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鸡痘弱毒疫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鸡痘弱毒疫苗株,鹌鹑,病毒分布,毒性
鸡痘弱毒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金明兰,朱战波,鲁会军,马鸣潇,郑敏[1](2011)在《鸡痘弱毒疫苗株在鹌鹑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鸡痘弱毒疫苗株对鹌鹑进行刺种接种,运用PCR方法对免疫鹌鹑的心、肝、脾、肺、肾、脑和肌肉等组织进行病毒DNA检测,旨在动态研究鸡痘疫苗在鹌鹑体内的分布规律,据此对鸡痘弱毒疫苗株应用于鹌鹑的免疫效果及生物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在试验期间,鹌鹑精神状态良好,采食、饮水正常,未观察到病理变化;接种后12 h鹌鹑脾检测到病毒DNA;接种后1 d脾、肺可检测到病毒DNA;接种3 d和7 d在所有监测组织内均可检测到病毒DNA;接种后10 d所有内脏器官中均未检测到病毒DNA;对照组未检测到病毒DNA。试验结果表明,鸡痘病毒在鹌鹑体内存留时间短,无毒性,生物安全性好。(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简守赞[2](2010)在《大剂量注射山羊痘弱毒疫苗治疗山羊痘》一文中研究指出羊痘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羔羊发病后病死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1996年7月迭石乡与毗邻乡、镇及浙江省毗邻乡、镇均暴发羊(本文来源于《福建畜牧兽医》期刊2010年02期)
林秀彬,林振祥[3](2008)在《大剂量注射羊痘弱毒疫苗治疗羊痘》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1997年笔者接诊2400多头羊痘病例羊群,采用注射羊痘疫苗方法防治,效果满意,故予介绍,以供参考。典型病例:1995年8月初桐城玉塘乡某山羊场,存羊156头。由于购进后备公羊1头,不久此羊群先发病,发病后我们曾用野菊花、地丁草、蒲公英草、四季(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08年08期)
林秀彬,林振祥[4](2007)在《大剂量注射羊痘弱毒疫苗治疗羊痘有特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证明,用大剂量羊痘弱毒冻干疫苗可治羊痘。福鼎市桐城玉塘乡2个羊场156头羊30%发病对病羊用10—15头份羊痘疫苗在病羊股内侧皮内注射防治,治疗期间每天检查观察1次,治疗后3—4天(本文来源于《福建农业》期刊2007年10期)
鞠厚斌,张强,袁明,施程洪,韩若婵[5](2007)在《山羊痘弱毒疫苗株T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提取的山羊痘弱毒疫苗株HLJ-V9 DNA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并进行PCR扩增,获得了2078 bp的DNA片段,并将PCR产物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酶切鉴定、PCR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获得了TK基因,获得的TK基因内存在一个KpnⅠ酶切位点和编码区的早期转录终止信号TTTTTN(T)T。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弱毒疫苗毒株HLJ-V9 TK基因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在95.5%~100%之间,说明羊痘病毒TK基因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07年03期)
都兴洋,石星明,王云峰,杨春富,王玫[6](2007)在《鸡IFN-γ重组鸡痘病毒对鸡传染性腔上囊炎MB_(43)弱毒疫苗免疫鸡免疫应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将重组鸡痘病毒(rFPV-IFN-γ)与IBD MB43弱毒疫苗联合接种SPF鸡,研究重组鸡IFN-γ对IB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rFPV-I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FPV-IFN-γ)及rIFN-γ和MB43弱毒疫苗联合免疫组(MB43+rIFN-γ)在免疫后第2周即可检出ELISA抗体,比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早1周。用IBDV Gx株攻击后,MB43+rFPV-IFN-γ组和MB43+rIFN-γ组免疫鸡的脾只有个别淋巴细胞核浓缩、核崩解,少数滤泡萎缩变性坏死;胸腺损伤程度轻于MB43疫苗单独免疫组和非免疫对照组。免疫后1周,3个免疫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着高于非免疫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含量变化不明显;攻毒后第2周,3个疫苗免疫组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均显着升高,各组之间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无明显差异。证实,rFPV-IFN-γ和rIFN-γ可加强疫苗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科学》期刊2007年01期)
