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湿热瘀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湿热瘀结证,参泽舒肝胶囊,临床疗效
湿热瘀结论文文献综述
周海娟,陈刚,谢红丹[1](2019)在《参泽舒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湿热瘀结证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参泽舒肝胶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及观察组60例。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每次2粒,每天3次,口服;维生素E软胶囊,每次0.1 g,每天3次,口服;合并高胆固醇血症,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次10 mg,每天1次,口服。观察组西医治疗措施同对照组,并加用参泽舒肝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口服。疗程:3个月。检测治疗前后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脂4项、空腹血糖(FGP)、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进行腹部CT检查,测量肝/脾CT比值;进行腹部彩超检查,测定Fibroscan肝脏脂肪含量;进行主要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HOMA-IR低于对照组,ISI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肝/脾CT比值高于对照组,CAP值和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1);经秩和检验,观察组患者肝脏脂肪含量测定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验室指标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部B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腹部CT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泽舒肝胶囊可降低NASH患者的肝/脾CT比值、CAP值,减轻中医症状,具有保肝、降酶功能,能提高ISI,改善胰岛素抵抗,起到减轻脂肪肝程度和促进肝脏形态及实质恢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2019年09期)
梅欢[2](2019)在《银甲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银甲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康妇炎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银甲丸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银甲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李文娜[3](2019)在《自拟苓丹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比自拟苓丹汤与中成药妇乐片,在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进而验证自拟苓丹汤临床治疗疗效及其安全性,研究自拟苓丹汤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份新依据、新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病例样本采集时间、地点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吉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根据患者就诊的时间先后顺序,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方法,拟采用治疗组和观察组各36例,由于诸多因素两组分别脱落2例,实际治疗组34例、观察组34例。通过观察两组用药后的疗效、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评分,分析研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验证自拟苓丹汤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结果:经本次的课题观察、研究,观察过程中两组分别脱落2例,实际观察68例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比治疗后各组疗效,得出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1.18%,而对照组为88.24%,因此可得自拟苓丹汤治疗本病证的疗效可佳,值得推广、运用。结论:通过观察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68例病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脱落2例,共脱落4例),统计分析得出自拟苓丹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疗效可佳,而且安全可靠,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自拟苓丹汤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的疗效优于妇乐片,在临床研究、治疗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期刊2019-06-01)
江孝华,丁南萍[4](2019)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湿热瘀结证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慢性盆腔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予多西环素联合头孢西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比较2组患者湿热瘀结证主症评分、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数比例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MCP-1、IGF-1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患者湿热瘀结证主症下腹胀痛、腰骶胀痛、带下量多、带下色黄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2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及血清MCP-1、IGF-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且治疗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着,其调节患血清MCP-1、IGF-1水平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途径之一。(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9年05期)
郑桂莲[5](2019)在《慢盆汤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服慢盆汤和保留灌肠的联合应用对于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本院的150例CPID患者,上述患者均经过精确检查诊断,根据随机数字表将上述患者分为3组,各50例。A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0.1±1.5)岁,平均体质量(71.0±2.4)kg,平均病程(4.8±1.3)年;B组患者的平均年龄(29.8±2.8)岁,平均体质量(70.4±1.6)kg,平均病程(5.1±2.2)年;C组患者的平均年龄(31.1±1.2)岁,平均体质量(70.1±1.1)kg,平均病程(4.7±1.5)年。给予A组患者内服中药慢盆汤及保留灌肠的联合治疗,给予B组患者内服中药慢盆汤治疗,给予C组患者口服中成药妇乐片治疗。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症候积分的变化。结果 (1)A组患者显效38例,占76%,有效11例,占22%,无效1例,占2%;B组患者显效24例,占48%,有效16例,占32%,无效10例,占20%;C组患者显效20例,占40%,有效10例,占20%,无效20例,占40%;A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B、C两组,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着高于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A、B、C 3组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积分显着高于B组、C组;B组积分显着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服慢盆汤和保留灌肠的联合应用,可显着提高CPID湿热瘀结证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刘娟,汪绍富[6](2018)在《止痛化症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50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止痛化症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患者10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替硝唑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止痛化症汤治疗。2组连续治疗3周后比较患者的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临床疗效。采取B超检测治疗前后包块大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77.55%(P <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明显减少(P <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湿热瘀结证证候积分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包块大小显着减少(P <0.01)。治疗后1周和3周,治疗组治疗后包块大小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止痛化症汤联合常规西药干预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可改善患者中医症状、消退包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抗感染治疗。(本文来源于《新中医》期刊2018年11期)
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7](2018)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所选的病例均来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7例,观察组治疗方法为中药保留灌肠法,对照组为抗生素静脉滴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痊愈37例,显效16例,有效12例,总有效率为97.01%;对照组中痊愈26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70.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取中药保留灌肠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能极大改善患者的各种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30期)
