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胜任力模型,译员能力,构成框架
译员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珠[1](2019)在《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译员能力构成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胜任力由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六大要素构成。作为胜任力的一种具体类型,译员能力也包含以上六大要素。其中,知识包括双语知识、言外知识和口译知识;技能涵盖源语理解技能、译语表达技能和互动沟通技能;社会角色体现于职业道德守则和职业行为规范;自我认知涉及态度和叁观;特质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组成;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以上六大胜要素及其子要素构成了译员能力的基本框架。(本文来源于《翻译研究与教学》期刊2019年01期)
卢信朝,李德凤,李丽青[2](2019)在《同声传译译员能力要素与层级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同声传译译员能力构成的实证研究匮乏。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及对243名职业译员的问卷调查,明确了构成同声传译译员能力的5大类、36项要素,并对要素进行重要性分级。语言大类最为重要,其次是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特质及元认知位列最后;外语听力等13项要素为"核心"要素,百科知识等19项要素为"重要"要素,公众演讲能力等4项要素为"一般"要素,每个层次分3个级别,36项要素分9个层级。确定译员能力要素及层级,既有助于优化同声传译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入学选拔、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质量监控等,也可为同声传译职业认证体系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塔娜[3](2019)在《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学生译员听辨能力与交替传译质量相关性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口译是一项综合且复杂的认知活动。口译过程研究是当代口译理论研究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然而口译的具体细节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展开,还缺乏进一步的探索。口译过程可分为叁大块:信息输入,信息存储和信息输出。译员的听辨理解自信息输入开始便开始运作,是整个口译交际的前提和基础,听辨是交替传译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所以对于口译听辨和口译质量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研究的是口译听辨理解与英汉交替传译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对象是高校的学生译员。我选择的研究方法是实证研究。本论文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合认知心理学为口译相关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角度。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回顾,作者提出一个研究问题:学生译员的听辩与英汉交替传译质量有什么关系?之后作者将口译质量进行细分,并分别从“流利度,准确度,完整度”这叁个口译质量评估参数进行讨论与验证。为了解决研究问题,作者采用测试法,实验法收集数据,对学生译员的听辩与口译质量相关性展开实证研究。作者通过Excel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6名学生译员作为研究实验对象,他们是内蒙古大学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均经过1年的专业口译训练。实验地点是语音室,具备实验条件。待译语录音样本收集之后,对每一项样本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作者将实验数据输入到SPSS23进行相关性分析,这是一款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用得出的实验结果说明事实,这具有科学性。下一步,作者结合认知心理学分别从“流利度,完整度,准确度”,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与讨论,旨在获得综合且准确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英汉交替传译中,口译听辨与口译质量具有较强相关性,按照叁个口译质量评估参数详实说来,听辨理解与口译流利度呈高度相关。听辨理解与口译准确度中等相关。听辨理解与口译完整度中等相关。另外,学生译员善于听辨标准音,口音文本的听辨是学生译员听辨过程中信息加工的难点,口译听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译员口译的流利度,准确性和信息完整度。最后作者希望本文探究成果对口译听辨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从而提高整体口译质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也借助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口译听辨理解和口译质量提出一些建议,这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裴翊萱[4](2019)在《短期实训类课程对于学生译员职业能力影响的调研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口译活动已成为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必要的口译技能外,各行各业对口译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将首先探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第二届医学口译工作坊”(2018年7月9日-2018年7月20日)是否会对学生口译员的职业能力产生影响,以及会对学生口译员的职业能力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其次,通过与广外模式下实践类课程相比较,挖掘短期实训类课程的优势和劣势;最后,根据以上两项研究的结果,作者将对学生口译员的职业能力提升提出一些建议。通过调查,笔者发现“第二届医学口译工作坊”确实对学生口译员的职业能力有影响,尤其体现在学生口译员的身心素质方面。与广外模式下的实践类课程相比,以口译工作坊为代表的短期实训类课程具有教学形式丰富的优点以及课时有限的不足。笔者在统计分析所有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口译员职业能力的几点建议。根据研究结果,笔者得出结论,短期实训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口译员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满足市场的要求。同时,这类课程也有助于完善现有的MTI教学体系。(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9-05-30)
张新苑[5](2019)在《基于译员能力理论的联络口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实践报告基于作者2018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为济南七道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商务陪同口译服务。作者在7天内辗转叁地,主要职责是为商务洽谈会议、现场参观考察(包括企业与景区参观)、外方接待、晚宴等活动提供口译服务。尽管遇到了许多挑战,如紧张的会前准备、外方人员很重的口音、多样化的环境、繁忙的日程安排及联系人的批评,译员通过努力克服了这些困难,顺利完成了口译任务。她因其专业的口译服务和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得到了主办方、发言人和外国客人的正面反馈。本报告的理论基础是“译员能力”。作者基于自身口译经历,具体分析了口译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讨论了译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反思了自己整体的口译工作表现。作者希望该实践报告可帮助更多口译学习者认识到培养译员能力对于口译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口译工作者和有志于从事口译工作的翻译硕士而言,合格的口译员不仅需要有优秀的语言能力,长期的知识积淀以及多种口译策略和技巧,而且需要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职业素质。(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9)
