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意象论文-赵启斌

隐意象论文-赵启斌

导读:本文包含了隐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渔隐,文人士夫,心态人生

隐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赵启斌[1](2015)在《从绘画中的渔隐意象看文人士夫的心态人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渔隐图》及"舟渔"、"垂钓"图像的出现,毫无疑问都是文人士大夫阶层精神情感的写照和表达。文人士大夫的仕宦、退隐经历所带来的冲突作为《渔隐图》与"舟渔"图像表现的主体,是这一绘画母体最为基本的表现内容。其它一切精神、观念、情感的产生,几乎都是在这一基础的观念层面上发展出来、加以展开的。又因为《渔隐图》与"舟渔"图像中也具有士夫自我精神高洁的托比,因而它无论伺种情形出现,"渔父"所隐寓的智能、道德涵义、"舟渔"作为精神通道和托付的意象也同时存在。(本文来源于《翠苑(民族美术)》期刊2015年02期)

邹祥平[2](2013)在《莫道渔人只为鱼——解析渔隐意象的产生、诗化和物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中国传统隐逸方式之一的渔隐,剖析其内涵,既有逍遥容与的一面,又有志在功业及精神慰藉的一面。考察其发展,唐宋时期诗化于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而明清时期则物化于园林营造与书画创作中。源于先秦,兴于六朝,承传于唐宋,延续至明清,无疑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系统中鲜明的意象符号之一。(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3年22期)

孙兰[3](2011)在《唐代山水诗中的吏隐意象——以谢脁接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吏隐,这正是从称引谢胱作为宣城太守角色的诗歌中得以体现的。人们称引谢守,不是特指为官,而是多和郡斋、青山等意象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关键在于小谢太守高斋的吏隐形象。谢脁对吏隐形象的成功定位正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成功之处,这和他山水诗艺术上的成就相辅相成。唐代有很多推崇谢胱吏隐人生的代表人物,这极大地推动了他在本时期的接受,李白和大历十才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唐人把对禅宗的理解融于山水诗,是对谢朓吏隐形象的进一步发展,透露出比他更通达的人生观与审美观,(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王希[4](2008)在《明代渔隐意象绘画作品的图像演变与文化倾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历代文人的精神与思想,始终围绕在出世与入世这两方面不断的徘徊与发展。渔隐意象,作为一种文人出世情结的表征,不断地被历代文士们所引用,并且在不同时期进行着不同情境的传达。渔隐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最早有叁种类型的起源,其一是《庄子·渔父》,其二是《楚辞·渔父》,其叁是《吕氏春秋》中写到的太公。在前两(本文来源于《天津美术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隐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中国传统隐逸方式之一的渔隐,剖析其内涵,既有逍遥容与的一面,又有志在功业及精神慰藉的一面。考察其发展,唐宋时期诗化于诗词等文学作品中,而明清时期则物化于园林营造与书画创作中。源于先秦,兴于六朝,承传于唐宋,延续至明清,无疑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系统中鲜明的意象符号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隐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赵启斌.从绘画中的渔隐意象看文人士夫的心态人生[J].翠苑(民族美术).2015

[2].邹祥平.莫道渔人只为鱼——解析渔隐意象的产生、诗化和物化[J].文教资料.2013

[3].孙兰.唐代山水诗中的吏隐意象——以谢脁接受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王希.明代渔隐意象绘画作品的图像演变与文化倾向[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8

标签:;  ;  ;  

隐意象论文-赵启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