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说论文-聂城

哲理小说论文-聂城

导读:本文包含了哲理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王子》,小王子,圣埃克苏佩里,爱与责任

哲理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聂城[1](2019)在《爱与责任——重读哲理小说《小王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王子》是法国着名作家圣埃克苏佩里于1942年完成的着名儿童短篇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其他星球的一名小王子,全文以一位飞行员的口吻讲述故事,描述了小王子从自己的星球出发前往地球所历经种种风险的全部过程。作者通过小王子这一形象,从小孩子的视觉出发,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空洞,麻木,愚昧,呆板和拘谨,用最简单淳朴直接的语言描绘出了人类的孤独,无聊,寂寞,随风飘荡的悲哀命运。同时也(本文来源于《作家天地》期刊2019年03期)

潘一禾,赵璞[2](2019)在《从“哲理小说”到“记忆叙事”——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文学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学界关于波伏娃的研究已呈汗牛充栋之态,但对其文学作品的价值认识仍旧模糊不清。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理论话语不能涵盖、反而遮蔽了波伏娃真正的文学个性。只有从梳理波伏娃的文学道路入手,才能对她的文学事业给予中肯的评判。波伏娃早期的小说创作并不成功,这使她意识到需要从存在哲学转向文学存在。她以"形而上学小说"这一概念为自己小说的哲学化倾向辩护,因为她确实没有领悟哲理小说和哲学小说的区别所在,因此并未在小说领域获得成功。真正让波伏娃在文学史上获得一席之地的是她的回忆录创作,因为这些回忆录让她从存在哲学转向真正的文学存在;让她在个体经验的层面上与读者建立"兄弟般的情谊",尤其是充分阐述了她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与思考,明晰表达她所率先实践的那些尖锐、前卫甚至是"出格"的思想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波伏娃的"文学影响力"确实来自她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存在哲学与文学存在"的"双重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杨素梅,高寒[3](2019)在《试论列昂诺夫的森林哲学观——读《俄罗斯森林》及其哲理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当代作家列昂尼德·马克西莫维奇·列昂诺夫的长篇小说《俄罗斯森林》具有深刻的哲理内容,在今日更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在小说中大胆地表达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哲学思想,表达对现在和未来的高度责任感。他把俄罗斯人民的命运与森林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社会历史的高度、哲理的深度思考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问题。这部长篇小说是俄罗斯生态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保护大自然的宣言书。(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2期)

陈文婷[4](2018)在《文学报刊对1980年代哲理小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文学史中,文学批评改变作品的文学史地位十分常见。1980年代哲理小说的发表、传播与接受,就是在以文学报刊为中心的文学力量下发生改变。大型文学期刊《十月》发表了这些小说,并借助报刊媒介展开了对作品的评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批评重点的转移,终致这类小说在1985年后渐被文学史忽视。小说在批评史中的命运起伏,事实上涉及了1980年代小说接受史和批评史。通过重返文学期刊这一历史现场,将其置于生产场域的初始语境,可观察各种批评力量的此消彼长。以文学报刊为场域,重新发掘这类小说,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1980年代哲理小说的基本特色,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角度。(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8年06期)

樊尚·梅萨[5](2018)在《通过哲理小说完成社会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带着一种紧迫感写了《主人的溃败》这部小说。之所以生出写小说的念头,是因为有一天,我突然想到,若要使更多人意识到我们让动物所遭受的一切,一个简单的、调动基本伦理道德的办法,也许可以是想象一个角色颠倒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再是主宰者,而是被奴役的物种(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8-01-19)

涂薇[6](2017)在《对世界说“是”——德国哲理小说《悉达多》导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德]赫尔曼·黑塞【译者】杨玉功【出版信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内容简介】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英俊聪慧,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他孤身一人展开了求道之旅。他在舍卫城聆听佛陀乔达摩宣讲教义,在繁华的大城中结识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一名富商。心灵与肉体的享受达到顶峰,却让他对自己厌倦、鄙弃到极点。在与达摩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本文来源于《读写月报》期刊2017年07期)

