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刘宇阳,陈勇

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刘宇阳,陈勇

导读:本文包含了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免疫应答,复制型,MVA

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文献综述

刘宇阳,陈勇[1](2019)在《出生时单剂接种非复制型MVA可诱导即时和长期保护性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就被认为是难以预防感染的,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不健全,与成人相比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差异。然而,作者的研究表明,出生时用复制缺陷的、改良的痘苗病毒安卡拉株[MVA]活疫苗单剂接种小鼠后,可以有效诱导抗原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应答,从而完全防止致死性的鼠痘病毒攻击。使用转基因小鼠可以在2周内诱导产生依赖于T细胞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通过单剂疫苗接种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T细胞记忆和中和抗体。因此,尽早在出生时就接种(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汤新明[2](2018)在《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疫苗免疫是动物疫病防控最主要策略之一。在动物疫病疫苗研制中,抗原运送载体在抗原发掘以及提升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艾美耳属球虫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及其激发宿主免疫应答检测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转基因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具备了可行性。本研究从抗原因素(主要是抗原的空间位置、表达量、持续时间/方式)和宿主因素(免疫受体-配体和细胞因子)进行优化,进而提升表达异源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的免疫保护力,从而为推进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提供数据支撑。为了研究病原抗原的表达量对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以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和禽流感病毒M2e抗原为模型,通过调控异源抗原表达的不同元件、P2A介导的单表达框共表达多抗原以及异源抗原多拷贝串联表达等多种策略增强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结果显示,SAG13强启动子显着增强EYFP的表达水平;艾美耳属球虫可高效利用P2A的自我剪切功能实现多异源蛋白的共表达;多拷贝串联的M2e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单拷贝表达。进一步地,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EYFP或M2e)的量,其激发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水平显着提升。结果表明,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是其激发高水平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宿主因素对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将细胞因子或免疫受体的配体表达于转基因球虫,通过细胞因子或免疫受体的配体作为分子佐剂增强球虫免疫原性反映宿主因素对球虫抗原递呈的影响。结果显示,表达鸡白细胞介素2的转基因球虫(EmiChIL-2)激发宿主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无显着提升。同样,表达巨型艾美耳球虫Profilin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Et-EmPro)的免疫原性显着增强,并且Et-EmPro免疫后芽孢杆菌在鸡群肠道菌群的比例显着提升。表达分子佐剂的转基因球虫(EmiChIL-2和Et-EmPro)免疫鸡群后都表现出更强的抵抗野生型球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和免疫受体的配体等宿主因素可显着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是介导球虫抗原有效递呈的关键因子。为了研究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本研究将弓形虫的膜抗原1(TgSAG1)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优势抗原IMP1(Immune mapped protein 1,EmIMP1)和AMA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EmAMA1)分别表达于柔嫩艾美耳球虫。结果显示,表达TgSAG1的转基因球虫不仅能够激发鸡群产生TgSAG1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保护免疫鸡群抵抗部分弓形虫的感染。而且,表达TgSAG1的转基因球虫子孢子免疫小鼠后,激发小鼠产生Th-1型免疫应答,提供抵抗弓形虫感染的部分免疫保护力,延长小鼠存活时间。表达EmIMP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后,可保护鸡群抵抗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感染,并且免疫保护力随着表达免疫优势抗原虫种的增加,即表达EmMP1和表达EmAMA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共同免疫后,保护力得到加强。结果说明,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可有效运送和递呈异源病原的免疫优势抗原至宿主免疫系统,启动保护性免疫应答。综上,优化病原因素可显着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优化宿主因素可显着提升球虫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为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球虫病疫苗虫株和球虫载体亲本虫株奠定基础。球虫作为疫苗载体表达的异源病原优势抗原可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产生良好免疫保护力。从实践证实转基因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周必英,杨凤娇,刘美辰,周泠,贾启[3](2017)在《猪带绦虫重组BCG-TSOL18疫苗诱导仔猪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猪带绦虫重组BCG-TSOL18疫苗免疫仔猪,猪带绦虫卵攻击后诱导其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情况。将12头40d龄健康仔猪均分为3组:分别为1011 CFU重组BCG-TSOL18疫苗灌胃组、BCG对照组和PBS对照组。每2周免疫1次,共免疫2次。于末次免疫4周后用猪带绦虫卵进行攻击感染,3月后剖杀仔猪,分离囊尾蚴,计算减蚴率;取前腔静脉血,分离血清和制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PBMC)。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IgG1及IgG2a水平以及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IFN-γ、IL-4及IL-10的水平;MTT比色法检测PBMC增殖水平。重组BCG-TSOL18疫苗免疫组猪带绦虫卵攻击后诱导仔猪获得79.44%的保护力。与BCG和PBS对照组比较,重组BCG-TSOL18疫苗组血清IgG、IgG2a水平显着升高(t=13.026,P=0.000;t=13.253,P=0.000;t=7.284,P=0.000;t=8.453,P=0.000),IgG1水平显着降低(t=-9.118,P=0.000;t=-10.372,P=0.000);抗原刺激下PBMC显着增殖(t=14.929,P=0.000;t=14.665,P=0.000);PBMC培养上清液IL-2、IFN-γ水平显著升高(t=9.768,P=0.000;t=10.496,P=0.000;t=22.504,P=0.000;t=23.204,P=0.000),IL-4和IL-10水平显着降低(t=-18.659,P=0.000;t=-19.495,P=0.000;t=-26.258,P=0.000;t=-27.402,P=0.000)。猪带绦虫重组BCG-TSOL18疫苗可诱导仔猪产生Th1型的保护性免疫应答,从而抵抗猪带绦虫卵的感染攻击。(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7年05期)

