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变戏论文-黄春枝

婚变戏论文-黄春枝

导读:本文包含了婚变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杂剧,婚变现象,男权意识,文化意蕴

婚变戏论文文献综述

黄春枝[1](2019)在《元代婚变戏的文化意蕴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戏曲长于表现伦理冲突,尤其是婚变题材的剧作,对社会伦理呈现出一种极大的人文关怀。产生在元代的反映婚变题材和涉及婚变个案的戏曲作品有四十多部,杂剧、南戏都有涉及,而以杂剧为最。元代婚变戏类型多样,题材丰富,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拟从蒙元强权政治对婚姻家庭的摧残与民众反抗相激荡的时代精神、儒家文化的松动与重塑、文人的理想幻梦与性别意识、男权制下的美丽囚徒四个方面阐释元代婚变戏的文化意蕴,以期管窥元代社会真实情状,深度透视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本文来源于《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雯[2](2012)在《中国戏曲中“男弱女强”模式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观念里中国古代社会的两性格局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模式,此种观念深入人心以及人们生活的点滴。而在古代文坛中处于边缘地带的戏曲世界中,呈现的两性格局却是一边倒的偏重褒扬女性。这一显着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契机。本文立足于帝妃婚变戏和平民婚变戏两个方面,分析模式形成的状况、表现形式。通过对比传统文化中相反模式,以及历史史实的外在因素、剧作家本人的内在经历,试图挖掘戏曲中“男弱女强”模式产生的原因。第一章解读帝妃婚变戏的叁个代表剧目,特别深究了男女主角在剧中各种举动的内心深层原因。从而归纳出其中的两性格局乃是“男弱女强”的模式。第二章分析平民婚变戏,对代表剧目有针对的分析,同样得出“男弱女强”的模式,并与帝妃婚变戏做对比总结。第叁章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分析“男弱女强”模式产生的原因:外在的历史事件作用在生活该历史背景中的剧作家,结合剧作家自身经历,导致明显的写作偏向性。第四章则跳出戏曲,转而在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中一一论证“男弱女强”的模式并非剧作家个案,实为广大民众的共识,或说是整个民族的群体伤痛。(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2-04-01)

罗莹[3](2009)在《试论南戏婚变戏的主题走向——以赵贞女、王魁的形象演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戏又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是12世纪以后在东南沿海地区孕育、演变、发展的一种戏曲艺术,它的出现为中国的戏曲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在从北宋中后期起到元末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创作了许多南戏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在(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09年08期)

黄春枝[4](2008)在《元代婚变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男女间产生恋爱婚姻关系以来,婚变就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这不是某个特定时期所具有的现象,而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事实。文学源于生活,承载着特殊的使命——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挞伐,对是非曲直的洞察评判……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婚变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历代尤其是近世以来有众多学人致力于文学作品中婚变现象的研究,成绩斐然。受先哲时贤的启迪,笔者选择元代婚变戏作为硕士论文选题。围绕这一选题,笔者尽可能详尽地占有文本材料,品读深思,爬梳整理,发幽探微,力图揭示出婚变剧作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以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元代社会尤其是其家庭结构的基本特征。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元以前婚变题材文学作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对婚变现象进行寻踪探源,展示上古至宋代婚变文学作品的精神风貌。第二部分,对元代婚变戏进行了系统分类,每一类均列出若干代表作品,通过对同类文本的分析和归纳,凸现出元代婚变的复杂情况及婚变的外部环境。第叁部分,重在阐释元代婚变戏的独特性:(一)承宋金之余绪,初期作家笔下的婚变戏尚呈悲剧形态,逮至元代后期,均已化为男子不负心的团圆结局,对负心汉的谴责批判,变成了对志诚种子的正面歌颂。(二)作为崛起于民间的说话艺术和戏曲题材之一的婚变戏,以下层平民作为审美对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世俗生活的风习画廊。(叁)元代婚变戏中的女性命运,迥异于历代受封建家长与男人任意驱使的女性,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人身自由、人格自由和婚姻爱情的自由,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比前代有所提高。(四)书生成为女性最理想的择嫁对象,积极追求婚姻的幸福,即或不幸,亦有离婚、再嫁的权力,某种程度上重寻幸福已成为可能。第四部分,分析揭示元代婚变戏的文化意蕴:(一)整个社会处于思想失去重心和平衡的混沌时代,不仅使失去体面和尊严的书生们身陷牢狱,而且也使处在征服者铁蹄之下的各阶层民众于水火中挣扎。(二)蒙元文化的冲击造成中原传统理性文化的断裂,人们的思想相对解放和自由,而伴随着蒙元政权的巩固,理学被定位“国是”,这股清新空气随之消散,两性隔离日趋严重,以礼节情的伦常秩序和男尊女卑的道德范式得以回归与重塑。(叁)元代文人为自己编织了一个个蟾宫折桂的美好梦想,当面对不可抵御的重重压力时,元代汉族男人们大多是不堪一击的,而在女人面前,他们却依然是永恒的主宰。(四)夫权制是罪恶的根本,是女性的牢笼和锁链,造就了一个个美丽的囚徒。男女原本是矛盾的统一体,现存秩序在束缚女性的同时也必然束缚男性,在给女性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男性带来祸殃。元代婚变戏文本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通过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透视当时的社会情况、社会心理,而且在今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经济地位的升降和道德观念的变迁,婚变问题变得愈加扑朔迷离。拨开历史地表下元代婚变戏的重重迷雾,给现代婚姻家庭以启示,是笔者从事本课题研究的一点善良愿望。(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08-05-01)