宋婉宜[7](2016)在《文艺复兴价值悖论中的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历史哲理小说《罗摩拉》中巴尔多等人物形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最初形态,在动摇中世纪教会权威、推动社会发展上释放出了强大力量,然而以自我价值实现为伦理取向必然导致私欲膨胀、道德失据。深负历史责任感并受实证哲学影响的乔治·艾略特通过哲理小说《罗摩拉》反思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所塑造的巴尔多等人物之人生价值观昭显出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的冲突,这为准确理解文艺复兴及其思想遗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许帅[8](2014)在《从《老实人》看哲理小说的语言编码》一文中研究指出伏尔泰利用哲理小说这种文体,通过文学符号的权力,影射、讽刺现实并阐明深刻的哲理,巧妙地进行语言编码和解码,培养公众的批判精神,引导公众意识到现实危机的存在,以此来发挥启蒙思想家的启蒙教化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学教育(下)》期刊2014年11期)

陶东风[9](2013)在《一部发育不全的哲理小说——重读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对80年代曾经轰动一时的长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的重读。这篇充满争议的小说提出了一系列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问题,如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文明和野蛮的关系,宗教宽恕与世俗惩罚的关系,等等。作为一个时代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作品,《晚霞》依然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它体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知青作家思考和书写"文革"时难以摆脱的模式: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抽象化、哲学化、道德化处理。这种模式体现了典型的知青思维,不但在当时的知青文学中很典型,而且在其他"文革"题材小说中也普遍存在,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大的市场。(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陈连丰[10](2012)在《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丽丝·默多克(1919-1999)和让-保罗·萨特(1905-1980)堪称二十世纪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都同时跨越哲学和文学两个领域。可以说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作家像默多克那样恰当地将文学艺术和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由于兼具哲学家和小说家的双重身份,默多克喜欢在她的作品中,将故事性极强的文学叙事和严肃的哲学思想编织在一起。她把小说当成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的一种工具。她让笔下的主人公为她传递哲学思想,小说成为其哲学思想的形象化演绎,这是其哲理小说中的一个主要特色。默多克一生中创作了26部小说,她还出版了许多哲学专着,其中包括:《萨特——理想的浪漫主者》、《利益的主权》等等。同样,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也用手中的笔征服了世界。有些学者认为,作为一位着名的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一名作家,像默多克一样,萨特也在文学作品中渗透了其哲学思考,使哲学思辨成为其作品的一个鲜明特征。作为一名着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除了两部哲学巨着和十卷文集之外,他还出版了很多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四部小说、十余部剧本和一部短篇小说集等等。从默多克和萨特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正像默多克所说的那样,文学和哲学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文学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形式,而且还能担当一部分哲学家要完成的使命。在这方面,默多克成功地树立了一个典范。默多克的哲理小说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这是因为她早在1940年就与萨特相识,并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默多克开始创作的时期正值萨特存在主义盛行的时代。默多克本人也承认萨特对她的影响。她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研究萨特的专着《萨特——浪漫的理性主义者》。默多克是英国小说史上第一个把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引入英国文坛的人,其小说的典型风格是:围绕许多拥有不同哲学思想的人物,随着情节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万花筒般的变化。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默多克在她的哲理小说中巧妙地向读者传递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论文以“无神论”思想为开端,继而从“自由”、“痛苦”和“向善”这叁个方面讨论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论文不仅探讨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最终理想即“人要生活得有意义”,而且也阐述了默多克为实现这一理想所倡导的爱和向善。本文除导论和结论外,共分四章。导论由四部分构成。首先,指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和研究的重要性。其次,对默多克哲理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批评性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探讨了和本研究相关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最后阐明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论文的主要结构。第一章从萨特存在主义无神论的视角研究小说《天使的时光》中默多克的宗教观。本章认为,像萨特一样,默多克也认为世间并无上帝。然而,引人注目的是,尽管她也是一位无神论者,但却她热衷于创作涉及宗教话题的哲理小说。本章指出,默多克实际上是一位异常重视宗教的小说家。她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是危险的。她虽然不信奉传统意义上的上帝,但她心中有她自己的‘上帝’,那就是‘爱’和‘善’。这意味着如果达到了‘爱’和‘善’的境界,人便可以成为其自己的上帝。在这方面,默多克反映了萨特的宗教思想即人期望成为自己的上帝。她进一步声称我们可以失去上帝,但不可放弃‘爱’和“善”。她甚至称自己为‘新基督教徒’。她的这一思想在《时间的天使》和《钟》等多部小说中得以充分的体现。第二章阐述小说《网之下》中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自由主题。自由观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精髓,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和思想上的自由。萨特认为自由与生俱来,首先是我们失去了所谓先定本性,仅仅是后来通过行动,靠我们自己去创造我们的本性或存在。默多克的多部小说都反映了这一主题。她不仅赞同萨特的“人注定是自由的”这一论点,而且还创造性地对自由做出了新的解释。她认为自由就是‘清晰地观察现实’,这是一个精神的过程,对此,她特别强调意识,即自我反映能力和使自己避免陷入各种事物困扰的能力。在小说《网之下》中,默多克完美地通过男主人公杰克唐纳修的行动实现了这一过程。第叁章着重探讨了小说《独角兽》中的“痛苦”主题。默多克的多部小说都涉及到了萨特存在主义思想所关注的痛苦主题。她和萨特在这一主题上的观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痛苦是人生中普遍存在的。在默多克的哲理小说中,作者生动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痛苦,或者说是人物在伦理道德上表现出的痛苦。道德上的痛苦源自人物所做的内心世界中的选择。它通常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遭受痛苦者有一种自由的自然愿望,另一方面,闵思苦想,却还是继续接受并加深他的痛苦。根据萨特的观点,人是不能逃避痛苦的,小说《独角兽》中遭受种种苦难的是主人公汉娜,一个美丽、超然、静静承受痛苦,而不作任何反抗的囚犯。她不同寻常的痛苦经历使得她在别人眼里产生一种神秘的色彩,不知不觉占据了他人的想象空间。通过小说,默多克揭示出其本人的矛盾思想:尽管人类认为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用理性控制其生活和行为,但事实上,人却受制于潜意识,受制于众多社会决定因素以及其他人为的力量。第四章通过小说《好与善》讨论“善”的主题。虽然萨特未曾直接论述过这一主题,但他也是一位“道德家”。他认为,人失去了先前的‘上帝存在’的情况下的价值观,必须成为自己的创造者乃至世界的创造者,因此,他必须完全对自己和对他人负责。默多克的道德思想看似和萨特的责任学说并无直接联系,但笔者认为“责任”和“善”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默多克对道德生活的理解通常来自她和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联系,她的作品常常被看作是对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一种修正。根据她的理论,人们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上,诸如‘爱’和‘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所追求的‘善’和萨特所坚持的‘责任’是完全一致的。结论部分重申本文中心论点。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默多克的哲理小说深深地受到了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萨特存在主义思想已经成为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根深蒂固的一部分。像萨特一样,默多克在小说创作中始终没有放弃把人的存在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总是十分关心人的生存和道德。在她的哲理小说中,最为鲜明的主题就是追求‘爱’和‘向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2-05-01)

