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男性论文-陈婷玉

理想男性论文-陈婷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想男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丁玲,理想男性,革命,五四精神

理想男性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玉[1](2019)在《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理想男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丁玲是一位受到五四文化运动洗礼的女性作家,她的一生不断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思考,她的创作体现了历史变革在她内心的投射。她的早期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具有理想品质的男性,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专题关注与深入探讨。从1928年初次发表小说到1932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期间丁玲的作品刻画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男性形象,其中部分男性具备她认同的理想特质,如韦护、望微和若泉等。首先,他们思想上觉醒、政治上进步,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其次,他们相貌英俊,气质阳刚,具有突出的现代社会领导才能和新的文艺才华。再次,他们珍惜爱情,尊重女性,是理想的伴侣和爱人。他们其中的某个人也许并不理想地全部具备这些理想特质,但具备其中部分特质已足以让他们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一般男性形象。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理想男性形象,深受当时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的影响,她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塑造了几位具备五四价值观念和行动能力的理想男性,并期待新时代的男性们拥有这些优秀品质。其次,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理想男性人物形象须臾离不开她的女性主义思想与其倾向于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立场,她对这些理想男性形象的把握与其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难能分开。总体而言,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理想男性形象,与五四精神对男性的要求基本契合。丁玲用对比和寄托的艺术表达手法,凸现了理想男性形象的特质,但在形象上具有类型化的特点,而这一系列手法,构成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写作风格。“他们”是五四男性的文学表征,也是对现代两性关系的探索,给革命和爱情这一典型的现代文学困境提供了象征性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6-03)

李倩[2](2019)在《理想男性的“缺失”与憧憬——电影《神女》的性别视角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神女》,弘扬了底层受压迫女性不甘堕落的伟大人格,代表了默片时代的最高水准,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影坛佳作。(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3期)

程麟淇[3](2019)在《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女性”——以《北京人》中的愫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姣[4](2018)在《论《杰克·迈格斯》中理想男性气质的重塑》一文中研究指出彼得·凯里是当今国际文坛首屈一指的澳大利亚民族作家,其发表于1997年的小说《杰克·迈格斯》荣获1998年的迈尔斯·弗兰克林奖与英联邦作家奖。这部作品以流放犯杰克·迈格斯返回伦敦寻找养子为主线,叙述了迈格斯在帝国遭遇了种种非难与身心折磨之后逃回澳大利亚的故事。本论文旨在借助康奈尔对多元男性气质的分类及其特点分析小说《杰克·迈格斯》中多个男性人物各自所代表的男性气质类型,通过质疑维多利亚中产阶级支配性男性气质,重塑理想男性气质,从而验证男性气质是“社会建构”、“制造”以及“再制造”的结果。运用该理论,本论文首先分析了在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背景下多元男性气质的具体表现,然后再结合文本,分析该小说中多个男性人物各自所代表的男性气质类型及其特点;其次,本论文通过揭露隐藏在维多利亚中产阶级绅士支配性男性气质背后的危机与焦虑而对中产阶级绅士所塑造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提出质疑;并通过分析他们在道德、经济、家庭等方面的具体表现而详细论述了他们支配性男性气质的幻灭;最后,本论文从理想男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与他人和谐关系的建立方面详细分析了杰克·迈格斯的理想男性气质的重塑。通过分析文本中男性气质的表现、幻灭与重塑,以此说明男性气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本论文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明了一个人所具有的男性气质不是永恒不变的,任何人都有机会重塑自己的理想男性气质,而且还为个人或集体重塑理想男性气质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建议与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4)

施启琰,寇慧,陈红[5](2017)在《男性理想体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男性对自身体型的关注程度日益升高,理想体型也发生变化,从单一的肌肉发达体型发展为低体脂高肌肉的双维度体型。影响男性理想体型的因素主要分为两类:生物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生物因素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和性取向的群体拥有不同的男性理想体型;社会文化方面,社会文化通过家庭、同伴和媒体叁个渠道向理想体型施加影响。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通过实验确立体脂与肌肉双维度的男性理想体型,并结合纵向研究验证生物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完善男性理想体型的理论系统,为政府制定身体意象相关的干预措施和政策提供详实有力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7年04期)

吴少平[6](2016)在《《莲香》:男性婚恋理想的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莲香》为《聊斋志异》中婚恋故事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中莲香的美好通达、李氏的妩媚多情以及桑生的有情有义是作品之所以成为完美婚恋故事的原因所在。该故事通过以色欲为基础的叁角恋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一夫二妇婚姻模式的颂扬,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爱情、婚姻的独特认识。(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6年02期)

