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顾宏林

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顾宏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棘突间动态稳定,Wallis,Coflex,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文献综述

顾宏林[1](2018)在《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长期疗效及存留率回顾性队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国内应用及报道最多的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为Wallis和Coflex系统,对其应用于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LDDD)的中长期存留率、安全性有效性及适应症选择,仍存在一定争议。目的:回顾性分析Wallis和Coflex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疗效、各适应症的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装置存留率,并将Wallis和单纯髓核摘除术、Wallis和Coflex进行对比,探讨最佳手术适应症,分析并发症和再手术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为其合理应用及改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3年3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且随访5年以上的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分别为Wallis和Coflex中长期疗效及存留率分析。对术前诊断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患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工度以内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在后路减压或椎间盘切除后行Wallis固定126例,行Coflex固定183例。评价手术适应症、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糊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下腰痛疾患疗效评分及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装置存留率。第叁部分对髓核摘除后使用(Wallis组,36例)或不使用Wallis固定(单摘组,36例)治疗首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VAS、JOA及ODI评分、手术节段椎间盘平均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局部椎间角度(intervetebral lordosis angle,IVA),并评价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第四部分对L4/5单节段Wallis(Wallis组,52例)及Coflex(Coflex组,52例)植入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比较术前后VAS、JOA及ODI评分、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手术和邻近节段DH、ROM及IVA,评价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26例患者中腰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49例,腰椎滑脱症9例。平均随访93.04±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VAS、JOA及ODI评分均优于术前(P<0.05)。Wallis并发症发生率11.9%(15/126),包括假体爆裂、棘突骨折、手术或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伤口感染及术后不明原因腰痛;再手术率为6.3%(8/126)。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99%,10/56)及再手术率(10.7%,6/56)最高,而单纯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无并发症及再手术情况。总体5年和7年装置存留率为98.4%(124/126)和97.6%(123/126)。3例装置移除,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其5年和7年装置存留率分别为96.4%(54/56)和94.69%(53/56),低于其它适应症。第二部分:183例患者中腰椎管狭窄症例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57例,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95例,腰椎滑脱症10例。平均随访83.61±15.12个月,术后临床指标优于术前(P<0.05)。Coflex并发症发生率8.2%(15/183),包括翼突断裂、棘突骨折、手术节段或邻近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伤口浅部感染及术后不明原因腰痛;再手术率5.5%(10/183)。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症发生率(10.5%,6/57)及再手术率(8.8%,5/57)最高。总体5年和7年装置存留率为97.3%(178/183),各适应症装置存留率无明显差别(P>0.05),但腰椎间盘突出症(94.7%,54/57)稍低于其它适应症。第叁部分:平均随访84.35±10.41个月。VAS、JOA及ODI评分在术后2年时Wallis组优于单摘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无差别(P>0.05);Wallis组比单摘组手术节段DH更高(P<0.05),ROM更小(P<0.05),IVA组间无差别(P>0.05)。Wallis组有2例分别出现手术节段和手术下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复发,1例伤口感染;单摘组有3例出现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复发,1例术中硬膜撕裂。第四部分:平均随访83.66土13.94个月,两组术后临床指标优于术前(P<0.05)且组间无差异(P>0.05),L4/5节段DH无变化(P>0.05),ROM降低(P<0.05),组间无差别(P>0.05)。Wallis组术后L4/5节段IVA无变化(P>0.05),而Coflex组降低(P<0.05)且小于Wallis组(P<0.05)。术后两组LL无变化(P>0.05),除Wallis组L3/4节段ROM 比术前降低(P<0.05),邻近节段(L3/4、L5/S1)DH、ROM和IVA均无变化(P>0.05)。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无差别(P>0.05)。结论:1.Wallis和Coflex系统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其它适应症中长期存留率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高,且无法预防手术节段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及邻近节段退变;Wallis虽可限制手术节段活动度且维持椎间隙高度,但中长临床疗效不优于单摘,两者均应谨慎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2.两种装置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中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再手术率无差别,影像学改变相似,但Coflex会减少局部前凸。应根据两者不同设计特点选择合适患者,以期取得更好临床疗效。3.两种装置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有一定并发症及再手术风险,但在合理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可获良好中长期疗效及存留率。(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9-01)

黄道余,张阳,李放,郑波,单建林[2](2018)在《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着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着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金新蒙,刘杰,吕枫,王雷[3](2016)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获得2年以上随访的患者共25例,男10例,女15例;年龄30~59岁,平均42.5岁。25例均行腰椎开窗髓核摘除并置入Wallis系统。连续性随访获得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DI评分。X线片上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病变节段及相邻节段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的变化。随访有无Wallis系统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行MRI检查分析Wallis置入节段椎间盘影像学变化。[结果]25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0~45个月,平均38个月。影像学显示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或断裂,椎板或棘突无骨折。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且末次随访时上述评分均较术后3个月明显改善(P<0.01)。术后3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及邻近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其中手术节段明显减小(P<0.001)。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盘高度较术前均减小(P<0.05),而邻近节段较术前未有明显变化(P>0.05)。MRI检查未发现椎间盘退变加速、部分患者可见椎间盘水化。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但不能降低手术节段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21期)

高崇[4](2008)在《基于EUROSTAG的电网中长期动态稳定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软件EUROSTAG的主要功能,并将EUROSTAG引入到华北电网中长期动态稳定分析中。本文以华北电网BPA数据为基础数据,实现了从BPA到EUROSTAG的数据及模型转换,编译了通用的数据转换程序。完成了交流条件下数据及模型转换的全部工作,建立了华北电网完整的EUROSTAG稳定计算数据,完全满足各项仿真需求。通过与BPA程序的仿真对比分析,交验了数据及模型转的可用性和正确性。分析了华北电网的动态稳定特性,以北京电网发生典型故障导致系统电压失稳发生连锁故障为例,对华北电网进行中长期电压、频率动态仿真,讨论了故障后无功补偿措施以及系统解列措施。本文解决了EUROSTAG仿真程序未能在国内区域电网运行部门使用的技术问题,在中长期动态仿真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有利于EUROSTAG在我国的推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08-03-01)

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 :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着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着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着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参考文献

[1].顾宏林.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中长期疗效及存留率回顾性队列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

[2].黄道余,张阳,李放,郑波,单建林.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8

[3].金新蒙,刘杰,吕枫,王雷.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

[4].高崇.基于EUROSTAG的电网中长期动态稳定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

标签:;  ;  ;  ;  

中长期动态稳定论文-顾宏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