郭建顺,金宁一,夏志平,金扩世,徐敬龙[7](2006)在《鸡痘病毒弱毒疫苗株在鸡组织内的分布、消长规律及毒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侧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刺种和滴鼻、点眼等途径给10日龄商品蛋公鸡接种鸡痘病毒(FPV)弱毒疫苗株,利用PCR的方法检测其在鸡体内的分布与消长规律并对其毒性进行了研究。刺种组:接种后6 h在刺种部位皮肤即可检测到病毒DNA;接种后1 d,皮肤、肺、脑PCR检测阳性;7 d,在皮肤、肺、脑、心、脾、肾、法氏囊均可检测到病毒DNA,肝为疑似;10、15 d,肝为阳性;21 d,脾、法氏囊PCR检测为阴性,肝为疑似;28 d,除刺种部位皮肤外所有内脏器官中均未检测到病毒DNA,但刺种部位皮肤一直到接种后35 d仍可检测到病毒DNA。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PCR检测均为阴性。滴鼻点眼组:基本规律与刺种组相同。接种后3 h,在肺部即可检测到病毒DNA;6 h,在肺和脑部PCR检测成阳性,法氏囊为疑似;1 d,在肺、脑、心、脾、肾、法氏囊均可检测到病毒DNA,肝为疑似;21 d,肺、肾、法氏囊、脑均为阳性,其中脑一直持续到接种后28 d。而对照组在整个试验期间PCR检测均为阴性。毒性试验表明,FPV弱毒疫苗株虽使用安全但通过翅内侧皮肤无血管处大量刺种存在导致全身皮肤感染出痘的危险。(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齐琳,韩名香,齐铁英,刘春菊,王莉娟[8](2005)在《一种新的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生产工艺改进试验——绒毛尿囊膜渗透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种新的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方法,即绒毛尿囊膜渗透法来制备鸡痘鹌鹑化弱毒活疫苗。此法不必做人工气室,减少了鸡胚早死率及人为污染率,减化了生产工艺并使鸡胚利用率大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兽药杂志》期刊2005年11期)
齐琳,齐铁英,刘春菊,王莉娟,李宝臣[9](2005)在《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生产工艺改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了一种新的鸡胚绒毛尿囊膜接种方法,即绒毛尿囊膜渗透法来制备鸡痘鹌鹑化活疫苗。此法不必做人工气室,减少了鸡胚早死率及人为污染率,减化了生产工艺并使鸡胚利用率大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09-24)
胡齐苗,陈建尧,吴世林,吴万福[10](2004)在《山羊痘弱毒疫苗的临床验证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山羊痘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预防接种是最好的防治方法。1材料和方法1.1试验羊 玉环本地山羊,南江黄羊等共13510头。1.2试验疫苗 选用金宇集团内蒙古生物(本文来源于《浙江畜牧兽医》期刊2004年03期)
鸡痘弱毒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羊痘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皮肤和黏膜发生丘疹,羔羊发病后病死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1996年7月迭石乡与毗邻乡、镇及浙江省毗邻乡、镇均暴发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鸡痘弱毒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1].金明兰,朱战波,鲁会军,马鸣潇,郑敏.鸡痘弱毒疫苗株在鹌鹑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毒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1
[2].简守赞.大剂量注射山羊痘弱毒疫苗治疗山羊痘[J].福建畜牧兽医.2010
[3].林秀彬,林振祥.大剂量注射羊痘弱毒疫苗治疗羊痘[J].中国兽医杂志.2008
[4].林秀彬,林振祥.大剂量注射羊痘弱毒疫苗治疗羊痘有特效[J].福建农业.2007
[5].鞠厚斌,张强,袁明,施程洪,韩若婵.山羊痘弱毒疫苗株TK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07
[6].都兴洋,石星明,王云峰,杨春富,王玫.鸡IFN-γ重组鸡痘病毒对鸡传染性腔上囊炎MB_(43)弱毒疫苗免疫鸡免疫应答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学.2007
[7].郭建顺,金宁一,夏志平,金扩世,徐敬龙.鸡痘病毒弱毒疫苗株在鸡组织内的分布、消长规律及毒性试验[J].中国兽医学报.2006
[8].齐琳,韩名香,齐铁英,刘春菊,王莉娟.一种新的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生产工艺改进试验——绒毛尿囊膜渗透法[J].中国兽药杂志.2005
[9].齐琳,齐铁英,刘春菊,王莉娟,李宝臣.鸡痘鹌鹑化弱毒疫苗生产工艺改进试验[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10].胡齐苗,陈建尧,吴世林,吴万福.山羊痘弱毒疫苗的临床验证试验[J].浙江畜牧兽医.2004