张文月[4](2016)在《重组蛋白Tat-TPI诱导的CD8~+T细胞应答参与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影响社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感染人类的血吸虫主要叁种,我国曾是日本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尽管在过去的六十多年里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截至2014年中国约有453多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其中居住人口达2.51亿,感染者多达11万人。吡喹酮是目前唯一用于血吸虫病治疗的有效药物。但是吡喹酮的治疗具有短效性,无法预防血吸虫的再次感染,且在疫区长期大规模的应用有可能提高药物的耐药性。因此,研制安全有效的日本血吸虫病疫苗是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目标之一。一般而言,抗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性机制认识多集中于CD4+T细胞和抗体应答上。首先,CD4+T细胞产生的IFN-γ被认为是关键因素。IFN-γ能够活化肺部的巨噬细胞产生NO,从而介导对血吸虫童虫的杀伤。其次,抗体应答在致弱疫苗诱导的保护力与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呈正相关。但是CD8+T细胞在血吸虫感染中发挥的作用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Tat-融合蛋白可以高效地转导到细胞中,被蛋白酶水解后经MHC-I类分子途径递呈给CD8+T淋巴细胞,从而能够优势诱导CD8+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由蛋白质转导域HIV-1 TAT和日本血吸虫抗原Sj-TPI组成的重组蛋白Tat-TPI,评估了重组蛋白Tat-TPI的免疫原性及其在小鼠模型中的抗感染保护效果。本实验采用的重组蛋白表达方法有助于蛋白进入细胞内,从而提高CD8+T细胞和CD4+T细胞反应。本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表达、纯化重组蛋白Tat-TPI和TPI构建重组质粒pET-32a (+)-Tat-TPI和pET-32a (+)-TPI。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宿主菌BMRosetta (DE3)用于蛋白表达,经IPTG诱导表达和镍NTA琼脂糖凝胶FF纯化,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Tat-TPI和TPI。2.重组蛋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纯化的重组蛋白Tat-TPI和TPI均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识别,说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3.小鼠胭窝淋巴结的免疫反应为了解重组蛋白Tat-TPI和TPI引起的免疫反应,我们以Tat-TPI、TPI和PBS分别经足垫免疫BALB/c小鼠,观察胭窝淋巴结的T细胞反应。在蛋白注射4天后,Tat-TPI和TPI组较PBS对照组相比均能激发小鼠胭窝淋巴结的Tcl反应(尸<0.01)。更重要的是,Tat-TPI较TPI更能有效地激发CD4+IFN-y+T细胞反应。4.CDS+T细胞能够辅助Thl应答为确定CD8+T细胞是否能辅助Thl应答,我们在体外利用抗小鼠CD8a抗体来封闭脾细胞中的CD8+T细胞。流式结果表明:与TPI相比,Tat-TPI能刺激脾细胞产生更高水平的CD3+CD4+IFN-y+T细胞。当CD8+T细胞封闭后,Tat-TPI组中CD4+IFN-y+T细胞比例出现显着性低于其他组的水平(P<0.05)。5.重组蛋白Tat-TPI和TPI免疫与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相关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6周后,我们计算了小鼠的虫荷量和肝脏的卵荷量。与PBS对照组相比,Tat-TPI免疫组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减虫率(11.9%)和肝脏减卵率(12.4%),但是叁次免疫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Th1、Tcl和IgG免疫应答,且显着减小肝脏中虫卵肉芽肿的面积。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成功表达了重组蛋白Tat-TPI,其免疫接种后有助于提高CD8+T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CD4+T细胞产生IFN-γ。虽然我们的免疫策略未达到理想的减虫和减卵效果,但是可以减轻小鼠肝脏病理损伤。(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姜岩岩,郭振红,Naik,S,Bouladoux,N,Linehan,JL[5](2015)在《皮肤微生物可通过DC引发特异保护性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上共生的微生物群体有着很高的多样性,这个群体的组成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Belkaid博士的研究小组发现,小鼠全身外涂表皮葡萄球菌后可长期影响皮肤表面的菌落构成,并诱导皮肤的IL-17A及IFN-γ生成。将表皮葡萄球菌小鼠耳廓外涂和皮下注射两种方式进行比较,2周后发现只有外涂可引起IL-17A的增加,同时皮下的其他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及其他炎症因子没有增加,推测这种外涂共生菌引起的反应与炎症无关。如(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卓晓琴[6](2015)在《Ⅱ类MHC在接种流感疫苗后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MHCⅡ类缺陷(MHC-II KO;Aβ-/-)小鼠用于评价MHC-II类分子在接种疫苗后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接种流感A/PR8病毒样颗粒(VLP)疫苗后,完全不同于CD4 T细胞缺陷小鼠,在MHCⅡ类分子缺陷小鼠体内外均未检测到疫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 G抗体。缺乏MHCⅡ类分子并没有明显影响血清中诱导产生特异性Ig M抗体。用(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期刊2015年05期)