哲理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虽然学界关于波伏娃的研究已呈汗牛充栋之态,但对其文学作品的价值认识仍旧模糊不清。女性主义和存在主义的理论话语不能涵盖、反而遮蔽了波伏娃真正的文学个性。只有从梳理波伏娃的文学道路入手,才能对她的文学事业给予中肯的评判。波伏娃早期的小说创作并不成功,这使她意识到需要从存在哲学转向文学存在。她以"形而上学小说"这一概念为自己小说的哲学化倾向辩护,因为她确实没有领悟哲理小说和哲学小说的区别所在,因此并未在小说领域获得成功。真正让波伏娃在文学史上获得一席之地的是她的回忆录创作,因为这些回忆录让她从存在哲学转向真正的文学存在;让她在个体经验的层面上与读者建立"兄弟般的情谊",尤其是充分阐述了她对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与思考,明晰表达她所率先实践的那些尖锐、前卫甚至是"出格"的思想与情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不得不承认,波伏娃的"文学影响力"确实来自她的这种别具一格的"存在哲学与文学存在"的"双重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哲理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聂城.爱与责任——重读哲理小说《小王子》[J].作家天地.2019

[2].潘一禾,赵璞.从“哲理小说”到“记忆叙事”——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文学道路[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杨素梅,高寒.试论列昂诺夫的森林哲学观——读《俄罗斯森林》及其哲理小说[J].名作欣赏.2019

[4].陈文婷.文学报刊对1980年代哲理小说的影响[J].郑州师范教育.2018

[5].樊尚·梅萨.通过哲理小说完成社会批判[N].文艺报.2018

[6].涂薇.对世界说“是”——德国哲理小说《悉达多》导读[J].读写月报.2017

[7].宋婉宜.文艺复兴价值悖论中的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历史哲理小说《罗摩拉》中巴尔多等人物形象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

[8].许帅.从《老实人》看哲理小说的语言编码[J].文学教育(下).2014

[9].陶东风.一部发育不全的哲理小说——重读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J].文艺理论研究.2013

[10].陈连丰.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标签:;  ;  ;  ;  

哲理小说论文-聂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