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性与美论文-张艾心

神性与美论文-张艾心

导读:本文包含了神性与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爱君,韵味,装置艺术,实验艺术教育项目

神性与美论文文献综述

张艾心[1](2019)在《仰望神性与诗意之美——王爱君作品中的基本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今流行的借用哲学概念阐述艺术本质的图景之下,当代艺术出现了另一个图景:美的下降。现在我们应该逐步远离由阿圭那的"美"的叁要素和以感性学之名为美建构起来的哲学之美,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王爱君就属于那一类接近来自神圣的诗意的荣耀之美的艺术家。(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中)》期刊2019年07期)

任东升,刘兰馨[2](2019)在《艺术之美与神性之美——米开朗基罗四座“圣殇”雕塑鉴赏》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这段话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之口(1475-1564),在他的眼里,冰冷普通的大理石通透而又富有灵性。通过不断的敲击与雕琢,他把大理石变成骨骼、血脉和肉身,赋予大理石新的灵魂,把囚禁在其中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四座"圣殇"雕塑取材于《圣经》中圣母马利亚默悼受难而死的(本文来源于《世界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朱建宏[3](2018)在《“从皈依中见到神”——浅析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神性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作家,一生着作繁多,其文学成就主要集中于小说作品,其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深化了作者的文化追求与思索。"神性"是沈从文极力推崇和书写的艺术精神,也是沈从文小说生命意识范畴的一个重要支柱。通过对"神性"生命的抒写,阐释其小说的神性之美,挖掘其对理想"人性"的建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17期)

刘强,项美静[4](2018)在《禅与诗:感性、智性与神性——与项美静的诗歌对话》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强:很高兴我们能进行这场跨越年龄和时空的交流。我想开门见山进入谈话。请先说说你的诗观。项美静:老师好!我以为诗也是一种宗教,且是综教。但,绝不是说教。而我们的灵魂是孤独的,需要对话,需要喂养。我写诗,用诗喂养我的灵魂,让生活更像一首诗。"我的灵魂是流浪的旅人/随身的行囊/只有一页稿纸"。(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04期)

孙德喜[5](2017)在《格绒追美的神性写作——以《隐蔽的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03年初,亚伯拉罕·蝼冢在《诗歌报》论坛上发表了长篇论文《神性写作》~①,提出了"神性写作"(spirituality writing)的概念。阅读了他的这篇论文后,人们了解到这个原名叫白宗彝的中国学者针对诗歌创作而提出的这个概念。在蝼冢看来,诗和诗人所面对的是一个清醒的,但是又被遮蔽的真理。诗歌、哲学、宗教叁位一体的取向为其根本的道路。蝼冢提出的"神性写作"(本文来源于《阿来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郑莉[6](2016)在《论奥古斯丁美学:神性的与理性的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奥古斯丁的美学以前期与后期为分界线。在皈依基督教之前的着作《论美与适合》已不可察。而作为早期基督教神学之父,以上帝的名义解释美是其最重要的主张。但是他的美学思想并不是狂热的上帝之美,不是以绝对的、唯一性来定义美的。其实在理性上,奥古斯丁开始把"丑"纳入美学的范畴,并且明确的定义了一般美与上帝之美。信仰与理性结合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解释了世俗生活与神性理想。(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8期)

侯双双[7](2015)在《天德之美——儒家审美精神中蕴含的神性审美主义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天命价值及其实现方法的探讨,展示其蕴含的超越人本主义审美体系的神性审美主义倾向。(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5年12期)

胡慧敏[8](2015)在《神性和兽性的对抗——《李尔王》的悲剧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李尔王》中,威廉·莎士比亚打破历史传说的原有格局,将主人公的经历描写为一个悲剧故事,并赋予全剧故事以全新的含义。《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人物对白等多个方面的构思和描写,全面深刻地展现出人的神性和兽性的矛盾与对抗,从而对人的兽性的一面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并对人的神性的一面进行歌颂和赞美。(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5年08期)

鞠朝希[9](2014)在《神性的伟大,人性的辉煌——论希腊神话的恒久艺术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希腊神话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蓬勃的生命力征服了后世的人们,几乎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找到它的欣赏者。古希腊神话以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历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震撼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后代文学艺术创作丰富的材料源泉。(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4年11期)

晏乔,陈达[10](2014)在《从神性美到人性美——昭觉县彝族毕摩文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财富和宝贵资源。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哲学、人类宗教围绕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抗争展开诸多探索,在我国璀璨多姿的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有深刻体现。本文以彝族毕摩——这一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人物为研究对象,探究毕摩的神性美与人性美,提出毕摩的人性之美为探求人的生存价值,提升人的精神高度做出巨大贡献,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启示。(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4年06期)

神性与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在大理石中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于是我不停地雕刻,直至使他自由。——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这段话出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之口(1475-1564),在他的眼里,冰冷普通的大理石通透而又富有灵性。通过不断的敲击与雕琢,他把大理石变成骨骼、血脉和肉身,赋予大理石新的灵魂,把囚禁在其中的生命力释放出来。四座"圣殇"雕塑取材于《圣经》中圣母马利亚默悼受难而死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神性与美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艾心.仰望神性与诗意之美——王爱君作品中的基本精神[J].美与时代(中).2019

[2].任东升,刘兰馨.艺术之美与神性之美——米开朗基罗四座“圣殇”雕塑鉴赏[J].世界文化.2019

[3].朱建宏.“从皈依中见到神”——浅析沈从文小说作品中的神性之美[J].青年文学家.2018

[4].刘强,项美静.禅与诗:感性、智性与神性——与项美静的诗歌对话[J].名作欣赏.2018

[5].孙德喜.格绒追美的神性写作——以《隐蔽的脸》为例[J].阿来研究.2017

[6].郑莉.论奥古斯丁美学:神性的与理性的美[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7].侯双双.天德之美——儒家审美精神中蕴含的神性审美主义倾向[J].艺海.2015

[8].胡慧敏.神性和兽性的对抗——《李尔王》的悲剧美[J].作家.2015

[9].鞠朝希.神性的伟大,人性的辉煌——论希腊神话的恒久艺术之美[J].青春岁月.2014

[10].晏乔,陈达.从神性美到人性美——昭觉县彝族毕摩文化探究[J].才智.2014

标签:;  ;  ;  ;  

神性与美论文-张艾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