潘艳艳,刘军,李莹,延娟,冯永辉[7](2011)在《左旋精氨酸通过上调Th1应答介导抗疟保护性免疫》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Th1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方法于P.y17XL感染前7天,连续每日给予BALB/c小鼠L-Arg(1.5 g.kg-1体质量)灌胃预处理;动态观察各组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于感染后d 0、d 3和d 5分别提取小鼠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BALB/c小鼠CD4+CD69+T细胞、F4/80+CD36+巨噬细胞数量;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与NC组比较,L-Arg能够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延长生存时间。L-Arg组CD4+CD69+T细胞数量出现有意义的增加,IFN-γ分泌水平明显提高,F4/80+CD36+巨噬细胞数量出现明显升高,NO的分泌也明显增加。结论在感染早期L-Arg处理可诱导Th1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明显遏制P.y17XL感染早期红内期疟原虫的感染进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通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珀[8](2010)在《CT联合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保护性免疫应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CT)联合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ed-secreted antigens, ESA)滴鼻免疫小鼠的黏膜佐剂的适宜剂量以及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黏膜及系统免疫应答,确定其抗弓形虫感染的作用。为弓形虫黏膜疫苗研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分叁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不同剂量CT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的黏膜佐剂效应。5-6周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以O、0.5、1.0、1.5或2.0μg CT联合ESA 20μg滴鼻免疫小鼠,间隔2周免疫2次。末次免疫后30d,观察小鼠的健康状况、存活率。眼静脉丛采血后颈椎脱臼处死全部小鼠,分离脾、Peyer's patch (PP)、肠系膜淋巴结(MLN)计数淋巴细胞。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粪便slgA水平。第二部分:观察CT联合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黏膜免疫及系统免疫应答的效果。5-6周龄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6只。分别用PBS 20μl、ESA 20μg或CT 1.0μg+ESA 20μg/只滴鼻免疫小鼠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4d,颈椎脱臼处死小鼠,ELISA测定粪便和鼻咽冲洗液slgA抗体水平;计数PP、肠上皮淋巴细胞(IEL)、鼻相关淋巴组织(NALT)、鼻通道(NC)淋巴细胞数,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第叁部分:观察CT联合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作用。6周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用PBS 20μl、ESA 20μg或CT 1.0μg+ESA20μg/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4d,用4×104个弓形虫速殖子/只灌胃攻击所有小鼠,观察小鼠健康及死亡情况。速殖子攻击后30d,全部小鼠被摘眼球采血后处死,ELISA法检测血清IgG和粪便slgA,计数肝、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分离并计数PP和脾淋巴细胞数。结果CT联合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了MLN、PP和脾淋巴细胞高水平免疫应答,并均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显着高于无佐剂组(P<0.05),但较高剂量组(1.0μg、1.5μg和2.0μg)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1.0μg CT联合ESA鼻内免疫小鼠既诱导了较高的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又对小鼠的健康没有不良影响,为适宜剂量。CT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BALB/c小鼠可有效诱导GALT和NALT黏膜部位免疫应答。CT佐剂组小鼠鼻咽冲洗液和粪便slgA水平均显着高于ESA组和PBS组(P<0.01),CT佐剂组粪便slgA水平也显着高于ESA组(P<0.01)。CT佐剂组和ESA组小鼠GALT部位的PP淋巴细胞增生显着(P<0.01),主要以CD4+T细胞为主;而IEL以CD8+T细胞增生为主(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CT佐剂组NALT内淋巴细胞明显增生(P<0.01),其中CD4+、CD8+T细胞均有增生(P<0.01),CD4+/CD8+比值降低(P<0.05)。CT佐剂组NC中淋巴细胞数明显升高(P<0.01),以CD4+T细胞为主(P<0.01)。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可有效抵抗弓形虫速殖子攻击。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的健康状况明显好于PBS组和ESA组,存活率(95%)也显着高于PBS组(55%)。与PBS组相比,CT+ESA组肝和脑组织内速殖子数分别减少了80.19%(P<0.001)和78.24%(P<0.005)。结论CT具有显着的佐剂效应,CT作为佐剂联合ESA滴鼻免疫小鼠可诱导黏膜及系统免疫应答并有效抵抗弓形虫速殖子攻击,对小鼠弓形虫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0-03-15)