蹇永进[7](2014)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浅谈《结婚十年》当中两个男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青的《结婚十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其中不乏有快乐、伤心,可谓五味俱全,小说当中有两个人是与女主人公苏怀青的恋爱婚姻密切相关的。本文着重从时代背景和苏青本人婚恋观的角度探讨造成作者理想婚姻生活破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4年12期)

李沙沙[8](2014)在《从《名利场》看19世纪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利场》中的女性角色阿米莉亚·塞德利虽然相貌普通且资质平庸,但却是书中男性角色心中公认的女神。本文以《名利场》中的阿米莉亚为例,着力探讨19世纪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并指出形成这种虚幻化理想女性形象的原因及其社会不适应性。(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4年05期)

钱莉莉[9](2014)在《《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叁生》中的理想型黑人男性气质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使得根植于父权文化的传统男性性别角色成为众矢之的。男性学者们开始反思父权制下男性的身份困境,探求应对身份危机的有效途径,男性气质研究应运而生。随着近年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繁荣,对于黑人文学作品中黑人男性气质研究也呈现上升趋势。小说《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叁生》中黑人男性格兰奇·科普兰德在其第叁生中建构的新型黑人男性气质为长期处于压抑和阉割状态中黑人男性气质构建提供了范式,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艾丽斯·沃克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之一。出版于1970年的《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叁生》是其第一部小说。小说以格兰奇·科普兰德的堕落、转变与成长经历为主线追述了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中期科普兰德一家叁代的家庭悲剧。小说前半部分中两个主要的黑人男性角色格兰奇·科普兰德和布朗菲尔德·科普兰德由于受到种族主义制度和父权制文化的戕害,其黑人男性气质被阉割,男性主体身份无所依托。处于精神创伤和身份焦虑中的他们仇恨自我、逃避责任,甚至以对黑人女性施加暴力的方式来释放压力和建构其男性气质,导致家庭悲剧重复上演。在第“叁生”中,格兰奇·科普兰德通过努力成功建构了以黑人文化身份为依托的黑人男性气质,由于最后他为救孙女鲁斯而被枪杀,而被沃克称为“灵魂幸存者”。本论文结合男性气质理论,分析作品中黑人民族的生存现状以及黑人男性气质建构的种种困境并探索黑人男性如何在种族歧视的社会背景中建构黑人文化身份和黑人男性气质。论文通过小说后半部分中格兰奇·科普兰德的转变和成长,与布朗菲尔德·科普兰德彻头彻尾的堕落的鲜明对比,得出结论:黑人社区和黑人文化是黑人民族之根,是黑人男性重获自信,肯定自我并进行自我身份重构的关键所在,脱离黑人社区、黑人文化将会导致黑人男性在建构其黑人男性气质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同时也危害到黑人两性的和谐及黑人民族的健康发展。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对沃克及其作品《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叁生》进行简单介绍,并阐明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是理论部分,首先对男性气质等概念进行梳理,其次简单介绍黑人男性气质的特点;第叁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着重从打破父权文化范式、父性回归、黑人男性文化身份认同叁个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理想黑人男性气质的建构;第四章是文章的结论部分,探讨黑人男性气质建构的必要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4-04-01)

杨士钦[10](2013)在《从《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看蒲松龄婚恋观中的理想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名封建儒士,蒲松龄在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描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暗寓了作者对男女婚恋中理想男性的诉求,这些诉求概而言之可以分为五点。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是造成这种诉求的重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理想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电影《神女》,弘扬了底层受压迫女性不甘堕落的伟大人格,代表了默片时代的最高水准,是一部经久不衰的影坛佳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想男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陈婷玉.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理想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9

[2].李倩.理想男性的“缺失”与憧憬——电影《神女》的性别视角解读[J].戏剧之家.2019

[3].程麟淇.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女性”——以《北京人》中的愫芳为例[J].文化学刊.2019

[4].王姣.论《杰克·迈格斯》中理想男性气质的重塑[D].内蒙古大学.2018

[5].施启琰,寇慧,陈红.男性理想体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7

[6].吴少平.《莲香》:男性婚恋理想的诠释[J].名作欣赏.2016

[7].蹇永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浅谈《结婚十年》当中两个男性形象[J].作家.2014

[8].李沙沙.从《名利场》看19世纪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

[9].钱莉莉.《格兰奇·科普兰德的第叁生》中的理想型黑人男性气质构建[D].重庆大学.2014

[10].杨士钦.从《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看蒲松龄婚恋观中的理想男性[J].枣庄学院学报.2013

标签:;  ;  ;  ;  

理想男性论文-陈婷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