王蓓[8](2018)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叁仁汤化裁治疗湿热瘀结证痤疮68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叁仁汤化裁治疗湿热瘀结证痤疮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西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36例中、重度湿热瘀结论痤疮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68例。对照组Ⅱ级患者给予他扎罗汀倍他米松乳膏适量涂抹患处,Ⅲ级、IV级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维A胶囊口服;观察组患者则加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叁仁汤化裁而成的汤剂内服,连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皮损变化,监测治疗前后激素及血清白细胞介素-8(interleulin 8,IL-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1,IGF-1)、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lein 12,IL-12)水平,进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uatology quality of life index,DLQI)量表评分。结果 (1)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7.9%,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皮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3)观察组患者激素DHEAs、T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激素E2、LH、FSH水平组间对比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患者血清IL-8、IGF-1、IL-12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DLQ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叁仁汤化裁利于改善湿热瘀结证痤疮患者的皮损,提高生活质量,其机制与降低激素DHEAs、T水平以改善内分泌紊乱及抑制血清IL-8、IGF-1、IL-12等炎性因子水平以发挥抗炎抑菌作用有一定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环球中医药》期刊2018年07期)
周莹[9](2018)在《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重点探讨芍丹承气汤灌肠对(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中医药辅助治疗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共87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为抗生素等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芍丹承气汤灌肠。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一周、第二周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指标(PT、PTA)、炎症指标(WBC、CRP、PCT)、肠道功能(大便次数)。观察并记录治疗过程中24小时尿量、腹膜炎症状体征缓解情况、腹水细菌培养及腹水常规生化结果;治疗前后记录患者体重及腹围改变情况,观察及询问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并记录。结果:(1)纳入试验统计的对照组41例,总有效率为85.37%,治疗组35例,总有效率94.29%,两组对比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可提高(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的疗效。(2)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24小时尿量情况,大便次数,腹膜炎症状体征消失所需时间,治疗结束后两组体重及腹围改变情况,以上结果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腹膜炎症状及体征,改善肠道动力,促进有毒物质排除,并具有较好的利尿效果。(3)两组在治疗过程中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均逐渐改善,治疗1周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LT、AST指标下降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ALT、AST、TBIL、PTA、PT与对照组相比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ALB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改善(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肝脏功能及凝血功能。(4)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炎症反应有所改善,治疗1周后,治疗组炎症指标(WBC、CRP、PCT)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CRP、PCT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能减轻(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患者炎症反应。(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07%;治疗组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芍丹承气汤灌肠可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6)安全性及随访: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药物灌肠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是安全可靠的。随访3月内,对照组有4例再次并发SBP,对照组没有一例再次并发SBP,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芍丹承气汤灌肠辅助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SBP可以降低短期内再次并发SBP的风险。结论: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脏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反应及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疗率,降低短期内再次并发SBP的风险,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陈静[10](2018)在《妇炎舒胶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中IL-10和IL-1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随机、对照、双盲、单模拟、优效性检验的方法,评价妇炎舒胶囊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对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结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清中炎性因子IL-1 β、IL-10表达水平的变化情况,为妇炎舒胶囊有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确认为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结证)的患者120例,按实验设计给予患者药物(包括妇炎舒胶囊/妇炎舒胶囊模拟剂+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甲硝唑片)治疗56天。我们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14天、28天、56天对患者进行妇科检查,并如实填写McCormack量表。用药满56天后根据医药公司提供的数据进行揭盲,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评分变化以及患者用药前后血清中炎性因子IL-10和IL-1 β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经过56天治疗后显示,治疗组治愈率为83.05%,有效率为96.61%,无效率为3.39%;对照组治愈率为1.69%,有效率为76.27%,无效率为23.7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对比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IL-10降低(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患者的血清IL-1 β降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中IL-1β轻度升高(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妇炎舒胶囊联合抗菌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体征,降低盆腔炎性疾病的发生和复发,治疗后实验组两个血清炎性因子均有改善,对照组炎性因子改变不明显。(本文来源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01)
湿热瘀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银甲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00例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康妇炎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银甲丸加减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中医症候积分、局部体征积分、治疗有效率和痊愈率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银甲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湿热瘀结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海娟,陈刚,谢红丹.参泽舒肝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湿热瘀结证作用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9
[2].梅欢.银甲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9
[3].李文娜.自拟苓丹汤治疗湿热瘀结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9
[4].江孝华,丁南萍.大黄牡丹汤加减治疗湿热瘀结证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9
[5].郑桂莲.慢盆汤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9
[6].刘娟,汪绍富.止痛化症汤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结证5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8
[7].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湿热瘀结)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
[8].王蓓.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叁仁汤化裁治疗湿热瘀结证痤疮68例[J].环球中医药.2018
[9].周莹.芍丹承气汤灌肠治疗(湿热瘀结证)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
[10].陈静.妇炎舒胶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湿热瘀结证的临床观察及对患者血清中IL-10和IL-1β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