谭斌,刘长明,冉多良,危艳武,张超范[9](2008)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持续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以母猪生殖障碍和仔猪严重呼吸困难导致的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于1987年首次在美国发现,又称"蓝耳病",已流行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也呈地方流行,对(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7-01)

陈光[10](2008)在《Tregs调控疟疾保护性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效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疟疾是疟原虫通过媒介昆虫蚊传播的人类最为严重的寄生原虫感染性疾病。《Nature》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100多个国家为疟疾流行区,约22亿人口受到疟疾的威胁,每年有300~500万疟疾临床病例,病死人数高达110~270万。为此,2003年WHO将疟疾作为优先重点防治的感染性疾病。在中国,尽管在控制疟疾流行、减少危害程度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由于耐药性原虫和耐杀虫剂性蚊的普遍出现,以及近年来流动人口剧增、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因素,疫情状况依然十分严峻。据最新统计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疟疾发病人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现有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07个县有疟疾病例报告,受疟疾威胁人口高达5.5亿。因此,有效的疟疾疫苗和抗疟新药的研制开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而疟原虫感染宿主机体应答的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基础研究是其重要前提。疟疾与其他大多数感染性疾病一样,需要通过免疫效应机制对其控制和消除。同时,由于过强的炎症反应引起脑疟等免疫病理损伤也是这一疾病的突出特征。关于红内期疟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无论鼠疟模型和人体试验研究结果均已证实:①CD4~+T细胞在抵抗红内期疟原虫感染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感染早期,Th1型细胞经DC分泌的IL-12诱导活化,产生以IFN-γ为主的炎症性细胞因子,遏制疟原虫的爆发性增殖;随之,由Th2型细胞辅助B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能够有效地清除疟原虫,防止复发和再燃。由此表明:抗疟保护性免疫有赖于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②Th1/Th2型免疫应答的发生时相和效应强度明显地影响着最终的感染结局。各种数据显示,致死型脑疟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与机体过强的Th1型炎症应答密切相关。由此提示:维持前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控制炎症性细胞因子产生的时间和强度对疟疾感染甚为关键。打破免疫应答之间的平衡或扰乱免疫应答的时间进程,均可能导致慢性感染或者病情加重。换言之,在决定疟疾感染最终结局方面,调控疟疾感染的免疫应答与诱导有效的抗疟免疫同样重要。然而,目前关于保护性和病理性免疫应答动态平衡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CD4~+T细胞亚类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是一类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群,体内、外试验显示,Tregs具有广泛的免疫抑制性,通过表面膜分子与其它细胞直接接触、或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两种方式,可抑制体内天然CD4~+T和CD8~+T细胞等多种细胞的活化和增殖。目前,对Tregs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抗移植和抗肿瘤免疫等方面,而在疟疾等感染性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关于Tregs对Th应答效应和Th1/Th2极化机制方面的研究尚未深入开展。有限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感染致死型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 NK65)或约氏疟原虫(P.yoelii17XL)之前,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耗竭小鼠体内Tregs,可通过延缓疟原虫的增殖速率使其致死性感染得以控制。Tregs回输实验证实,P.yoelii 17XL感染能够特异性活化Tregs,介导疟原虫逃逸C57BL/6小鼠的T细胞应答。同样人体实验也表明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感染诱导Tregs分化并伴有IL-10的升高。