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切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鳕鱼,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BstEⅡ酶切
酶切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楼叶青,胡艺凡,郑方媛,袁望,陈丽鑫[1](2019)在《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鉴别鳕鱼》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作为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海洋经济鱼类,常常会被掺入劣质、价格低廉的阿拉斯加狭鳕鱼(Theragra chalcogramma)或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通过对大西洋鳕鱼、阿拉斯加狭鳕鱼和白姑鱼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表明: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得到大西洋鳕鱼和阿拉斯加狭鳕鱼COⅠ基因扩增产物大小为579 bp,白姑鱼为399 bp;进一步使用Bst EⅡ限制性内切酶对大西洋鳕鱼和阿拉斯加狭鳕鱼COⅠ基因的PCR产物进行酶切,大西洋鳕鱼不能被酶切,而阿拉斯加狭鳕鱼被酶切为长度分别为361、218 bp的2个片段,从而有效区分大西洋鳕鱼、阿拉斯加狭鳕鱼和白姑鱼。(本文来源于《肉类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曲适,聂文营,丁旭,郭佳琦,狄文慧[2](2019)在《超纯水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超纯水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的影响。方法酶切体系中分别使用久置的超纯水和现用现配制的超纯水,以含酶切位点BamHⅠ和EcorⅤ的YFP-pcDNA3.1质粒为实验对象,双酶切后凝胶成像系统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酶切结果。结果应用久置的超纯水酶切结果有明显弥散现象,而更换现配制的超纯水,未见酶切弥散现象。结论超纯水在分子生物学酶切实验中扮演重要角色,酶切实验应选用新制备的超纯水。(本文来源于《吉林医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袁长婧[3](2019)在《高度整合熵驱动与酶切反应构建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用于HIV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即艾滋病,其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全身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而引起各系统的疾病,统称为综合征。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对其检测对艾滋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艾滋病的诊断主要是依据HIV抗体、抗原、核酸、CD4~+/CD8~+T细胞及HIV病毒的检测。但现有检测方法尚存在些许不足,如ELISA局限于处在感染窗口期、抗体不确定艾滋病的诊断;PCR、流式及病毒培养方法,不仅受限于实验室及人员的高要求而且还受限于昂贵的仪器设备。为了尽早发现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早提供咨询、治疗,同时为适应基层艾滋病检测工作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开发既能满足目前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又能体现检测技术发展的HIV检测新方法学的构建至关重要。目的为了满足目前艾滋病检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利用叁维DNA步行传感器构建HIV检测新方法学,以期达到对艾滋病的诊断。方法将带有羧基荧光基团标记的单链寡核苷酸(内层轨道)和核酸复合物(外层轨道)组装在一个微球上构建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在目标物存在的情况下,外部和内部轨道依次被激活,释放大量的荧光信号报告分子进行信号读取从而对目标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我们的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可以在一小时内实现从2pM到5 nM目标物的检测。此外,特异性的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甚至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一个碱基错配的目标类似物。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还可以检测人血清样品中浓度低至0.1 nM的目标物,这为实际样品检测和临床应用架起了桥梁。结论我们首次提出了一种新颖的高度整合熵驱动和酶驱动反应的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并且成功应用于HIV相关核酸的检测。这种巧妙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拓展应用到任何感兴趣目标物的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健刚,汪求精,刘明刚,宋昭,陈乾[4](2018)在《酶切法去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体系中内源性核酸污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去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体系中内源性核酸污染的方法,用于降低或排除颅内术后易感染细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出假阳性的概率。