王萍,胡足凤[5](2006)在《论状元婚变戏中男主人公形象流变——以南戏《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为代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男主人公状元及第、夫妻最终团聚为主要内容的这类南戏作品中,男主人公的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状元形象的叁个典型体现以及产生形象改变的社会和人为原因。(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06年21期)

吴瑞璘[6](2004)在《南戏婚变戏的翻案原因及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以来的科举制使广大下层士人通过科举而登上仕途 ,社会地位的变化产生了富贵易妻的社会现实。早期南戏中的婚变戏以此为题材对负心士子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产生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社会效果。婚变戏的翻案体现了封建社会主流文化与市民文化对这一题材的改造及艺术的提高 ,并形成南戏婚变戏的思想性局限性和艺术性方面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彭茵[7](2004)在《元代两性文化的变调——简论元杂剧中的“弃夫再嫁”与“商人插足”型婚变戏》一文中研究指出有元一代文人士子的社会地位因草原文化的入侵而一落千丈 ,同时 ,以往夫妻间看似不可改易的两性关系模式也逐渐开始松动。在家庭婚变中 ,女性往往表现出以往不曾有过的积极主动。现存的一些元杂剧非常深刻地反映了这些社会现象。根据婚变戏剧情节发展不同 ,《渔樵记》等五部作品可归纳为“弃夫再嫁型”婚变戏 ,《青衫泪》等四部作品可归纳为“商人插足型”婚变戏。它们都孕育于元代特殊的文化土壤(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4期)

彭茵[8](2003)在《元杂剧与宋元南戏婚变戏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和宋元南戏中的婚变戏虽同为反映婚变问题的作品 ,然而由于依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本文通过对二者文化土壤、文人地位、婚变类型以及婚变内涵四个方面的比较 ,认为二者折射出的不同社会风尚是有所差异的。(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03年04期)

彭茵[9](2002)在《简论元杂剧婚变戏的叁种类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存的一百六十多部元杂剧中,反映婚变(包括夫妻之间婚姻变化和未婚男女口头婚约或盟约变化)问题的作品为数不少。它们可以归纳为许多种类型。本文拟作论述的是其中的叁种。一、“贵者负贱型”婚变戏这类作品都不脱“痴心女子负心汉”式婚变的老框架,但它们具体的情节安排又各有特色。《秋胡戏妻》源于东汉刘向《列女传》所载的鲁大夫秋胡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人物形象渐趋丰满。剧情是:秋胡与罗梅英成亲才叁日,就被拘走当兵,留下母亲与梅英相依为命。十年后,秋胡衣锦还乡,路过桑园,见一美貌女子正在采桑,便上前调戏,被采桑女子痛斥。秋胡回家后方知他刚才(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02年06期)

彭茵[10](2002)在《元杂剧与宋元南戏婚变戏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和宋元南戏中的婚变戏虽同为反映婚变问题的作品 ,然而由于依托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它们各自呈现出不同的风姿。本文通过对二者文化土壤、文人地位、婚变类型以及婚变内涵四个方面的比较 ,认为二者折射出的社会风尚是有所差异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2年06期)

婚变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常观念里中国古代社会的两性格局一直处于男尊女卑的模式,此种观念深入人心以及人们生活的点滴。而在古代文坛中处于边缘地带的戏曲世界中,呈现的两性格局却是一边倒的偏重褒扬女性。这一显着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契机。本文立足于帝妃婚变戏和平民婚变戏两个方面,分析模式形成的状况、表现形式。通过对比传统文化中相反模式,以及历史史实的外在因素、剧作家本人的内在经历,试图挖掘戏曲中“男弱女强”模式产生的原因。第一章解读帝妃婚变戏的叁个代表剧目,特别深究了男女主角在剧中各种举动的内心深层原因。从而归纳出其中的两性格局乃是“男弱女强”的模式。第二章分析平民婚变戏,对代表剧目有针对的分析,同样得出“男弱女强”的模式,并与帝妃婚变戏做对比总结。第叁章通过对比传统文化的“男尊女卑”,从外因、内因两方面,分析“男弱女强”模式产生的原因:外在的历史事件作用在生活该历史背景中的剧作家,结合剧作家自身经历,导致明显的写作偏向性。第四章则跳出戏曲,转而在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中一一论证“男弱女强”的模式并非剧作家个案,实为广大民众的共识,或说是整个民族的群体伤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婚变戏论文参考文献

[1].黄春枝.元代婚变戏的文化意蕴解读[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9

[2].陈雯.中国戏曲中“男弱女强”模式及成因研究[D].安徽大学.2012

[3].罗莹.试论南戏婚变戏的主题走向——以赵贞女、王魁的形象演变为中心[J].戏剧文学.2009

[4].黄春枝.元代婚变戏研究[D].河南大学.2008

[5].王萍,胡足凤.论状元婚变戏中男主人公形象流变——以南戏《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为代表[J].语文学刊.2006

[6].吴瑞璘.南戏婚变戏的翻案原因及得失[J].汕头大学学报.2004

[7].彭茵.元代两性文化的变调——简论元杂剧中的“弃夫再嫁”与“商人插足”型婚变戏[J].南京社会科学.2004

[8].彭茵.元杂剧与宋元南戏婚变戏之比较[J].戏曲艺术.2003

[9].彭茵.简论元杂剧婚变戏的叁种类型[J].文史杂志.2002

[10].彭茵.元杂剧与宋元南戏婚变戏之比较[J].南京社会科学.2002

标签:;  ;  ;  ;  

婚变戏论文-黄春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