以上结果均提示,Tregs的活化是介导恶性疟原虫和致死型啮齿类疟原虫逃逸机体免疫应答的关键。另外,人们研究发现在细胞亚群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T-bet和GATA3是两种细胞内的转录因子,分别特异性地表达于Th1和Th2细胞。T-bet正调控Th1细胞的发育,GATA3正调控Th2细胞的发育,二者最终决定Th0向Th1/Th2的转化。由此可以看出在疟疾感染过程中T-bet和GATA3两种转录因子也参与了Th1/Th2的极化过程。为了解不同疟原虫感染过程中Th1/Th2应答的差异是否与Tregs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选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P.y17XL)、夏氏疟原虫(P.chabaudi AS,P.cAS)及其约氏+夏氏疟原虫(1:1)混合感染DBA/2和BALB/c小鼠,动态观察感染过程中Th1/Th2应答的差异、Tregs的数量变化和功能特点,并且在此基础上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阻断技术,以期阐明Tregs在疟疾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地位及其相关机制。实验方法1、实验动物及其模型构建6-8周龄、雌性DBA/2和BALB/c小鼠,经腹腔分别感染1×10~6 P.y17XL、P.cAS和2×10~6 P.y17XL+P.cAS(1:1)寄生的红细胞(PRBC),构建不同的实验动物模型。2、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感染疟原虫后IFN-γ和IL-4的含量无菌取出感染小鼠脾脏,制成细胞悬液并调整脾细胞终浓度为1×10~7/ml,24孔培养板上加入细胞悬液,500μl/孔,于37℃培养48h。350g室温离心10min,收集上清,-80℃保存,待IFN-γ和IL-4检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IFN-γ和IL-4的含量进行检测,酶标仪检测450nm处OD值,应用SoftMax Pro4.3.1 LS软件分析,绘制标准品标准曲线,计算细胞因子含量(pg/ml)。3、采用RT-PCR方法检测转录因子T-bet和GATA3 mRNA的表达水平(1)PCR引物利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5设计T-bet、GATA3和β-actin特异性引物。(2)实验方法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小鼠脾细胞总RNA,并经紫外分光光度仪检测纯度,RNAA_(260)/A_(280)的比值在1.8-2.0之间;PCR扩增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应用ID影像分析软件进行表达强度的分析。4、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小鼠感染疟原虫后脾Tregs及CD4~+T细胞凋亡的百分比(1)无菌取小鼠脾脏,制成1×10~7/ml脾细胞悬液。每份样品用抗CD4-FITC单抗和抗CD25-PE单抗进行双色分析,另设阴性对照管。流式细胞仪专用染色管预先加入抗FcγⅢ/Ⅱ受体抗体2μl,取新鲜制备的1×10~7/ml脾细胞悬液0.1ml,再加入抗CD4-FITC单抗和抗CD25-PE单抗各0.2μg。振荡器低速混匀,冰浴放置,避光反应30min。每管加入2ml 2%的FCS,水平转头离心机300g,离心5min,弃上清,洗涤两次,静置15 min上机。(2)取binding buffer制备的1×10~6/ml脾细胞悬液0.1ml,加入流式细胞仪专用染色管中,每份样品设阴性对照管,另一管分别加入抗CD4-FITC单抗0.2μg,AnnexinV-PE和7AAD各5μl。25℃避光孵育15min,每管加binding buffer 400μl,上机。(3)流式细胞仪激发波长为488nm,利用FACS CELLQUEST软件获取细胞,每个样品分析10,000个细胞,以二维点阵图显示,记录Tregs及CD4~+T细胞凋亡的百分比。5、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小鼠感染疟原虫后脾细胞培养上清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含量无菌取小鼠脾脏,制成1×10~7/ml脾细胞悬液。24孔培养板中加入细胞悬液,500μl/孔,于37℃培养48h。350g室温离心10min,收集上清。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TGF-β和IL-10的含量进行检测,酶标仪检测450nm处OD值。应用SoftMax Pro4.3.1 LS软件分析,绘制标准品标准曲线,计算细胞因子含量(pg/ml)。6、采用细胞内染色方法检测小鼠感染疟原虫后分泌IL-10的Tregs数量的百分比无菌取小鼠脾脏,制成1×10~7/ml脾细胞悬液。于流式管中加入细胞悬液,500μl/管,37℃条件下PMA和伊屋诺霉素刺激2h后加入Golgi Stop共同培养4h,3%FCS洗涤后加入FITC-anti-CD4 and PE-anti-CD25荧光抗体,4℃孵育30min,3%FCS洗涤后加入固定透膜剂,4℃孵育20min,洗涤后加入APC-anti-IL-10(JES5-16E3)荧光抗体,4℃避光孵育30min,洗涤后上机。同时用FITC rat IgG2b作为同型对照。