方法首先去除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中的内源性核酸污染;随后利用多重PCR技术,以混合菌DNA作为模板进行革兰菌特异性鉴定;并研究去除污染后的多重PCR技术检测混合细菌DNA的检测限和灵敏度。结果建立的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荧光定量PCR体系内的内源性核酸污染,并对PCR体系中Taq酶的活性以及扩增效率均无影响,最低检测限为102 CFU/m L(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假单胞菌),与培养法相同。酶切法对PCR体系中酶的活性及扩增效率均无明显影响,且对PCR反应体系及引物特异性没有影响(循环数Ct=32,荧光强度ΔRn=200)。过滤法却使PCR扩增效率显着下降(循环数Ct=32,荧光强度ΔRn=150)。结论酶切法去除内源性核酸污染对荧光定量PCR检测限及灵敏度均无影响,操作简便快速,降低了PCR检测的假阳性概率,能及时准确地诊断颅内细菌感染。(本文来源于《华西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郭晶[5](2018)在《基于循环酶切信号放大和无模板DNA延伸反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microRNA-196a》一文中研究指出MicroRNA-196a是胰腺癌的生物标志物,对胰腺癌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反应灵敏、成本低和样品消耗少等优点,在microRNAs检测中备受关注。本文提出了一种简单灵敏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检测microRNA-196a。这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基于循环酶切信号放大和无模板DNA延伸反应构建而成。当micro RNA-196a存在时,双链特异性核酸酶催化3’末端标记了PO_4的捕获探针水解,使靶mi RNA循环利用。同时暴露出捕获探针的3’-OH,通过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触发DNA延伸反应,产生大量的单链DNA。单链DNA结合亚甲基蓝后,输出电化学信号。基于这种双重放大机制,所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可以在0.05 fM至50 pM浓度范围内实现对的microRNA-196a的高灵敏检测,检测限低至15 aM。该生物传感器特异性高,可以区分出单个碱基错配的miRNA和靶miRNA。并且显示出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该方法成功应用于血浆样品中microRNA-196a的测定,因此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欧丽娟,刘宏伟[6](2014)在《基于核酸外切酶酶切反应的纳米金比色法检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基于纳米金凝聚变色效应的检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T4 PNK)活性的方法。鉴于寡核苷酸链标记的纳米金能够稳定存在于一定浓度的盐离子缓冲溶液中,利用5'羟基修饰的发夹型探针作为金标探针,有T4 PNK存在时,金标探针5'羟基磷酸化,λ核酸外切酶被激活,酶切发夹型探针茎部双链DNA片段,接着在RecJf核酸外切酶作用下降解纳米金上修饰的残余的单链DNA,使得纳米金在一定盐离子浓度下团聚,溶液变成蓝紫色。结果表明,T4 PNK激酶检测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5~4.0 U/mL,检测下限为0.24 U/mL。(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4年06期)
劳小斌,邱春嫦,刘晓强,周洪跃[7](2013)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与酶切信号放大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两种常用的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检测方法一致性。方法:将南方医科大学第叁附属医院与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080例妇女生殖道宫颈脱落细胞标本按组织病理结果分为宫颈炎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组、Ⅱ组、Ⅲ组和湿疣组。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time PCR)与酶切信号放大法(Invader Technology)分别检测这些标本中的高危性HPV,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各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Real-time PCR和酶切信号放大法两种方法检测高危型HPV的一致性极好,总符合率为96.76%,总Kappa指数(KI)为0.934,宫颈炎组KI为0.908,CINⅠ、Ⅱ、Ⅲ组KI分别为0.872、0.917、0.758,湿疣组KI为0.934。结论:Real-time PCR和酶切信号放大法两种检验方法具有极好的一致性,都是检测HPV感染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潘娜,郭会君,赵世荣,赵林姝,古佳玉[8](2012)在《小麦TILLING分析中CELⅠ酶切及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小麦中建立稳定的基于CELⅠ酶切的目的基因突变位点检测技术,有助于高通量鉴定目的基因片段的点突变及提高突变检测效率。