 吴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部队幼儿园的风采 ——对长沙市S园园本文化的研究[D]. 马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6]A医院文化建设研究[D]. 张活.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7]新时代入伍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马鞍山地区为例[D]. 魏滔.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7)
- [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研究[D]. 侯健. 吉林大学, 2019(02)
- [9]我国军队院校内部治理结构研究[D]. 刘硕. 吉林大学, 2019(02)
- [10]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公共政治的重塑 ——乔纳森·弗兰岑悲剧现实主义小说的文化政治策略研究[D]. 谷伟.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