7、应用抗CD25单克隆抗体阻断技术,研究Tregs在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相关的作用机制BALB/c小鼠分别在感染前1d和感染后1d腹腔注射1mg的抗CD25 mAb(7D4),腹腔注射PBS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0d、3d和5d常规制备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s体内消除后数量及其CD4~+T细胞凋亡数量变化;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待Tregs体内消除后IFN-γ和IL-10水平检测。实验结果1、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水平的比较P.y17XL感染的BALB/c小鼠IFN-γ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d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DBA/2小鼠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1-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并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且IFN-γ产生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P.cAS感染的DBA/2小鼠IFN-γ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而BALB/c小鼠IFN-γ水平在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第5d达峰值,随后下降至正常水平,且IFN-γ产生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BA/2小鼠。P.y17XL+P.cAS感染BALB/c和DBA/2小鼠IFN-γ水平均于感染后第3d达峰值,随后下降,且DBA/2小鼠IFN-γ产生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P.y17XL感染的BALB/c小鼠IL-4水平仅在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而DBA/2小鼠IL-4水平在感染后第5-8d升高并达峰值,此后缓慢下降,且IL-4产生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P.cAS感染的DBA/2小鼠IL-4水平仅在感染后第5d出现一过性有意义的升高;而BALB/c小鼠IL-4水平在感染后第8-10d升高并达峰值,此后虽有回落但仍维持其高水平,且IL-4产生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BA/2小鼠。P.y17XL+P.cAS感染DBA/2和BALB/c小鼠IL-4水平于感染后第1-5d无明显变化,均于感染后第8d显着升高达峰值,并且DBA/2小鼠的IL-4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随后DBA/2小鼠的IL-4水平缓慢下降,于感染后第15d下降至正常水平。2、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脾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的表达水平及其比值.Py17XL感染的DBA/2和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1dT-bet表达量均明显升高,GATA3表达量略有升高。DBA/2小鼠T-bet和GATA3的表达量均于感染后10d达峰值,而BALB/c小鼠于感染后3-5d无明显变化。DBA/2小鼠的T-bet/GATA3比值在感染后第3d达峰值,此后缓慢下降;而BALB/c小鼠的T-bet/GATA3比值在感染后第1d略有升高,随后迅速回落,小鼠死亡。P.cAS感染的DBA/2和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1dT-bet表达量均明显升高,GATA3表达量略有升高。DBA/2小鼠T-bet和GATA3的表达量均于感染后5d达峰值,随后迅速回落;而BALB/c小鼠T-bet和GATA3的表达量均于感染后3-5d无明显变化,此后缓慢回落。DBA/2小鼠T-bet/GATA3比值在感染后第1-8d没有明显下降趋势,感染后第10d出现陡然下降,小鼠死亡;而BALB/c小鼠T-bet/GATA3比值在感染后第3d达峰值,于感染后第8d迅速下降至最低点,随后于感染后第12d再次达峰值,感染后第15d再次回落至正常水平。3、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脾Tregs数量的比较P.y17XL感染小鼠于感染后第1d Tregs均出现有意义的升高。随后DBA/2小鼠Tregs缓慢上升,第5d达峰值,然后缓慢下降;而BALB/c小鼠Tregs数量迅速上升,第5d达峰值,并且Tregs数量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BA/2小鼠。P.cAS感染的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1d Tregs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第5d达峰值后缓慢下降;而DBA/2小鼠的Tregs于感染后迅速持续升高,第10d Tregs细胞数量达峰值,且Tregs数量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P.y17XL+P.cAS感染的DBA/2和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1d Tregs均出现有意义的升高。