侯玉颖[6](2019)在《从口译质量评估角度看口译员副语言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副语言较少受到口译学习者和教学者的关注,但是它却对口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一些交替传译的场合,译员直接面对讲者和听众,这就需要译员调动自己的副语言能力。副语言可以提高译员表述能力,使其翻译产出更具表现力并增强译员和听众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良好的副语言能力必须建立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之上。因此提高副语言能力还可以激励译员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增强口译综合能力。目前大多数口译研究、口译学习和口译教学关注的都是译员产出话语中的语言部分,忽略了副语言部分。本文结合口译质量评估理论,从副语言的角度观察总结笔者的一次口译实践表现。材料来源为笔者在2018年5月份参加的“东盟-中日韩'了解中国'培训项目“口译实践。笔者挑选了节律特征和语音分隔符号两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副语言发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讨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副语言能力的具体方法、探索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理想状态,进而对口译学习和口译培训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其中节律特征包括口译节奏、口音和语调;语音分隔符号部分着重分析搪塞语。笔者认为造成副语言问题的原因有:缺乏背景知识、语言能力欠缺(包括选词和句子重组的能力)、译员的心理因素、译员个人的口头表达习惯、信息加工负担过重和演讲人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有:加强语言基本功、丰富百科知识、做好充分的译前准备、强化个人心理素质、提高笔记能力、培养自我监督的意识等。(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5-16)
蒋娟秀,陈宇平[7](2018)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英语口译员能力量化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探究英语口译员能力的内涵及其子能力的相对权重。对英语口译员能力及其子能力结构进行界定,基于对英语口译教师兼英语口译员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受访者对口译员能力子能力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知识能力、技能、心理能力、其他个性特征,并且初步确定他们的相对权重系数。(本文来源于《英语教师》期刊2018年23期)
王华树,李智,李德凤[8](2018)在《口译员技术应用能力实证研究:问题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技术变革的大数据时代,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语言服务深度整合,给口译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口译员与口译技术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当前口译研究关注的热点。本文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口译员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调研,主要涵盖口译员的技术认知、技术应用效果、技术学习与发展等方面,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旨在为口译技术研究与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上海翻译》期刊2018年05期)
蔡蓓[9](2018)在《工程译员自我效能感及其翻译能力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为理论依据,旨在考查工程译员的自我效能感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8年19期)
雍涵乔[10](2018)在《石油科技英语译员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PACTE(翻译能力习得过程与评估)专项研究提出了翻译能力构成模式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能力分为五个子能力,即双语能力、语言外能力、翻译专业知识、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以及一系列心理生理因素。本文依照该理论对石油科技英语翻译译员的能力培养进行研究论述,以期为石油科技英语译员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译员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同声传译译员能力构成的实证研究匮乏。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及对243名职业译员的问卷调查,明确了构成同声传译译员能力的5大类、36项要素,并对要素进行重要性分级。语言大类最为重要,其次是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特质及元认知位列最后;外语听力等13项要素为"核心"要素,百科知识等19项要素为"重要"要素,公众演讲能力等4项要素为"一般"要素,每个层次分3个级别,36项要素分9个层级。确定译员能力要素及层级,既有助于优化同声传译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入学选拔、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质量监控等,也可为同声传译职业认证体系的设计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员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珠.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译员能力构成框架研究[J].翻译研究与教学.2019
[2].卢信朝,李德凤,李丽青.同声传译译员能力要素与层级调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
[3].塔娜.认知心理学视角下学生译员听辨能力与交替传译质量相关性实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4].裴翊萱.短期实训类课程对于学生译员职业能力影响的调研报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
[5].张新苑.基于译员能力理论的联络口译实践报告[D].山东大学.2019
[6].侯玉颖.从口译质量评估角度看口译员副语言能力[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7].蒋娟秀,陈宇平.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英语口译员能力量化探究[J].英语教师.2018
[8].王华树,李智,李德凤.口译员技术应用能力实证研究:问题与对策[J].上海翻译.2018
[9].蔡蓓.工程译员自我效能感及其翻译能力关系研究[J].青春岁月.2018
[10].雍涵乔.石油科技英语译员能力的培养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