本研究以冬小麦品种新麦18空间诱变SP2群体为材料,以小麦糯质基因Waxy为目标片段,通过优化基因组DNA提取方法、调整PCR反应体系中dNTP、Mg2+及引物浓度、改变目标片段CELⅠ酶切缓冲液成分,以及调整纯化过程中的空气相对湿度等方式,优化了小麦TILLING技术体系。在利用PVP-40法提取DNA过程中,研磨器振动频率提高到30/s,KAc溶液的反应时间延伸为20min时,基因组DNA质量和纯度最佳;在设定的浓度范围内dNTP和Mg2+浓度对产物影响差异不明显,均能高效扩增出目的条带。引物浓度对产物影响差异显着,最佳引物浓度为0.4μmol/L。20μl酶切体系中,最佳CEL I酶浓度为0.1U且利用超纯水代替CELⅠ缓冲液。最终在小麦中建立起了基于CELⅠ酶切的高通量TILLING筛选技术体系。(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赵利伟,胡朝晖,宣瑞红,刘洋敏,朱庆义[9](2010)在《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分型鉴定广州地区环境水源军团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分型在快速鉴定环境水源军团菌方面的应用价值,并了解广州地区环境水源军团菌的分布状况。【方法】对广州地区采集的44份环境水样,作军团菌分离培养,再对分离菌株进行16Sr DNA PCR-酶切分型鉴定、16S rDNA基因测序和mip基因测序鉴定。【结果】在广州地区环境水源分离的112株军团菌,经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分型鉴定、16S rDNA基因测序和mip基因测序鉴定,检出嗜肺军团菌66株,非嗜肺军团菌46株,其中菲氏军团菌20株,戈氏军团菌17株,橡树岭军团菌7株,长滩军团菌2株。【结论】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分型检测环境水源军团菌是一种简便、快速、特异的鉴定方法;在广州地区环境水源中普遍存在军团菌,主要是嗜肺军团菌,其次是菲氏军团菌,戈氏军团菌,橡树岭军团菌和长滩军团菌。(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11期)
程纪伦,范爱辉,陈琦,典灵辉[10](2009)在《天麻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新鲜天麻为材料,优化天麻扩增长度多态性(AFLP)反应体系中的几个关键参数。结果表明,用100~200ng/μL的天麻DNA2.5μL,反应体系25μL,37℃酶切连接过夜,酶切连接效果最佳;预扩产物稀释20倍,TaqDNA聚合酶为1 U,Mg2+(20 mM)1.5μL、dNTP(2 mM)2μL时选扩条带最清晰。体系优化后,扩增产物稳定,条带十分清晰,无背景干扰,这为构建天麻的AFLP指纹图谱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8期)
酶切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超纯水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结果的影响。方法酶切体系中分别使用久置的超纯水和现用现配制的超纯水,以含酶切位点BamHⅠ和EcorⅤ的YFP-pcDNA3.1质粒为实验对象,双酶切后凝胶成像系统检测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的酶切结果。结果应用久置的超纯水酶切结果有明显弥散现象,而更换现配制的超纯水,未见酶切弥散现象。结论超纯水在分子生物学酶切实验中扮演重要角色,酶切实验应选用新制备的超纯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切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楼叶青,胡艺凡,郑方媛,袁望,陈丽鑫.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技术鉴别鳕鱼[J].肉类研究.2019
[2].曲适,聂文营,丁旭,郭佳琦,狄文慧.超纯水对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的影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
[3].袁长婧.高度整合熵驱动与酶切反应构建双层叁维DNA步行传感器用于HIV的检测[D].重庆医科大学.2019
[4].刘健刚,汪求精,刘明刚,宋昭,陈乾.酶切法去除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体系中内源性核酸污染[J].华西医学.2018
[5].郭晶.基于循环酶切信号放大和无模板DNA延伸反应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microRNA-196a[D].重庆医科大学.2018
[6].欧丽娟,刘宏伟.基于核酸外切酶酶切反应的纳米金比色法检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活性[J].分析试验室.2014
[7].劳小斌,邱春嫦,刘晓强,周洪跃.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与酶切信号放大法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的比较[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3
[8].潘娜,郭会君,赵世荣,赵林姝,古佳玉.小麦TILLING分析中CELⅠ酶切及PCR反应体系的优化[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
[9].赵利伟,胡朝晖,宣瑞红,刘洋敏,朱庆义.聚合酶链反应-酶切分型鉴定广州地区环境水源军团菌[J].微生物学报.2010
[10].程纪伦,范爱辉,陈琦,典灵辉.天麻扩增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反应体系的优化[J].广东农业科学.2009
标签:鳕鱼;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序列; 聚合酶链式反应; BstEⅡ酶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