随后DBA/2小鼠Tregs缓慢上升,第5d达峰值后缓慢下降;BALB/c小鼠Tregs数量迅速上升,感染后第8d达峰值,而且Tregs数量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BA/2小鼠。4、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脾CD4~+T细胞凋亡百分比的比较P.y17XL感染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量均于感染后第3d出现升高。随后DBA/2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量增加缓慢,而BALB/c小鼠则于感染后3d-5d迅速增加。P.cAS感染的BALB/c小鼠仅于感染后第8d CD4~+T细胞凋亡数量出现升高,而DBA/2小鼠CD4~+T细胞凋亡数量于感染后第5d出现升高,至感染后第8d达峰值,且CD4~+T细胞凋亡数量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5、不同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含量的比较P.y17XL感染的DBA/2小鼠于感染后第5d IL-10出现升高,随后缓慢下降;而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1-5d IL-10明显升高后达峰值,且IL-10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BA/2小鼠。P.cAS感染的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1d IL-10就出现升高,第8d达峰值,随后缓慢下降;DBA/2小鼠IL-10水平于感染后第3d出现升高,第10d达峰值,且IL-10水平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BALB/c小鼠。P.y17XL感染的DBA/2小鼠于感染后第10d和12d TGF-β出现升高,随后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而BALB/c小鼠仅于感染后第5d TGF-β出现升高。P.cAS感染的DBA/2小鼠TGF-β水平于感染5-8d升高后达峰值;而BALB/c小鼠于感染后第3d TGF-β出现一过性升高后于第8d下降至正常水平。6、Anti-CD25mAb体内阻断后,P.y17XL感染早期BALB/c小鼠免疫应答模式的变化应用anti-CD25mAb体内阻断后,BALB/c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上升缓慢且峰值低,生存率明显延长,甚至部分小鼠存活;IFN-γ产生水平显著升高,IL-10产生水平明显减少,且CD~(4+)T细胞凋亡数量也明显下降。结论1、P.y17XL和P.cAS感染过程中,小鼠DBA/2和BALB/c免疫应答存在明显差异。2、P.y17XL和P.cAS感染过程中,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对抵抗疟疾感染至关重要,同时提示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发生时相和效应强度可能最终影响着疟疾感染结局。3、Tregs数量的过早升高与P.y17XL感染的BALB/c小鼠Th1型免疫应答未能有效建立密切相关;4、Tregs数量的异常活化与P.cAS感染的DBA/2小鼠未能成功的从Th1向Th2型细胞免疫应答转化密切相关;5、P.y17XL+P.cAS混合感染过程中,DBA/2和BALB/c小鼠免疫应答模式与P.y17XL单独感染DBA/2和BALB/c小鼠的应答模式相同;6、P.y17XL+P.cAS混合感染过程中,Th1和Th2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和协调过渡对抵抗疟疾感染至关重要;7、Tregs数量的持续升高与P.y17XL+P.cAS混合感染的BALB/c小鼠Th1型免疫应答未能有效建立及感染结局密切相关。8、P.y17XL感染早期,Tregs是通过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和诱导CD4~+T细胞的凋亡来介导免疫抑制作用,参与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疫苗免疫是动物疫病防控最主要策略之一。在动物疫病疫苗研制中,抗原运送载体在抗原发掘以及提升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艾美耳属球虫反向遗传操作平台及其激发宿主免疫应答检测系统的建立与不断完善,转基因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具备了可行性。本研究从抗原因素(主要是抗原的空间位置、表达量、持续时间/方式)和宿主因素(免疫受体-配体和细胞因子)进行优化,进而提升表达异源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的免疫保护力,从而为推进艾美耳属球虫作为疫苗载体提供数据支撑。为了研究病原抗原的表达量对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以增强型黄色荧光蛋白(EYFP)和禽流感病毒M2e抗原为模型,通过调控异源抗原表达的不同元件、P2A介导的单表达框共表达多抗原以及异源抗原多拷贝串联表达等多种策略增强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结果显示,SAG13强启动子显着增强EYFP的表达水平;艾美耳属球虫可高效利用P2A的自我剪切功能实现多异源蛋白的共表达;多拷贝串联的M2e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单拷贝表达。进一步地,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EYFP或M2e)的量,其激发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水平显着提升。结果表明,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的量是其激发高水平免疫应答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研究宿主因素对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将细胞因子或免疫受体的配体表达于转基因球虫,通过细胞因子或免疫受体的配体作为分子佐剂增强球虫免疫原性反映宿主因素对球虫抗原递呈的影响。结果显示,表达鸡白细胞介素2的转基因球虫(EmiChIL-2)激发宿主更强的细胞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无显着提升。同样,表达巨型艾美耳球虫Profilin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Et-EmPro)的免疫原性显着增强,并且Et-EmPro免疫后芽孢杆菌在鸡群肠道菌群的比例显着提升。表达分子佐剂的转基因球虫(EmiChIL-2和Et-EmPro)免疫鸡群后都表现出更强的抵抗野生型球虫感染的保护力。结果提示,细胞因子和免疫受体的配体等宿主因素可显着影响宿主的免疫应答,是介导球虫抗原有效递呈的关键因子。为了研究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本研究将弓形虫的膜抗原1(TgSAG1)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免疫优势抗原IMP1(Immune mapped protein 1,EmIMP1)和AMA1(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EmAMA1)分别表达于柔嫩艾美耳球虫。结果显示,表达TgSAG1的转基因球虫不仅能够激发鸡群产生TgSAG1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保护免疫鸡群抵抗部分弓形虫的感染。而且,表达TgSAG1的转基因球虫子孢子免疫小鼠后,激发小鼠产生Th-1型免疫应答,提供抵抗弓形虫感染的部分免疫保护力,延长小鼠存活时间。表达EmIMP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后,可保护鸡群抵抗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感染,并且免疫保护力随着表达免疫优势抗原虫种的增加,即表达EmMP1和表达EmAMA1的转基因柔嫩艾美耳球虫共同免疫后,保护力得到加强。结果说明,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可有效运送和递呈异源病原的免疫优势抗原至宿主免疫系统,启动保护性免疫应答。综上,优化病原因素可显着提升转基因球虫表达异源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优化宿主因素可显着提升球虫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为研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球虫病疫苗虫株和球虫载体亲本虫株奠定基础。球虫作为疫苗载体表达的异源病原优势抗原可被宿主免疫系统识别,产生良好免疫保护力。从实践证实转基因球虫作为疫苗载体具有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宇阳,陈勇.出生时单剂接种非复制型MVA可诱导即时和长期保护性免疫应答[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9

[2].汤新明.表达异源优势抗原的转基因球虫激发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3].周必英,杨凤娇,刘美辰,周泠,贾启.猪带绦虫重组BCG-TSOL18疫苗诱导仔猪的保护性免疫应答[J].现代免疫学.2017

[4].张文月.重组蛋白Tat-TPI诱导的CD8~+T细胞应答参与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6

[5].姜岩岩,郭振红,Naik,S,Bouladoux,N,Linehan,JL.皮肤微生物可通过DC引发特异保护性免疫应答[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5

[6].卓晓琴.Ⅱ类MHC在接种流感疫苗后诱导保护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5

[7].潘艳艳,刘军,李莹,延娟,冯永辉.左旋精氨酸通过上调Th1应答介导抗疟保护性免疫[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

[8].李珀.CT联合ESA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抗弓形虫感染保护性免疫应答[D].山西医科大学.2010

[9].谭斌,刘长明,冉多良,危艳武,张超范.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持续感染与保护性免疫应答机制[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2008

[10].陈光.Tregs调控疟疾保护性免疫应答和免疫病理效应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

标签:;  ;  ;  

保护性免疫应答论文-刘宇阳,陈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